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張榮恭:恐將失去

2021-01-09 臺頭聞

文丨萊維

目前,兩岸局勢日益緊張,曾經主管過兩岸交流事務的張榮恭表示,原本兩岸是「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現在則是兩岸間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大幅度提升。

兩岸對立始於陳水扁

不難看出,陳水扁上任是兩岸關係的分水嶺,在此之前臺灣對於「兩岸同屬中國」這一觀念的認同度非常高,而陳水扁上任會後就開始全面地「去中國化」,尤其是在教育領域和宣傳領域,導致如今臺灣部分青少年成為了「臺獨」的支持者。

雖然陳水扁卸任之後,馬英九主張兩岸友好,但是並未徹底剷除陳水扁的「遺毒」,待蔡英文上臺之後,「臺獨」思想又再次崛起,且愈演愈烈。張榮恭認為臺灣目前正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但是蔡英文當局卻並沒有起到「剎車器」的作用,反而一直在試探大陸方面的底線。

張榮恭:「緩統漸融」才是出路

面對當前的情況,張榮恭認為臺灣應該承認兩岸同屬於一個民族的事實。因為臺灣所有涉及兩岸關係的法律法規,幾乎都會載明目前的情況是「國家統一之前」,所以在法理上兩岸確實同屬一個中國。而他認為蔡英文的錯誤在於一邊宣揚自己遵守臺灣現行的各種法律制度,一邊卻用實際行動鼓吹「臺獨」,導致大陸方面有越來越多的民眾支持對臺灣使用武力。

張榮恭認為之前兩岸關係之所以有所緩和,是因為兩岸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交流和溝通。現在蔡英文當局把持著所有渠道,禁止兩岸間的公私交往,讓兩岸民眾對彼此愈加排斥。想要破解當前的局面,兩岸應該暫緩對「統一」的追求,通過交流修復彼此間的關係,降低出現流血衝突的可能性。

一旦兩岸走向全面對抗,臺灣的經濟將不堪一擊,而經濟上的影響將很快擴散到民生領域。蔡英文當局希望繼續ECFA也是出於這個考慮。但是「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合作交流的前提,蔡英文當局想要在政經領域實施兩套政策恐怕很難如願。

(版權說明:本文由臺頭聞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來源:福建日報)

