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鎮化進程中加強傳統村落保護

2020-12-16 央廣網

傳統村落是指那些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傳統村落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自然形成,多由若干個小型村落慢慢擴散最終形成一個規模較大的村落或區域。傳統村落擁有豐富的傳統農耕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在這裡得到活態傳承和發展。然而,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不斷發展,農村人口大量銳減、學校撤併、田地閒置、老屋破敗,很多村落出現空心化傾向,傳統村落及其承載的農耕文化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傳承千年的傳統農耕模式發生變化。城市的不斷拓展對農村環境、生態文化有所破壞,因此,如何有效保護傳統村落與農耕文化是當前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眾所周知,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其中既有特定的物質文化遺產,又有鄉土氣息和民族民間韻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分別代表著村落文化的表徵和內涵。傳統農耕文化遺產是村落的個性化標識符號,蘊含著濃厚的地域和民族色彩,反映著村落人們集體的記憶和族群認同。傳統村落中的物質文化遺產有傳統民居、宗祠、城堡、古井、古鐘、磚雕、牌坊、牌匾、石磨、農具等,它們一般都經歷了一定的歷史年代,古樸而具有特色,建築方面則講究一定風水、布局和規則;傳統村落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口頭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戲劇、曲藝、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遊藝與雜技、傳統中醫藥和各種民俗形式,可謂紛繁多樣、各具特色,是村民們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

近年來,隨著黨中央「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的提出,傳統村落的景觀環境建設備受關注,為遺產地獨特的山水田園風貌鄉村特色的營造提供了現實基礎。在提倡振興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村落、留住鄉愁記憶、建設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我們理應重視和弘揚傳統農耕文化,保護村落人民的精神家園,使古老的村落重新煥發生機。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為傳統村落的復興和發展提供了政策依據,而發展鄉村旅遊不失為保護傳統村落的一種有效措施。

一方面,傳統村落可以憑藉傳統建築及歷史遺蹟的特色優勢吸引遊人,還可以建立宗族博物館讓人們了解村史、家族譜系、宗法制度等,建立村落農耕民俗文化館展示農耕文明、展示傳統農耕文化、展示風俗習慣和民間信仰。如隆德縣梁堡村存有留傳數百年的古建築「世德堂」,這是劉氏家族傳承數十代的古老民居,整體建築坐南向北,人字梁結構,雕刻講究,雖經歷多次地震和自然侵蝕,房屋結構保存依然完好,室內保存有八仙桌、明清高扶手座椅、漆盒、帽架、銅水煙壺、木質雕花煙盒……可以說,這些遺存完好地承載了這個村落的「根」與「魂」,對外來遊客前來參觀具有較大吸引力。

另一方面,在傳統村落中可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體驗項目。使村落以外的人來參與體驗傳統節日民俗、禮儀,進行手工藝產品的學習製作,品嘗或親手參與製作美食,參與傳統的民間表演藝術和娛樂活動。如中衛市南長灘村地處寧夏、甘肅兩省區交界處,因黃河黑山峽衝刷淤積形成狹長河灘地而得名。祖祖輩輩在肥沃河灘上種下的梨樹、棗樹,是南長灘村歷史的見證。由於山河的阻隔,羊皮筏子是進入南長灘村的重要交通工具,村子裡至今依然保留著製作羊皮筏子的傳統技藝,遊客在體驗擺渡的驚險後,可以了解羊皮筏子的製作過程。政府也可在村落裡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學生教育實踐基地等。通過這些形式既可以激發和增強傳統村落中原住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覺意識,又可以帶來人氣,增加經濟收入,為傳統村落發展注入活力,可謂一舉多得。

但需要注意傳統村落的自身條件和承載能力,不能盲目開發利用輕視保護,不能千篇一律失去特色。我區一些傳統村落,譬如:南長灘村,由於缺乏戰略規劃,村民為了適應旅遊發展,對老房子進行了大面積改建,導致村內原有建築風貌被破壞;北長灘村,缺乏資金支持,村內的雙神廟、清代商鋪等傳統建築得不到有效維修;紅崖村,沒有進行合理規劃,使新老民居混雜,歷史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梁堡村,村內經濟基礎薄弱,四面環山,交通極不便利,難以呈現旅遊項目上的優勢。鑑於以上原因,在保護和開發傳統村落過程中,我們一定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村落居民的利益和訴求,將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傳統村落健康可持續發展。

