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經過熱河抗戰、長城抗戰等一系列初期戰役的失敗,民國政府意識到國軍部隊相比於日軍仍舊有不小的差距。
為此國軍高層認為,必須實行整訓計劃提升國軍戰鬥力,以此來應對日後將要爆發的全面抗日戰爭,而該計劃分為兩部分,分別是國軍整編和修築工事。
而在各地的防禦工事之中,民國政府最為重視的莫過於江南地區的工事群,為了修築該處防禦工事,民國政府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工事修築完成後,民國政府認為該工事群完全可以和歐洲的馬奇諾防線相媲美,因此將其稱之為「東方馬奇諾」。
淞滬會戰失敗之後,數十萬國軍全線崩潰,國軍前線總指揮陳誠下令退守到蘇州,依託吳福線陣地組織新一輪防禦。
1937年11月13日,日軍第十六師團在長江白茆口強行登陸,直接出現在國軍吳福防線的側後方,國軍再次因為日軍的迂迴包抄而潰敗。
1937年11月16日,陳誠正式下達撤退命令,要求放棄吳福防線,退守江陰地區,在那裡還有著最後一道防線,而這道防線也是南京的最後屏障。
但是自上海到蘇州再到福州,國軍主力部隊已經一潰千裡,面對陳誠要求堅守的命令,除了少數中央軍精銳之外,根本沒有奉命阻擊的打算。
國軍部隊趕到江陰的錫澄防線之後,大部分國軍主力甚至連防禦工事都未進入,直接以找不到工事鑰匙為由繼續潰逃。
其實找不到防禦工事鑰匙一事並非空穴來風,民國政府花費重金修築防禦工事之後將鑰匙悉數交給了當地的保安團管理。
但是隨著淞滬會戰的爆發,國軍前線部隊損傷十分慘重,長江沿岸的保安隊變成了補充戰損兵員的最佳選擇,於是大量的地方保安團被調往上海參戰。
地方保安團離開之前,奉命將防禦工事的鑰匙交給當地的保長等人員保管,然而因為國軍的大潰敗造成沿途民眾人心惶惶。
當時很多民眾見前線國軍已經潰敗,為了躲避兵災而紛紛向後方遷移,其中便包括當地的保長等人,因此等到國軍抵達錫澄防線當地早已經是一片混亂。
混亂的場面再一次加劇了前線國軍心中的恐慌,大量國軍部隊直接以找不到鑰匙為由向繼續向後方潰逃,只有少數部隊選擇砸開門鎖,進入工事之內繼續抵抗。
事實上,防禦工事的鑰匙問題也讓一直對國軍整編計劃寄予厚望的民國統帥部發現了一個問題,那便是經過中央化的國軍雜牌部隊雖然戰鬥力有所提升。
但是本質上仍舊和北洋軍閥混戰時期的地方雜牌軍沒有任何區別,作戰時雖然十分勇猛,但是一旦撤退便會演變成了無法控制的大潰敗。
由於選擇留在錫澄防線的國軍部隊數量較少,面對日軍主力的追擊,國軍部隊根本無法形成有效的阻擊,陳誠無奈之下只好再次下令後撤。
1937年11月26日,陳誠下令放棄錫澄防線,將前線國軍全部撤入南京城內,此時日本統帥部打算迫使民國政府締結城下之盟,於是下令前線日軍停止追擊。
但是前線日軍指揮官松井石根卻直接將這份命令扔到了廢紙簍之中,下令日軍主力部隊繼續進攻南京,準備一舉攻陷南京城。
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民國統帥部一連召開六次會議,眾人均認為南京城已經成為一座孤城,而且位於長江以北的南京並沒有絲毫的戰略價值。
至此民國政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打造的所謂「東方馬奇諾」防線,在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的情況下被國軍徹底放棄。
參考資料:《抗日戰爭》、《中國抗日戰爭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