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科舉制度在歷史舞臺中的利弊得失

2020-12-23 回鋒收筆

科舉制的積極作用

中國文化具有悠久的、燦爛輝煌的歷史。這其中,科舉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縱觀從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間,中國文化的發展無疑受到科舉考試制度的深刻影響。就狹義的精神文化層面而言,這種影響體現在教育、經學、文學、史學、書法等各個領域。科舉考試為國求才,在全國範圍內廣泛的選取有才華有抱負的人為國所用,體現了國家政府的利益和意志,也是實現民族復興希望和個人理想的途徑。

科舉考試以儒家經學為主要內容,提倡「忠、孝」為核心的倫理思想。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逐漸形成了當時社會普遍認同的行為規範。這不僅穩固了儒家文化的正統地位,而且又提升了它的社會價值。所以,凡是想要通過科舉考試出人頭地、步入仕途的考生就必須對《四書》、《五經》這些古典經書進行深入學習和研讀。就文學方面來說,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普及與發展也有著巨大的推動力。唐高宗以後,進士科的主要錄取標準改為詩賦,明確的體現出了進士科的文學考試性質。讀書人以科舉入仕,工詩善賦,為安身立命的資本。歷史上,唐代可稱得上是有著濃重的學習詩賦的氣氛,此種選才的標準使得唐代呈現出了「百家爭鳴」式的大批詩人。「一方面唐代科舉考試促進了唐代詩詞歌賦的繁榮,另一方面,以詩賦取士也就必然促使士子將心血澆漓於詩的創作,並形成推崇詩歌的社會風氣,又反過來促進了唐代詩歌更加繁榮。換句話說,唐詩的繁榮與科舉考試詩文的興盛是互為表裡的。」再說八股文,即使被後人痛恨至極,也並非毫無一點用處。八股文只是一種標準化的考試文體,它與試帖詩類似,作八股文的訓練使得明清士人大多善於作文屬對。

再者,科舉考試在客觀上也促進了書法的繁榮。唐代科舉設有明書科,這個科目重要考文字和書法。因此,從理論上就對考明經、進士的舉子提出了硬性要求——必須善於書法。考生在「省試」及第後,還要經過吏部的「銓選」四項科目考試——「身、言、書、判」。這其中的「書」就是觀其書法是否「楷法遒美」,這種舉措在客觀上促成了唐代書風的盛行,成就了唐代空前絕後的楷書大觀。當年政治舞臺上身居高位的達官不僅是有著高度文化素養的政治家,更是擅長書法、水墨丹青的書畫名家。政治家有王安石、包拯、張居正、曾國藩、李鴻章;科學家有《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等;進士出身的文學大家如白居易、王維、賀知章、蘇軾、歐陽修、柳宗元、韓愈等,在當時乃至後世都是赫赫有名、令人稱道的。他們所做的書法、山水作品至今仍被視為至寶。重視史學更是中華民族的一貫傳統,通曉歷史有助於觀古而知今,鑑古知今有助於總結往來,趨利避害。科舉考試中以史取士、讓士子遍讀史書的要求,保證了入仕官員必須具備廣博的史學知識,這對於中國古代史學的學習與發展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總之,科舉制自產生之日到廢除那天止所歷經的1300多年,足以見證了歷朝歷代的榮辱沉浮、發展滅亡,始終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佔據著不可取代的地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905年,清朝政府在當時的形勢逼迫下不得不廢止了科舉制。從此,存在了1300年的科舉考試制度在中國大地上徹底消失了,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但科舉制畢竟是中華文明智慧結集的產物,雖被廢止了也不能夠被全盤否定。通過科考擇優取士,公平公正的選拔有用人才,在當時來講是最為先進的方法。如果說科舉考試制度是中國對世界的一大創新貢獻,一點也不為過,它的深遠影響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性的。不可否認的是,科舉確是一把雙刃劍,其利弊和影響是複雜而多方面的。總而言之,無論從哪方面來講,科舉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的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舉制的消極影響

