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敗筆是什麼?

2020-12-26 歷史飛凡觀

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政治作為總體還是不錯的,尤其是平三藩、收臺灣、徵準噶爾等重大事件,體現了康熙皇帝作為有為明君的風範。

收臺灣

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畢竟人無完人,康熙皇帝做為封建帝王自然有其歷史局限性,雖然他在世時不修長城,認為人心比長城更能有效防禦關外民族,但是在對待北方領土和海權的策略上康熙皇帝有些失策,因為他的這一敗筆,清朝失去了統治明朝努爾幹都司的機會,也使得後來失去了整個西伯利亞領土,要知道那下面可是有非常豐富的石油和礦藏資源。

康熙皇帝

當時駐守在雅克薩城的,不過是沙俄的一支遠徵軍,總共也沒有多少人,如果清朝當時將其圍困的話,說不定能夠收到奇效,畢竟沙俄人在遠東沒有多少補給,而且當時清朝的熱兵器也不遜於沙俄,只要肯打清朝是絕對能打贏的,如果把沙俄打痛了,說不定能夠使沙俄轉向歐洲戰場。

彼得一世

至於海權方面,康熙的眼光比彼得一世可差了不少,為了打通到大海的門戶,沙俄數代君王不懈努力,終於打通了黑海、波羅的海等港口,雖然不是真正的外海,但是較之莫斯科公國可算是非常難得了,當時清朝的海軍還是比較厲害的,尤其是施琅加入清軍之後,可惜收復臺灣之後康熙為了防止漢人坐大,楞是自廢武功放棄了海權,直接導致後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到了鹹豐時期竟然不知洋人從何處來?

歐洲

要知道明朝末年就有世界地圖了,沒想到幾百年過去,中國人又倒退了,而這次倒退的罪魁禍首,就要從康熙身上算起,他雖然自己喜歡數學、天文等知識,但是只是當作一種愛好,就算他命名了「一元二次方程」又如何,國民還不是那樣愚昧!

