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與卡達斷交3年後欲和解,最耐人尋味的是這點

2020-12-09 騰訊網

▲央視新聞截圖。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本·法爾漢。

據新華社報導,持續3年多的海灣斷交危機最近傳出破冰信號。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和科威特等方面均對化解危機表示樂觀。美國消息人士披露,斷交相關方已經達成初步協議,有望在幾周內籤署最終協議。

12月4日,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本·法爾漢宣稱,得益於科威特等國的持續調解,和解談判取得「顯著進展」,最終協議「看似觸手可及」,「我對斷交相關方接近達成一致頗為樂觀」。

2017年6月5日,在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的強硬推動下,沙特、阿聯、巴林三個海灣「海合會」(GCC)國家和財政嚴重依賴沙特資助的埃及,以卡達「支持恐怖組織」為由,在一小時內宣布和卡達斷交,並對其實施了海、陸、空三棲封鎖和禁運。

「海合會」六國中只有科威特和阿曼堅持保持中立。

12月2日,卡達外交部發言人哈特也在本國半島電視臺表示,科威特的努力是「積極而重要的步驟和行動」,稱讚薩巴赫的表態「代表著邁向解決之路的開始」。

儘管都只是做了個和解的姿態,但至少相關各方都願意證明,自己正與對方「相向而行」,這是3年多來的第一次。

▲央視新聞截圖。卡達副首相兼外交大臣。

前因、後果、外力

倫敦大學學院(UCL)的著名阿拉伯問題學者哈德指出,卡達-沙特決裂的關鍵,是「海合會」內部矛盾公開化;關鍵之關鍵則是以「聖地守護者」和海合會盟主自居的沙特,和後來居上的「地區調停者」、海合會「新星」卡達間「一山不容二虎」,各種積怨總爆發的結果。

其實沙特和卡達間的矛盾由來已久。

沙特原本希望一統阿拉伯半島,但卡達埃米爾(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司令)當年拒不通融,在1971年宣布獨立。

1992年,卡達和沙特因邊界糾紛爆發武裝衝突,導致3人死亡。

2002年,卡達半島電視臺播放反映沙特政治反對派的紀錄片,導致沙特撤回其駐卡達大使達6年之久。

2008年兩國關係一度改善,自2010年底「阿拉伯之春」爆發後更一度給人以「同呼吸共命運」的印象。

2017年看似突如其來的「卡達危機」,不僅將「阿拉伯之春」中看似鐵板一塊的「海合會」6國中的4國捲入一場內訌,遍布亞非兩洲的眾多伊斯蘭國家也被迫在沙特和卡達間「選邊站」,令伊斯蘭世界更加支離破碎。「兩駕馬車」之間也就此芥蒂深種。

美國及其總統川普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017年5月20日,川普高調訪問沙特,公開了總體中東戰略構想,其中將美國-以色列-沙特「鐵三角」作為中東戰略的基石,推動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作為中東外交第一要務,同時將伊朗作為中東地區第一假想敵。

而要實現這一構想,拉攏沙特就成為重中之重。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默許、縱容了沙特對卡達的孤立。可以說,沒有川普政府,沙特對卡達的「窩裡鬥」,至少不會這麼狠。

原本沙特以為,卡達是彈丸小國,且只有和沙特間不長的陸路邊界,只要下決心「全方位封鎖」,後者很快就會就範。

正因如此,躊躇滿志的沙特聯合「斷交四國」向卡達提出所謂「關係正常化」的13項最後通牒,其中包括送走土耳其駐軍、關閉半島臺、10天內和伊朗斷交等。

然而3年多過去,卡達並未如沙特阿聯等國所預想的那樣垮掉:經濟上雖受到一定影響,但並未傷筋動骨,最具標誌性的就是既定2022年在卡達主辦的世界盃籌辦進程仍「一切照舊」;甚至,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被迫改用賽會制的亞俱杯,也仍然由卡達接待。

更具諷刺效果的是,由於沙特和阿聯封鎖了卡達的陸地邊界,並禁止卡達航班穿越其領空,卡達的人流、物流全部流向伊朗,每年約1億美元的卡達「過路費」,成為遭受美國「花式打壓」、急需外匯的伊朗雪中送炭般的穩定財源,這顯然與沙特等國的初衷背道而馳。

▲資料視頻。卡舒吉未婚妻在美國起訴沙特王儲:指控其為罪魁禍首並索要賠償。

急於「補鍋」的川普政府

自2017年以來,沙特因「卡舒吉事件」等一系列公關危機,國際形象大受影響,沙特王儲旨在吸引外資、發展替代經濟的「願景2030」也成為空中樓閣,石油收入又因油價長期低迷而銳減。

