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在唐至五代的發展過程中,有何進步,又出現了哪些弊端

2021-01-13 騰訊網

提到中國古代史,科舉一定是避不開的一個話題,自科舉制度在隋朝被創立之後,經過歷朝歷代的改革,已經成為了我國古代選取人才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基本的制度。

科舉制度演變的跨度之長,內容之繁博,當然不是筆者在此所能講述清楚的,所以本文僅聊聊科舉在創立初期,在唐朝至五代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以及出現的弊端。

科舉在唐五代的發展

科舉起初是在隋朝產生的,但是往往一個新生的制度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全面,科舉也不例外,創立之初充滿著時代的局限性。

到了唐初,科舉制也承襲了下來,並且由原先秀才、進士兩科增加了明經、明算、明法等科,對考試的相關細則也有了更加具體的規定,例如考試開始和結束的時間,考試的人數以及放榜的流程,皆有了一個較為合理的安排,其中就包括為了增加科舉的公平性,唐朝對科舉考試的核查、複試以及監察環節的增加。

隨後便是唐朝中期,在這一階段,科舉成為了朝廷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舉入仕的普通人在朝廷中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大,這種大環境之下,這些人便開始拉幫結派,形成「朋黨」。

而到了唐超晚期,由於社會的動蕩不安,科舉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首先表現出的就是取士的數量和質量,但是科舉制度卻沒有停止發展,首先就是針對疑似作弊的士子增加了複試的環節,即可以將真正作弊之人剔除考試的隊伍,也可以避免一刀切讓人才流失從而讓朝廷產生損失。

五代時期,科舉制繼續發展、完善。對於考生所試內容考核複查更加嚴謹,例如「知貢舉張文寶試士不得精當,罰一季俸」便充分體現朝廷對於此事的看重。同時針對太過頻繁的覆核也做出了一定的改進,變為由群臣一起討論是否需要複試之後,再將討論的結果反饋給皇上,最後由皇上點頭決定。

科舉制發展過程中的進步和弊端

進步

正如上文所述,在科舉的發展過程之中,各種制度都在不斷的完善,其主要表現在對徇私舞弊者的糾察力度,通過各種覆核來保障科舉的公平性。

其次,中晚唐以及五代時期,朝廷對於舉子多以鼓勵入幕中央使府或入京為主,將人才直接掌握到自己手中,同時這些直接為朝廷辦事的舉子將會有更多的晉升空間,仕途也會更加坦蕩。這樣,舉子就會對朝廷產生感恩之心,在維護朝廷統治方面有著及其不錯的效果。

他們大多能在地方動亂的時候站出來出謀劃策甚至挺身而出,比如貞元中期的鄭權就曾

「挺身入白刃中,抗辭喻義以逆順,因殺其首亂者數人,三軍畏服」

, 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地方的治安,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也就從側面減少戰爭對平民百姓的傷害。

弊端

弊端當然是存在的,就比如科舉在盛唐時期發展產生的座主門生觀念,這一觀念一直影響到中晚唐五代時期,科舉風氣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何為「座主」呢?也就是我們說的主試官,盛唐時期產生的這種觀念也就是參拜主試官的習慣,在這一過程之中腐敗就會滋生,更有甚者通過各種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攀親故,而這些嚴重的影響的科舉的風氣。

而在放榜之後,中舉的考生處於對未來仕途的發展考慮,又會去拜訪主考官,以各種方式報答主考官的提攜之恩,拉幫結派的現象逐漸開始產生,這也為後面形成「朋黨」埋下了伏筆。

接著第二個弊端就是使依附與皇權的士族沒有辦法發揮太大的影響來協助皇家治理天下。科舉在唐朝時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鼓勵各大士族的士子趕考,入朝為官後以便皇帝更好的控制士族,但是實際上,伴隨著大部分士族精英入朝為官,這些出去的士子和以前宗族之間的關係慢慢變淡,這種現象的發生使得依附於皇權的士族官僚已然無法發揮太大的社會影響,以至於唐朝最為主要的政治體系(即通過官僚集團統治平民百姓的均田制以及府兵制)也受到了影響。

總的來說,在唐五代時期科舉制的發展帶來了一些弊端,但是這種發展中的進步也是十分值得肯定的,這對後世的改革做了很好的一個引導,在整個科舉歷史上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參考資料:

