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調越千年 「箏」心流客韻—記梅州非遺項目客家箏及其代表性傳承...

2020-12-16 梅州網

   日前,在第十五屆梅州城區群文匯演決賽上,梅州客家箏藝術團的廣東漢樂合奏《寒鴉戲水》獲器樂類第一名,這是被譽為「中州古韻活化石」的客家箏成功入選市級非遺項目名錄後,首次出現在梅州城區群眾文藝匯演中,其古樸典雅的演奏風格,受到了現場觀眾好評。

  什麼是客家箏?客家箏跟廣東漢樂是什麼關係?客家箏為何能成為市級非遺項目?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客家箏市級非遺傳承人、梅州客家箏藝術團團長、原廣東漢劇院客家箏演奏員範永奮。

  文 本報記者林德培

  箏曲古樸

  與廣東漢樂共生

  「客家箏又稱廣東漢樂箏,是廣東漢樂清樂中的主要樂器。」範永奮告訴記者,客家箏演奏的曲目來自廣東漢樂,是廣東漢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箏與廣東漢樂是共生、共存、共進的關係,兩者不能分開。據了解,宋室南渡時,箏也隨衣冠貴胄傳入閩粵地區,後與嶺南文化融合,衍生出客家箏派和潮州箏派。其中,客家箏在「廣東漢樂之鄉」大埔落地生根。千年以降,客家箏樂保留了中原古樂遺風,又不乏客家風韻,逐漸形成了古樸典雅、柔美含蓄的藝術風格而流傳至今。

  歷史上客家箏演奏名家輩出,他們畢生致力於客家箏曲的收集整理和箏藝的傳授推廣,以及演奏技藝的探研提高。其中,客家箏派奠基人何育齋晚年編定的《中州古調》和《漢皋舊譜》兩部書稿,成為近代客家箏曲的本源。何育齋的門生羅九香1961年參加全國古箏教材會議並將客家箏的技藝寫入了全國教材,從此客家箏被更多人熟知。

  匠心可嘉

  矢志申遺終成功

  《出水蓮》是一首著名的客家箏曲,可謂箏家必彈。它的音調古樸,風格淡雅,表現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在梅州市文化館梅州客家箏藝術團音樂廳,範永奮為記者演奏了《出水蓮》,他右手戴義甲,低頭撥弦,勾、託、抹、撮等動作如行雲流水,滑音細膩,意境深遠,啟人幽思。

  範永奮1972年出生於大埔茶陽,1996年開始學習客家箏演奏,曾受到黃桂興、張高徊、饒寧新、張耿基、張優淺等名家的指導。習箏24年,範永奮已經熟練掌握客家箏的演奏技巧,在廣東漢劇院工作時,經常為廣東漢劇劇目伴奏,1998年和2000年在廣東漢劇表演藝術家楊秀微、李仙花參評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演出中,範永奮擔任客家箏伴奏。他還曾赴新加坡演出及晉京上央視合奏廣東漢樂,多次參加中國戲劇節、廣東省藝術節,並在廣東國際藝術節上獲過音樂伴奏一等獎。

  記者注意到,客家箏比現代箏短小,其弦線在低音部是合金銅弦,高音部、中音部是鋼弦。據範永奮介紹,客家箏一般長1.2米至1.5米。為了使客家箏獨奏時呈現完美效果,何育齋前輩曾把兩尺八寸長、可放膝上彈奏的小箏改為大箏,並對箏弦、箏柱和面板等都作了改進,大大提升了古箏的音質、音色和音量。「客家箏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演奏特點,特別講究『左手為韻』的傳統技法,用現代箏的彈奏技法是彈不好客家箏的。」範永奮強調。

  客家箏演奏是一項高雅藝術。雖然何育齋、羅九香、饒寧新等客家箏大師的演奏譜,經相關部門整理出版後廣為流傳,羅九香、饒寧新的個人演奏音頻資料也保存完好,客家箏愛好者在網上均能搜索聆聽。但懂客家箏、能奏好客家箏的人屈指可數,客家箏的活態傳承面臨嚴峻挑戰。

  範永奮如今在梅州日報社擔任編輯工作,多年的習箏、彈箏經歷,使範永奮逐漸從純粹的演奏升華為傳承的自覺,並最終萌生了為客家箏申遺的想法。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在範永奮等人努力下,2019年1月客家箏終於成功入選梅州市級非遺項目。同年10月,範永奮被評定為客家箏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有力

  培訓展演兩相成

  早在成為客家箏代表性傳承人之前,範永奮已經開始了教學培訓工作。2001年以來,他曾在嘉應學院、梅城中小學校和10多家琴行教授客家箏,不少學生在器樂比賽和文藝匯演中獲獎。在教學中,他注重發現客家箏苗子,並收徒重點培養。其中,弟子楊佳秀已成為大埔縣廣東漢劇傳承保護中心客家箏演奏員;弟子張敏掌握了用客家箏自彈自唱的技藝,如今是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的演員。

