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香港】從中秋夜的火龍開始,探尋香港街頭中國風

2021-02-10 橙新聞

點擊關注橙新聞

帶你認識一個真實的香港


中秋之夜,站在香江之畔的皎潔月光下,看著流光溢彩的街道與復古溫馨的花燈相輝映,或許你會悟到李白詩中「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的瀟灑意境,更驚嘆原來香港比內地更「中國」!

香港市民在街頭慶祝中秋

提著燈籠看火龍

 


香港的中秋節期間,最不可錯過的「節日特供」,便是大坑舞火龍活動。


舞龍常見,火龍則不常有,更何況這火龍還「來勢洶洶」:它長達67米,光是龍頭已重達48公斤,使用超過7萬枝線香,更需要300人參與舞動。

 

舞火龍講究默契,即使是「舞龍達人」也要預先練習五六次。

為什麼大坑居民要舞火龍呢?故事要追溯到130多年前。相傳在1880年的中秋節,客家村大坑的村民打死了一條蟒蛇。誰料,其後村子竟莫名發生瘟疫。村民琢磨:這蟒蛇莫不是海龍王的兒子,此舉得罪了海龍王?為了消災,大家便在中秋節前後舞火龍,而瘟疫居然真的被驅除了。

 

從此,舞火龍成了傳統,代代相傳了下去,迄今已有130年歷史。2011年,舞火龍更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習俗中,只有男人可以舞火龍。但在2014年,這一傳統首次被打破,有女士不僅擔任鼓手,還成為隊中音樂組的首名女總組長。

80後的朱自然為音樂組首名女總組長(圖:朱自然個人Facebook)

舞火龍活動通常在中秋節前後加當日的三天間進行,今年則是9月23日至25日,具體時間為晚上約8時15分至10時30分(最後一天至10時)。

 

火龍從擁有超過150年歷史的大坑蓮花宮出發,途徑浣紗街、京街、新村街等,再回到浣紗街拔香並重新插香,因此,浣紗街為最佳觀賞地點。

 

大坑舞火龍地圖(圖:香港旅遊發展局)

這幾個街道聽起來是很陌生的地方?其實它就位處大家熟悉的銅鑼灣區,離維多利亞公園對面的香港中央圖書館,只有短短幾條小街之隔。繁華現代的都市與熱鬧傳統的火龍舞之間,不過是十分鐘的距離。

 

維多利亞公園的中秋彩燈會

除了火龍,香港中秋節的另一大盛事,便是在全港各地舉行的中秋彩燈會與彩燈展覽了。當中,又以維多利亞公園的彩燈會規模最大。看完火龍,散步不遠便可到達。

 

「花燈十裡正迢迢」,一眾絢麗花燈中,既有極具傳統風味的傳統花燈,也有在造型與互動形式上大膽突破的新型樣式,連大家耳熟能詳的卡通形象也位列其中。

 

80後扎作師傅歐陽秉志和他的旗袍造型

去年的維多利亞公園花燈,80後扎作師傅歐陽秉志便以女裝中式旗袍造型「包裝」花燈,令其別具典雅韻味。

在維多利亞公園逛彩燈展覽的普通市民

今年的彩燈會將於9月21日至25日舉行,9月24日中秋節當晚,還會有彩燈晚會。 

 

歡天喜地看花燈,手上豈可無燈?在香港,你不必擔心在超市買來的燈籠千篇一律,因為街邊能買到的傳統手制燈籠,復古又具特色。


在元朗大橋街市,就有一條「燈籠隧道」,置身「中秋橙黃色」中,形形色色的燈必會令你目不暇接。

 

從傳統的金魚、楊桃,到新穎的月亮、海豚,應有盡有。據說,高峰時期,隧道內的燈籠更多達上千隻。

 

前不久舉行的香港美食展上,排隊購買月餅的市民。

中秋節少不了要吃月餅,但如果你在中秋節期間才前來香港,大熱的月餅一早就被搶購一空啦,這也是香港中秋節的「特色活動」之一。

 

往往在中秋節前的兩個月,不少售賣月餅的商鋪便已開始發售月餅券,市民可先行購買,中秋節將至時再憑券換領月餅。

 

