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早前宣布推行「香港好.易行」政策,鼓勵市民「多步行,少坐車」,並以中環及深水埗為試點,將於合適位置及時段設立行人專用區。不過,建議就引來議員擔憂中環或會演變成旺角西洋菜南街的「翻版」。
政府欲在中環區內打造行人專用區
因應政府「易行城市」的計劃,運輸署將展開第二輪公眾諮詢。運輸署在最新的建議中表示,中環區聚集各種商業活動,行人、遊客往來頻繁,將藉計劃檢視區內行人環境,提升中環的可達性,以鼓勵步行,減少駕駛或乘車出入中環核心區,並從而加強商業區與歷史文化設施的連繫。
運輸署並提出5項改善行人網絡的主要措施,其中在荷李活道、擺花街、砵典乍街、蘇豪區一帶,以及連接大館、PMQ元創方等歷史建築的街道,署方倡議擴闊人行道,增設行人過路平臺,並會設立部分時間行人專用區,但運輸署未有交代行人專區的具體位置。
署方期望改善該區域後,可鼓勵市民步行探索中環的「舊城」面貌。而附近的太平山街區,署方擬美化街道及增加行人標示,令市民更易前往。運輸署稱會視乎今次諮詢蒐集的意見制訂實施計劃,預料明年第二季交代最終建議細節。
不過,運輸署的建議甫一提出,就引來不少中西區區議員擔心政府「最終好心做壞事」,重蹈旺角行人專用區覆轍。
旺角行人專用區曾經是表演人士的「勝地」
中西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主席陳財喜表示,支持在蘇豪區一帶設立部分時間行人專用區,認為可在周六、日試行,但不主張變成永久行人專區。
他解釋,蘇豪區、大館一帶人流多,假日人車爭路嚴重,若設部分時間行人專區,可令市民步行更舒服。但亦擔心會引起「大媽」等歌唱者進駐,認為署方應同時設立規限,例如禁止在該行人專區表演等。
旺角行人專用區曾經是表演人士的「勝地」
中西區區議員楊學明稱,他認為政府計劃原意是希望「帶旺」該區,但除非政府能確保吸引主要以文化為主的客源,而非造成「翻版」的旺角行人專用區,確保能減少對居民造成的負面影響,才可考慮在該處規劃成行人專用區。
蘇豪區的酒吧林立,已引來不少居民投訴
另外亦有議員表示,署方設立行人專區前必須先諮詢當區居民,而目前已經有區內居民就建議向其反應感到憂慮。因近年有許多酒吧進駐中西區,PMQ元創方一帶情況更甚,已對治安、衛生及噪音造成負荷,若再落實行人專用區,或令問題惡化。
以往講到香港的行人專用區,就不得不提旺角西洋菜街。該行人專用區於2000年設立,幾年後更全天候開放予行人使用。惟設立以來,多名油尖旺區議員年來就西洋菜街街表演問題屢接投訴,甚至有人稱,該區造成的龐大噪音讓行人專用區變成「居民滋擾區」。
旺角行人專用區曾經是表演人士的「勝地」
雖然從2014年開始,行人專用區縮減開放日數,投訴數字曾一度回落至每年600-700宗,但據2016年起接獲噪音滋擾投訴數目,再次急升至每年1200宗以上。
旺角行人專用區曾經是表演人士的「勝地」
最後,經過各方的討論和評估,設立18年的旺角行人專用區終於在去年8月4日正式被「殺街」。
資料來源:明報、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