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對柏拉圖式靈魂伴侶的頌歌

2020-12-23 澎湃新聞

2004年,伍思薇導演的女同性戀愛情劇《面子》(Saving Face)獲得了好評,這部電影的靈感部分來自於她自己的出櫃經歷,之後她離開了這個行業去照顧母親,她以為自己再也不會涉足好萊塢了。

「我當時確實就是在過自己的生活,成年之後重新與母親建立聯繫是一段非常充實的時光。」在Netflix發行的《真心半解》(The Half of It)首映前,伍思薇在一次電話採訪裡這樣告訴我們,而距離她上一部執導的劇情片《面子》已經過去了16年。但《真心半解》的故事已經在她腦海中徘徊了很多年,這是一部充滿魅力的青少年浪漫喜劇片,取材自《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1990)的故事,但加上了LGBTQ的轉折元素。「《真心半解》的故事是我八九年前想出來的,一直在我腦海裡徘徊,我一直沒去拍這個故事,甚至都沒寫出來。」伍思薇說。

但幾年前,她的生活突然出現了頓悟時刻,伍思薇說:「我媽媽的身體好轉了,我剛剛從一段維持了很久的感情中走出來,我有點意識到,我這輩子到底在做什麼?比如我在生活中的角色就應該是努力做別人的好女兒或者是好女友嗎?還有什麼我可以做的事情嗎?這時,我又開始寫作了。」

伍思薇在個人生活中的種種想法,在《真心半解》的劇本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是一個關於女主角Ellie Chu的成長故事,她是一個美籍華裔青少女,正在接受自己的性取向。

讓-保羅·拉佩諾《大鼻子情聖》 Cyrano de Bergerac (1990)

和《大鼻子情聖》的故事相似的是,蠢直男Paul Munsky請求Ellie幫忙寫情書給學校裡受歡迎的一個女孩,但她開始愛上了這個女孩,並與Paul建立了不尋常的友誼。這個劇本讓伍思薇在沉寂了16年後重返好萊塢,但故事並不是要展現美好戀情,而是想說出她一直在糾結的想法:浪漫愛情是否是我們每個人的終極結局。

「我們的社會推崇浪漫的愛情,就像婚禮是你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一樣。」伍思薇說,「但之後的日子呢?難道婚禮之後你的下半生就沒那麼幸福了?根據我的經驗,人生真的不是這樣的。」

伍思薇在接受我們採訪時,談到了《真心半解》是如何顛覆浪漫愛情和靈魂伴侶的概念,以及為什麼她的電影不僅僅是《大鼻子情聖》的現代版改編。

2018年,《真心半解》的劇本上了好萊塢劇本「黑名單」(譯註:好萊塢每年選出的未拍攝優秀劇本,上了這份名單意味著有很大機會被改編為賣座片),距離你上一部處女作《面子》已經14年。能否介紹一下創作《真心半解》的過程,以及它是如何讓你重新回到導演崗位上的?

伍思薇:我10年前為了照顧媽媽離開了創作行業,我以為自己不會再做導演了。在《面子》上映後,我一直在穩定地寫稿子。我當時剛賣給NBC一個電視劇劇本提案,我的媽媽就出了嚴重的健康問題,我放棄了一切,搬到了舊金山。一個月後,我覺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回到這個行業了,就在這定居下來吧,而我很幸運,當時的財務狀況可以支撐我生活。

伍思薇《面子》 Saving Face (2004)

我當時覺得既然已經存了足夠的錢,那只要我管理好財務就可以靠投資來維持生計,我可以花時間認真專注於家庭,幫忙處理一些事情。我當時確實就是在過自己的生活,成年之後重新與母親建立聯繫是一段非常充實的時光,因為從60年代開始我就沒和她住在同一個城市了。所以在那段時間裡,我沒有寫任何作品。

《真心半解》的故事是我八九年前想出來的,一直在我腦海裡徘徊,我一直沒去拍這個故事,甚至都沒寫出來。後來大約幾年前,突然間,我頓悟了,當時我媽媽的身體好轉了,我剛剛從一段維持了很久的感情中走出來,我有點意識到,我這輩子到底在做什麼?比如我在生活中的角色就應該是努力做別人的好女兒或者是好女友嗎?還有什麼我可以做的事情嗎?這時,我又開始寫作了。

