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製造界網
來源/華商韜略(ID:hstl8888)
作者/何凝
封面/圖蟲創意
相比阿里的張勇、騰訊的劉熾平,大多數人對美的的方洪波是陌生的。但他和他的老闆在過去十多年裡的故事,對集體面臨新老傳承的中國第一批民營企業而言,卻是彌足珍貴的參考。
論民營企業的成功傳承,美的若稱第二,中國恐無人敢自稱第一。
1/ 經理
兩列飛馳的火車「砰」地一聲迎面相撞。
那是1841年,美國麻薩諸塞州,該事故導致一名司機死亡,17名旅客受傷。鐵路公司業主被這次撞擊驚醒:工業革命帶來了技術,卻沒帶來專業的管理。臨危受命的喬治·惠斯勒少校通過在公司內部分權確責,推動了美國鐵路企業改革。他被認為是史上第一名職業經理人。
在喬治·惠斯勒之後,經理人漸成群體,專業準則應運而生:要按行規行事,不得私收賄賂,可按經營效率向領主索要利潤分配。當時的美國,經理人的收入約為熟練工人的兩倍,社會地位較高,大家也珍惜名聲,努力成為專業人才。
1923年,美國管理協會成立,「標誌西方企業基本完成了業主式(世襲式)經營企業到以聘用經理人來經營企業的轉換,而西方的企業制度也基本形成了近代公司制佔主導地位的格局」。從20世紀中期到70年代,隨著哈佛大學管理研究院成立,企業制度從近代過渡到現代,職業經理人階層的培養與研究也日漸成熟。
其實,中國早在明清時期就有行經理人之實的群體。那時的「經理人」有掌計、夥計等不同名稱,多為親族子弟,偶有外來僱員。當商賈們把生意鋪到全國,非親的僱員增多,一些士人「棄儒就賈」,成為那時的「知識型員工」。
到了近代,洋風東漸,歸國留學生們在管理崗大放異彩,比如芝加哥大學畢業的大華科學儀器公司經理丁佐成,麻省理工碩士、三才生煤礦公司經理薛桂輪,德國艾倫根大學博士、大明實業公司富國機器造船廠總經理彭秉澄等。
借用史學大家餘英時先生的話說,這些人「一面利用傳統文化資源,一面又把舊的宗族關係轉化為新的商業組合,這正是中國從傳統到現代的一種過渡方式」。但是,這種「理性化的過程」因20世紀的戰與亂而中斷,使中國錯過與世界同步建立職業經理人體系的機會。該不該交由經理人管理?交給什麼樣的經理人?至今仍然沒形成共識。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理人這個群體的處境很尷尬。一方面,由於普遍認可的評價體系缺失,經理人的能力和品性良莠不齊,沒有主人翁意識、不忠誠的機會主義和道德風險,讓一些有心培養的企業望而卻步。另一方面,正因為企業主種種擔憂不肯放權,經理人只能是「打工仔」的地位,處處受制於人,無權又無利,更沒有安全感,也就沒有共存亡的使命感。
時至今日,相比眾多西方企業都有經理人團隊執掌並持續乘風破浪的局面,中國企業依然是創始人和家長制主導,除了阿里等少數網際網路科技巨頭,經理人群體依然難以出人頭地。這對集體面臨新老傳承的中國第一批民營企業而言,是個巨大的挑戰,甚至也有人將其視為是中國民營經濟的長期隱憂。
然而在廣東順德的一個小鎮,一家企業卻默默創造出中國創始人與經理人成功傳承的輝煌傳奇。在這個傳奇裡,創始人傳得徹底,經理人接得有力,他們合力跨過眾多家族式企業的傳承難關,不但保住創業者打下的江山,而且接力將企業送進世界500強殿堂,並且持續越戰越高。這就是何享健與方洪波的故事。
2/ 何方
方洪波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1992年,受鄧公南巡鼓舞,25歲的方洪波告別國企的安穩日子,跳上一列飛馳的火車去了廣東順德,開啟「士人從商」的命運。
