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橙新聞
帶你認識一個真實的香港
中秋之夜,站在香江之畔的皎潔月光下,看著流光溢彩的街道與復古溫馨的花燈相輝映,或許你會悟到李白詩中「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的瀟灑意境,更驚嘆原來香港比內地更「中國」!
香港市民在街頭慶祝中秋
提著燈籠看火龍
香港的中秋節期間,最不可錯過的「節日特供」,便是大坑舞火龍活動。
舞龍常見,火龍則不常有,更何況這火龍還「來勢洶洶」:它長達67米,光是龍頭已重達48公斤,使用超過7萬枝線香,更需要300人參與舞動。
舞火龍講究默契,即使是「舞龍達人」也要預先練習五六次。
為什麼大坑居民要舞火龍呢?故事要追溯到130多年前。相傳在1880年的中秋節,客家村大坑的村民打死了一條蟒蛇。誰料,其後村子竟莫名發生瘟疫。村民琢磨:這蟒蛇莫不是海龍王的兒子,此舉得罪了海龍王?為了消災,大家便在中秋節前後舞火龍,而瘟疫居然真的被驅除了。
從此,舞火龍成了傳統,代代相傳了下去,迄今已有130年歷史。2011年,舞火龍更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習俗中,只有男人可以舞火龍。但在2014年,這一傳統首次被打破,有女士不僅擔任鼓手,還成為隊中音樂組的首名女總組長。
80後的朱自然為音樂組首名女總組長(圖:朱自然個人Facebook)
舞火龍活動通常在中秋節前後加當日的三天間進行,今年則是9月23日至25日,具體時間為晚上約8時15分至10時30分(最後一天至10時)。
火龍從擁有超過150年歷史的大坑蓮花宮出發,途徑浣紗街、京街、新村街等,再回到浣紗街拔香並重新插香,因此,浣紗街為最佳觀賞地點。
大坑舞火龍地圖(圖:香港旅遊發展局)
這幾個街道聽起來是很陌生的地方?其實它就位處大家熟悉的銅鑼灣區,離維多利亞公園對面的香港中央圖書館,只有短短幾條小街之隔。繁華現代的都市與熱鬧傳統的火龍舞之間,不過是十分鐘的距離。
維多利亞公園的中秋彩燈會
除了火龍,香港中秋節的另一大盛事,便是在全港各地舉行的中秋彩燈會與彩燈展覽了。當中,又以維多利亞公園的彩燈會規模最大。看完火龍,散步不遠便可到達。
「花燈十裡正迢迢」,一眾絢麗花燈中,既有極具傳統風味的傳統花燈,也有在造型與互動形式上大膽突破的新型樣式,連大家耳熟能詳的卡通形象也位列其中。
80後扎作師傅歐陽秉志和他的旗袍造型
去年的維多利亞公園花燈,80後扎作師傅歐陽秉志便以女裝中式旗袍造型「包裝」花燈,令其別具典雅韻味。
在維多利亞公園逛彩燈展覽的普通市民
今年的彩燈會將於9月21日至25日舉行,9月24日中秋節當晚,還會有彩燈晚會。
歡天喜地看花燈,手上豈可無燈?在香港,你不必擔心在超市買來的燈籠千篇一律,因為街邊能買到的傳統手制燈籠,復古又具特色。
在元朗大橋街市,就有一條「燈籠隧道」,置身「中秋橙黃色」中,形形色色的燈必會令你目不暇接。
從傳統的金魚、楊桃,到新穎的月亮、海豚,應有盡有。據說,高峰時期,隧道內的燈籠更多達上千隻。
前不久舉行的香港美食展上,排隊購買月餅的市民。
中秋節少不了要吃月餅,但如果你在中秋節期間才前來香港,大熱的月餅一早就被搶購一空啦,這也是香港中秋節的「特色活動」之一。
往往在中秋節前的兩個月,不少售賣月餅的商鋪便已開始發售月餅券,市民可先行購買,中秋節將至時再憑券換領月餅。
香港老茶樓陸羽茶室的師傅製作月餅
「網紅」月餅美心流心奶黃7月底至8月初推出過兩輪月餅券,但甫開售即告售罄,如今基本已是購買無望了。若搶不到「網紅款」,在香港流行多年的冰皮月餅,在大班、東海堂等商鋪都可輕鬆買到。許多老牌酒樓也會推出自家制月餅,與食客共同分享中秋滋味。