  為了更好地傳承客家箏,範永奮在網上開設「客家箏」微信公眾號,不斷挖掘客家箏的文化內涵,傳播客家箏知識,並在梅州市文化館、梅州市非遺保護中心支持下,於2020年4月牽頭組織成立了梅州客家箏藝術團並擔任團長,帶領48名團員積極開展傳承展演。同年7月,範永奮又牽頭組織開辦了非遺大學堂·首屆客家箏公益培訓班。他編著了《客家箏入門教材》並擔任授課老師,吸引眾多古箏愛好者參加。培訓班每周四節課,將持續至今年年底。

  「客家箏是民族瑰寶,也是客家文化遺存,希望更多人加入到客家箏的保護和傳承行列中來。」範永奮說。

  連結

  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這段出自《史記·李斯列傳》的隻言片語,就是最早關於「箏」的文字記載。由於最初流行於秦地(今陝西省),又稱秦箏。歷經兩千多年的漫長時光,秦箏逐漸分出南北派,更被細劃為客家、潮州、山東、河南、浙江、陝西、閩南、內蒙古、朝鮮等九個流派,可謂「茫茫九派流中國」。

相關焦點

  • 樂器文化知識早知道:「十年笛子百年簫,千年琵琶萬年箏」是謠言
    網傳有言「十年笛子百年簫,千年琵琶萬年箏」。實際上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千年琵琶萬年箏」是網絡傳播的,實際上沒有任何邏輯性和溯源。據現在可考究的歷史遺蹟,中國的歷史不過五千年。雖然未來可能追溯到五千年前更久遠的時間,但是目前尚未發現實際的證據。
  • 【周報 · 客家】朱崢嶸租借加盟梅州客家
    今年28歲的朱崢嶸當年與武磊、呂文君齊名,曾叱吒中超賽場,被球迷譽為「文武崢嶸」組合,日前已到梅州客家隊報到。此外,中甲土豪天津權健今日下午16:30將在梅州市五華縣人民體育場挑戰梅州客家。據了解,該項目是一個集趣味、科幻於一體的經典主題水上樂園,首期項目設有水星末日、星球奇遇、太空隧道、飛越銀河系等。日前,甘坑客家小鎮被列入深圳市「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十大新地標之一。今年文博會,甘坑分會場以「客家文化,藝術生活」為主題,通過展覽展示活動,讓人們在傳統與文化之間遨遊,盡情體驗傳統文化的無限奇妙和現代藝術的無窮魅力。
  • 贛州定南縣:多舉措傳承非遺文化 永續客家情緣
    數百年來,定南客家人在歷史的人文進程中創造了眾多有鮮明客家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目前,定南縣有省級非遺項目8個,市級非遺項目11個,縣級非遺項目17個。2012年5月,該縣全面完成了對現存定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深入普查挖掘,對定南縣30多個客家傳統技藝項目的歷史演變、主要特徵、重要價值和意義等文字圖片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建立了定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同時,該縣將非遺項目與項目相關代表性傳承人活動錄製成影音資料,並聘請江西省電視臺錄製了定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項目資料專題片。
  • 客家箏傳人藍新德:從惠州到國外,使古箏不「古」
    琴瑟之聲有傳人——記藍新德與箏結緣的故事黃祖柏古箏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撥樂器之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華傳統音樂瑰寶。古箏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改革史,經過老一輩的古箏藝術家的一次次的改進、創新,使古箏不「古」,逐步形成陝西派、河南派、山東派、浙江派、潮州派、客家派等流派,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藍新德一生與古箏結緣,有許多傳奇的色彩和鮮為人知的故事。藍上世紀50年代出生於漢樂之鄉——梅州大埔縣。其父藍介愚,精通琴棋書畫,是南派古箏大師羅九香琴友。
  • 廣州兩項目入選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
    12月10日下午,在潮州舉辦的全省非遺重點工作會商會上,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對榮獲2020年廣東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進行了頒獎。 在全省公布的14個案例中,廣州有兩個上榜,分別是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和粵菜烹飪技藝。會議透露,潘高壽傳統中醫藥文化代表我省送全國參評。
  • 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蘇本棟:讓菏澤弦索樂煥發時代光彩
    菏澤報業全媒體消息(記者 時蘇建 孫 濤)弦索樂是來源於宮廷的雅樂和宋元的諸宮調,它那古樸典雅的旋律曲調,嚴謹規整的曲式結構,靈活多樣的樂器搭配,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讓很多人沉醉其中……今年66歲的蘇本棟是菏澤弦索樂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先後被聘為菏澤學院客座教授、濟南大學客座教授。
  • 「箏愛」: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箏愛」: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2019-08-24 08: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離了解日本箏,還差這篇文章的距離~
