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時間:10月28日
採訪地點:拉薩市達孜縣
採訪項目:國家級非遺項目「優·敏芭」古藏香製作工藝
8月18日,由《北方新報》攜手自治區網信辦、自治區文化廳共同發起、蒙牛乳業全程贊助的「最炫民族風——五大自治區非遺尋蹤文化之旅」大型採訪活動正式啟動。繼內蒙古和新疆之後,北方新報採訪分隊於10月下旬來到西藏,尋訪雪域高原獨特的非遺文化。西藏第二站,本次活動的聯動媒體之一《西藏商報》的記者帶領北方新報採訪分隊來到拉薩市達孜縣,了解國家級非遺項目「優·敏芭」古藏香製作工藝。優格倉家族藏香製作工藝第九代傳承人龍日江措,向我們介紹了手工製作藏香的過程及藏香的悠久歷史。
工人在包裝藏香。
◎海拔6000米採摘藥材
每年的七八月份,龍日江措都要帶領兩名助手,到拉薩市郊的多底溝採摘一種藏語名為「扎字」的藥材。這種藥材生長在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山永遠照不到陽光的山陰面,是一種高兩釐米左右類似苔蘚的藥材。採摘這種藥材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高海拔的雪山要靠徒步上去,要帶著睡袋在山上住兩個晚上。即便是盛夏,海拔6000米的高度仍是嚴寒,在山陰處,採藥者要用小鐵鏟刮下兩三公斤的「扎字」,整個過程歷盡艱險。
這種藥材是龍日江措製作一種名貴藏香必不可少的材料。這款藏香中的一味原料是穿山甲皮,藏族人供佛的香是不能有動物骨血的味道的,只有加入「扎字」這味藥材,才能消除穿山甲皮的骨血味道。因此,儘管需求量很少、採摘異常艱辛,每年上山採摘「扎字」仍是龍日江措和助手不可不做的事情。製作藏香時,龍日江措一絲不苟,在他看來藏香是聖潔之物,要用一顆虔誠嚴謹之心來加工。
龍日江措是西藏優格倉家族古藏香製作工藝的第九代傳人,現在在拉薩達孜縣開辦了一家手工製作藏香的小型企業。說是企業,其實這裡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手工作坊。10月28日,記者一行來到龍日江措的「優·敏芭」古藏香生產基地時,工人寥寥。龍日江措說,生產藏香的季節已經過去了,現在幾名工人是在加工今年剩餘的最後一點香料。趁著天氣適宜,還趕得及晾曬成成品。每年製作藏香的時間是3~10月,這個時節溫度和溼度適宜,也便於收集製作藏香的原料。做完最後一批香,工人們就要休息了,等到明年3月份再來上班。
◎小小手工作坊
說龍日江措的生產基地更像是一個小手工作坊,是因為這裡能看到的唯一的機械化作業的環節,就是用機器搗碎部分原材料。龍日江措領著我們參觀廠區。
在原料車間,整齊地碼著高高的香磚牆。龍日江措說,這是製作藏香的主料木泥製成的香磚,來自西藏傳統的制香之地尼木縣。木泥有著獨特的製作方法——將柏樹樹幹或榆樹樹幹分成小段,固定在水車的搖臂上,在水車的帶動下,這些木段晝夜不停地在鋪著石板的槽中摩擦,直到全部磨成木泥。現在,尼木縣仍有不少手工製作藏香的家庭作坊,他們也生產這種香磚供應給制香的寺廟或者工廠,龍日江措的香磚就全部來自尼木縣。
磨製藏紅花。
製作藏香是個身心都要純淨清潔的過程。首先,要選用清淨的水源,這是製得好香的必要條件,在香粉的調和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要用沒有汙染的清泉溪水,清泉之水中的礦物元素,能為藏香的去汙能力增添功效。
◎古老的制香絕活
龍日江措說,時至今日,真正的藏香製作過程仍然保持著古老的手工製作傳統。在原藥材的選擇上,嚴求綠色自然。在製備的過程中更是嚴格依照傳統的工藝流程加工車間裡,有著9年工作經驗的次江材,正在用一塊光滑的圓形石頭磨製藏紅花,這些粉末已經磨製8個多月了。按照古法記載,藏香的原料應該百分之百是天然動植物,且大多產於高海拔,稀有而名貴的物種,如:藏紅花、小杜娟、紫檀、沉香木、甘松、乳香、冰片、豆蔻、麝香、穿山甲等。還有部分礦物顏料,如珊瑚、綠松石、珍珠等。藏香原料的粉碎要用傳統的石窩碾砸法,這樣才能保持香味的古樸清純。藥材磨製的時間越長越好,次江材的研磨,還將持續兩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磨好藥材,就要將它們混入木泥中一起搓揉。工人們把混著各種香料的木泥放入由牛角特製的工具中,左手握住牛角,右手的大拇指擠壓木泥,木泥就沿著牛角另一端的小孔被擠出來。柔軟的木泥在他靈巧而有力的手指間變成一根根筆直的深色線條。這是一種不依賴機器的工序,是藏香保持天然綠色的古法。還有錐香和盤香,都是工人手工搓制的。問及龍日江措,這個程序為什麼不用機器完成呢?龍日江措說,由於原料的限制,手工藏香的產量不可能很大,廠裡工人手工製作就夠用了。同樣的原料,用機器能生產一根香,人工做就能生產三根,如此珍貴的原料,用機器生產也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剛制好的盤香。