今年以來,席捲全球的疫情及疫情應對措施,令沙特經濟及經濟前景雪上加霜,這一切都迫使沙特不得不認真考慮在卡達問題上改弦更張。

美國川普政府立場的變化則更為重要。

事實上,在支持、慫恿沙特對卡達「開刀」後不久,美國國內的許多資深軍政界人士就對此極力反對,其中包括時任國務卿蒂勒森、時任國防部長馬蒂斯和美國駐卡達大使斯密茨等。

他們指出,卡達和沙特同樣是美國在中東的盟國,前者在與美國間軍事合作方面甚至更積極,其烏迪德基地是美國中央司令部在中東最大、設施最好的軍事基地,沙特或其「小夥伴」無法也不願提供替代品,和卡達一拍兩散,最「受傷」的只怕反倒是美國自己。

儘管在隨後的「宮鬥」中,川普先後清除了蒂勒森和馬蒂斯,用更「合拍」的女婿庫什納和新任國務卿蓬佩奧取而代之。

但事實證明,孤立卡達並不能鞏固沙特的權威地位,對美國意在拉攏地區盟友、聯手孤立伊朗的圖謀更不啻為拆自己的臺。

正因如此,日前蓬佩奧在巴林出席區域安全會議時表示「是時候解決這場衝突」;此後不久,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賴恩表示,允許卡達飛機飛越沙特領空,是「川普政府的當務之急」。

12月2日,剛剛結束沙特之行的庫什納到訪卡達,儘管會談內容不詳,但沙特外交大臣明確表示,「美國在促進和解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儘管3年多前,在「促進分歧方面」,美國發揮了同樣「重要」的作用。

雙方和解之路也並非坦途

問題是,僅從沙特和卡達雙方措辭就能看出,「海合會」各國態度並不一致。

儘管吃了不少苦頭,但依靠空運、少數同情國(伊朗、土耳其、科威特、伊拉克)的幫忙,以及根基深厚主權基金的「保底」,卡達已不像2017年6月時那樣緊張,因此始終咬定「公平合理條件下的和解」。

據悉,美國和科威特等提出的和解建議,包括重新開放沙特-卡達陸地邊界,以及對卡達航班恢復開放沙特領空等,但沙特和阿聯始終對「13項最後通牒」條款是否取消顧左右而言他。

而據科威特和黎巴嫩方面的消息,卡達所能接受的極限,是減少半島臺等媒體對沙特的「過激言論」,至於其他條款,既然最困難時都不願接受,如今就更不必說了。

很多分析家指出,沙特在3年半後總算想明白一件事,即沙特地緣政治第一優先事項不是和卡達爭奪「大哥地位」,而是和伊朗進行地緣對抗。

但沙特也得抓緊時間,因為從庫什納到蓬佩奧,最近這一系列操作都是在11月3日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後完成的。

而2021年1月20日之後,川普-蓬佩奧-庫什納這個現任美國中東決策班子就要「打包走人」,不論繼任總統拜登任用怎樣的新班底,都幾乎不可能複製川普時代的美國中東戰略及美國對伊朗政策。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陳靜 校對:趙琳