相關焦點

  • 蔡英文「去中」「反中」,恐讓「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失去存在依據
    作者:滕飛審稿:淺夢針對當下日益緊張的兩岸關係,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榮恭近日在公開場合表態稱,蔡當局四處宣揚「反中」「去中」思想,導致「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在臺灣島內變得越發薄弱。這不禁讓人擔心,「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論調,可能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
  • 陳奕迅新歌被指侮辱內地人 回應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陳奕迅    8月17日 繼老婆徐濠縈微博大罵「沒禮貌的中國人」之後,陳奕迅又陷風波。日前陳奕迅發行最新粵語專輯,其中第二首新歌《非禮》歌詞內容被疑諷刺內地人。    陳奕迅否認侮辱內地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對於新歌引起的爭議,陳奕迅仿佛早有預感。日前他出席新碟籤售會時,特別對《非禮》進行解釋:「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講真的,從來沒想過用藝術創作去諷刺誰,我們都是中國人。」
  • 歐洲人:中國人真的是缺乏貴族精神,失去了百年卻也不以為意
    我們都知道,在這個快速發展的年代的,中國成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新中國,變成了一個現代化,講究科學的國家,緊跟著潮流,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的經濟大體,而這一切,都新中國成立帶來的,讓我們有如今平等且和平的中國。
  • 抗日期間,日本對華「毒」政策,用中國人的錢打中國人
    簡單來說就是在佔領區種植罌粟也就是鴉片,當時偽滿洲國是日本最早佔領的地區也是日本人最早種植鴉片的地區,日本的目的就是讓中國麻痺大意,失去自己的意識,成為被毒品控制的行屍走肉,這樣日本就可以輕輕鬆鬆佔據中國。
  • 印度猶太人被當成中國人,在以色列被打了
    【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據印媒報導,一個印度猶太人在以色列被誤認成中國人,被兩個對中國人抱有種族歧視的當地人暴打了一頓。當地時間3月14日,辛森在外出時遇到2個當地人衝著他大喊「中國人!新冠病毒!」隨後上前對他拳打腳踢,造成他胸部嚴重受傷。 據辛森口述,他拼命向襲擊者解釋,自己不是中國人,也沒有感染新冠病毒,但卻沒能阻止襲擊。
  • 改換了國籍的中國人還是中國人
    目前國內對中國人改換國籍這個事情很感興趣,可以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雙方爭論的焦點是改換了國籍以後這個人還算不算是中國人。我的觀點是只要這個人是中國人生的,不管他改了多少門庭換了多少國籍他都還是中國人,跟生兒子一樣,我生下來的兒子去認別人當爹了,那他就不是我的兒子嗎?明顯他還是我的兒子,只是他又多了一個爹,那個爹永遠不會是他的親爹,只有我才是他的親爹。他認也得認不認也得認,你也一樣不認也得認,他就是你兒子,你就是他爹,這根本就是個改變不了的事實。
  • 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蕩滌恐美崇美思想 立國之戰「立」起中國人的...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讓新中國立穩了腳跟,也讓國人從精神上立了起來,揚眉吐氣,徹底扔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讓我們看看,70年前這場立國之戰是如何將精神和人心「立」起來的。
  • 《葉問》:「我要打十個!我只不過是一個中國人!」
    「我要打十個!我只不過是一個中國人!」這是我印象最深的兩句臺詞,也是葉問這個角色的轉變點。他原本以為忍讓退讓就會減少傷亡,但是他的退一步並沒有換回他所想的海闊天空。在看到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地受到傷害,他開始反抗了,這兩句話就是他內心的寫照,也是他安慰自己,向自己證明自己做法沒有錯誤的安慰,也是他日後與三浦決鬥的鋪墊。「我要打十個!」
  • 蔡慧康:上港踢出中國人的精神,要把中超失去的補回來
    賽後,球隊隊長蔡慧康霸氣表示,上港踢出了中國人的精神,要把中超和足協杯失去的在亞冠中補回來。(上圖)是上港在第四輪結束後的積分情況。由於淨勝球比橫濱水手少,上港屈居小組第二,比第三的全北現代領先5分。在剩餘的2場比賽中,上港只需戰勝小組最弱對手雪梨FC,即可晉級到16強,但能不能拿小組第一,還要看橫濱水手後面的比賽而定。
  • 國內這個景區只對中國人收費,對外國人免費,徹底失去了民心!
    這些年來,我們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非常的迅速的,取得的成績是非常的巨大的,而我們國家的經濟水平上升的,也讓國人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因為國人的收入也是一年年的在增加,那麼現在中國人手裡的餘錢越來越多了,特別在空餘的時間內,都非常喜歡出門去玩一玩,散散一下心,這也使得我們國家這幾年的旅遊業發展是非常的快速的
  • 中國人不知道的中國人,威斯敏斯特教堂竟有一位中國人雕像!
    轉自《歸正福音》歸正福音這是一個中國人不知道的中國人!在世界著名的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Abbey)大門上方,豎立著世界十大基督教殉道者的雕像,與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並排接受全世界瞻仰的竟是一個中國人,他就是中國苗族牧師王志明 。
  • 英國教授: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人永遠把姓放在名前面
    英國教授: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人永遠把姓放在名前面。這個英國教授表示,其實不管是中國還是國家來說,姓和名其實都是同一個意義的,姓代表的是一種繼承,是一個家族,而名則代表是個人,是具有個人特色的,是父母對於你的期望。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名是可以更改的,但是一般不會去改姓。
  • 德國專家:看不懂中國人,為什麼中國人從來都不提自己的血統
    每個國家的發展歷史不同,就必然會造成每個國家的人思維差異是很大的,所以很多在我們看來很簡單的事情,明明都不需要思考的事情,但是在外國人看來,卻很難以理解,甚至覺得中國人很奇怪,就像我們也不能理解國外很多迷惑操作是一樣的。
  • 《葉問4:完結篇》:我們都是中國人!
    李小龍的黑人徒弟將信送到了葉問的家裡,黑人朋友送的邀請信迫使葉問去了美國。開篇敘述了去美國的三個條件:①葉問的兒子很不聽話,因迷戀打架被當地學校開除,葉問想給他找個好學校;②在當時,美國的教育遠高於中國,出國已經成為當時的潮流;③葉問有個好徒弟李小龍,李小龍給他一封信及前往美國的機票。破綻點:為什麼信要通過李小龍的黑人徒弟來送,以前沒有快遞或者其他方式寄送?
  • 【八卦】與中國人比 西方人四大嚴重不可靠...
    當東方的農業文明興盛發達之時,西方仍在為爭奪土地、統一國家拼死徵戰,鬥狠和血腥幾乎佔據了整個西方的古代史。而當近代西方的工業文明興起並籠罩世界後,絢爛的東方竟變得四分五裂、猥瑣不堪。本人前段時間寫過一篇《中國人哪些方面最不可靠?》的戲文,有些見地非凡的讀者認為,我給中國人戴的帽子,如果戴在世界其他國家人的頭上,可能也很合適。
  • 中國人將成為露營出遊最大群體
    對於中國人來說,露營是一種新鮮的出遊方式,既可滿足玩樂的需求,又親近自然。不難想像,未來的某一天,中國人也許會成為露營出遊的最大群體。對此,法國媒體亞特蘭蒂哥網採訪了3位行業內專家,讓他們談談對中國露營市場的看法。
  • 曾經,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大聲喊著我愛中國,我愛中華民族,是一件多麼自豪的事。臺灣「2019課綱」歷史教科書。臺媒資料圖有媒體做過民調,臺灣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這是由於教育環境的緣故。
  •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在無數藍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我有著一雙寶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驕傲,我是中國人!在無數白色的皮膚和黑色的皮膚之中,我有著大地般黃色的皮膚,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人--黃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黃河流水是我沸騰的熱血,長城是我揚起的手臂,泰山是我站立的腳跟。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 世俗的中國人
  • 柯思婷·佳玥:時間裡的中國人
    然而奇怪的是,我們花費的時間越多,感到失去的越多,越是悔恨一天天虛度光陰一事無成……時間成了所有負罪感的根由。她寫了兩本書,《為什麼中國人有時間》《十句中國格言的智慧》,在法國介紹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智慧,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和大面積的好奇,其中,《為什麼中國人有時間》還被翻譯成西班牙語和荷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