伍思薇在《真心半解》 The Half of It片場

就在那個月,一個一直想合作的工作室朋友突然給我發來郵件,問我是否可以為她的一個項目寫劇本提案,因為她現在在夢工廠動畫公司。我寫了提案,然後被選上了,我為夢工廠寫了9個月的作品,寫得很開心,很順利,他們就想讓我寫點別的東西。我想自從《面子》之後,我就再也沒有寫過自己的作品了。所以三年前,我終於要認真埋頭苦幹了,我要寫這個劇本了。

我寫了大概有一年的時間,但有半年的時間,我沒有寫任何東西,因為我被2016年的大選壓得喘不過氣來。我沒法寫作,只是沒完沒了地去搜索川普在做什麼,不寫任何東西。然後6個月後,主管碰巧又打來電話說,」你寫完沒?還是要重籤一份合同?」 而我沒有寫任何東西。那時候我就想,好吧,我應該接受這個工作,因為我喜歡總是趕在外部期限之前做完,但顯然對我自己設定的期限來說,我總是在拖延。

伍思薇《真心半解》 The Half of It (2020

我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因此我寫了張$1000的支票,抬頭是美國步槍協會,我把支票給了我最好的朋友CJ,她答應我如果我寫不完劇本就把支票寄給美國步槍協會。我給自己五個星期時間來完成第一稿,截稿時期是8月8日。可能是很糟糕的第一稿,但必須是完整的一稿。那是我一生中壓力最大的五個星期!如果我給美國步槍協會捐了錢,我真的無法接受。

最後我在8月7日寫完了劇本,然後擱置了一個月,再開始花了五個月時間慢慢去修改。最終第二稿出來了,我發給寫作小組,他們覺得不錯,然後我再發給業內人,他們再轉手給別人看,過了四五個月,有三個投資人給了我報價,最終拍出來的就是最後這個版本的劇本。這就是我創作的過程。

伍思薇在《真心半解》 The Half of It片場

《真心半解》的故事與《大鼻子情聖》有相似之處,2018年有部同樣是Netflix出品的青少年愛情喜劇《塞爾拉·伯格斯是廢柴》(Sierra Burgess Is a Loser),同樣也是《大鼻子情聖》故事的現代版改編。你是否擔心過會有人拿《真心半解》和那部片作比較?

伍思薇:倒不會擔心,因為這兩部電影太不一樣了。《大鼻子情聖》是一個相當經典的故事,這些年來也有很多改編。也許是因為我已經開始進入預製作階段了,我看了《塞爾拉·伯格斯是廢柴》之後就覺得電影很可愛,但和我的電影完全不同。但我也不認為我的故事只是一個經典的《大鼻子情聖》故事。

我想顛覆很多不同類型的經典電影,比如其中也有「皮格馬利翁」(古希臘神話裡的賽普勒斯國王,他愛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個少女像)元素,還提到了柏拉圖的《會飲篇》,關於尋找另一半的想法。但我甚至不會說這是一部浪漫喜劇,一開始你會覺得像是浪漫喜劇,但其實電影在戲弄你。

《皮格馬利翁和伽拉忒亞》,[法]讓-裡奧·傑洛姆繪,1890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Tips:

皮格馬利翁(希臘語:Πυγμαλίων),又作畢馬龍,是希臘神話中賽普勒斯國王,據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變形記》中記述,皮格馬利翁為一位雕刻家,他根據自己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創作了一個象牙塑像,並愛上了他的作品,給「她」起名為伽拉忒亞。愛神阿芙洛狄蒂(羅馬人稱維納斯)非常同情他,便給這件雕塑賦予了生命。後來賽普勒斯阿芙洛狄蒂崇拜的中心就是以皮格馬利翁和伽拉忒亞的女兒帕福斯的名字命名。皮格馬利翁的故事被後世許多藝術家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演繹。(來自wiki百科)

到了電影中段,它就開始顛覆浪漫喜劇片這個類型了,而結尾並不是在說最終誰追到了那個女孩,整部片其實都是在討論「尋找完美的另一半」這個想法。到了某一刻,你似乎意識到,並不是要找到屬於你的完美的那條路,那一刻,你才意識到你快接近了但不會成功,但在這一路上你和別人產生了連結,彼此碰撞在一起。在這個故事裡,這三個人原本不會有任何交集,但這個故事讓他們產生了連結,而且最終都互相影響了對方。通過互相之間的連結,他們每個人最終都收穫了一些東西,讓他們能夠繼續前進,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因此雖然這部電影裡面有很多文學元素,但其實還是顛覆了這種類型,對這個故事進行現代化重述。