香港老茶樓陸羽茶室的師傅製作月餅

「網紅」月餅美心流心奶黃7月底至8月初推出過兩輪月餅券,但甫開售即告售罄,如今基本已是購買無望了。若搶不到「網紅款」,在香港流行多年的冰皮月餅,在大班、東海堂等商鋪都可輕鬆買到。許多老牌酒樓也會推出自家制月餅,與食客共同分享中秋滋味。 

過往民間還有一種特別的慶祝中秋方式,名為「煲蠟」。曾經在香港、廣東一帶尤其流行,就是把蠟燭放在汽水瓶蓋、月餅盒等容器中,燃燒至熔化,欣賞液態蠟甚至向其潑水,以使其產生高溫水蒸氣。

香港街頭曾經流行的「煲蠟」

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而因為此舉不單會留下難以清理的蠟跡,還容易致人受傷及引發火災。1990年代末香港政府已經開始呼籲市民不要煲蠟,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還會在中秋節前後3天在公園等場所巡邏,如果發現蠟跡,煲蠟者將收到1500元的定額罰款通知書。在政府大刀闊斧的幹預下,如今煲蠟者已大大減少。

 

主要打卡點:大坑浣紗街、維多利亞公園、元朗大橋街市

 


除了舞火龍,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包括每年佛誕(農曆四月初八)的長洲太平清醮與端午節大澳的傳統「龍舟遊湧」宗教活動。下次若在這些節日間來港,不妨去看看。

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活動


平安包寓意平安健康,遊客可在島上的餅店買到(圖:香港旅遊發展局)

 「醮」指祭祀活動,而長洲太平清醮的亮點節目是「搶包山」。過去,北帝廟前會搭建三個掛滿平安包的包山來祭祀,居民相信這些包子能保一家平安,所以醮期後每個氏族都會派人搶包,後發展為現在的比賽。

 

大澳的「龍舟遊湧」(圖:大公報)

大澳的「龍舟遊湧」和大家慣常見到的端午龍舟不同。遊湧儀式中,龍舟會拖著載有神像的小艇「神艇」,巡遊在水道間,並沿途焚燒寶燭。

 

(圖:大公報)

附近的棚屋居民則會朝著龍舟拜祭,祈求合家平安、驅除疾病等。遊湧儀式後,才是常見的龍舟競賽項目。 

可見香港市民對於傳統節日的慶祝,重視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內地。你以為這些傳統只在特定節日才有?非也!其實香港的街頭巷尾,也藏有不少傳統元素,有些中國味道,甚至比內地更加「地道」。不妨趁中秋之遊,讓小編帶你細味其中的魅力。

 

用北魏楷書寫招牌

上環海味街的手寫字招牌

和內地商鋪採用千篇一律的規整方正字體作招牌不同,香港商鋪的一大特色,是招牌用手寫字體,各家有各家的字款和個性。遊客們熟悉的甜品店許留山、冰室澳洲牛奶公司、茶餐廳翠華餐廳、太興,都選取了各有特色的字體。

港島鰂魚湧英皇道上的招牌

這些書法字招牌在戰後至1980年代間流行,如今走在街上,看到或長或短的招牌向外蜿蜒到街道,以各式手寫字體參差交錯著,凌亂中又有種和諧感。

老一點的香港工業大廈的大廈名,也多用風格不同的漢字手寫體。

除了招牌,有款有型的漢字,還出現在舊工廈、貨車、小巴牌等處。

 

比起臺灣常用的顏體,香港的手寫體每個字的勾都偏大偏粗、渾圓厚實。雖在初見時略顯「兇神惡煞」,習以為常後,反而構成了獨特的香港特色。

 

在一眾手寫字體當中,以北魏楷書最為常見。在酒家茶樓、五金行、肉食公司、藥行、同鄉會、醫務所……都能見到這款辨認度極高的漢字。

 

撇、捺、勾筆畫誇張,便於遠距離吸引路人。

舊時,招牌是店的靈魂,老闆找「招牌佬」做個漂亮招牌,「招牌佬」則請「寫字佬」貢獻漂亮的字體。搶手的「寫字佬」,甚至需要招牌佬排隊多時才能接近。

 