明朝

所以,輕視領土與領海是康熙最大的敗筆,這一敗筆直接造就了19世紀清朝的落後挨打。

相關焦點

  • 十三爺胤祥的真實一生:經過康熙的磨練後,成了「常務副皇帝」
    法海是康熙舅舅佟國綱的次子,是當時滿人中少有的博學之人,23歲考中進士,可進出南書房,是康熙的文學詞臣。在胤祥13歲時,他隨康熙前往謁陵,這是他第一次離京。後來他隨駕南巡4次,在諸皇子中次數最多。康熙離京巡幸時,也多次帶著他。從教育以及讓胤祥伴駕左右,都隱約可見康熙對於少年胤祥是有心培養。那麼,康熙為何如此看重胤祥呢?
  • 中國疆域版圖的確立,康熙皇帝功勞最大
    有一點就非常值得肯定,那就是清朝奠定了中國疆域的版圖,其中康熙皇帝功勞最大,小編在此給大家分析一下:一、平定三藩,阻止了南北分裂康熙皇帝剛剛親政時候,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叛亂,叛軍一開始勢如破竹佔據了長江以南半壁江山。大清朝野震動,甚至有人提出要退回關外。吳三桂在鼎盛之時,曾派人與康熙談判希望劃江而治。
  • 遷界禁海:一代「聖主」康熙皇帝的千古敗筆
    康熙皇帝曾被世人稱頌為「一代聖主」。
  • 康熙皇帝35個兒子都是什麼下場?得善終者僅9位
    康熙畫像 康熙皇帝的子女是很多的,終生育有35個兒子,20個女兒,共55個子女,在歷史上僅次於宋徽宗和唐玄宗康熙皇帝生前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反反覆覆,太子立了廢,廢了再立,然後再廢,臨死前也沒有確立太子人選。這導致康熙眾多兒子都有想法,或者涉入了皇位之爭。所以康熙的35個兒子,雖然是天皇貴胄,但他們絕大部分最終下場悽涼! 康熙皇帝的35個兒子當中,有15位沒活過10歲,可見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皇子的生存率也是很低的。
  • 康熙皇帝一廢太子胤礽和二廢胤礽有什麼不同點?
    康熙皇帝宣布廢黜胤礽的地點——太廟康熙皇帝都把自己誇成了「一朵花」,然後話鋒一轉,開始羅列胤礽的罪行,表面上看康熙皇帝把胤礽說的一無是處,其實仔細聽康熙皇帝的話外之音,還是為胤礽的再立埋下了伏筆。康熙皇帝說:「臣也不知道上輩子做什麼缺德的事情,竟然生了胤礽這樣不孝不義,罪惡滔天,若非鬼物附體,狂妄成疾,哪有幾個『熱血青年'能做出這樣禽獸不如的事情?
  • 康熙:我是不得已而為之,奈何胤礽不爭氣,胤礽:我冤枉啊!
    康熙皇帝一生最大的敗筆,可能就是康熙後期的九子奪嫡。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但是在康熙剛親政沒幾年的時候因為平三蕃被迫立皇太子,康熙對於皇太子胤礽的立,並沒有什麼考究,立的時候沒有太多的時間做考慮,只是為了穩定政權。
  • 歷史上,康熙皇帝一共娶了多少對親姐妹?
    加之,康熙皇帝就在位61年,一生嬪妃眾多,正史記載有名分的,就多達65位,後宮儼然是一個微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出奇的是,其中竟然有四對姐妹:為此,孝莊太后選擇讓康熙與索尼孫女赫舍裡成婚,與索尼形成政治聯盟;為了讓這個聯盟更為堅固一點,赫舍裡成婚之際,即被冊封為皇后。看上去原本是一樁政治的婚姻,卻因為兩人成婚時年紀尚小,兩小無猜,逐漸培養出深厚的感情。遺憾的是,1674年,赫舍裡在生下胤礽時,因難產而離世,享年22歲。
  • 康熙皇帝老來得子,因年紀小被雍正當兒子養,平安度過一生
    在清朝歷史上,我們知道最慘烈最廣為人知的皇位爭奪戰,就是康熙皇帝在位時期的九子奪嫡,可以說是這個世界非常的有名。皇上的第四個兒子,憑藉著韜光養晦的謀略,以及超乎常人的隱忍和足智多謀,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對自己的兄弟展開了一場大清洗。
  • 和康熙皇帝相比,乾隆皇帝的南巡到底有多荒唐?連自己都不好意思
    作為封建帝王中「類祖不類父」的典型代表,乾隆皇帝對於祖父康熙皇帝的推崇,貫穿一生。乾隆六十年九月,因「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將皇權集中發展到極致狀態、對權力無限留戀的乾隆皇帝,竟然做出了禪位於皇十五子永琰的決定。
  • 「惠宜德榮」這四妃固然受寵,但赫舍裡氏皇后才是康熙的一生摯愛
    如果說冊封皇后與皇貴妃,憑藉的是其家族的勢力背景與朝堂地位,體現出的是康熙皇帝對其的尊重,那麼,被封為「妃」一級的后妃,則更多的體現的是康熙皇帝對其的寵愛。那麼,「惠宜德榮」四妃之中,誰是最為得寵的后妃,其又是否能稱得上是康熙皇帝的「一生摯愛」呢?
  • 朱棣乃明朝最出色的天子,康熙乃清朝最優秀的皇帝,誰的成就更高
    不過這兩個王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永樂大帝朱棣和康熙皇帝玄燁都不是開國皇帝,然而他們的廟號中都帶有祖這個字。眾所周知,只有開國皇帝才會叫什麼太祖或者高祖一類的。有人會說了,元朝皇帝忽必烈和清順治帝福臨的廟號也是世祖啊,他們也不是開國皇帝啊。這就要說明了,忽必烈是元朝第一位正式皇帝,而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們的廟號是世祖也是正常的。
  • 為何康熙皇帝晚年變得昏聵呢?為何他的名氣那麼高呢?
    康熙帝是個怎麼樣的皇帝呢 ?康熙帝經過影視劇的演繹,成為人們眼中的聖人形象,事實上也是如此,「千古的一帝」的評價都是政績累積出來的。然而康熙帝晚年出現了政治、經濟上的倒退現象,這被看作康熙帝晚年昏聵的體現。其實歷史上不乏聖明君主到了晚年走下坡路的例子,如漢武帝,梁武帝,唐玄宗等。
  • 康熙當了61年皇帝,後宮中沒有皇后的時間長達51年
    眾所周知,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位時間長達61年,可以說震古爍今。康熙一生文治武功、開疆拓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也被很多人稱為「千古一帝」。
  • 康熙帝此生最大敗筆,兩廢立太子,最終九子奪嫡!愛之深,恨之切
    今天我們聊一聊大清朝最有名的皇帝之一,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康熙帝的一生,可謂是英明神武、功高蓋世,他在位期間平定三藩,收復臺灣,遏制沙俄擴張,親徵準噶爾,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偉大局面。
  • 【食療養生】愛吃素的康熙皇帝
  • 最喜歡小姨子的皇帝,康熙娶了多少姐妹花,她們都有著怎樣的結局
    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也是男人,也會有這種情懷,不同的是他有把幻想變成現實的能力,把喜歡的姐妹花統統納入後宮。史料中有記載的,康熙的後宮裡共有四對姐妹花:孝誠仁皇后與平妃孝誠仁皇后就是康熙的髮妻、大名鼎鼎的赫舍裡皇后,康熙一生最鍾愛的女人,但凡講康熙的影視劇都離不開對赫舍裡皇后的描述,的確,這是個讓康熙追憶了一生的女人。
  • 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的書法誰最好?
    康熙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漢族政權,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柳條邊望月詩軸》局部康熙帝一生臨寫董宇甚多,此軸即為刻意模仿董氏筆意之作,畫筆原勁秀逸,平淡雍容,字間與行間疏朗勻稱,典雅靜穆之氣充盈幅上。
  • 他是康熙皇帝哥哥,小時候願望是當一名賢王,後來實現了嗎
    順治皇帝一生寵愛董鄂氏,愛屋及烏之下,對福全也很疼愛。當福全還很幼小時,順治皇帝曾經問他長大後有什麼志願。福全回答:「願為賢王。」1661年,順治皇帝因為患上天花,病重不治。在臨死前,順治皇帝為選擇繼任人糾結了很久。當時順治皇帝的幾個兒子都還年幼,只有福全年紀最大,有9歲了。,順治皇帝的第三個兒子叫玄燁,年僅8歲。
  • 為什麼很多朋友認為康熙皇帝應該是千古一帝呢?有什麼理由嗎?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康熙皇帝的一生所為就能知道我們為什麼要說是康熙皇帝了。第一:剷除鰲拜康熙繼位的時候僅僅只有八歲,所以國家大事有四位大臣輔政。康熙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在祖母孝莊太后的支持下,開始實施抓捕鰲拜的計劃。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鰲拜被康熙的少年衛隊拿下。鰲拜事件中,康熙逐步的具備了一代明君該有的寬闊心胸和氣度。
  • 康熙生母佟佳氏背後家族的完美政治布局,佟國維為誰甘當馬前卒?
    一次在給孝莊太后問安的時候,不知道她用了什麼手段,讓孝莊非常開心。孝莊竟然說,在佟佳氏出門的時候有龍繞其身,自己當初懷順治的時候就出現過這種景象,如今又出現了。孝莊是什麼身份,她說出的話,就連順治皇帝都得想想背後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