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靜月荷
導讀:
現在,隨著社會老齡人口的逐年增多,老人養老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現實中,有些老人即使籌劃得再好,可如果沒有把孩子們培養好,沒有教會他們獨自面對人生的能力。那麼,即使已經成年,孩子們仍然無法真正獨立。當女兒們面對無法解決的生活難題時,他們就會反過來繼續啃老,讓老人的晚年會更加悲涼。
01.養大了兒子還得養孫子,老人的日子不好過
在許多老人心裡,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特別是當孫子輩裡只有一個男孫時,老人更是會格外疼愛。
姜大爺70歲那年,老伴突發心臟病去世。當時,被老伴伺候了一輩子的姜大爺,一時真不知該怎樣生活。老人有二兒一女,女兒嫁到了外地,二個兒子在身邊。
一開始,老人的大兒子時常回去陪他,幫他收拾屋子,打掃衛生。女兒提出給父親請個保姆,照顧老人生活起居。
很快,女兒經人介紹找到吳阿姨。吳姨60出頭,老伴走了,兒子也結婚了。她和兒媳相處不好,就想到外面找個事情,即可以逃避家裡那些煩心事,又可以掙點錢養老。
吳姨人勤快,能吃苦耐勞,把家裡收拾的乾乾淨淨,做飯也不錯。相處一段時間,姜大爺覺得很滿意,就想長期留用。
可是,小兒子還是發現了問題。過去老人每月給他1000元錢,作為給孫子的贊助。現在已經有好幾個月沒有給他了。由於老大面前是女兒,老人對唯一的孫子就特別疼愛。
當小兒子問父親時,老爺子說:現在有保姆,每月費用增加了,就不給樂樂了(樂樂是爺爺孫子)。
小兒子一聽,嘴上沒說什麼,心裡卻老大不樂意。感覺老爺子心裡已經沒有他孫子了。
小兒子把這事給媳婦說了,媳婦當時就不幹了:樂樂可是老薑家唯一的孫子,現在說不管就不管?我找老爺子去。
在以後的日子裡,小兒媳婦隔三差五就去老人家裡,給老人哭窮。好像沒有老爺子那1000元錢,樂樂就上不起學了。
今天說兒子要交補課費需要500元,明天又說要買學習資料需要300元,後天又會有新項目。反正隔山差五就要去騷擾老人,如果不給錢,兒媳婦就不走。保姆做好了飯菜,兒媳婦端著就吃,也不管別人。
一段時間下來,姜大爺知道這是小兒子有意在找茬,不想讓他用保姆。
老人給小兒子說,要不現在每月給樂樂500元,我現在老了,需要花錢。
小兒子明擺著是要把保姆攆走,以前老爺子除了每月給樂樂1000元,剩下的還會存一部分。如今,有了保姆,老爺子的退休工資每月花的都差不多了,也不可能再存錢。
小兒子還指望著,兒子上大學時讓老爺子資助呢。現在把錢都花光了,以後樂樂上大學的錢從哪兒來?這才是小兒子內心真正擔心的。
老人嘆著氣對保姆說:都是沒有把兒子教育好。
02.被父母寵溺大的孩子,讓父母最失望
為給父親留下保姆,大姐對小弟說:我們都忙得顧不上陪父親,這個保姆不錯,就讓她留下來繼續照顧父親。到時樂樂的學費我來出。
有了姐姐的表態,老三不再說什麼,兒媳婦也沒有再去煩老人。
又是幾年過去了,樂樂也上了大學。老爺子覺得將來靠不上兒子,就有心要把吳姨長期留下來。
女兒也覺得保姆不錯,也贊同父親的想法。於是父親就和吳姨領了結婚證,並答應將來把房子留給吳姨。
一晃父親80多歲了,樂樂也到了結婚年齡。一天,小兒子對父親說:我給你們在外面租套房子,把這個房子裝修一下給樂樂結婚用。
老人一聽就生氣了:我們住得好好的,樂樂要結婚你們可以給他租房子。我在這裡住習慣了,哪裡也不去。
姜大爺知道小兒子在打這個房子的主意,他真不明白年輕人是怎麼想的:你們都忙得顧不上我,如今有人照顧我,你們有啥不滿意的?不就是想盼我早點死,好把房子佔了去。
老爺子越想越生氣,大女兒安慰父親:你們只管安心住,我去找老三。
這些年,小兒子仗著他們給老薑家養了個孫子,自打樂樂出生,孫子的一切費用老爺子幾乎都包了。
如今,老人老了,沒有力量再幫助他們。小兒子心裡就不痛快,覺得老人只圖自己舒服,連唯一的孫子都不管了。
兩個永遠不願自立的小兒子一家,總是在盤算老人的財產,還想著要把老人的房子給他兒子結婚用。
大姐這些年雖然在外面,可家裡的事情沒有少操心。想著母親走得早,她這個當姐的就得多關心他們一些。
大弟一家靠著自己的努力,供女兒上了大學,如今工作不錯,找的女婿也很好。一家人和和睦睦,從來沒有算計過父親的財產。
如今,小兒子心裡怨恨著老人,覺得老人只圖自己快活,就不管他老薑家孫子的死活了。
作為大姐,在兄弟們眼裡,她是潑出去的水,娘家的事情按理她不應該管。可如今,父親年齡大了,老大又不願說什麼,只好由她這個大姐出面了。
這些年,大姐沒有要過父親一份錢,還經常貼補家用。樂樂上大學,大姐每年還要給老三幾千元錢,作為樂樂學費。如今,樂樂工作了,快要結婚了。
大姐就不明白,老三他們難道這些年就沒有為自己兒子謀划過?沒想過兒子將來結婚的事情?難不成還真要把老人攆出去,把房子給孫子結婚用?