在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美的報》的編輯。這份工作職級不高,但很討巧。在寫稿、約訪、攝影、印刷、校對的過程中,每個部門的工作內容、上上下下的人員他都混了個臉熟。
那時的方洪波有強烈的表達欲望,他在內刊寫詩、寫散文,還給媒體當通訊員。他不滿現狀,他想被看到。
1993年春,方洪波在《南方日報》頭版發表《何享健:「美的」號艦長》(一說《美的艦長何享健》),這篇稿子引得董事長何享健關注,也讓他記住了這個身高一米八的才子。之後,連續兩年,方洪波都被何享健點名陪同出訪。
1995年,由鞏俐主演、張藝謀攝製的美的廣告片火遍全國。那個時代的經典廣告詞「美的生活,美的享受」就是經方洪波策劃的。
春風得意的方洪波一路晉升,從廣告科科長、市場部部長到銷售總經理。
1997年,上任伊始的方洪波發現,美的在各區域的銷售經理90%以上是順德人,正值大環境波動,他們卻缺乏應對突變的經驗和能力,管理的缺位導致美的銷售遲緩,庫存積壓。而且,別看美的在順德風生水起,出了廣東,「我們美的啥也不是,消費者要啥,代理商要啥,根本不知道」。
生意要做大,人卻沒跟上。方洪波果斷決策,開掉30多位大區經理,在全國範圍內重新招聘應屆大學畢業生,由他親自面試、培訓上崗。
被辭掉的人中,不乏董事會成員的親屬,這讓很多人無法接受,公司裡罵聲一片。因為這件事,方洪波的車還被人砸了。幸好,一直在背後觀察他的何享健給予堅定支持,大家看到何老闆的態度,久而久之就自發樹立起方洪波的權威。
3/ 眼界
何享健支持他的理由除了信任,還有眼界。自打80年代給國外企業代工,他的野心就飄向海外,不甘只在區區順德。這個目標,又豈是一個大部分員工是順德人的企業能達到的?
他喜歡讀史,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洪波相當有共同話題。有段時間,何享健痴迷西方百年老店的歷史,在閱讀各種企業的興衰後,他發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是個讓企業一直存續的法子,便開始琢磨將公司交由職業經理人。
然而人心是複雜的,必須靠制度約束行為。
何享健提出「拆散火車頭,打造聯合艦隊」,決定在美的開設五大事業部,推行職業經理人制。1998年9月29日,《美的集團主要業務分權規範手冊》下發執行,這部綱領性文件簡稱《分權手冊》,指導思想是集權有道、分權有序、授權有章、用權有度。這本手冊每隔一段時間動態調整,堪稱美的經理人制度的寶典。
它的具體內容並沒公開,不過在網上能找到方洪波2001年籤發的《關於取消幹部行政級別,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的決定》,其中有四點改革思路:
1)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不再套用集團的幹部行政級別;
2)規範和完善幹部競聘機制,大膽地任用和選拔有能力和專長的人才,不拘泥於個人的資歷和學歷;
3)統一和規範幹部職務名稱,個別系統可試行取消稱謂,直呼其名;
4)打破薪資分配與行政級別掛鈎的方式,根據崗位性質、責任、風險、價值創造結果掛鈎分配。
從此,美的集團的企業文化由行政導向變成結果導向。
制約的同時還要激勵。1999年,美的集團開始實行常態化的員工持股制,至今已形成涵蓋各級人員的激勵體系:股票期權激勵計劃,針對中基層人員,以研發、科技崗為主;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針對中層幹部;合伙人持股計劃,針對核心管理層。該制度出臺,使管理層與股東利益一致,還引得業內人士驚呼:在美的,這些經理人「活得像老闆一樣,根本不像打工的」。