伍思薇

是啊,《大鼻子情聖》的故事本身近些年的評價並不高,因為故事有些老套落後,跟不上時代。但《真心半解》卻相當的前衛,完全提升了原本故事的檔次。

伍思薇:是的,很有意思吧?其實《大鼻子情聖》的故事本質是一個自認為長得不好看的人,幫助一個英俊但有些蠢的帥哥去追到他喜歡的女孩。但對於我們社會上的大多數人來說,更辛酸的是,我們沒有像《大鼻子情聖》故事裡那個自卑的人那樣的大鼻子,沒有那麼誇張的東西去引人注意。

對我來說,有意思的是有些人感覺自己無法表達自我,因為她們自身正糾結於萌發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甚至無法定義自己,到底是不是同性戀。但她們覺得對另一個女孩產生好感這件事需要保密,然後利用一個帥哥去接近這個女孩,這就是個經典的浪漫套路。因此對我來說,這部片就是要講很多不同的社會議題,而不僅僅是要傳遞什麼信息。

你的第一部電影《面子》的靈感來自於你自己的出櫃經歷,那《真心半解》裡是否也涉及你的個人經歷?

伍思薇:只能說故事有些相似吧,但《面子》也不是基於事實,裡面沒有一件事是真實發生在我身上的。同樣的,《真心半解》裡面也沒有一件事真實發生過。當然有一些細節的確發生過,比如我從小就被叫「Chugga Chugga Chu」(跟電影裡一樣)。的確有一些能代表移民孩子的細節,所以電影的真實性在於我試圖讓人物儘可能真實地去生活,但情節完全是虛構的。

一切靈感都來源於我的生活,就像《面子》是我想要告訴媽媽,我不想她認為自己人生已經完了,當時她48歲,我想讓她覺得她還是可以去戀愛,還有很多的愛等著他。同樣的,在《真心半解》裡,我想要為自己探索「愛」這個概念,我們都覺得想要去尋找獲得浪漫愛情,然後人生就完整了。但隨著年齡增長,有太多太多愛的方式是我以前從不知道的。浪漫愛情並不是最崇高的愛情,但各種故事都告訴我們似乎就是這樣。我們的社會推崇浪漫的愛情,就像婚禮是你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一樣。

但之後的日子呢?難道婚禮之後你的下半生就沒那麼幸福了?根據我的經驗,人生真的不是這樣的。浪漫愛情的確很美好,追求任何一種愛都很棒,但人生也可以有很深厚的友情,而且其中一些還可能對個人的形成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我特別想要通過講述一個拉拉和一個直男之間的友情來講述愛。試想一下,你遇到了一個人,感覺像是靈魂伴侶,但並沒有想要發生性行為的欲望,但你們之間還是有這種深厚的親密感,對吧?因此我想要從這個角度去打破浪漫愛情的傳統,而一旦把故事設置在高中的話,一切人物和故事的組成部分就很順利很清晰了。

《面子》 Saving Face (2004)

陳凌 Lynn Chen、伍思薇Alice Wu、陳衝 Joan Chen、、楊雅慧 Michelle Krusiec

所以一開始,你沒想過要拍成一部青少年高中生的電影?

伍思薇:對,起初我想這是一個20多歲的人的故事。但當我想寫的時候,我意識到這樣有些難寫。然後在某一時刻,我決定把這個故事設定在高中。因為在高中,每一次的感覺就像你第一次的感覺,又讓人感覺那是最後一次。所以一切都被提升了,可以很輕巧地討論到很多情感領域。

我注意《真心半解》中,信仰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故事背景是在一個基督教小鎮上,主人公和信仰之間有她自己的關係,她是一個無神論者。而直男Paul則是一個非常堅定的基督徒。你為什麼要把宗教元素作為《真心半解》的核心?要知道宗教在青少年愛情喜劇中是很不尋常的元素。

伍思薇:在市場推廣時可以說這是一部青少年愛情喜劇,但實際上並不是,只是裡面的主人公是青少年而已。事實上,我覺得我們在愛情問題上總會重新變成青少年。所以故事主題其實相當成熟,無論你是16歲還是60歲都會面對愛的問題,是會反覆出現。而宗教元素是因為這是我經常想的東西,但在日常生活中不會很頻繁地反映出來,其實是很多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尤其是當故事背景是在一個農村小鎮上,這是很常見的,小城鎮的人往往圍繞著一個教會的某個教派聚集在一起。