新一代「招牌佬」 整理舊時的招牌字(圖: 藝術館出動!@Facebook)

如今城市高速發展,不少店鋪改作便宜快捷的電腦印刷字體,少了份手寫的歷史厚度和人情溫度。

 

主要打卡點:九龍區,特別是旺角、油麻地、佐敦,以及新蒲崗等。

 

鬧市裡打小人了解一下

燈火通明的廟街夜市

去黃大仙求神拜佛是不少遊客的「傳統必備行程」,但其實在赫赫有名的廟街夜市,吃碗煲仔飯飽肚之餘,也可以充實下精神世界!

 

廟街算命攤(圖:Zhu Liang@Facebook )

走進一片紅黃交錯的攤檔區域,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招徠:「小姐,睇你印堂發黑,過黎免費贈你幾句,至多唔靈唔收錢喇!」(小姐,看你印堂發黑,過來免費送你幾句,最多不靈不收錢啦!)

 

「算命」可佔據了廟街一方小天地,其實有不少「算命」達人臥虎藏龍,自有門派:中式命理檔數量最多,特點在於靈活變通,一個攤檔絕少只賣一門專長,花樣多多。

 

雀仔佔卜(圖:THE EAST@Facebook)

雀仔佔卜最為少見,但最有特色,只有兩三檔,據傳有超過千年歷史,是通過雀仔(主要是文雀)的靈性,替問卜者抽籤文,檔主再來解說。

 

有雀仔佔卜的檔主認為,佔卜是推算學,是利用自己的經驗來推算,而沉迷下去才叫「迷信」,具體如何,就見仁見智了。

 

鵝頸橋下的「小人婆」

走完廟街,從佐敦搭地鐵過海前往灣仔銅鑼灣,也先別急著去商場逛街,因為鵝頸橋下還有好風光——一眾打小人的阿婆(俗稱「小人婆」)正襟危坐,等著客人光顧。

 

看慣古裝劇的朋友,對「扎小人」應該不會陌生。顧名思義,「扎小人」就是先做一個與憎恨的人外形相近的道具(布偶、泥人、紙人),寫上生辰八字,隨後「扎針」。「打小人」與其原理類似,一般在陰暗的地方進行,如橋底、路旁和山邊,三岔路口更是理想的地點,因為這些地方煞氣大,可克制小人。

 

生豬肉餵紙老虎,叫做「祭白虎」,是打小人的步驟之一。

打小人儀式分為八個部分,「小人婆」一陣眼花繚亂的操作,其實是有學問的。分別是奉神(香燭供奉)、稟告(百解靈符上寫委託人姓名、生辰八字)、打小人(用象徵物毆打小人紙)、祭白虎(用沾上豬血的生豬肉「餵」紙老虎)、化解(撒芝麻、豆子或燒紙船)、祈福、進寶、打杯(將兩個半月形木塊擲出,出現聖杯形狀則儀式完成)。

用鞋毆打小人紙,也是打小人的重要步驟。

 

香港許多女性白領,希望藉助「打小人」驅散職場的不如意。

不少顧客都認為,諸事不順時,「打小人」可以圖個心理安慰。每年驚蟄為打小人的高峰期,那時可見到不少港女白領,咬牙切齒地排著隊求安慰。

 

不過,別以為陰暗的橋底,就無人看管。橋底下的「小人婆」可都是「持牌上崗」,有阿婆一做就是14年,靠中氣十足的打法引來不少回頭客。

 

主要打卡點:廟街、灣仔鵝頸橋

 

舊唐樓變文青據點

舊灣仔郵局,這樣的百年老建築,在港島和九龍的街頭有不少。

香港的老建築,不止存在於大家在CCTV紀錄片頻道看到的泛黃舊照片裡。漫步香港街頭,一不小心就會和擁有百年歷史的建築「不期而遇」。它們雖然備受保護,在政府和學界地位頗高,卻修繕後作為便民用途,也沒有被過度商業化,成為市民眼中習以為常的風景。

 