20世紀90年代起,李飛德、顧炎民、王金亮等幹將加入美的,在這批新人中,年輕、學歷好又出活的要數方洪波和黃健最出色。他們都生於1967年,都從小地方考上大學,都來自知識分子家庭,還戴著同款黑框眼鏡。
黃健的起點很高,理工科出身的他一進公司就當上總裁辦秘書,見到何享健的機會明顯較多。後來他被任命為生活電器事業部總經理,僅用數年,就將該部門變成中國最大的小家電製造商。2000年,33歲的方洪波當上美的空調事業部總經理。從此,方洪波與黃健開始掌管美的兩大核心業務。二人並稱「美的雙龍」,同被視為接班候選人。
二人最大的差異是性格。那時的方洪波性子直,膽子也大,從產品細節到公司戰略,關不關他的事都要私下研究研究,很有改革派的潛質;黃健比較悶,把事情交給他很放心,但要他主動提個革命性的創新方案似乎少那麼點意思。
之後的十年,方洪波步步高升,從空調事業部經理、美的集團副總裁到美的製冷家電集團CEO。期間,公司陸陸續續來了新人,一些老將也辭職歸鄉,何享健最費心思培養且對他盡職盡忠的經理人就數方洪波了。
不選他選誰?
4/ 過渡
中國的家族企業,正處於一代向二代的交班期。不過,有些二代對接班並沒興趣,何享健的兒子何劍鋒就明確表示,他喜歡搞投資,不想做實業。娃哈哈的宗馥莉也曾說,繼不繼承還不一定,可以擁有,但不一定要自己管理。
目前,我國家族企業的接續方式主要有三種:子女直接繼承管理,比如新希望;子女繼承,但配套有實力的經理人團隊,比如碧桂園;子女持股但不管理,比如美的。但不管採用哪種方式,有個問題是相通的:交班的過渡期怎麼度過?
2013年,當匯源的朱新禮卸任時,「空降兵」蘇盈福擔任新總裁,他一上任就輸送了更多的「空降兵」到匯源,搞得新老員工們衝突不斷,最後只能自行離職收場,逼著朱新禮復出。以上反例,可見過渡期有多關鍵。
雖然在美的,處在高位的經理人都是自主培養的,但接班人的「準備、導入、變革、掌控和升華五個階段」(方太茅理翔語)還得在充足的時間內走完。約莫從2000年後到2012年,在何享健時代的最後十來年,是他物色、選定、扶下任上位的過渡期。如此漫長的過渡期,放在經理人市場是難以想像的,但美的成功了。
來源:方洪波微博
這和美的「早、穩、遠」的一貫做法是分不開的。何享健是個有遠見的人,略翻美的簡史就會發現,他們早在80年代就開始接觸國外企業;1993年進行股份制改造;1997年,進行現代企業事業部制改造;1998年開始收購外資企業;1999年,與BAT差不多時候成立信息技術公司……抓改革、重科技、全球化,這些在美的早早發端、穩步進化的形態,為繼任者提供了準確的思路和發揮的空間。
從新世紀開始到正式接班,繼任者方洪波辦了兩件大事。一是讓美的與國際接軌。2004年,美的與東芝開利籤署合作協議,共享研發,推出新一代直流變速空調系統。二是在國內併購整合。2004年,美的先後收購榮事達、華凌,製冷產業實力全面提升;2008年收購江蘇小天鵝,並與榮事達進行全面整合,建立洗衣機產業鏈。
從小天鵝案起,何享健交權給方洪波,什麼事都全權由他處理,上億的資金,投還是不投,何享健不管,方洪波說了算。
兩件事辦完,方洪波「準一哥」的位置坐實。2012年8月25日,方洪波接替何享健成為美的集團董事長。
那時,他已經拿到兩個學位:新加坡國立大學MBA(2002年),南京大學企業管理博士(2009年)。這兩所高校,前者自20世紀70年代就發展工業機器人和智能技術的研究,後者在90年代初已有研究民營企業全球化的成果。這些學習經歷,為他後來提出全球產業鏈、雙智戰略做了鋪墊。
5/ 多元
方洪波接替何享健成為美的集團董事長,算是受命於危難之間。
在2010年銷售額破千億後,何享健提出「五年再造一個美的、2015年實現2000億」的目標。為此,集團急速擴充品類和廠房,大量招募銷售人員。但幾年大幹快上下來,美的規模更大了,盈利能力卻更弱了。