而對我來說,上帝是否存在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我不確定上帝是否存在,但我更願意選擇相信宇宙有自己的秩序。因為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去思考這個問題,實際上這也是讓我重新投入寫作的原因,我有七年的時間沒有寫作。雖然我不是在有組織的宗教中長大的,但我媽媽會去中國教會,我真的看到這給了她一定程度的安寧。

從我小時候起,我就一直在祈禱。而當我媽媽生病後,經常進出醫院時,我時常思考宗教,我這樣做就像是在下賭注,以防宇宙之外還有更大的一個存在。我當時是這樣想的,或許我主動去思考宗教,告訴宇宙之外那個更大的存在,我在想些什麼,什麼對我來說是重要的,那個存在可能會聽到我的祈禱。

但我經常發現,即使是我最信奉無神論的朋友們,當他們經歷一些困難的事情,我沒有辦法安慰他們,也沒有辦法讓事情變得更好。所以有時我會告訴他們,希望你不要介意,但我只能為你祈禱,所有人都會感覺到安慰。我是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但我相信有一個更大的東西在那裡,我們都是相通的。我不知道是哪個神,或者是宇宙中的一種能量,但我選擇了相信它是存在的,我認為這就是很多故事的起源。

所以,我想宗教元素只是有機地滲透到了故事中這些孩子們身上,以及我為他們所寫的對話臺詞中,因為這就是我在思考的事。

伍思薇在《真心半解》 The Half of It片場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主要元素是靈魂伴侶的概念,不管是否是柏拉圖式的,以及人們用一生去尋找自己另一半的想法。而人們覺得靈魂伴侶是一種命中注定的東西,就像他們認為宗教也是這樣的。那麼關於宗教、命運、靈魂伴侶的概念是如何在你電影中交織在一起的呢?

伍思薇:我覺得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可能有點太大了,我無法簡明扼要地回答。我個人覺得我們會遇到很多靈魂伴侶,但沒有哪個是完美的靈魂伴侶。如果我們覺得必須要找到完美的靈魂伴侶,這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痛苦。我們更應該這麼想:有那麼一些人,你會覺得他們絕對不可能成為可以帶給你收穫的人。比如故事中的Ellie就以為Paul絕不可能改變她的人生。但故事結尾Paul卻成為了改變Ellie人生的那個人。可能Ellie也改變了Paul的人生,這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特別奇特,而我很喜歡這一點,這就是我的人生哲學。

至於宗教,我覺得就和傳統意義上所認知的愛情一樣,柏拉圖的《會飲篇》是一個古希臘故事,講的是我們必須找到完美的另一半。人們一直告訴我們,愛情就是這樣,但也許某個時刻,我們可以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那個人。我覺得或許電影是在說那些有組織的宗教是有些壓迫人的,對Aster來說就是如此,她也經常提到這點,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沒有信仰。我覺得Aster有信仰,但我覺得她開始為她自己找到一種信仰,對自己有信仰,這樣可以讓她繼續維持和上帝的關係,繼續生活下去,而不用將生活過得完全以宗教為中心。我覺得電影講的就是,我們都在尋找偉大的浪漫愛情,但有時候最終我們收穫的是與別人產生的連結。可能電影結尾會讓我們驚訝,沒有人能獲得一開始想要獲得的東西,但是每個人其實都獲得了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所必須獲得的東西。這一切都是預先就計劃好的,也不是那種典型的浪漫喜劇故事。