相關焦點

  •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城郊社區治理困境及其策略
    因此,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要合理定位城郊社區職能,科學界定城郊社區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實提升城郊社區的治理能力。在城鎮化之前,城郊村落歸屬清晰,屬於農村社會體系,依據鄉村治理體制實施治理。伴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一些城郊村落被拖入城鎮化進程,逐漸地由農村村落轉變為城郊社區。加之市場經濟發展、新科技進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城郊社區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呈現出邊緣化、開放化、多樣化、智慧化等重要特徵,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進而對城郊社區治理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新挑戰。
  • 浙江公布第九批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名單
    山水相融的自然味道,高低成趣的傳統建築
  • 義烏髮布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實施意見...
    近日,義烏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促進有序推進保護規劃實施,留住「鄉愁」記憶,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力度,繼承和弘揚義烏市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城鎮與農村人居環境人文品位。
  • 雲南:推進城市更新,加快城鎮化進程
    人民網昆明5月10日電 (符皓、程浩)「推進城市更新,加快城鎮化進程,是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突破口。」5月10日,雲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雲南省省長阮成發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今年後幾個月的重點工作。
  • 安徽為千餘個傳統村落建檔 用數位技術「留住鄉愁」
    近年來,城鎮化浪潮裹挾下傳統村落消亡速度增快。截至目前,安徽共有400個傳統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754個傳統村落列入省級保護名錄。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安徽建立傳統村落保護檔案,利用數位技術「留住鄉愁」。
  • 住建部等部門出臺意見規範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實施
    住建部等部門出臺意見規範傳統村落保護項目實施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9-18 19:22 來源: 住房城鄉建設部網站    為防止出現盲目建設、過度開發、改造失當等修建性破壞現象,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項目的實施,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日前出臺《關於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
  • 城鎮化背景下白茆山歌傳承與保護
    作為當地老百姓抒發情感、謳歌生活的古老山歌和地域文化的代表,隨著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它在傳承、保護及發展等方面都面臨著巨大威脅。如何響應國家號召,既能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又能守住地方文化,是當務之急。
  • 青海123個傳統村落實施掛牌保護|青海|村落|西寧|上新莊鎮|黃南
    近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西寧市湟中區上新莊鎮黑城村舉行掛牌儀式,標誌著我省123個傳統村落全部實施掛牌保護,也標誌著我省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向標準化、規範化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自2012年實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政策以來,共對全省具有傳統村落特質的330個行政村和46個自然村開展了調查摸排和資源評估工作,分五批推薦290個村莊申報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截至目前,共有123個村莊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94個傳統村落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82億元。2020年,黃南藏族自治州申報成為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州,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5億元。
  • 專家:中國城鎮化進程正發生重大變化
    原標題:專家:中國城鎮化進程正發生重大變化   近年來,越來越多農民工不愛去大城市了,而是傾向於到縣城發展。這對城鎮化進程乃至整個中國經濟意味著什麼?
