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臺民俗|採掘習俗—中草藥

2020-12-12 澎湃新聞

靈臺民俗|採掘習俗—中草藥

2020-10-27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靈臺是中醫針灸鼻祖皇甫謐故裡,境內中草藥種植歷史悠久,種類豐富,主要由白芍、黃芩、生地、板藍根、柴胡、甘草、萬壽菊等中藥材野生及種植。

接下來,就請跟隨小編認識一下其中部分中草藥的特性,感受中醫的博大精深……

柴胡

柴胡俗稱北柴胡,其根為常用大宗中藥材。具有和解表裡、退熱、疏肝解鬱的功能,有良好的解熱鎮痛、消炎作用。主治感冒發燒、頭痛目眩、瘧疾、月經不調等症,主要產於東西部山塬區。靈臺人工種植的柴胡莖稈長,根須較少,色澤鮮亮。

黃芩

黃芩以根莖入藥。為傳統的大宗中藥材,具有清熱燥溼、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肺熱咳嗽、目赤腫痛、溼熱黃疸肝炎、痢疾等症,是多種中藥組方的重要藥材。主要產於東西部山塬區。

板藍根

板藍根又名大藍根,常用大宗中藥材。以根、葉供藥用,以不抽薹開花為最好。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功能。主治流行性感冒、發燒、流行性乙型腦炎、腮腺炎,急性肝炎、咽喉腫痛等症。為兩年生草本,春、夏、秋均可播種,以秋播為佳,塬區為宜。靈臺現在種植的板藍根不僅藥用,並且逐步用於藍染手工藝品的原料發酵使用,並初步形成規模。

白芍

白芍其莖稈具有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之功能。主治頭痛暈眩、肋痛、腹痛、四肢痙攣、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主產於什字塬區。

甘草

甘草具有和中緩急、潤肺、調和諸藥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中氣不足、肺癆咳嗽。主產於山川區。入藥為根,最長的根長達兩米多。