科舉在當時中國的政治生活、社會結構、文化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從這一點來看,科舉客觀上確實起到了鞏固政權、維護統一、體現公平公正的作用。客觀上雖然有促進學習、鼓勵讀書的功能,但同時也有影響科技發展與知識偏狹的弊端……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制度有著極大的局限性,嚴重地束縛了士子的思想,使他們在文學創作方面很少創新,既壓抑了個性的發展,又阻礙了當時社會的科技進步。清末廢除科舉,究其原因,廢掉的是八股取士的內容,而並非考試方法。再有,因為科舉考試制度是代表著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文官選拔制度。所以,人才的選拔具有很大的狹隘性。中國歷代的狀元中有才華的人數不勝數,但最終身居高位做官的基本上是擅長人文政治、史學經典的人,而鮮少有精通經濟發展和科技方面的人才。從辯證的角度來看,這種官本位對人才發展的限制的確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我們國家雖然有四大發明,卻抵不住西方的「堅槍洋炮」,由於科學技術落後的緣故而輸給了西方國家。

另外,從歷史發展的階段來看,到了明清時期,封建社會已進入腐朽沒落階段,科舉制度也不會倖免於難,最終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被廢止。

總之,對於科舉制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因素,我們應本著辯證的、歷史的、客觀的、公正的態度去評價分析,優點和貢獻已經得到公認,缺點和局限也決不可否認。