  • 泉州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保護提升鄉愁仍在 古厝未老
    隨著首期古民居修復工作完成,這個位於石獅市靈秀鎮的中國傳統村落,風貌重現、氣質卓然。 「華山村大部分古民居為清代、民國時期建築,核心區現存閩南傳統大厝41處、番仔樓7處、石頭房29處。」石獅市住建局工作人員介紹,這些古建築體現了當時建築的特色和風格,在造型、結構、材料、裝修裝飾等方面,保留了典型的閩南傳統建造工藝,構造精細,裝飾精美,藝術價值較高。
  • 寧波5個村上榜浙江第九批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名單
    近日,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公布了全省第九批(2021年度)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43個)和一般村(202個)名單。其中,寧波海曙區洞橋鎮沙港村、慈谿市掌起鎮任佳溪村、餘姚市河姆渡鎮蘆山寺村,名列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寧海黃壇鎮弘楊村、象山鶴浦鄉樊岙村,名列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一般村。
  • 鎮寧縣丁旗街道三舉措加強傳統村落消防安全防控工作
    為堅決保護好傳統村落資源,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鎮寧縣丁旗街道三舉措做好轄區內官寨村省級傳統村落消防安全防控工作。 紮實開展全面排查。街道安監辦牽頭官寨村駐村幹部、村幹部等對村內開展全面消防安全檢查,督促和組織村民,以戶為單位開展消防安全自檢自查,確保隱患不留死角,及時消除火災隱患;同時,街道創建辦對傳統村落、村民亂搭亂建,不符合建築安全、不利於防火安全的行為及時教育和制止。 加強安全應急演練。
  • 平海嶺邊村:傳統古村落在保護中振興
    採訪中,不少當地村民表示,現在村裡環境變好了,村民不僅有了衛生意識,對於古村落保護也重視了起來。嶺邊村支部書記曾招朋表示,不論是古村落保護或是環境衛生整潔,村裡現在都是非常的重視的。
  • 山東東明縣武勝橋鎮多措並舉加快新型城鎮化管理進程
    本網訊:( 嶽軍勝 李洪橋 )近年來,山東東明縣武勝橋鎮按照「規劃引領、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持續發展」的思路,依託區位、交通、產業等資源優勢,科學規劃、建管並重,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鎮區面貌不斷改觀,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完善,居民幸福感和歸屬感進一步提高
  • 住建部統一設置中國傳統村落保護標誌 永嘉29個村落掛牌亮相
    溫州網訊 永嘉縣傳統村落已全部掛牌亮相。12月14日,永嘉縣傳統村落掛牌儀式在巖坦鎮張溪林坑村舉行後,該縣現已完成29個傳統村落的掛牌。  據介紹,永嘉縣傳統村落有29個,其中省級23個,國家級6個,集中分布在楠溪江流域中上遊。
  • 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比較研究
    不僅如此,一個被統計數據忽略的差距正在對我國未來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產生重要影響,那就是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居民房產價值的差異及其相關制度安排。上述差距說明,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城鄉財富及其分配不合理遠比收入及其分配不合理更為嚴重。如果不引起重視並採取相應措施,農民市民化的成本將越來越高,隱性的城鄉收入差距將越拉越大,不僅將影響到全面小康社會的質量,甚至有可能形成新的城鄉二元結構。
  • 江蘇新公布一批省級傳統村落,總數將達310個
    中國江蘇網訊 一個個村落,承載著綿長的情思鄉愁。記者今日獲悉,江蘇日前公示了新一批省級傳統村落名單,擬將南京市浦口區星甸街道後圩村胡山貢組等138個村落列入第三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錄。此前,江蘇已認定並公布了172個傳統村落,此次新一批傳統村落名單發布,江蘇省級傳統村落將達310個。
  • 推進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連片保護利用,河北這樣做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宋平)日前,河北省住建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的通知》提出,河北省將繼續加大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工程的實施力度,2021年再推出一批保護有效、利用科學、具有影響力的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並重點推動連片保護的實施;
  • 雲南首部傳統村落保護單行條例來了
    此外,平掌村非物質文化打陀螺、紫馬街傳統竹編技藝也極具地方民俗特色,這些傳統村落和文化凝結著歷史的記憶,承載著文化的精華,反映著文明的變遷,是鎮沅縣不可再生的珍貴人文資源,也是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直觀載體。鎮沅為何立法保護傳統村落?
  • 晉江梧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古建築修繕有序推進
    穿越舊時光 與故鄉重新相認  近日,記者來到晉江新塘街道梧林社區,修繕中的梧林傳統村落,保留著原來成片的紅磚白石面貌,於古樸的歷史積澱中綻放出年輕的光芒。借和煦陽光和幾縷春風,重新與故鄉相認,與遠去的時光相認,回憶這一棟棟古厝洋樓裡的故事,期待百年梧林迎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