過往民間還有一種特別的慶祝中秋方式,名為「煲蠟」。曾經在香港、廣東一帶尤其流行,就是把蠟燭放在汽水瓶蓋、月餅盒等容器中,燃燒至熔化,欣賞液態蠟甚至向其潑水,以使其產生高溫水蒸氣。
香港街頭曾經流行的「煲蠟」
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而因為此舉不單會留下難以清理的蠟跡,還容易致人受傷及引發火災。1990年代末香港政府已經開始呼籲市民不要煲蠟,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還會在中秋節前後3天在公園等場所巡邏,如果發現蠟跡,煲蠟者將收到1500元的定額罰款通知書。在政府大刀闊斧的幹預下,如今煲蠟者已大大減少。
主要打卡點:大坑浣紗街、維多利亞公園、元朗大橋街市
除了舞火龍,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包括每年佛誕(農曆四月初八)的長洲太平清醮與端午節大澳的傳統「龍舟遊湧」宗教活動。下次若在這些節日間來港,不妨去看看。
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活動
平安包寓意平安健康,遊客可在島上的餅店買到(圖:香港旅遊發展局)
「醮」指祭祀活動,而長洲太平清醮的亮點節目是「搶包山」。過去,北帝廟前會搭建三個掛滿平安包的包山來祭祀,居民相信這些包子能保一家平安,所以醮期後每個氏族都會派人搶包,後發展為現在的比賽。
大澳的「龍舟遊湧」(圖:大公報)
大澳的「龍舟遊湧」和大家慣常見到的端午龍舟不同。遊湧儀式中,龍舟會拖著載有神像的小艇「神艇」,巡遊在水道間,並沿途焚燒寶燭。
(圖:大公報)
附近的棚屋居民則會朝著龍舟拜祭,祈求合家平安、驅除疾病等。遊湧儀式後,才是常見的龍舟競賽項目。
可見香港市民對於傳統節日的慶祝,重視程度絲毫不遜色於內地。你以為這些傳統只在特定節日才有?非也!其實香港的街頭巷尾,也藏有不少傳統元素,有些中國味道,甚至比內地更加「地道」。不妨趁中秋之遊,讓小編帶你細味其中的魅力。
用北魏楷書寫招牌
上環海味街的手寫字招牌
和內地商鋪採用千篇一律的規整方正字體作招牌不同,香港商鋪的一大特色,是招牌用手寫字體,各家有各家的字款和個性。遊客們熟悉的甜品店許留山、冰室澳洲牛奶公司、茶餐廳翠華餐廳、太興,都選取了各有特色的字體。
港島鰂魚湧英皇道上的招牌
這些書法字招牌在戰後至1980年代間流行,如今走在街上,看到或長或短的招牌向外蜿蜒到街道,以各式手寫字體參差交錯著,凌亂中又有種和諧感。
老一點的香港工業大廈的大廈名,也多用風格不同的漢字手寫體。
除了招牌,有款有型的漢字,還出現在舊工廈、貨車、小巴牌等處。
比起臺灣常用的顏體,香港的手寫體每個字的勾都偏大偏粗、渾圓厚實。雖在初見時略顯「兇神惡煞」,習以為常後,反而構成了獨特的香港特色。
在一眾手寫字體當中,以北魏楷書最為常見。在酒家茶樓、五金行、肉食公司、藥行、同鄉會、醫務所……都能見到這款辨認度極高的漢字。
撇、捺、勾筆畫誇張,便於遠距離吸引路人。
舊時,招牌是店的靈魂,老闆找「招牌佬」做個漂亮招牌,「招牌佬」則請「寫字佬」貢獻漂亮的字體。搶手的「寫字佬」,甚至需要招牌佬排隊多時才能接近。
新一代「招牌佬」 整理舊時的招牌字(圖: 藝術館出動!@Facebook)
如今城市高速發展,不少店鋪改作便宜快捷的電腦印刷字體,少了份手寫的歷史厚度和人情溫度。
主要打卡點:九龍區,特別是旺角、油麻地、佐敦,以及新蒲崗等。
鬧市裡打小人了解一下
燈火通明的廟街夜市
去黃大仙求神拜佛是不少遊客的「傳統必備行程」,但其實在赫赫有名的廟街夜市,吃碗煲仔飯飽肚之餘,也可以充實下精神世界!