美的衝進千億俱樂部,很大程度上依賴了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國家推動的「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在這一輪特殊的黃金機遇中,其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產品銷量都在國內全面領先。2011年,當刺激政策效應褪去,美的產品雖多但核心競爭力不夠的問題開始顯現。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其產品單價、盈利水平甚至不如排名二三的品牌。單看空調,格力的毛利率就比美的高了近5個百分點。
當市場整體增長不再,美的的虛胖開始顯現出來。2011年中,其盈利水平出現了三年來的首次下滑,到第四季度甚至低於2009年同期的水平。接下來的一年,頹勢仍未扭轉:2012年美的電器營收比上年下跌了26.89%,淨利潤也下跌了6.25%。
業績下滑的另一邊,大公司病也越發明顯。以銷售部門為例,一些依靠過往業績獲得高薪的營銷經理,都開始配上了秘書和司機,組織變得臃腫、高成本、低效率。
方洪波接掌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叫停規模化。他砍掉主營業務中2/3的產品型號,賣掉7000畝廠房用地,裁掉大半代理商,一如當年果決。公司裡怨聲一片,這場景似曾相識。
何享健當然知道發生了什麼,不過,他選擇相信方洪波:「做你想做的。」他還將妻子梁鳳釵勸離公司,調走了與方洪波對著幹的幾名高管。
這一年,方洪波提出「產品領先、效率驅動、全球經營」,美的從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轉變。轉變的重點,是去中心化、智能化、全球化。
方洪波有句名言:組織改造不了,一切改造就是空的。2013年,美的在深交所上市,開啟「小集團、大事業部」運營模式。2015年,方洪波提出「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去科層化」,公司層級精簡為員工、經理、總監、副總裁、董事長。當年,在家電行業整體下滑的背景下,美的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21%,整體毛利率同比提升0.46%。
2014年,物聯網大潮興起,方洪波意識到新一輪變革即將到來。他擁抱網際網路,和小米、阿里、京東、蘇寧都有合作,還專門把員工送到小米學習「網際網路思維」。他提出「智慧家居+智能製造」的「雙智」戰略,美的由白電龍頭向科技公司轉型。「雙智」戰略的實施途徑,除了進一步對內「去中心化」,還有大步邁向全球化。
來源:美的集團官微
2014年,美的搭建雲端物聯網技術構架,頻頻中標國際項目(如新加坡樟宜機場、阿爾巴尼亞總統辦公樓等),與巴西合資公司建成拉美最大的家用空調生產基地。同年,美的成立中央研究院,由在GE、三星任職多年的胡自強博士領銜,自主研發智能技術。
2016年,美的收購東芝家電業務,收購義大利企業Clivet,當年國際業務成績可喜,海外的營收佔比已接近50%,並獲得國際認可。據英國調查公司歐睿諮詢發布的全球家電品牌排行榜,美的以4.6%的大家電市場份額位居第二,僅次於荷蘭巨頭飛利浦。這年,美的成為中國家電業首個躋身《財富》500強的品牌。
2017年,美的收購世界機器人「四巨頭」(瑞士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德國庫卡)之一的德國庫卡,與以色列Servotronix等機器人名企戰略合作,藉助騰訊基於IP和物聯雲推出10款智能產品,從家電公司轉為科技集團。
