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鞏憲見示桐柏瀑布之作》是由宋代詩人喻良能所作的一首詩。
原文:
昔聞孫興公,嘗賦飛流水。
至今福庭地,猶屬羽人裡。
瀑泉天半來,界道見清泚。
迢迢白虹貫,隱隱玉龍起。
宇宙雖雲寬,壯觀知能幾。
谷簾信有之,界圖寧辨此。
清秋饒爽氣,朱夏絕埃滓。
何當振金策,逍遙山之趾。
眺覽既愜適,嘯歌何窮已。
青鞋未成往,撫己空自鄙。
作者:喻良能(1120—?),南宋詩人,出生於浙江義烏,字叔奇,號錦園,人稱香山先生。官至兵部郎中、工部郎官。後人因此稱他出生地為「郎官裡」。陳亮說他:「於人煦煦有恩意,能使人別去三日念輒不釋。其為文,精深簡雅,讀之愈久而意若新」。著《諸經講義》、《家帚編》、《忠義傳》20卷,詩文《香山集》34卷,收入《永樂大典》。
詩詞知識了一二:
和詩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韻;
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3 用韻,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4 次韻,亦稱步韻,就是依次用原韻、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本文所及4次韻
概念:
次韻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ì yùn,指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次韻就是和詩的一種方式。也叫步韻。
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詩的原韻原字,其先後次序也與被和的詩相同,是和詩中限制最嚴格的一種,就是依次用原韻、原字按原次序相和。如黃魯直《次韻王定國揚州見寄》:「清洛思君晝夜流。北歸何日片帆收?未生白髮猶堪酒,垂上青雲卻住州。飛雪催盤勝魚腹,明珠論鬥煮雞頭。平生行樂自不惡,豈有竹西歌吹愁?」
次韻詩之始:
關於次韻詩之始,前人數有始於唐代元稹、白居易之說,因而稱「元和體」。如宋人程大昌《考古編·古詩分韻》謂:「唐世次韻,起元微之、白樂天。」張表臣《珊瑚鉤詩話》講得更為具體:「前人作詩,未始和韻。自唐白樂天為杭州刺史,元微之為浙東觀察,往來置郵筒倡和,始依韻。」清人趙翼《甌北詩話》也持此論。至近代陳聲聰《兼於閣詩話》仍稱:「詩次韻,始於唐之元、白、皮、陸,而盛於宋之蘇、黃。」今人卞孝萱先生《唐代次韻詩為元稹首創考》進而考證出次韻詩系元稹首創,並雲創始時間為元和五年(810年),創始之作為元稹在江陵府所作《酬樂天書懷見寄》等五首。
實則元、白之前,大曆十才子中的盧綸、李益之間便有次韻相酬之作。李益有《贈內兄盧綸》詩:「世故中年別,餘生此會同。卻將悲與病,來對郎陵翁。」(《全唐詩》卷283)盧綸和詩《酬李益端公夜宴見贈》為:「戚戚一西東,十年今始同。可憐歌酒夜,相對兩衰翁。」(《全唐詩》卷277)
據傅璇琮先生《盧綸考》,盧綸卒於貞元十四年、十五年(798年、799年)間,《酬李益端公夜宴見贈》當作於貞元中,可見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次韻之體至遲在貞元年間就出現了,所以不能說次韻詩始自元、白,更不能說系元稹首創。
例文:
劉景文《奉寄蘇內翰》:
倦壓鰲頭請左符,笑尋潁尾為西湖。
二三賢守去非遠,六一清風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鬢滿,重陽曾插菊花無?
聚星堂上誰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壺。
蘇軾和《次韻劉景文見寄》詩:
誰上柬來雙鯉魚,巧將詩信渡江湖。
細看落墨皆松瘦,想見掀髯正鶴孤。
烈士家風字用此,書生習氣未能無。
莫因老驥思千裡,醉後哀歌缺唾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