位於太子的雷生春,改造前的舊模樣。

位於太子的唐樓「雷生春」落成於1931年,原本樓下是「雷生春」跌打藥店,樓上為九龍巴士創辦人之一雷亮家族的居所。1944年雷亮逝世後,雷生春不久也結業,子女漸漸遷出,過往一度流傳過此地的鬼故事。

 

修繕後的雷生春

2000年,雷氏後人把這座別具風格的建築捐給香港政府,經過保存原有風貌的簡單整修後,如今的雷生春一至三樓成為香港浸會大學的中醫藥診所,地面則是涼茶館、展示區,運用得恰如其分。

 

灣仔的和昌大押也是當中的表表者。和昌大押由4幢相連、設有長廊式陽臺的樓宇組成,樓高四層,分別建於1888至1900年代。

 

修繕後的灣仔和昌大押

2007年完成保育及翻新工程後,如今是售賣傳統食品和古玩的高級生活用品店。如果想在舊樓上玩一把情調,3樓的高級英式酒吧及餐廳The Pawn是個好去處。

 

香港中環的「大館」,近期年輕人很愛去。

這樣被活化的建築還有很多,近日成為新文青據點、由前警察總部以至整個建築群改造而來的文化場地「大館」。早前的城中熱話、由五十年代已婚警察宿舍改為創意中心的PMQ,由 6 層徙置大廈搖身一變成青年旅舍的美荷樓……都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重新開發使用,融入街頭景觀。

 

主要打卡點:太子、深水埗、灣仔

 

摩天大樓是風水戰場

中國人選地建樓時講風水,而中國最講究風水的城市,香港認第二,無人敢認第一。大至財團、小至普通市民,都對風水學頗為熱衷。

 

遊客們來香港少不了要換港幣,不過你可曾留意,中國銀行(香港)發行的港幣上,有個顛撲不滅的主角,那就是造型獨特的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從尖沙咀星光大道遙望維港對面,滙豐、中銀與長江中心氣勢如虹,構成時尚摩登的天際線,但其實這幾位在風水上也暗暗較著勁。

港島南區的豪宅貝沙灣,中間「開洞」,據說是為了方便隱居在山裡的龍出沒。類似設計的建築在香港不少。

 

位於中環的中銀大廈、長江中心和力寶大廈

滙豐大廈原本佔據「龍派」入海口,被稱為「風水第一」,不料附近的中銀大廈外形如三稜尖刀,以反射陽光斬斷了它的「運勢」。滙豐也有對策:他們特意在樓頂安裝了兩座仿如加農炮的外牆維護吊機,以抵禦「煞氣」。

滙豐大廈

 

長江中心

被夾在「尖刀」「大炮」之間的長江中心,無奈將四面設計成盾牌狀,高度283米也有講究:為了避開中銀和滙豐最高點的連線。另外,長江中心的玻璃牆,還採用了防彈玻璃,以確保萬無一失。

 

從獅子山上俯瞰九龍

其實就風水學而言,香港本身就是一塊風水福地。香港是中國嶺南龍脈的伸延終點,形成「回龍顧祖」的格局。香港島以九龍的山脈作朝拜揖讓狀;九龍則以香港島為屏障山,互相輝映。港島與九龍之間水的彎環,視為水聚天心,有安富尊榮的氣象。

 

從太平山上俯瞰港島與九龍

主要打卡點:中環、皇后像廣場

 


外表摩登,內心傳統,鬧市區與古村落之間,徘徊著熟悉的中國氣質……這樣的香港,你喜歡嗎?

看過香港傳統一面,再來看看她的現代與繁華(橫屏觀看,效果更佳):

(文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Facebook及網際網路)