廟街算命攤(圖:Zhu Liang@Facebook )
走進一片紅黃交錯的攤檔區域,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招徠:「小姐,睇你印堂發黑,過黎免費贈你幾句,至多唔靈唔收錢喇!」(小姐,看你印堂發黑,過來免費送你幾句,最多不靈不收錢啦!)
「算命」可佔據了廟街一方小天地,其實有不少「算命」達人臥虎藏龍,自有門派:中式命理檔數量最多,特點在於靈活變通,一個攤檔絕少只賣一門專長,花樣多多。
雀仔佔卜(圖:THE EAST@Facebook)
雀仔佔卜最為少見,但最有特色,只有兩三檔,據傳有超過千年歷史,是通過雀仔(主要是文雀)的靈性,替問卜者抽籤文,檔主再來解說。
有雀仔佔卜的檔主認為,佔卜是推算學,是利用自己的經驗來推算,而沉迷下去才叫「迷信」,具體如何,就見仁見智了。
鵝頸橋下的「小人婆」
走完廟街,從佐敦搭地鐵過海前往灣仔銅鑼灣,也先別急著去商場逛街,因為鵝頸橋下還有好風光——一眾打小人的阿婆(俗稱「小人婆」)正襟危坐,等著客人光顧。
看慣古裝劇的朋友,對「扎小人」應該不會陌生。顧名思義,「扎小人」就是先做一個與憎恨的人外形相近的道具(布偶、泥人、紙人),寫上生辰八字,隨後「扎針」。「打小人」與其原理類似,一般在陰暗的地方進行,如橋底、路旁和山邊,三岔路口更是理想的地點,因為這些地方煞氣大,可克制小人。
生豬肉餵紙老虎,叫做「祭白虎」,是打小人的步驟之一。
打小人儀式分為八個部分,「小人婆」一陣眼花繚亂的操作,其實是有學問的。分別是奉神(香燭供奉)、稟告(百解靈符上寫委託人姓名、生辰八字)、打小人(用象徵物毆打小人紙)、祭白虎(用沾上豬血的生豬肉「餵」紙老虎)、化解(撒芝麻、豆子或燒紙船)、祈福、進寶、打杯(將兩個半月形木塊擲出,出現聖杯形狀則儀式完成)。
用鞋毆打小人紙,也是打小人的重要步驟。
香港許多女性白領,希望藉助「打小人」驅散職場的不如意。
不少顧客都認為,諸事不順時,「打小人」可以圖個心理安慰。每年驚蟄為打小人的高峰期,那時可見到不少港女白領,咬牙切齒地排著隊求安慰。
不過,別以為陰暗的橋底,就無人看管。橋底下的「小人婆」可都是「持牌上崗」,有阿婆一做就是14年,靠中氣十足的打法引來不少回頭客。
主要打卡點:廟街、灣仔鵝頸橋
舊唐樓變文青據點
舊灣仔郵局,這樣的百年老建築,在港島和九龍的街頭有不少。
香港的老建築,不止存在於大家在CCTV紀錄片頻道看到的泛黃舊照片裡。漫步香港街頭,一不小心就會和擁有百年歷史的建築「不期而遇」。它們雖然備受保護,在政府和學界地位頗高,卻修繕後作為便民用途,也沒有被過度商業化,成為市民眼中習以為常的風景。
位於太子的雷生春,改造前的舊模樣。
位於太子的唐樓「雷生春」落成於1931年,原本樓下是「雷生春」跌打藥店,樓上為九龍巴士創辦人之一雷亮家族的居所。1944年雷亮逝世後,雷生春不久也結業,子女漸漸遷出,過往一度流傳過此地的鬼故事。
修繕後的雷生春