「對話《真心半解》導演伍思薇:一曲對柏拉圖式靈魂伴侶的頌歌」

作者:Hoai-Tran Bui

原文:https://www.slashfilm.com/alice-wu-interview-the-half-of-it/

譯者:小雙

譯文首發於迷影網:https://cinephilia.net/76666/

原標題:《一曲對柏拉圖式靈魂伴侶的頌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9月27日,《大地頌歌》等你來!天天兄弟暖心探班!
    《大地頌歌》首演在即,作為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以十八洞村為原型,將扶貧路上湧現出的真實人物和典型事例進行藝術創作,以湘西之事講湖南、以湖南之事講全國,打破常規藝術表現手法, 運用集成式、創新式的表現形式,打造歌、舞、音樂等多種舞臺形式的集合體,將讓觀眾享受互動式、沉浸式的觀劇體驗。
  • INFJ的靈魂伴侶探索之路
    如果能有一套靈魂伴侶尋找指南就好了。是的,現狀總是這麼尷尬,就像我們上了十幾年的學依然學不會該怎麼找工作一樣,怎麼談戀愛、怎麼找到最適合的伴侶更是沒人教,所以我們身邊才充斥著那麼多比狗血電視劇還要狗血的情感倫理劇每天都在上演。幸福在哪裡呀,幸福在哪裡?
  • 關於靈魂伴侶
    那僅僅是一種需求,一種利用,一種角色,一種交換。當然,他們或許很負責任,他們的愛是一種彼此承受的責任。 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只是一個生命沒有綻放,沒有遇到過自己的靈魂伴侶。然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這一生,從未嘗試過讓自己這個生命成為傳奇,從未活出那種獨特和唯一,從未體驗過上天的厚愛,從來不知道自己就是一種獨特能量的管道。
  • 一個50歲女人,心心念念找靈魂伴侶,結果被騙得慘不忍睹
    導語:什麼是靈魂伴侶?不是某一個特定的對象,是彼此心靈上的信賴和善解,比如柏拉圖式的愛情,注重精神層面的情感交流,談著深入靈魂的戀愛。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認為轟轟烈烈的愛情,或是對方非常了解自己,能做到某一時段的默契,便找到了靈魂伴侶。靈魂伴侶到底存不存在?
  • 一個什麼樣的伴侶,才能被稱為「靈魂伴侶」?
    一提到「靈魂伴侶」這個詞,仿佛就充滿著浪漫主義色彩。在維基百科當中,是這樣定義精神伴侶的: 「一個讓我們感受到深刻的、天然的親和感的人。」
  • 郭庵:一曲善良與抗爭的頌歌
    郭庵村一曲善良與抗爭的頌歌文/魏石當明朝末年的一天傍晚,黃河灘上狂風呼嘯,枯草亂飛,就在此時,一個披頭散髮衣衫不整的青年女子踉踉蹌蹌出現了,只見她滿臉淚痕,目光呆滯,直奔黃河而去……因為這個僅有短短數百年歷史的小村莊,用行動譜寫了一曲善良與抗爭的頌歌!
  • 想見你:世界上真的有靈魂伴侶嗎?|思維實驗
    人們是怎麼有靈魂伴侶這個概念的?3.靈魂伴侶真的存在嗎?那我們來看一下到底什麼才是靈魂伴侶?我簡單歸納了一下:靈魂伴侶是可以無視肉體的存在,彼此心心相印,完全能夠互相理解,並且相愛的兩人,或者說是能看到對方靈魂的人。
  • 愛人不是我的靈魂伴侶,怎麼辦?
    靈魂伴侶不是特定一個對象,一種關係,他隨著我們的成長階段而呼應顯現,我們有多少喜悅和信賴,便呼應出同等的頻率對象。 靈魂伴侶並不一定跟我們終生不離,他的特質在於彼此心靈上的信賴和善解,好聚也好散,互相祝福。當靈魂未回歸高階次元前,靈魂伴侶是個善解的橋梁和引導者,這是靈魂伴侶真正的意義。
  • 聊聊「靈魂伴侶」和「雙生火焰」
    然而,越來越多的人,被網上各種「靈魂伴侶」「雙生火焰」標題的佔卜、經驗分享所吸引,用別人介紹的經驗、方式套在自己身上,好像自己的感情生涯沒有遇到靈魂伴侶或者雙生火焰就是一件比較糟糕的事情,再或者自己經歷的情感對象如果不是兩者之一就沒有繼續的必要了。我想這些,並不是那些分享者的本意,所以特意寫個文章來簡短聊一下這兩個名稱。
  • 心的知己,靈魂之伴侶
    可這看似簡單,卻又是多麼艱難的一件事,若兩顆心沒有相同的頻率,精神的共鳴和靈魂的共振,誰又能恰如其分的觸摸到你內心從未對外人言說的痛楚呢。我想或許只有人們所說的靈魂伴侶吧。靈魂伴侶,心的知己,他(她)就如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剎那相識,仿佛傾心已久,相逢一笑,緘口不言卻已牢牢鐫刻在兩心間。