往期精選 點擊閱讀↓↓↓


更多香港新鮮資訊,盡在橙新聞

相關焦點

  • 香港最原汁原味的中秋味道,原來是這樣的......
    但近期行走在香港的街頭,你會發現:關於搶購月餅的風潮,早已一發不可收拾。作為傳統的中國節日,中秋節在香港,可謂是經得起推敲。在繼承得了傳統的同時,也是年年可以玩出新花樣的。怎麼在香港過中秋才算地道,今天帶你來打卡本人地必做的五件事。
  • 慶國慶、賀中秋 「中國紅」裝點香港街頭(圖)
    中新社香港9月30日電 (記者 張曉曦)今年10月1日,國慶節與中秋節恰逢同日。佳節臨近,香港的節日氣氛也越來越濃,一抹抹「中國紅」裝點街頭,為城市平添了祥和與喜氣。9月30日,香港灣仔街頭,小朋友經過「慶國慶 賀中秋」標語。隨著國慶和中秋臨近,香港街頭節日氣氛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的標語、廣告、宣傳畫等隨處可見。
  • 我們的節日·中秋 | 舞火龍、燒番塔、放天燈...有一種中秋,叫在佛山!
    佛山各地上演超精彩的中秋活動濃濃「佛山味」的央視中秋晚會還有舞火龍、燒番塔、嘉年華、燒奔塔、放天燈.這一次,「南海第一龍」的麥邊舞龍就來了一出「雙龍戲珠鬧中秋」,讓大家睇得過癮!值得一提的是,佛山街坊熟知的香港影視明星張衛健,在港澳風情街走集體回憶懷舊風,大show勁歌熱舞!這是在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央視秋晚佛山分會場在節目擬定上的特別設計。9月13日、14日晚上8點,一條80米長的威武火龍在禪城南莊上元村起舞。這條火龍全部都是人工製成的。
  • 歡慶中秋節 內地香港大不同
    ,內地正歡度中秋假期,但你知道嗎,香港的中秋節假期,與內地的還有一些不一樣。首先是假期不同,香港的中秋節公眾假期定在農曆八月十六日(中秋節第二日),小編想,這用意大概是,希望市民中秋夜歡聚能夠盡興,不必擔心第二天須早起上班而早早結束聚會或玩樂活動。
  • 《2017香港中國漢服中秋晚會通知》
    本次活動以中秋祭月儀式、漢服傳統歌舞表演、漢文化禮儀展示、漢民族風俗互動等精彩節目為主線,以傳承中華正統文化、弘揚中華服飾及漢文化為己任,以喚醒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為主旨。為紀念中國漢族集團與世界漢服協會成立七周年,紀念中國漢服復興廿七周年,中國漢服中秋晚會將於中秋在香港舉行。
  • 全國中秋習俗大全...你家是這樣過中秋的嗎?
    1.北 京  到了中秋節,北京滿大街你都能看見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在北京的中秋,祭的就是這隻月亮裡的兔子。家裡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因此兔爺兒是老北京人過中秋節的一個符號,還是很有意思的。 2.山東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對於山東人來說在合適不過了,因為山東人把糧食當成天,奉為神,因此在山東省慶雲縣的八月十五
  • 藝術門 · 香港蘇豪|街頭藝術 社區計劃
    4get 40R4get,自2003年開始致力創作街頭藝術,融合在英國及香港的藝術經歷,創作出只有當下城市方能展現的動能,活力。Bao 2Bao,由2014年開始自學成為街頭藝術家。她所經歷的一切都可能成為她的靈感泉源。她的作品曾在澳洲、義大利、香港及臺灣等地展出。
  • 南寧「港風」店鋪走紅,仿佛置身香港街頭
    廣西新聞網南寧12月20日訊(記者 羅珊珊 韋幸文 實習生 覃芊芊)提到「老香港」,大家可能會想到的是香港影片、流行歌唱片、明星海報等元素。印象中的香港街道,總是燈紅酒綠,熙熙攘攘。如今在南寧,不少店鋪將蘊含「老香港」的多種元素「搬」到室內,讓人仿佛置身香港老電影中。
  • 香港街頭暴力新趨勢
    經過理大校園「一役」,「勇武」暴徒骨幹大量被捕,在尚未恢復「元氣」的情況下,臨時組建的「草臺」班底過分「外露」,不能「控制」好「勇武」分子的暴力情緒,不但打砸中國人壽,還對滙豐銀行守門「風水獅」進行火攻潑漆,觸發了部分「勇武」退出組織的「蝴蝶效應」,暴力活動也由此轉向了「本地恐怖主義」和「地下化」。今天有理哥就分析一下香港街頭暴力的發展趨勢,我們先從「勇武」與「和理非」的分歧說起。