相關焦點

  • 沙特與卡達斷交3年後欲和解,最耐人尋味的是這點|京釀館
    2017年突如其來的「卡達危機」,是「一山不容二虎」、兩國各種積怨總爆發的結果。▲央視新聞截圖。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本·法爾漢。文 | 陶短房據新華社報導,持續3年多的海灣斷交危機最近傳出破冰信號。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和科威特等方面均對化解危機表示樂觀。美國消息人士披露,斷交相關方已經達成初步協議,有望在幾周內籤署最終協議。
  • 海灣斷交危機現轉機:卡達和沙特等國籤署一項和解協議
    持續3年多的海灣斷交危機最近頻現「破冰」信號。1月5日,卡達埃米爾(國家元首)塔米姆應邀出席在沙特舉行的第41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簡稱海合會)首腦會議,並與沙特等國籤署一項和解協議,使海灣斷交危機迎來和解曙光。海灣斷交危機始於2017年6月。
  • 沙特等國與卡達恢復外交關係 斷交危機迎和解曙光
    中新網1月6日電 綜合報導,持續3年的卡達斷交危機迎來和解曙光。5日,沙烏地阿拉伯外交大臣費薩爾表示,沙特等國已與卡達恢復全面外交關係。卡達方面對此表示歡迎。當天,第41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首腦會議在沙特城市歐拉舉行,卡達埃米爾塔米姆率團參會,這是塔米姆3年多以來首次訪問沙特。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在機場迎接塔米姆,雙方在電視直播中擁抱並簡短交談。峰會上,與會領導人籤署了《歐拉宣言》。
  • 海灣斷交危機曙光初現,沙特與卡達重修舊好?
    持續3年多的海灣斷交危機終於初見曙光。科威特外交大臣艾哈邁德·薩巴赫(Ahmad Nasser Al Mohammad Al Sabah)1月4日宣布,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從當晚開始相互開放陸海空邊境。沙特與卡達是陸上鄰國,但自2017年6月的海灣斷交危機以來,邊境已經處於鎖閉狀態。另據卡達通訊社4日報導,卡達埃米爾(即國家元首)塔米姆將率團前往沙特,出席第41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海合會」)首腦會議。這屆峰會原定於2020年12月舉行,但後來推遲到2021年1月5日召開,就是為了使各國有更多時間來協調磋商。
  • 海灣斷交危機有望化解 沙特、卡達表樂觀
    持續3年多的海灣斷交危機最近傳出破冰信號。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和科威特等方面4日均對化解危機表示樂觀。美國消息人士披露,斷交相關方已經達成初步協議,有望在幾周內籤署最終協議。  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4日通過視頻連線參加在義大利首都羅馬舉辦的一場論壇。
  • 沙特等國與卡達「和好」?海灣斷交危機緣何得以化解
    新華社發恢復關係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5日在峰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歐拉宣言》見證了各國強烈的政治意願和誠意,沙特、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埃及與卡達恢復全面外交關係,此舉翻開了促進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新篇章」。2017年6月,沙特等國以卡達「支持恐怖主義」和「破壞地區安全」為由,宣布與卡達斷交,並對其實施制裁和封鎖。三年半之後,對立雙方終於和解。
  • 中東面面觀丨卡達斷交危機三年後 《歐拉宣言》意味著什麼?
    △沙特王儲籤署《歐拉宣言》(圖片來源:沙特國家通訊社)時針撥回到2017年6月,沙特、阿聯、埃及和巴林四國突然以「支持恐怖主義」和「破壞地區安全」為由宣布與卡達斷絕外交關係,並向卡達提出多點要求作為結束危機的條件,其中包括終止所有與伊朗的軍事合作、關閉半島電視臺及其下屬所有頻道和叫停土耳其在卡達駐軍等,同時採取一系列封鎖和孤立政策,甚至計劃在沙特和卡達的陸上邊境挖一條總長約
  • 一言不合就斷交 | 沙特阿聯等國宣布與卡達斷交 究竟發生了什麼?
    6月5日,沙特、巴林、埃及、阿聯四國先後發表聲明與卡達斷交。阿拉伯聯盟也宣布開除卡達。阿聯將禁止卡達公民進入阿聯或在阿聯境內旅行。沙特、阿聯將關閉與卡達的航空、海域和陸地邊境。這是要搞事情啊?一言不合就斷交了?卡達公民就這樣躺槍了?買了卡達航空機票的朋友就這樣不能飛了?卡達世界盃他喵還搞不搞了?斷交的原因?
  • 卡達斷交危機終結 海合會修復裂痕實屬不易
    當日海灣國家籤署「團結與穩定」協議,與會旁聽的埃及也宣布與卡達復交,長達三年半的卡達斷交危機終於落下帷幕。然而,各國的關係修復能走多遠引發了外界討論。2017年6月,沙特、阿聯、巴林和埃及四國宣布與卡達全面斷交,並對其施以海、陸、空封鎖。這場聲勢浩大的斷交危機雖事發突然,但也早有伏筆,此前雙方已爆發過幾次小型外交風波,矛盾的焦點是對伊朗和政治伊斯蘭的不同態度。
  • 沙特、阿聯與卡達復交,破鏡能否重圓?
    當地時間1月5日上午,一個來自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的擁抱或許是卡達埃米爾塔米姆收到的來自沙特的久違熱情問候。塔米姆5日應沙特國王薩勒曼之邀抵達沙特西部城市歐拉,參加第41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首腦會議,這也是沙特宣布與卡達斷交三年半來,塔米姆對沙特的首次訪問。
