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政治作為總體還是不錯的,尤其是平三藩、收臺灣、徵準噶爾等重大事件,體現了康熙皇帝作為有為明君的風範。
收臺灣
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畢竟人無完人,康熙皇帝做為封建帝王自然有其歷史局限性,雖然他在世時不修長城,認為人心比長城更能有效防禦關外民族,但是在對待北方領土和海權的策略上康熙皇帝有些失策,因為他的這一敗筆,清朝失去了統治明朝努爾幹都司的機會,也使得後來失去了整個西伯利亞領土,要知道那下面可是有非常豐富的石油和礦藏資源。
康熙皇帝
當時駐守在雅克薩城的,不過是沙俄的一支遠徵軍,總共也沒有多少人,如果清朝當時將其圍困的話,說不定能夠收到奇效,畢竟沙俄人在遠東沒有多少補給,而且當時清朝的熱兵器也不遜於沙俄,只要肯打清朝是絕對能打贏的,如果把沙俄打痛了,說不定能夠使沙俄轉向歐洲戰場。
彼得一世
至於海權方面,康熙的眼光比彼得一世可差了不少,為了打通到大海的門戶,沙俄數代君王不懈努力,終於打通了黑海、波羅的海等港口,雖然不是真正的外海,但是較之莫斯科公國可算是非常難得了,當時清朝的海軍還是比較厲害的,尤其是施琅加入清軍之後,可惜收復臺灣之後康熙為了防止漢人坐大,楞是自廢武功放棄了海權,直接導致後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到了鹹豐時期竟然不知洋人從何處來?
歐洲
要知道明朝末年就有世界地圖了,沒想到幾百年過去,中國人又倒退了,而這次倒退的罪魁禍首,就要從康熙身上算起,他雖然自己喜歡數學、天文等知識,但是只是當作一種愛好,就算他命名了「一元二次方程」又如何,國民還不是那樣愚昧!
明朝
所以,輕視領土與領海是康熙最大的敗筆,這一敗筆直接造就了19世紀清朝的落後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