《五代科舉制度考》《舊唐書》《新唐書》等

相關焦點

  • 科舉制度始於哪個朝代又是誰廢除的? 揭科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與廢除
    熟悉中國古代史的人都知道秦朝以前國家是通過世襲制選拔人才,它的弊端在於它只不能選拔有才有抱負的平民。漢朝則是察舉制和徵辟制,通過舉薦來徵集民間 人才。     科舉製圖片   魏晉九品中正制初期為國家廣收人才,但是後期受到貴族的阻擾,此時的人才選拔制度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但此時已有了科舉制度的萌芽。
  • 古代朝廷選拔官員,除了科舉制度以外,還有哪些方式?
    誠然,科舉制度存在近千年之久,對後來各朝代的政治體系影響深遠。但科舉制的出現,並不能代表古代選官制度的全部內容。因此研究古代選官制度,還需從夏商周時期說起,談談在科舉制度出現之前的那些選官制度。弄清古代選官制度演變,也有利於我們了解古代政治與社會結構的變化過程。
  • 淺談科舉制度在歷史舞臺中的利弊得失
    科舉制的積極作用中國文化具有悠久的、燦爛輝煌的歷史。這其中,科舉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縱觀從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間,中國文化的發展無疑受到科舉考試制度的深刻影響。科舉考試中以史取士、讓士子遍讀史書的要求,保證了入仕官員必須具備廣博的史學知識,這對於中國古代史學的學習與發展有很大的推進作用。總之,科舉制自產生之日到廢除那天止所歷經的1300多年,足以見證了歷朝歷代的榮辱沉浮、發展滅亡,始終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佔據著不可取代的地位,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905年,清朝政府在當時的形勢逼迫下不得不廢止了科舉制。
  • 科舉制度——中國對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大貢獻
    古今中外的歷史發展表明,一個國家能否吸引優秀人才從事行政管理,直接影響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關係到國家的興衰。
  • 歷史學家宮崎市定:科舉制度是壞制度嗎?
    《科舉史》初版於1946年,之後經歷了修訂重版。《科舉史》是宮崎市定關於科舉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這在這本書中,作者梳理了古代中國的選拔人才制度、從東漢的孝廉科到魏晉的九品官人法,以及最終發展而成的科舉制。他發現,科舉制度的設立幫助了歷朝天子確立專制權力,並打擊了貴族分封制度。
  • 「高考」是現代科舉制度嗎?揭秘高考與科舉制度的最大區別!
    1977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而中斷了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擴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學門檻(1966-1976年是由工、農、兵推薦上大學)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 清朝科舉制:本是為了讓王朝發展得更好,卻阻礙了文人正常發展
    本是為了讓王朝發展得更好的科舉制,卻成為了阻礙文人正常發展、生活的制度,本文將從《儒林外史》探析,清朝科舉制度的弊端對文人的影響。1、 科舉建設初衷改變,文人由人才變庸才科舉制度建設的初衷是為了王朝的發展而選拔有才能的人來服務王朝的,但是清朝的科舉制度已經演變成了控制文人思想的工具,讓文人本來由一個建設國家的人才轉變為國家蛀蟲的庸才,所以我認為《儒林外史》揭露了清朝科舉制度的弊端,使得文人由人才變庸才。
  • 宋代科舉制度有了新的變革?對宋詞也產生了影響
    文人在政治生活中的種種遭際,如黨爭傾乳、仕宦貶謫等,均構成了其創作的動因,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本的風貌。這一不平則鳴的創作因果,前人已有深入、豐富的研究。然而,對於科舉這一文人士子介入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與之相關的攻讀、赴考、應試、懷挾等習尚,與宋詞之關係論述則稍顯不足。因而,筆者將嘗試對其進行探討。宋代文人浸潤儒家文化至深,他們對儒學義理的發展與實踐,研宄者們論之已夥。
  •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社會階層的固化,科舉制徹底打破
    科舉制度是等怎樣打破它的弊端的?從國家誕生之日起,統治者僅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管理國家的,因此他們需要選拔一些人來幫助自己管理國家,選官制度就誕生了。西周剛剛建立的時候,周天子仿照商朝的制度,派官員去監督地方。可是這一些官員沒有真心實意地維護西周的統治,他們一去到地方,就和地方官員結合在一起,發生了叛亂。周天子非常的生氣。
  • 為什麼說科舉制是中國最偉大的制度發明?
    中國古代,商周實行世襲制、世族世官制,社會等級是凝固的,諸侯世國,大夫世官,士之子恆為士,農子之恆為農;然而隨著生產的發展,禮崩樂壞,出現了「士」階層及家臣制度。漢初劉邦建漢大封諸侯,以後又滅異姓諸侯而封同姓王國,這些封國有如獨立的小朝廷。同這種經濟結構與政治體制相適應,漢代的取士任官制度是察舉制。