  • 三年封鎖後,卡達斷交危機終現轉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記者 | 安晶被沙烏地阿拉伯、阿聯、埃及、巴林封鎖三年後,卡達的斷交危機終於出現轉機:沙特外交大臣稱達成協議已經「近在咫尺」,卡達外交大臣對化解危機持樂觀態度。2017年6月,沙特等四國以卡達支持恐怖主義和破壞地區安全為由宣布與卡達斷交,並對其進行封鎖。封鎖至今沒有解除。斷交危機後,被海灣同胞孤立的卡達加強了與土耳其、伊朗等國的合作,卡達航班開始借道伊朗。去年,沙特與卡達就解決危機進行會談,但最終不歡而散。
  • 沙特外交大臣稱解決海灣斷交危機指日可待
    沙特外交大臣稱解決海灣斷交危機指日可待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持續3年多的海灣斷交危機最近傳出破冰信號。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5日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表示,海灣斷交危機的解決指日可待,最終協議有望很快達成。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說:「我們與相關夥伴保持充分協調,達成最終協議的前景非常樂觀。」
  • 沙特國王與川普通電話,卡達斷交風波有望達成最終協議
    同時,外媒報導稱,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親王認為,定於2021年1月召開的海灣合作委員會峰會有望解決海灣國家內部爭端。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18日報導,川普在和薩勒曼國王的通話過程中保持樂觀,認為卡達和海灣阿拉伯國家之間長達三年半的分歧將在不久之內得以解決。
  • 卡達斷交問題出現解決的明顯跡象,為什麼這樣說,原因是什麼?
    2017年6月,沙烏地阿拉伯、阿聯、巴林和埃及因卡達涉嫌支持恐怖主義和與伊朗關係而斷絕了外交關係。卡達飛機和船隻被禁止使用這四個國家的領空和海上航線,唯一進入該國的陸路口岸被沙特封鎖。不久約旦加入了最初的四個國家,四國的行動還得到了馬爾地夫、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吉布地、葛摩、葉門和利比亞東部託布魯克當局的支持。
  • 沙特外長:卡達斷交危機相關各國外交關係將恢復
    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領導人峰會當地時間5日晚在沙特西部城市歐拉結束,會後發布的《歐拉宣言》顯示,海合會國家在推動卡達斷交危機相關各國關係恢復正常方面已付出巨大努力,並將繼續推進海灣經濟和政治一體化進程。
  • 卡達危機三年半終破冰:沙特重開邊境,海合會再次團結?
    塔米姆5日應沙特國王薩勒曼之邀抵達沙特西部城市歐拉,參加第41屆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首腦會議,這也是沙特宣布與卡達斷交三年半來,塔米姆對沙特的首次訪問。在此次會議上,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宣布,海合會成員國已經就「團結與穩定」達成《歐拉協議》,結束與卡達持續三年半的外交爭端。
  • 海灣斷交危機是否迎來化解曙光
    新華社開羅12月7日電記者李芮王昊  持續3年多的海灣斷交危機最近頻傳「破冰」信號:科威特透露各方有望籤署最終協議,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等方面公開對化解危機表示樂觀。  有分析人士認為,海灣斷交危機出現轉機的重要原因是美國出於自身利益考量的助推。
  • 海灣斷交危機是否迎來化解曙光_新聞頻道_中國青年網
    新華社開羅12月7日電(國際觀察)海灣斷交危機是否迎來化解曙光  新華社記者李芮 王昊  持續3年多的海灣斷交危機最近頻傳「破冰」信號:科威特透露各方有望籤署最終協議,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等方面公開對化解危機表示樂觀。  有分析人士認為,海灣斷交危機出現轉機的重要原因是美國出於自身利益考量的助推。
  • 一天之內卡達遭多國「集體斷交」 事出幾何?
    一天之內,多個國家先後發表聲明,與一國斷交,這在國際外交史上並不多見。那麼,卡達究竟為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遭到多國的「集體斷交」?後續事態又是如何演變的?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一篇新聞報導引發的斷交危機這場斷交危機始於2017年,引起這一事件的導火索,是由卡達國家通訊社網站播發的一段新聞報導。
  • 中東又出事,阿聯、沙特、埃及、巴林與這個國家斷交,對中國的影響?
    同一天,卡達航空發布信息,目前已經暫停所有當地時間6日凌晨約3點以前飛往沙特的航班。總部設於阿聯首都阿布達比的阿提哈德航空,在其官網上發公告,稱最後一班前往卡達的航班,將於周二早上起飛,之後便會暫停往來卡達的班機,直到另行通知為止。同一天,卡達航空發布信息,目前已經暫停所有當地時間6日凌晨約3點以前飛往沙特的航班。阿聯通訊社5日發布的聲明中提到,阿聯決定斷絕與卡達包括外交關係在內的一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