2000年,雷氏後人把這座別具風格的建築捐給香港政府,經過保存原有風貌的簡單整修後,如今的雷生春一至三樓成為香港浸會大學的中醫藥診所,地面則是涼茶館、展示區,運用得恰如其分。
灣仔的和昌大押也是當中的表表者。和昌大押由4幢相連、設有長廊式陽臺的樓宇組成,樓高四層,分別建於1888至1900年代。
修繕後的灣仔和昌大押
2007年完成保育及翻新工程後,如今是售賣傳統食品和古玩的高級生活用品店。如果想在舊樓上玩一把情調,3樓的高級英式酒吧及餐廳The Pawn是個好去處。
香港中環的「大館」,近期年輕人很愛去。
這樣被活化的建築還有很多,近日成為新文青據點、由前警察總部以至整個建築群改造而來的文化場地「大館」。早前的城中熱話、由五十年代已婚警察宿舍改為創意中心的PMQ,由 6 層徙置大廈搖身一變成青年旅舍的美荷樓……都在保留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重新開發使用,融入街頭景觀。
主要打卡點:太子、深水埗、灣仔
摩天大樓是風水戰場
中國人選地建樓時講風水,而中國最講究風水的城市,香港認第二,無人敢認第一。大至財團、小至普通市民,都對風水學頗為熱衷。
遊客們來香港少不了要換港幣,不過你可曾留意,中國銀行(香港)發行的港幣上,有個顛撲不滅的主角,那就是造型獨特的中銀大廈。
中銀大廈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從尖沙咀星光大道遙望維港對面,滙豐、中銀與長江中心氣勢如虹,構成時尚摩登的天際線,但其實這幾位在風水上也暗暗較著勁。
港島南區的豪宅貝沙灣,中間「開洞」,據說是為了方便隱居在山裡的龍出沒。類似設計的建築在香港不少。
位於中環的中銀大廈、長江中心和力寶大廈
滙豐大廈原本佔據「龍派」入海口,被稱為「風水第一」,不料附近的中銀大廈外形如三稜尖刀,以反射陽光斬斷了它的「運勢」。滙豐也有對策:他們特意在樓頂安裝了兩座仿如加農炮的外牆維護吊機,以抵禦「煞氣」。
滙豐大廈
長江中心
被夾在「尖刀」「大炮」之間的長江中心,無奈將四面設計成盾牌狀,高度283米也有講究:為了避開中銀和滙豐最高點的連線。另外,長江中心的玻璃牆,還採用了防彈玻璃,以確保萬無一失。
從獅子山上俯瞰九龍
其實就風水學而言,香港本身就是一塊風水福地。香港是中國嶺南龍脈的伸延終點,形成「回龍顧祖」的格局。香港島以九龍的山脈作朝拜揖讓狀;九龍則以香港島為屏障山,互相輝映。港島與九龍之間水的彎環,視為水聚天心,有安富尊榮的氣象。
從太平山上俯瞰港島與九龍
主要打卡點:中環、皇后像廣場
外表摩登,內心傳統,鬧市區與古村落之間,徘徊著熟悉的中國氣質……這樣的香港,你喜歡嗎?
看過香港傳統一面,再來看看她的現代與繁華(橫屏觀看,效果更佳):
(文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Facebook及網際網路)
往期精選 點擊閱讀↓↓↓
更多香港新鮮資訊,盡在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