相關焦點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科舉制度萌發於魏晉,產生於隋朝,定型於唐朝,從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人才選拔制度給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   科舉制度廢除時間   科舉制度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舞臺上盤踞著一千三百多年,最終還是退出了歷史舞臺。那麼,科舉制度廢除的時間是哪年呢?   熟悉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科舉制度廢除時間是1905年,這是歷史可以明確的時間。
  • 「熔斷」利弊得失有待時間的廓清
    摘要: 第二,熔斷制度的具體內容會不斷隨著實際效果而修改完善,在熔斷制度實行之初,調整完善之頻率相對會更密集一些。 第五,既然熔斷制度之成熟永遠是個相對概念,那麼中國熔斷制度的利弊得失唯有時間才能廓清,不必倉促作出結論。
  • 【人才】從察舉到科舉的歷史啟示
    歷史上,但凡有所作為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視選好人、用對人。唐太宗曾感嘆:「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王安石曾說:「夫才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縱覽歷代興衰,誠如《漢書·京房傳》中所說:「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必然之道也。」中國在漢代以後,相繼出現了兩大基本選人制度:察舉制與科舉制。
  • 淺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四個等級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選拔官員的基本制度。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從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起至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綿存1300年。
  • 「高考」是現代科舉制度嗎?揭秘高考與科舉制度的最大區別!
    要先知道答案,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高考,什麼是科舉制度!高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簡稱「高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合格的高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可以說是中國最大型的統一的人才選拔考試制度。
  • 歷史學家宮崎市定:科舉制度是壞制度嗎?
    按:「金榜題名」「狀元及第」是人們對高考生的期待和祝福,這些詞語均出自中國古代實行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作為古代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的利弊是什麼?又應當如何看待科舉制的崩潰?日本歷史學家宮崎市定以《科舉史》一書回應了以上問題。
  • 科舉制度中最倒黴的人,因為名字中的兩個字得罪了慈禧,失去狀元
    ——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51,閱讀約2分鐘自隋代科舉制度建立以來,誕生了一個又一個狀元。眾所周知,劉春霖在科舉制度的歷史上是最後一位,但他能成為狀元有些運氣,因為慈禧太后欽點的狀元是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第二位朱汝貞。光緒皇帝繼位後,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已經不適合國家選拔人才了。無論是清廷內部還是民間,都對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深惡痛絕。其中最著名的是龔自珍的詩句,「九州氣象靠風雷,萬馬齊立悲。
  • 科舉制度——中國對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大貢獻
    我國歷代都非常重視人才選拔,早在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代,我國就已開始實行公開招聘、廣開才源等選拔制度,以後又有察舉徵辟、九品中正等制度。我國古代留下了毛遂自薦、燕昭王設黃金臺招賢、祁黃羊舉才不避親等一系列歷史佳話。以公開競爭、統一考試、擇優選用為特徵的科舉考試制度,就是在漫長歷史進程中產生的一朵奇葩,從它誕生起就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 「科舉制度在臺灣」公益巡展走進臺南大學
    新華社臺北10月22日電(記者 劉歡、左為)由北京市臺聯和臺灣臺南大學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校園公益巡展」22日在臺南大學開幕,吸引眾多學子前來參觀。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 古代朝政對賢人的渴求,科舉制度的演變
    然而在古代,也有一場與讀書人息息相關的「大考」,這便是科舉。早在先秦,每三年就會舉行一次「大比」,士以上的階層靠世襲,而士以下的階層就是靠選舉,也就是「大比」。這個方案被用來考察人們的「德行道藝」,從而依據這些條件來選拔有才幹的人。此時便已經有了所謂「俊士」、「進士」等名稱,雖然不能說先秦有科舉制度,但是後來的科舉制度裡用到的一些做法和術語,大都來自這裡。
  • 古代科舉等級制度
    科舉是我國古代首創的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 科舉制度在唐至五代的發展過程中,有何進步,又出現了哪些弊端
    提到中國古代史,科舉一定是避不開的一個話題,自科舉制度在隋朝被創立之後,經過歷朝歷代的改革,已經成為了我國古代選取人才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基本的制度。 科舉制度演變的跨度之長,內容之繁博,當然不是筆者在此所能講述清楚的,所以本文僅聊聊科舉在創立初期,在唐朝至五代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以及出現的弊端。
  • 為什麼說科舉制是中國最偉大的制度發明?
    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取士,成為科舉的開始。唐朝繼承並發展了這一制度。宋朝則進一步完善了唐朝的科舉制度,廢除行卷公薦之法,建立彌封謄錄製度,確立一套相當完整的體制。可以說,,科舉制度是中最具開創性和平等性的官吏和人才選拔制度,建立了一套文官選撥制度,而西方做到這一點還是在近代。
  • 唐朝狀元鄭冠:中國科舉制度中僅有的雙科狀元,到底有多牛
    這種情況在現代並不罕見,但是在古時候,能同時獲得文科狀元和武科狀元的,那就是千載難逢的一件事,而歷史上同時獲得這兩種榮譽的人只有一位,他就是唐朝時期的鄭冠。為什麼說他在科舉考試上的成就無人能及,這就要從科舉制度說起。科舉這個名詞,大家並不陌生。
  • 【國學探索】淺談科舉考試的等級
    而對古人而言,在隋唐以前出身寒門的人要想出人頭地是異常困難的,因為盛行的門閥制度已阻塞了他們的進取之路,直到科舉制度的誕生,這一局面才得以扭轉。 受電視劇影響,在一些人的印象中,仿佛古人只要考上科舉就可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迅速飛黃騰達,青雲直上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尤其是在明清時期。
  • 南京江南貢院,中國古代官員的搖籃,見證科舉制度的興起與衰落
    科舉制度被西方人稱作「中國第五大發明」。這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起源於漢朝,興盛於明清,到1905年清政府宣告停止科舉,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產生了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來到江蘇南京的江南貢院,走進中國科舉博物館,你才會知道科舉制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才了解到它的種種弊端,才能夠感受到1300年來科舉制度的凝重和沉痛,感受到歷代學士血淚交織的坎坷命運,感受到祖先在文字路上留下的苦難、渾厚與雋遠。
  • 古代朝廷選拔官員,除了科舉制度以外,還有哪些方式?
    談及古代選官制度,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科舉制度。誠然,科舉制度存在近千年之久,對後來各朝代的政治體系影響深遠。但科舉制的出現,並不能代表古代選官制度的全部內容。
  • 短命王朝-隋朝,王朝短命成績輝煌,開創科舉制度、三省六部
    雖然說隋朝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存在的時間很短,但是卻是起著非常重要的過渡作用,開創了很多的輝煌。而貫穿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非常重要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科舉制度,便是隋朝開創。在隋國統一了全國之後,隋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選官的權利收入手中,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選用了科舉制度,並且採取多項措施,防止任人唯親,同時防止了有不軌之心之人,想要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 臺灣學子福州重走科舉路 探尋科舉歷史與華夏傳統文化
    中新網福州7月2日電 (鄭江洛 劉可耕)2日,第七屆海峽青年節系列活動之兩岸學子科舉文化交流體驗營暨第二屆臺灣學子重走科舉路研習營在福州開營。本屆體驗營以「文脈源長·情傳兩岸」為主題,來自臺灣逢甲大學、臺南大學、文藻外語大學、淡江大學等16所高校50名臺生和10名大陸學生參與本次活動。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科舉制度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科舉制度,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在公考各種考試中,歷史人文常識中科舉制度的考察是一個常考點,這裡幫助大家把科舉制度的一些常考點梳理一下,希望有助於大家理解並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