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寨寮溪風景區腹地,有一處上澤古村落,這裡是浙江省現存為數不多的宋代古民居群。村後靠山,群山高聳入雲。村前的溪流叫上澤溪,彎曲連綿。
在翠竹古樹的掩映下,我們在古村落裡行走,環境十分幽靜。歲月的衝刷下,昔日的輝煌只剩下點點痕跡,在萋萋青草覆蓋下,聽聞逝去的那點點榮光。如今,這座有著近千年歷史的村落裡又有了新美麗。
上澤村概況
高樓上澤村地處寨寮溪風景區腹地,距瑞安市區40公裡,全村共有317戶,總人口1100人,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境內多山區和丘陵,山清水秀,景色優美,並擁有保存完整的浙南古民居、古祠堂,村落景觀完整,村民生活自然原始。
上澤村村「兩委」班子堅強有力、團結一致,有設施較為完善的村黨員活動室,設有電教設施。村級組織統一協調,村務管理民主規範,各項工作運轉有序。目前,村「兩委」共同為建設好、發展好「美麗鄉村」而努力工作。
屢獲榮譽
2010年,獲得「市文明村」榮譽稱號;2012年,被溫州市關注森林組織委員會評為「溫州市森林村莊」;2013年,被溫州市婦聯評為「溫州市示範兒童之家」。
點評人:高樓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候選人張士數
面對輝煌的歷史,上澤村村民不驕不餒,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全面開展文化、經濟等工作建設。希望上澤村以「美麗鄉村」為契機,將該村建設得越來越好。
記者手記
踏著腳下歷經千百年風雨的青石路,風吹過一隴隴翠竹留下的低鳴環繞耳畔,入目是閱盡世間滄桑的青黛舊居。從上澤古村落出來,回望那些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老屋,朦朧中透著質樸寧靜的美,宛若一幅年代久遠,彌足珍貴的水墨畫。
上澤古村落,雖然沒有國內其他古民居那樣的精巧奢華,卻能把高樓山水的清純靈秀融為一體,加上楊梅節這樣獨特的旅遊特色,有一種自身的和諧、寧靜、瀟灑和秀美。
走進千年古村落
春夏之間的一個上午,記者一行來到高樓鎮上澤村。上澤村的大路兩旁,開滿了細碎的野花,白鷺鳥在田野、小溪邊自由飛翔,偶爾還有幾隻色彩斑斕的野雞,在小樹叢中一閃即逝。
在上澤村村委會副主任曹隆初和村民曹啟昌的帶領下,一行人走進上澤村古村落。
上澤古村落,地處寨寮溪風景區的腹地,是浙江省現存為數不多的宋代古民居群。曹隆初指著古村落裡的一處建築說,這座老房子就是曹家第四房的老房子。記者在「曹四房」老房子的圍牆上,發現一個石刻石佛,石佛邊隱約可見「弘治十六年」的字樣。明弘治十六年即公元1504年。也就是說,這處老屋的建造時間,至少也已經有500多年了。
曹隆初說:「我從小就居住在古村落裡,小時候經常在這裡玩耍。圍牆上的石刻石佛,我們稱之為『水井佛』,其功能與『泰山石敢當』差不多。」
事實上,據上澤村裡的《曹氏族譜》記載,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曹昌孫遷居至「三港嘉嶼壺山之麓」,也就是如今的高樓上澤古村落。
還有一種說法是,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曹家先祖三曹自福建赤岸遷入瑞安許峰莊(現在馬嶼曹村一帶),力謀經營,很快成為「溫郡世家大族」。
曹啟昌說,村內流傳梅花神鹿來此避難折角之說,至今保留那隻鹿角和石鹿雕像。記者一行走近一處老建築,據說,這裡是曹家大房的老房子,應是古村落裡最早的建築,地上鑲嵌著銅鈿和瑞獸。
「這裡是曹家大房的後院,地上嵌著的石子,做成『梅花鹿』的圖案,這是經過鹽水特殊處理的,每當月圓之夜,就閃閃發光。」
據介紹,上澤古村落還留有木石建築120座270間,總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