  • 被追的《大地頌歌》到底有多紅?看看你就知道了…
    當晚,以十八洞村為點、全面反映湖南精準扶貧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4K高清攝製版,在湖南衛視重播。十八洞村民和無數電視機前的觀眾,再次重溫不平凡的8年脫貧之戰。《大地頌歌》,盛開在春天的一朵精準扶貧之花。點燃這朵藝術之花最美靈魂的,正是8年脫貧攻堅——這部中國大地上波瀾壯闊的時代史詩,這曲人類減貧史所未見的宏大樂章。
  • 從其中英文名言洞悉其柏拉圖的智慧(鄒曉輝講授的公益課)
    清華大學雨課堂主講嘉賓鄒曉輝講授的公益課:從其中英文名言洞悉其柏拉圖的智慧靈魂伴侶強調從動心那一刻在某人心裡的呼喚。實際上就是為其人格魅力所徵服的情形。更多時候是當墜入愛河的心靈綻放形式,每一個人都成為了詩人。
  • 靈魂伴侶的意義是在於,彼此內在靈魂的共同成長和修煉!
    在靈性的世界裡,關於愛情有一個新名詞叫「靈魂伴侶」。 靈魂伴侶是兩性關係裡最和諧和圓滿的關係,到底什麼是靈魂伴侶? 如何才能找到生命中的靈魂伴侶? 是否有律可尋?
  • 什麼是靈魂伴侶?真的靈魂伴侶往往會有這幾種表現,遇到請珍惜
    」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找到靈魂伴侶,都是在找尋那一個人,徐志摩曾說:「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在茫茫人海中擦肩而過的人有很多,可以遇見的人也有很多,但是能成為知音的人卻是非常的少,有的人可能變成了你的知音,但不是情侶,有的變成了情侶但不一定是你的知音。
  • 普魯塔克:注重實踐的柏拉圖主義者
    青年時期遊學雅典,公元66-67年曾受業於來自埃及的阿摩尼烏斯,他當時已經成為雅典柏拉圖學園的掌門,在阿摩尼烏斯門下,普魯塔克接受了哲學、數學、修辭學、歷史以及醫學等方面的訓練。他的老師阿摩尼烏斯是當時重要的柏拉圖主義者,可惜除了普魯塔克自己的證詞外,我們對他一無所知。普魯塔克曾遍遊希臘各地,到過愛琴海諸島,訪問過埃及、小亞細亞、義大利。
  • 所謂的「靈魂伴侶」,可能是這樣相處的兩個人
    靈魂伴侶就是說和你志趣相投,各方面都很適合你的人,和他的交往不受肉體關係的約束,靈魂非常契合。靈魂伴侶更注重精神層面的交往。 所謂的「靈魂伴侶」,可能是這樣相處的兩個人
  • 感情的最高境界是靈魂契合:但你知道遇到一個靈魂伴侶的感覺嗎?
    我經常聽那些感情大佬都說的一句話就是,所謂美好的感情就是你遇到一個靈魂伴侶。 其實在我們追求美好愛情的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的人,我們都希望遇到一個三觀一致的人,但是這些最後歸根到底,做一個組合那就是我們靈魂的伴侶而已。
  • 感情的最高境界是靈魂竊合:但你知道遇到一個靈魂伴侶感覺嗎?
    我經常聽那些感情大佬都說的一句話就是,所謂美好的感情就是你遇到一個靈魂伴侶。其實在我們追求美好愛情的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的人,我們都希望遇到一個三觀一致的人,但是這些最後歸根到底,做一個組合那就是我們靈魂的伴侶而已。
  • 古希臘三哲之柏拉圖
    柏拉圖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教育學常考的一個考點,經常以客觀題的形式呈現。他是西方第一位有大量著作流傳下來的教育家,也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他以畢生精力奉獻於希臘的教育事業,為西方教育事業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來全面地學習一下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 不,桂妮薇兒跟蘭斯洛特只是柏拉圖式戀愛
    先來解釋一下什麼叫「柏拉圖式戀愛」。「柏拉圖式戀愛」指只有精神上的相戀,沒有肉體上的歡愉。桂妮薇兒跟蘭斯洛特雖然相愛,但他們並沒有肉體上的關係。而NTR強調配偶被其他人睡走,所以亞瑟並沒有被NTR。根據原典,桂妮薇兒起初是深愛著亞瑟的,她也對一直追求自己的蘭斯洛特保持著距離,但是,在得知亞瑟私生子莫德雷德的存在後她就對亞瑟心灰意冷,選擇接受蘭斯洛特的愛意,試圖報復亞瑟王。不過,她也有著最後的矜持,只進行「柏拉圖式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