出品:靈臺縣文體廣電和旅遊局

來源:《靈臺民俗》

原標題:《靈臺民俗|採掘習俗—中草藥》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靈臺文旅】組團旅遊,擁抱靈臺五月天!
    在古靈臺的民俗文化展廳,面對所陳展的青銅器、農具、民俗文化展板,幾位遊客「爭論不休」。他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關注古靈臺,銘記歷史,傳承文化。 這些承載著靈台歷史變遷、過往歲月和當代民風印相的文化景區,歡迎各地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來源:靈臺文旅
  • 「靈臺文旅」組團旅遊,擁抱靈臺五月天!
    在古靈臺的民俗文化展廳,面對所陳展的青銅器、農具、民俗文化展板,幾位遊客「爭論不休」。他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關注古靈臺,銘記歷史,傳承文化。五月的清風,初夏的陽光,藍天下的皇甫謐文化園,一場酣暢淋漓的文化盛宴,一切都恰到好處。知古啟今,傳承文明。
  • 在靈臺,有一種幸福感是吃出來的!
    在靈臺,有一種幸福感是吃出來的!靈臺手工面的做法尤為講究:用鹼和水、水和面、揉搓成絮、成團,盤起等著面回性。反覆多次揉、搓。然後擀薄如紙,細切如線,水滾下鍋,撈到碗裡兌以做好的鮮湯即食。具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特點。素有「下在鍋裡蓮花轉,撈到碗裡一根線」的美稱。蒸雞肉
  • 靈臺縣|在靈臺,有一種幸福感是吃出來的!
    從某種角度來說,在靈臺,有一種「幸福感」是吃出來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盤點下靈臺美食,感受下幸福感。靈臺手工面的做法尤為講究:用鹼和水、水和面、揉搓成絮、成團,盤起等著面回性。反覆多次揉、搓。然後擀薄如紙,細切如線,水滾下鍋,撈到碗裡兌以做好的鮮湯即食。具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特點。素有「下在鍋裡蓮花轉,撈到碗裡一根線」的美稱。蒸雞肉採用靈臺農家散養土雞蒸製而成。
  • 【民俗】春節習俗完整版
    臘月民俗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然後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幹完這幾件大事,咱就過年啦!這些傳統年俗,你知道多少呢?農曆十二月初八,俗語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作為節俗來講,過了臘八節,「過年」就由此拉開了序幕。
  • 靈臺
    地域:萬骨地靈臺就是滅世之戰的核心點。
  • 端午民俗你都幹了啥​
    端午節是一個集祈福消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節俗內容豐富。
  • 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年春節的傳統民俗簡單介紹
    每每節日降臨,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華人區總會踐行一些春節習俗來傳遞過年的紅火意味與熱鬧氛圍。這些年俗,大多傳統且歷久彌新,在今日仍被廣泛使用。那麼春節有什麼風俗習俗呢?傳戒的傳統民俗介紹。春節的習俗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 歌謠與民俗:剃龍頭習俗延續至今
    在數千年的歷史中,關於這一天有非常多的傳說,並衍生出多種多樣的習俗。  到了明清時候,北京城有著非常多的歌謠、民俗與食俗等內容,有一些還留存至今。  「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
  • 【民俗】流傳西北地區的「燎疳」習俗
    燎  疳"燎疳",是西北地區廣為流傳的傳統春節節慶習俗,深入民間,以至有"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燎疳!"的民諺。此習俗遍布於寧夏的銀川、靈武、鹽池、中寧、中衛和固原,甘肅的平涼、慶陽、白銀和陝西的彬縣和陝北延安市宜川等市縣,還流傳於山西的蒲州、吉縣,山東曹州等地。
  • 我是民俗研究者裘兆遠,關於立夏的由來與習俗,問吧!
    我是民俗研究者裘兆遠
  • 【我們的節日】多樣民俗 魅力元宵 泉州不同地區獨特的鬧元宵習俗
    泉州元宵節豐富的民俗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散發出獨特魅力。唐武則天久視元年(公元700年),泉州開始建城就有上元花燈活動記載。古代泉州元宵節或迎神賽會活動,必有化妝文藝遊玩習俗,所謂「迎神賽會,莫盛於泉」,說的便是古代泉州元宵節的盛況。《宋書》亦曾記載:「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值此元宵佳節,一起來看看泉州不同地區獨特的鬧元宵習俗。
  • 重陽節的起源流傳及各種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流傳及各種習俗重陽節是中國民間流傳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
  • 解鎖更多端午趣味習俗!不僅僅是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這些廣為人知的習俗,你還了解哪些趣味習俗呢?今天,德寶就與大家一起「掃盲」那些有趣的其他習俗~掛艾草與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縫香包佩香囊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民間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許多城市、鄉村,仍有給孩子帶香囊的習俗。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可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 新疆穆斯林禁忌習俗民俗
    因此切不可將以上諸物帶入穆斯林家庭或餐廳,或在這種場合談論這些物品。其中的某些習俗,由於科學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素質的提高,已經逐漸失去原有的約束力,比如:認為星期二、星期五上路不吉利,會遇到倒黴的事;清晨未洗臉前不能看太陽等。另外,許多城市裡、與漢人居住在一起的穆斯林少數民族,出現了漢化的傾向,許多民俗正在被逐漸的丟失,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與漢族的交流與交融,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傾向。
  •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還有哪些習俗你知道嗎?
    並與農耕生活相適應,形成一系列民俗習慣,如包粽子、掛菖蒲、賽龍舟等。中國地大物博,南北氣候民俗活動差異,飲食各有不同。除了傳統的吃粽子,賽龍舟。盤點一下端午節的其他一些民俗活動飲食文化。1,吃艾草煮雞蛋一般來說,印象中是南方吃粽子,以江浙福建一帶,湖北湖南等區域為主。
  • 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民俗 爸媽可以孩子講講老祖宗的習俗,增長見聞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民俗 爸媽可以孩子講講老祖宗的習俗,增長見聞 這兩天天氣晴好,微風和煦,風吹在臉上涼涼的,太陽光照在身上暖暖的,感覺春姑娘已經在我們身邊了。 明天就是二月初二了,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 基因、河流與風景:從靈臺文學傳承到文學「靈臺現象」
    對此,省社科院評論家寇文靜先生撰文予以高度評價,並提出文學的 「靈臺現象」這一概念,這是對靈臺作家群體的褒揚和鞭策,也是對靈臺文學事業更進一步繁榮發展的深情期許。 一、對豐厚文化基因的傳承,促使作家形成了全方位開放的立體視野靈臺位於甘肅東端,錯於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岐鳳,西控隴原,北望豳地,歷史上屬關隴要衝。
  • 民俗與迷信的關係和區別,擺脫陋習盲從,讓習俗更科學簡化
    民俗與迷信的本質區別清明掃墓時,二姐說前些天,七十多歲的林叔特意步行上來家裡,告訴說家中去世的老爺子,在夢裡向他訴苦,他在那邊住的房子殘破不堪,雨天還漏水。今天二姐到墳上一看,墓上確實裂開了一條縫,這可難怪了,所以趕緊弄來水泥砂石來給補上。這裡掃墓,是民間傳統習俗,而託夢,就算是迷信。民俗和迷信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它們二者的群體參與範圍的大小。
  • 靈臺百裡鎮,達溪河畔尋訪古密須國
    古密須國遺址在今靈臺縣城西20公裡的百裡鎮。密須國在商末時為周原西北部的一個強悍部族。今百裡中學後院據說是原密須國宮殿的遺址。離遺址東2裡許的爛泥灣有密須公墓,洞山有一龐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肅省最大的西周銅鼎就出土於此。商朝末年,當時的涇水流域出現過好幾個氏族小國,其中有共國、阮國(今涇川)、彭國(今慶陽)、密須國(今靈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