2019年,美的市值過4000億,全球用戶數超過4億,在《財富》世界500強的排位上升至312。當年,美的在國內家電市場銷售規模同比下降的大環境下,依然逆市增長,實現營收2794億元,同比增長6.7%;淨利潤253億元,同比增長16.8%。
6/ 兒徒
方洪波生於1967年1月27日,農曆馬年臘月十七。馬作為屬相又稱午馬,據百度百科解釋,屬馬的人「能將任何不起眼的材料轉變成精緻的成品,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很有能力;屬馬的人穿著時尚,總帶著高貴的氣質;屬馬的人神秘莫測」。
這是方洪波給人的觀感。他的能力有目共睹,而他常消費「專人訂做的衣服」,身形也保持得好,挺符合「時尚高貴」的調性。
他和何享健的兒子何劍鋒是同年生人。在何家,方洪波負責美的,何劍鋒負責「系」。
何劍鋒1994年在順德創辦現代實業公司,做小家電代工,2002年改名盈峰集團;2008年,盈峰更名「廣東盈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轉型投資集團。目前何劍鋒名下產業涉及金融、諮詢、房地產、雲系統、影視、藝術品等行業,直接與家電相關的是寧波開聯實業,其業務之一是家用電器及其零配件批發。他是華錄百納的老闆、易方達基金的大股東,投資企業包括商湯科技、雲鯨智能、瑞為技術、酷哇機器人等。
何劍鋒的妻子盧德燕掌管著美的旗下核心房地產企業——美的置業,其業務範圍有物業開發及銷售、物業管理服務、商業物業投資及營運。房屋是家電的最終落腳點。受益於新型城鎮化,美的置業與美的集團聯手構建「智慧家居」,成為地產業新秀。2018年,美的置業赴港上市,2019年首次實現千億規模,全年銷售額1012.3億元。
何劍鋒有兩個妹妹,何倩嫦、何倩興。何倩嫦的會通新材主要從事高分子改性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應用於家電、汽車、5G通訊、醫療、軌道交通、安防等行業,入選廣東製造業500強,已向科創板提交上市申請;何倩興是家族公益機構「和的慈善基金會」理事長,該組織關注鄉村、養老、醫療、藝術等話題。
何享健退休後,何家人的大本營——美的控股有限公司仍為美的集團第一大股東(持有美的集團31.73%的股權),何享健和妻子梁鳳釵仍是美的集團受益人。何劍鋒作為美的集團董事,還時不時抽空去公司看看。何家人雖說不管理美的,但影響著美的產業鏈上下遊和社會形象。
他們的產業構成「美的系」,吸納美的舊部入職。比如何劍鋒控股的盈峰環境、華錄百納,高管方剛、陳建武、張靜萍、鄺廣雄就是美的培養的。可以說,美的實現了公司經營的「去家族化」,但美的系仍是以家族為紐帶的團體。
方洪波深知他的位置。他曾說,假如他上午離開美的,下午就有個人來接班。
搜索何享健、方洪波同時出現的畫面,在沒與人交流的情況下,方洪波的眼神慣性望向何享健。「這麼多年,他不用說話,我從眼神、表情都能讀出很多東西來。」
這是方洪波在美的待了這麼多年的理由。以前他遭非議的時候,何享健總說「做你想做的」,何說得越少,方越思考。在美的早些年,雖然他是個直脾氣,但在何享健面前很注意,從不主動長篇大論。
在何享健有心傳位後,方洪波漸與周遭保持距離,與員工、媒體,甚至何享健。員工說,他下班後從不約我們吃飯喝酒;記者說,他很儒雅,但總覺得綿裡藏刀。
方洪波幾乎不談關於知遇之恩的話題,也不用排比句誇讚何享健,他提起老闆最多的就是這句:「何享健先生是個有大智慧的人。」他保持在公共場合的專業,儘量把話題落到「美的」而不是「方洪波」。
來源:方洪波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