藏香製作成形之後,最後就是在陽光充足,溫度適中的自然光下晾曬至乾爽後包裝,整個藏香就製作成功了。藏香存放的時間越長,味道越醇厚。因此廠子裡加工的藏香都要存放1年以上才會出售。
◎300多年制香之家
佛香傳入西藏,有記載的歷史源於公元7世紀松贊幹布時期。據說在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廟桑耶寺的修建過程中,由於遭到吐蕃鬼神的阻撓,白天修建的寺廟,夜間就遭到破壞。更為嚴重的是,各種疾病開始在藏區流行。於是,松贊幹布請密宗大師蓮花生來鎮服鬼神。蓮花生大師在桑耶地方建金剛撅壇城,並用燃香燒桑等活動製造神秘而特殊的環境氛圍,降服了一切鬼神,向佛法僧三寶獻了包括香供在內的供養,這才得以全面完成桑耶寺的修建工程。此為佛香出現在西藏的較早說法。
香磚牆。
最初的「香」,主要指原始的煨桑。而真正造出藏香的是吐蕃七賢之一的吐米·桑布扎大師。桑布扎大師幼年即被松贊幹布送往印度等地學習,學成歸來後,除了創製藏文、翻譯佛經,還發明了精巧的水磨香車,研製出第一代藏香,彼時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其後,在歷代僧俗大眾的傳承之下,制香工藝在西藏逐步發展起來。
優格倉家族是藏區著名的制香之家,祖上世代擔任當地「拉傑」(藏醫)的職務。1678年,為了濟世治病,優格倉的先輩們和格巴大掘藏師結成法緣,研製出獨特的藏香配方。隨後的300多年間,優格倉家族先祖努力精進,並完善了古法古技,使優格倉家族的藏香成為民間藏香的代表,逐漸成為雪域百姓日常朝佛及保健防疫與協助治病的用香。
傳承人龍日江措再給本報記者介紹藏香。
出生於優格倉家族的龍日江措,幼年時開始接觸藏香。龍日江措的爺爺是藏區有名的藏醫,製作藏香也是爺爺經常要幹的事。龍日江措從小跟著爺爺生活,看爺爺一個人完成藏香製作的全過程,種種細節銘記在心。龍日江措說:「爺爺是個很好的藏醫,且虔敬信佛,他告訴我,藏香不僅供佛,也是作為藏醫必備的藥品,堅持做藏香,是一件供佛濟世功德無量的事。」
◎傳承藏香文化
青年時代的龍日江措曾在尼泊爾經商9年,遊歷了歐美、阿拉伯、印度等地,算得上閱歷廣博。然而,多年的異鄉漂泊,他始終覺得內心有一種無法割捨的牽掛,這種牽掛來自於他出生的雪域高原,來自於童年時代爺爺傳授給他的那縷聖潔的味道。
1997年,龍日江措回國。他開過酒店也搞過旅遊,發現藏香成為外地遊客最為青睞的旅遊紀念品。而市場上,打著傳統手工藏香旗號的產品魚龍混雜,質量良莠不齊。
龍日江措逐漸產生了創辦一家工廠,將家族的制香技藝傳承下去的想法。2002年,龍日江措和家人商量,想用優格倉家族的名號推廣藏香。但是,家人擔心他搞砸了家族的名聲。龍日江措為自己生產的藏香取名為「優·敏芭」。「優」為優格倉家族姓氏縮寫,用以代表該家族傳承已久的造香技能;「優」又與西藏醫聖宇妥·雲旦貢布大師的姓氏相合,用以象徵西藏醫學所呈現的追求自然理療、祛病強身的健康理念;同時,「優」又與漢文「優質」「優秀」等詞語不謀而合,表達了注重品質的品牌精神。「敏芭」則為藏語藥香的諧音。
從創立「優·敏芭」起,龍日江措就開始奔走在西藏各地,專門收集研製各地藏香秘方,有些花錢買,有些是當地人傾囊相贈,希望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傳承下去。經過4年的尋訪與努力,2006年龍日江措的第一個「優·敏芭」藏香專賣店在拉薩大昭寺附近開業,此後,越來越多的遊客通過「優·敏芭」認識了真正的藏香。緊接著,在臺灣、北京、成都、廣州、內蒙古等地陸續有了「優·敏芭」藏香加盟專賣店。
非遺尋蹤我在西藏拉薩。
龍日江措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沒丟掉家族名聲,而且在繼承優格倉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搜尋到西藏各地數百種藏香製作工藝,將「優·敏芭」這個民族品牌打的更加響亮。龍日江措說:「藏香作為一個民族品牌,是藏族歷輩民間藝人和藏醫們集體智慧的一種文化呈現,我有責任保護它,這不僅是生意,更是呈現給世人的藏族民間文化。」
■記者手記
「採訪西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怎能不了解藏香呢?」《西藏商報》的同仁對我們說,在非遺尋蹤之旅西藏站的採訪過程中,《西藏商報》給與我們大力支持。與龍日江措熟悉的《西藏商報》記者史衛靜將我們帶到了龍日江措製作藏香的生產基地,於是我們有機會見識了全手工製作藏香的獨特過程和藏香的歷史文化。藏香是西藏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古老的藏傳佛教文化中的瑰寶。因為配方的神秘、製作手法獨特,藏香一直帶著神秘的色彩。1000多年滄海桑田,藏族人民始終沒有改變使用藏香的初衷,藏香製作工藝與意義始終保留著它的原生態。龍日江措所做的事情,就是將藏香和他承載的文化,傳播向更廣闊的空間。
來源:北方新報
記者:查娜 梁波
編輯:陳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