古村裡街巷網絡呈正方形,以丁字街道為主。村中的街面用卵石鋪成,呈弧形,有利於雨水向兩旁溝渠分流,雖然隨著時間推移,如今變得有些凹凸不平,但仍透出樸實中的精細。民宅幾乎是清一色的木屋黛瓦,並以蠻石圍成獨立開放式的小院,院內竹木花草繁茂,展現了宗法社會時期鄉村村落親密的人際關係。
有座南宋古祠孚澤廟
古村落之東,即古村村口有座孚澤廟。從村口進來,必須經過七星墩,曹家先祖將宗祠建於此,後承賜「孚澤廟」額,俗稱「曹三王祠堂」。
廟前有下馬石,相傳古時文武百官到此要下馬下轎,步行入內瞻仰。
現在的孚澤廟,是1964年縮建的,仍留有石鼓、石階、石件旗杆、麗新匾、四口蓮花池、孚澤廟匾額等,廟裡保存有宋代的舊物。宗祠為三進軒廊建築,端莊秀麗,飛簷翹角,曲線柔美。內有古戲臺,其裝飾華麗,木雕奇巧,比例協調,極具典雅之美。
大廳有神龕,祭祀曹三王,廟南首條舊城牆,東西走向,長300米,中間的卷硐城門是古代要隘遺址。
南宋寶慶一年(1227年),宋理宗下詔敕封曹靄等為王,敕賜曹氏宗祠額為「孚澤廟」。村內還有按照五行八卦分布的「七星墩」,除此之外,上澤村還有唐朝的興福寺遺址等人文遺存。
很多遊客來攝影、寫生
秀美的環境,保存完整的古建築,讓上澤古村落的名聲逐漸走出山間。據上澤村黨支部書記曹啟算介紹,節假日間,來此遊玩的人絡繹不絕,有來攝影的,有開展藝術寫生的,還有戶外採風的。
2008年5月,瑞安市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在上澤村興福寺遺址周邊地下曾發現部分宋代石塔構件。2009年,市文物普查隊又在興福寺遺址的地下發現宋代石塔遺構,計有40多件。初步考證為原興福寺之石塔——宋代堵波式石構「七佛」塔。
經初步調查和考證,興福寺最遲初建於南宋,經元、明、清各個時期,反映了當時浙南佛教興盛的歷史。《瑞安縣誌》卷九宗教門載:「在東村明代建二間尼三人田十餘畝。」
「興福寺發現了古物,引來眾多的遊客。」曹啟昌說。
此外,在2010年6月,浙師大美術學院藝術寫真基地正式落戶寨寮溪風景區,該校師生多次來到上澤古村落,開展藝術寫生和戶外採風活動。
曹啟算說,上澤古村落歷史建築保存完整,至今還保留著舊時的村容村貌,而且背山臨水,風景如畫,喜歡攝影和畫畫的人就喜歡這份「原始」味。
「我們希望將上澤打造成一個綜合休閒度假基地,開發林中古村落休閒度假區、農家樂遊樂區、棲水垂釣區、農家種植園塊出租區等,讓遊客一邊欣賞古村落的獨特景致,一邊享受農家樂趣,在幽靜的環境中消磨時光。」曹隆初說。
「古村落本是村民的住所,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村民陸續搬離,古村落便很少有人打理。」曹啟算希望有關單位及更多市民關注古村落,讓古村落早日煥發生機。
依託楊梅節發展觀光遊
高樓作為著名的楊梅之鄉,自2004年以來每年都舉辦楊梅節。上澤村目前有楊梅種植基地800多畝,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各地客商、遊客來旅遊、觀光、採購。
據介紹,楊梅節這個盛典給上澤村帶來了獨特的「楊梅經濟現象」,楊梅節也已成為推進楊梅產業發展、培育楊梅文化、帶動農民增收的有效載體。
曹隆初、曹啟昌與記者一行來到了楊梅觀光園區。曹啟昌說,「楊梅觀光園區栽有黑炭梅、東魁梅、東方明珠等品種。楊梅是上澤村農民的主要收入之一,農戶種植楊梅的年收入平均有1萬多元,效益好種植面積多的農戶年收入可達四五萬元。」
楊梅觀光園區採用先進的栽培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且產地青山綠水、空氣清新、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成就了高樓楊梅的鮮嫩欲滴、甘醇甜美的特點。
上澤村是開發度假休閒獨一無二的好地方。除了古村落之外,還可以開展楊梅休閒採摘遊活動。「近年來,每當楊梅採摘時間,我們結合本地地方特色文化和自然景觀,推出多條楊梅採摘體驗遊線路,邀請遊客去摘楊梅、品楊梅。」曹啟算介紹。
點擊進入
↓↓↓↓↓↓↓↓
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