大姐打開窗戶說亮話:父親的房子誰也別想。吳姨這些年把父親照顧得很好,那年,父親把腿摔了住院,都沒有讓你們伺候過一天。
將來等父親走了,那個房子就留給吳姨,誰也不要再打房子的主意。
大弟沒有說什麼,老三跳起來說:憑什麼要把房子給一個外人?我不同意。現在就讓她走,我去伺候父親。
商量無果,大姐也很生氣,不準備再管老三的事情了。
樂樂也許給女朋友說過將來結婚住爺爺的房子,可爺爺不同意搬出去,婚房就成了問題。後來,女朋友就和他吹了。
小兒子把怨氣全部撒到了老人身上,說了很多難聽的話。
老人氣得病倒了,在醫院住了十幾天才緩過來。吳姨也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伺候姜大爺出院了,她自己也病倒了。
病好以後,吳姨對姜大爺說:還是讓我走吧,你小兒子容不下我。我不想看著你們父子反目為仇。
03.難道為了孫子的幸福,老人就得犧牲自己的晚年生活嗎?
後來,姜大爺無奈還是同意吳姨回家了。小兒子把老人接到他們家裡,把老人的房子裝修了一番,準備給兒子做婚房。
吳姨走後,老人的精神狀況大不如從前,話少了,也不願出門了。
老人原來住得電梯房,每天都要下樓和鄰居們聊天、下棋。如今,住在四樓小兒子家裡,上下樓一點也不方便。
老人心想自己反正也活不了幾年,就忍忍吧。可老人活得真憋屈:小兒子說父親年齡大了,把工資卡要去由他保管。
從那以後,老人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工資卡,兒子也不給老人錢。小兒子說老人下樓不方便,拿著錢也沒用。需要買啥告訴他,他給老人買。
於是,老人過起了隱忍的日子。兒媳婦做的飯菜,合口了就多吃一點,不喜歡了就少吃、或不吃。兒子也不管,老人想吃了就吃,不想吃就算了。
老人住在四樓,就像被關禁閉,小兒子很少陪父親下樓。孫子回來了,對他也是愛答不理,全然忘了小時候爺爺是怎樣疼他的了,這讓老人感到心寒。
父親沒有了家,女兒和大兒子想看父親都沒有地方可去。小兒子家不是父親家,他倆去了只是打擾別人生活。
以前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會趕回去和老人團個年,還有個家的氛圍。如今,老人被困在樓上,不僅行動不自由,和外界的聯繫也被阻斷了。
一次,老人把髖關節摔壞了,需要住院治療。老三給哥姐打電話,說他照顧不過來,要讓大家輪流陪護。
大姐身體不好,不能天天在那兒守著,只能出錢。於是兄弟倆輪流照顧父親,爺爺唯一的孫子樂樂,只在爺爺手術那天露了個面,後面再也見不著了。
老人住了半個月醫院,回家還要慢慢養著。老三說他還要上班,沒法照顧父親,想讓大哥把老人接到他那裡去住。
大哥說:不是我不接,父親的房子和退休工資都在你那裡,我怎麼接?要我接父親也可以,你把父親的工資卡拿出來。
父親一個月5000多退休工資,老三哪裡願意放手。可他又實在沒有能力照顧父親,無奈,只好把父親工資卡交給了大哥。
父親住到大哥那裡,總算讓人可以放心一些。老大給父親買了輪椅,天好的時候,就推父親到樓下曬會太陽。
慢慢地老人臉上有了氣色,精神也好了起來。老人又可以聊天、下棋了。
如今,老人時常後悔,不該太看重男孩。都說:世上只有養孫子的爺爺,沒有養爺爺的孫子。老人以前還不相信,可看看老三的所作所為,再看看樂樂對他的態度,老人心裡真是涼冰冰的。
寫在最後:
其實,父母愛孩子也要有一個度,超越了度的界限,就會給自己留下無窮隱患。
按理,老人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晚年。自己身體不錯,有退休工資,手裡還有存款。可老人就是太偏向孫子,不能一碗水端平,太導致自己晚年過得不開心。
好在女兒和大兒子沒有太計較,對父親也是盡心盡力地關照。可作為老人心裡應該清楚:誰是對你真正好的,誰又是在時時算計你。如果分不清,就會傷了其他兒女的心。
如果當初,姜大爺不是把孫子看得那麼重,不是一開始就把所有費用都包了,不是只要老三開口就有求必應。那麼,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悲劇:老了老了,把自己的家還給弄沒了。
事實上,播什麼種,開什麼花。姜大爺當年確實太偏心小兒子一家,對女兒和大兒子都有些忽略了。
原以為,父親最愛的小兒子,將來一定會孝順他。可沒想到的是,對他最不好的卻是小兒子。當初,給小兒子的好處最多,到頭來算計他的還是小兒子。
這就是父母溺愛孩子的結果:寧可委屈自己、犧牲自己,來成全兒子。到頭來,換來的卻是連自己的老窩都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