在2.26日的器物版塊中,我們介紹了KIKOF(器湖) 這個產品品牌,他們將日本的傳統工藝信樂燒重新包裝,令這種逐漸被遺忘的陶瓷向世界展示出現代的風格。今天我們將會深入思考,設計師的工藝活化術。
傳統信樂燒
信樂燒是日本一種古老的陶器工藝,發源於琵琶湖畔的信樂町。其歷史可追溯至奈良時代,到室町時代技術真正成熟並開始廣為人喜愛。信樂燒的魅力,來自於其獨特的原料。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令土壤形成了粗顆粒砂質泥,造就了信樂燒一種充滿肌理和質感的趣味。
現代的信樂燒在工藝和形式上有了一定的改進,但基本的形態卻幾乎沒有改變。他們繼承了傳統陶器的柔和光滑的美學,但在視覺上卻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改變,依然散發著一種古樸的美態。但也正因其沒有革命性的改變,信樂燒的市場和工藝在不斷地萎縮和衰退。
京都立命館大學的教授佐藤典司先生目睹了琵琶湖畔各種工藝的衰落而痛心不已,於是他主導開展了名為「Mother Lake」的項目,「在孕育生命的琵琶湖畔,由我們這一代人開始,要產生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由此,他邀請一批工坊向設計的方向延伸進行探索和嘗試,希望保留這個地區特色的工藝、食物、文化。
Mother Lake官網(Banner是個很炫酷的水波動畫)
「設計+信樂燒=?」
KIKOF的設計師是有「KIGI」組合之稱的植原良輔和渡邊良重組,他們是日本平面設計界中備受矚目的新人,他們對信樂燒的改造主要在造型和顏色上,希望藉此營造出適合現代生活的透明感。
1)造型
由於兩人平面設計的出身,他們對造型的思考也是以紙為中心進行擴展:八角形、清晰的稜線打破傳統的形狀,表現嶄新的造型;最大限度減少胚胎的厚度,表現當代日本纖細的審美。
2)顏色
而在顏色上,為了呼應「Mother Lake」的本土化的概念,他們從琵琶湖中取材,從大自然環境中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4個時態琵琶湖的波光顏色,用4種簡單而極具代表性的顏色來表現現代的信樂燒,分別是清晨藍,正午白,落日粉以及夜晚灰。一掃傳統陶藝的質樸形象。
3)傳統
從信樂燒的工藝中脫胎的KIKOF,雖然KIKOF的產品所用材料還是信樂町、琵琶湖畔的土,但其造型上和傳統信樂燒的截然不同,已經讓人完全無法將兩者聯繫起來,但在骨子裡,這個取材於傳統工藝的產品,最終還是需要回歸到本土中。
「什麼是本土的」=「什麼是器」
文學是很容易找到本土概念的,各種景色入句、入詩、入文章,便有了所謂本土文學,例如徘聖松尾芭蕉有俳句描述琵琶湖說,水動群山靜,風吹花飛琵琶湖,鸊鷉波浪出。這是除了琵琶湖畔都無法找到的景色。但什麼是本土的工藝呢?
在KIKOF取材和設計階段,他們逐漸意識到琵琶湖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器。能孕育出信樂燒這種容器,正是承載了琵琶湖畔的水質、土壤、氣候、人文的這個環境本身。信樂燒的一切特點,簡樸、素雅、充滿質感,也是由於琵琶湖的特點帶來的。因此KIKOF在每件產品內側刻上了670.25的數字,這個數字正是琵琶湖的面積。在設計師看來,這個就是信樂燒和KIKOF與眾不同的地方。
4)現代
所謂現代者,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事情。只有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利用人這種載體活化利用的東西,才有所謂的現代性。根據不同需要,KIKOF推出了不同的套裝。他們用現代人的審美改造傳統工藝,希望信樂燒在當代社會中找到一個切入點,可以延續下去。
這一碟碟豐盛的食物,其溫度、味道、顏色、氣味,和各色的信樂燒一起,若常常被人使用,那麼就會記錄在使用者的腦海中。一個工藝,隨著時代的變革,其外在的表現,例如形態、材料、顏色都可能發生改變,但因為創作者本身的情感,使用者本身的記憶而一直流傳,而這些記憶組成的個人記憶、集體記憶,或許正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軌跡。
-The End-
圖片來源於KIKOF官網:http://www.kikof.jp/
部分文字翻譯自Mother lake官網:http://shiga-motherlake.jp/
由三度編輯撰寫,歡迎分享
三度出版有限公司致力於國際設計交流,是全球設計領域的重要媒體平臺之一。自創辦以來,三度出版一直關注世界設計生活與文化主流,通過交流活動、圖書出版和網絡平臺來傳播設計與文化。
微博:@三度出版傳媒
電話: 020-84344460
QQ:1393789950
郵箱:sales@sandupublishing.com
網址:www.sandupublishing.com
www.behance.net/sandu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