  • 佛山也有中秋晚「薈」!中秋夜,這些地方好墟撼!
    花好月圓中秋夜昨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佛山不少地區舉行了慶中秋活動佛山特色民俗大片上演
  • 專題文章:2021香港中秋好去處
    明天就是2021中秋節了,大家都計劃好了要怎樣過嗎?今年香港有很多地方都舉辦了中秋節活動好去處。
  • 中秋國慶放假,不是用來給香港暴徒搞暴力示威的丨香港一日
    文/不吐不快的「月夕」行動,香港「黑暴」再臨?近期,有反對派示威者在社交網絡上號召,於10月1日國慶兼中秋佳節進行非法活動,引起香港警隊高度關注。事實上,這12名因企圖偷渡越境而被廣東海警緝拿的港人,根本不是什麼良善人士,而是悉數案底在身的惡犯:其中1人幹犯香港國安法,3人涉嫌在「修例風波」期間非法管有槍械彈藥,5人涉嫌管有汽油彈和炸藥,甚至還有數人是以宣揚「殺警」而兇名在外的「屠龍小隊」成員。
  • 疫情下的香港街頭
    8月1日,市民在香港街頭購買早點。
  • 《另一個香港》第二集:風從何來
    △第二集《風從何來》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專題片《另一個香港》,探尋修例風波背後的真相。 2019年,香港發生修例風波,激進暴力犯罪行為嚴重踐踏法治和社會秩序,嚴重破壞香港繁榮穩定,嚴重挑戰「一國兩制」原則底線。 專題片《另一個香港》通過現場實錄、香港民眾的聲音及各國專家的評論,聚焦「黑色風暴」籠罩下的香港,抽絲剝繭,一探修例風波背後的原因。
  • 香港中學師生家長共賀國慶 喜迎中秋
    10月1日早9時,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幾十名師生及學生家長齊聚校園,參加莊重的升旗儀式。吳家耀 攝10月1日早9時,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幾十名師生及學生家長齊聚校園,參加莊重的升旗儀式。吳家耀 攝中國日報10月1日電(記者 張亢)10月1日早9時,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幾十名師生及學生家長齊聚校園,參加莊重的升旗儀式,共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喜迎中秋佳節。校長鄧飛表示,今年恰逢國慶同中秋節連在一起,此時舉辦這樣的活動,相信能喚醒同學們的國民身份認同感,利於其了解當代中國國情、中國傳統文化。
  • "漢服之都,華夏歸來"2017香港《中國漢服中秋晚會》通知
    本次活動以中秋祭月儀式、漢服傳統歌舞表演、漢文化禮儀展示、漢民族風俗互動等精彩節目為主線,以傳承中華正統文化、弘揚中華服飾及漢文化為己任,以喚醒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為主旨。為紀念中國漢族集團與世界漢服協會成立七周年,紀念中國漢服復興廿七周年,中國漢服中秋晚會將於中秋在香港舉行。
  • 「香港旺角小龍女」龍婷 從香港街頭唱到快手再登央視
    細心的快手老鐵們發現,今年的春晚不僅明星雲集,還出現了很多快手老鐵,其中就有和李谷一一起合唱《難忘今宵》的快手老鐵「香港旺角小龍女龍婷」。獲得冠軍前,39歲的龍婷在快手上已是擁有145萬多粉絲的街頭歌手,也是香港最受歡迎的街頭歌手之一,喜歡她的人稱她為「香港旺角小龍女」。
  • 中秋將至,全國各地及海外風俗大不同,你家是這樣過節的嗎?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 姚子涵恭祝朋友們:國慶中秋雙節快樂,花好月圓吉祥如意!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
  • 特寫:疫情下的香港街頭
    本文轉自【新華網】; 8月1日,市民在香港街頭購買早點。 新華社記者 盧炳輝 攝本文轉自【新華網】; 8月1日,市民在香港街頭購買鮮魚。 新華社記者 盧炳輝 攝本文轉自【新華網】; 8月1日,市民在香港街頭購買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