  • 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到最後卻成了讀書人枷鎖,阻礙社會科學發展
    ,直到盛唐之後經濟和文化空前繁榮,才調動了普通學子學習的熱情,雖然唐朝時期科舉制度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是唐朝每一期的進士也只有四十人左右留用為官。 所以在這個時期科舉制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再加上當時的政治比較清明,很多文壇大家都通過科舉進入了朝廷,給當時的政壇帶來了很多深遠的影響,直到宋末的時候科舉制度才慢慢的由盛轉衰。
  • 【人才】從察舉到科舉的歷史啟示
    縱覽歷代興衰,誠如《漢書·京房傳》中所說:「任賢必治,任不肖必亂,必然之道也。」中國在漢代以後,相繼出現了兩大基本選人制度:察舉制與科舉制。考察從察舉制到科舉制的歷史沿革及內在規律,總結其得失,可為今天選人用人制度的完善提供不少借鑑。
  • 古代科舉考試怎麼防止作弊呢?和現代又有哪些不同
    古今中外,凡有考試,就離不開作弊,同樣,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作弊歷史也是源遠流長,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和我一起看看吧。我國古代的考試最重要的就是科舉制度了,這是我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項制度。應該說,科舉制在選拔優秀人才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士子應舉,原則上自己就可以報名參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他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
  • 科舉制度延續1300年,各個朝代考場是什麼樣子的,發生過哪些慘事
    高考風潮還未過,讓小編想起了,在中國綿延1300年的科舉制度。今天,小編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古代的學子,參加考試的場地,是如何布置的,其中又發生過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古代學子於現代基本相同,十年寒窗,只為一舉成名。然而其艱辛的程度,要不現在的學子高得多。
  • 「科舉制度在臺灣」公益巡展走進臺南大學
    新華社臺北10月22日電(記者 劉歡、左為)由北京市臺聯和臺灣臺南大學共同主辦的「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進士專題校園公益巡展」22日在臺南大學開幕,吸引眾多學子前來參觀。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
  • 對於歷代科舉制度的辨析與思考
    說到國家向社會選拔人才的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的「鄉舉裡選」,即由每個部落舉選出進入國家機關的人,但這種部落舉選機制,最終卻變成了分封「世卿世祿」階層固化的制度。然而隨著階層固化所導致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動蕩,讓周朝的封建統治發展到了「禮崩樂壞 」,難以為繼的時刻。因此,才會出現春秋與戰國的局面。
  • 從世卿世祿制到科舉制,看選官制度如何演變,如何改變古代社會
    引言一個地區想要發展,那自然離不開人才帶來的幫助,在中國古代時期,由於所處社會環境與時代背景的不同,中國曾經經歷過世卿世祿制,察舉制,科舉制為主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度的實施不僅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況,使寒門子弟有機會參與國家事務的處理,還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發展黃金時代的形成。在先秦時期,當時的選官制度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地方的族長選拔本地的有才之人,然後經過層層上供到達中央,最後由統治者對他們進行考試,然後再進行任命。另外一種制度便是世卿世祿制,主要是指由統治集團內部成員世襲權利。
  • 有哪些利弊?
    我國古代王朝制度中,官僚制度是中華的一大非物質遺產文化,其中最出名的就數鼎鼎大名的三省六部制,何為三省六部制呢?三省六部制,一般泛指總管政務大權的中書省、協助中書省共議國事的門下省,以及撰寫和頒布政令的尚書省。而六部泛指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工部、兵部。
  • 科舉等級制度知多少
    「一部《儒林外史》,揭露了封建社會吏治的腐敗、科舉制度的弊端等,也把當時讀書人的悲慘命運刻畫得淋漓盡致。今天,在定州貢院親眼看到這些文物資料,真是大飽眼福。」在定州貢院魁閣號舍的試卷展櫃旁,遊客劉勇正在駐足觀看。
  • 高考及科舉制度,培養的都是書呆子嗎?太膚淺了!
    古代科舉制度培養的都是書呆子麼?看一下唐宋八大家,哪一個不是科技選拔的人才。即便是被批判最嚴重的八股取士,人才也是燦若繁星。王陽明、于謙、嚴嵩、張居正等等,隨便拎出來一個都是影響歷史走向的人物!當然也確實有一些書呆子,但是這個數量是極少的,比如不能因為吃飯噎著了,就說飯有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