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22年冬奧會開幕還有四百多天,目前張家口冬奧賽區場館主體已完工,主要場館正為即將到來的冬奧測試賽做準備。
可持續性理念貫穿規劃設計
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由清華建築團隊引領全部規劃設計。其中,國家冬季兩項中心的設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主持,莊惟敏也因此成為了「既設計了夏奧射擊賽場又設計了冬季射擊賽場」的首位中國建築師;古楊樹場館群規劃和國家北歐兩項中心設計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張利主持,他同時也是北京2022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的總規劃師。
「可持續發展」是北京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提出的三大理念之一。在此理念影響下,張家口賽區內場館及配套建築,冬季採用風電供熱,夏季採用自然通風、外遮陽等被動式技術,不需要設置空調,大大降低了建築的運營能耗。
張利介紹,可持續性理念貫穿三個賽區規劃設計,特別反映出了2022冬奧會和2008年夏奧會以及其他國家辦冬奧會不一樣的地方,是對自然的最小幹預。無論是新建場館,還是改造後的場館,都執行一個原則,即在奧運會比賽以後,將遺留的對地表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
奧運村是太子城場館組團的主要場館,這個組團沒有競賽場館。在太子城場館組團之外,緊鄰的依次是金代太子城遺址(由清華大學設計院進行保護規劃)、太子城冰雪小鎮(包括文創、會展、國賓山莊等片區,由中國建築學會協同清華大學設計院組織中國各地優秀建築師共同設計)。俯瞰金代遺址太子城,能夠看到清晰的遺址的結構以及遼金捺缽制度的前宮後帳布局。張利介紹,在太子城組團,比較突出體現的是如何實現地方經濟需要的合理規模開發,通過高品質的開發,來給國際冰雪勝地經濟提供未來發展的支持。
雲頂場館組團除了原有建築,沒有新設永久性建築,主要是因地制宜改造現狀的雪場,增加了若干條賽道,以滿足大迴轉、坡面障礙技巧、U形槽比賽規格需求。
張利介紹,對於雲頂組團來講主要的關鍵詞,一個是現有場館、現有雪場的更新,而且保持雪場在維繫運營的情況底下儘量長時間的在冬奧籌備以前維繫它的運營。第二個是臨時設施最大化,減少幹擾雪場的正常運營,所以雲頂主要是臨時設施,其中有一些臨時性的結束區設施在賽後會被取消。
「雪如意」、「冰玉環」真容驚豔
由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和國家北歐兩項中心組成的古楊樹場館群是張家口賽區新建場館的亮點,是一個完全新建的場館組團,2019年5月29日,冬奧會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在央視新聞正式亮相併引發網友關注。
國家跳臺滑雪中心是我國首座符合國際標準的跳臺滑雪場地,也是張家口賽區冬奧會場館群建設中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競賽場館。跳臺剖面因與中國傳統吉祥飾物「如意」的S形曲線契合,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雪如意」。
張利講述了「雪如意」設計方案的由來。如何將中國元素融入到跳臺滑雪的S形賽道中,是當初的設計命題。設計團隊反覆思考、討論了如意、玉佩、飄帶等中國傳統文化形象元素,最終利用賽道剖面的S線和中國古代文化如意的S曲線契合,形成一種對冬奧賽事獨到的中國文化表達,確定了「雪如意」的造型。
跳臺滑雪中心建成後將成為張家口賽區的主要形象場館,承辦冬奧會跳臺滑雪比賽,會後將用於國際比賽和國家隊訓練,以及包括旅遊觀光、足球比賽、滑草在內等一系列大眾體育休閒活動。冬奧會的全部競賽電視畫面提供者國際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在審查「雪如意」方案後決定把山地主轉播室選址於其對面,未來2020冬奧會轉播電視畫面主持人身後的背景即為「雪如意」。
「雪如意」的對面,是與場館相連的是半圓步行雲臺,平均高度在8米左右,連接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山地轉播中心與技術官員酒店,屬於一個具備娛樂設施、餐飲服務、休息區域的綜合功能區。整個環形平臺冬季被白雪覆蓋,自然地嵌入周邊山體,形象地稱為「冰玉環」。
張利透露,延續奧運會傳統,大場館設計方案開始都做了國際概念徵集,實際上徵集到的真正產生影響的概念並不多,但是,其中有一個很具啟發性的概念來自是瑞士團隊的「奧林匹克巨環」,瑞士人浪漫的把這個巨環直接落影在「雪如意」對面的山上,所有場館和觀賽都在圍繞在山邊的這個巨環裡。受此啟發,設計團隊最後以沿著等高線的方式做了現在的高架的步橋。
「冰玉環」賽時連接各個場館,便於觀眾來往於場館間;賽後,可以對漫步大道進行改造,用於娛樂、餐飲、演藝、休息、展覽等功能。
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將是中國首座經國際認證的冬季兩項比賽場館,承辦的冬季兩項比賽是最受歡迎的冬季雪上項目之一,賽後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將繼續承辦世界級賽事以及作為國家訓練推廣基地使用。
張利介紹,賽後整個山谷地表生態系統將盡最大可能恢復。國家越野中心的技術樓將保留,山野將變成山地摩託及馬術場地,轉換成戶外體育公園。這就是賽後使用的前置理念。「雪如意」本身有各種各樣賽後的考慮,會是多種大型事件與活動的場所。冬季兩項中心將完整保留,兼做越野和夏季射擊的訓練。
可持續發展目標道合志同
回顧冬奧會歷史,一個區域型或國際型城市對其附近的一個山地小鎮,沿自然山谷走向進行的資源輻射關係是屢見不鮮的,冬奧會的舉辦,往往是反向資源流動的強力推動。從1964年的因斯布魯克與阿扎默裡卒姆到2018年的江陵與平昌等等,這種輻射的地理跨度從數十公裡到百餘公裡。
相比之下,2022北京冬奧會更加特別,賽區包含延慶、張家口兩個山區。通過冬奧會的舉辦,基礎設施、機會、人才、資金等資源,會從原來向大北京地區無休止的集聚,變成一種反向的輸送,從而帶動整個地區共同的發展,共同的進步。(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