    雖然八橋檢校被稱為當代箏曲的鼻祖,其功績不亞於筑紫箏,但八橋自身始終未開門派,其弟子北島檢校為未登掌門之位。日本箏現今分為和箏、樂箏(筑紫箏)、俗箏。樂箏用語演奏日本雅樂即奈良時期隨雅樂從中國(唐)傳到日本的十三弦箏。發展至今,雖然日本的雅樂與中國唐代的雅樂已有本質上的不同,但所用的箏其形制幾乎無所改變。
  • 「平樂郭氏正骨法」入選50個國家級非遺優秀代表性項目
    6月8日,我國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50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發布,平樂郭氏正骨是河南省唯一一個入選優秀實踐案例非遺代表性醫療項目。    據介紹,自2006年起,國務院先後公布了四批共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中華的聲音之箏鳴
    百姓的生活如流水一般,是平淡中的生生不息,文人則多了憑高弔古,悲風傷秋的韻味,志士才會將拼搏活成自己的主旋律,於是:箏之一鳴流水調,箏之二鳴宮秋曲,箏之三鳴戰鼓聲。戰鼓聲歇宮秋盡,不廢江河日夜流。所有的錚鳴都是為了生活的旋律。
  • 「箏好吃」特色香辣小排骨
    「箏好吃」香辣小排骨選用每天現殺的本地土豬排骨,只取排骨中靠近前段,肉多骨少的部分,給你最真實的排骨美味,最地道的老四川味道。「箏好吃」香辣小排,口感軟綿Q彈、口齒留香、回味無窮。每單都是新鮮炒制,現炒現發,「箏好吃」做的是美味,更是品質!
  • 惠陽李偉堅入選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日前,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了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其中,惠州有3人入選,惠陽黃金酥丸製作工藝傳承人李偉堅榜上有名。李偉堅說,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自己有責任把惠陽這一特色客家美食品牌進一步擦亮。
  • 錦州4個非遺項目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12月1日,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我市申報的錦州鍛銅浮雕畫、凌海瞞鼓製作技藝、北鎮豬蹄製作技藝和白家清真菜烹烤技藝等4個項目成功入選,其中傳統美術類1項,傳統技藝類3項。
  • 清箏何繚繞,度曲綠雲垂:漫談古箏文化,品味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
    一、箏的地域和時代之分對古箏有一定了解的人,應該知道古箏的別名有很多,比如漢箏、秦箏、瑤箏、鸞箏等都是它的名字。根據箏的種類和彈撥的方式,箏在歷史發展上,也有地域之分。著名的有陝西箏、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江西箏等。不同歷史時期對箏也有改造,主要體現在琴弦數量的變動上。
  • 客家娘酒文化:千年娘酒的傳承,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客家女人的生活
    本期導讀:「客家娘酒」在客家飲食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在客家地區有很多別稱,諸如「老酒」以及「黃酒」,皆指「娘酒」。具有千年歷史的「客家娘酒」,在傳承客家文明的同時,也承載著客家母親對兒媳與女兒的濃濃愛意。
  • 關於陝西箏曲的特點及它的調式音階
    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前,陝西秦箏就廣泛流傳在宮廷和民間。但在其流傳的過程中曾一度在歷史中失傳。現在流傳的陝西箏曲都是從當地的民間音樂中提取營養而發展成熟的。   這些年來,在「秦箏歸秦」的學術思想指導下,陝西的專業箏人根據地方戲曲秦腔、郿鄠、碗碗腔及型器樂演奏形式西安鼓樂,以及民歌、說唱形式道情、榆林小曲等樂種進行挖掘、整理、改編,創作了大量的陝西箏曲。
  • 鳳棲梧,誰把鈿箏移玉柱
    似乎《蝶戀花》用其獨特的平仄腳韻,和著箏曲,賦予了詞曲最細膩最溫柔的寓意。而潤揚的這款同名鈿箏,處處盡顯「蝶戀花」的美好與柔情。「蝶戀花」,又名「鳳棲梧」。看似完全不同的三個字,卻表達了同樣的寓意:高潔。與蝴蝶迷戀繁花一樣,鳳凰對梧桐也充滿了依賴與信任。《莊子·惠王相梁》中,有關鳳凰,有這樣的記載:「非梧桐不止,非練食(竹實)不食,非醴泉(甘泉)不飲。」
  • 廣東漢劇入選2020年省非遺優秀實踐案例名單
    期間頒發了2020年廣東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共遴選出1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其中,由梅州推薦的廣東漢劇《夯實劇種基礎 鞏固傳承創新》這一案例榜上有名。
  • 探討浙江箏曲《高山流水》必備的背景知識
    浙江箏曲《高山流水》是一首廣受人們喜愛的古箏經典名曲,習箏者在研習浙江箏曲《高山流水》的過程中,需要對這首曲子的藝術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用心感受這首曲子的文化底蘊,這樣,在彈奏浙江箏曲《高山流水》時就可以用文化的力量演繹這首曲子深刻的藝術內涵,給人以心靈上的洗禮。
  • 「翡翠箏團」來啦!孔學堂500個現場觀眾席位,等你來報名!
    演奏人員:箏一:樓琳葉嘉琦箏二:童喆鑫邢依桐箏三:黃軼璠王亦微箏四:沈蕾方菲打擊樂:黃品予2.演奏:箏一:沈蕾邢依桐箏二:方菲程涵箏三:黃軼璠王梓芊4.演奏:方菲箏一:葉嘉琦箏二:程涵箏三:邢依桐箏四:王梓芊打擊樂:黃品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