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臨床仲景方劑學》、《中醫基礎理論》、《傷寒論》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講故事,學經方,談醫道,論健康。每一天,我寫下的中醫科普文章,被廣大中醫愛好者關注著。
其中,有一些讀者朋友就問我,文老師,我半夜一兩點鐘就醒過來,然後就睡不著,或者只能淺淺入睡,搞得白天精力特別不好,這怎麼回事啊?
對此,我只能說,原因多種多樣。光憑這樣的敘述,實在難以作答。
不過,今天在這裡,我卻想給你聊一個,雖然很常見,但是卻鮮為人知的原因,這就是所謂「少陽樞機不利」。
這啥意思啊?別著急,我先給你講一個醫案。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青年,年27歲,求學多年,念到博士了,可謂人中龍鳳。但是,最近這20多天時間裡,每當半夜兩點來鐘的時候,肯定醒這麼一回。然後,雖然能勉強入睡,但是睡眠很淺,多夢,有的時候甚至根本就不能再入睡。這樣一來,白天的精力很差,科研相關任務實在難以完成了。
此患用了一些辦法,都無濟於事。
後來,在別人牽線搭橋之下,她來投中醫。接待她的,乃是我國當代著名中醫臨床家,安徽龔氏。
龔師診脈,發現,脈微弦,舌苔薄白,細細詢問,平日還有口苦,食欲不振等症狀。然後就問,是不是有心事?或者因為工作、科研而精神壓力較大?
醫師的詢問,不由得觸碰了患者的心弦。原來,這個女患者已屬大齡,念到博士,沒有男朋友,家裡催得緊,自己相親又沒有合適的。所以這終身大事,一直是她的心病。與此同時,她還肩負著繁重的科研任務,還有教學任務,所以時間一長,就成了這般狀態。
龔師聽完,略略思忖,寫下一個配伍:柴胡10克,半夏10克,夏枯草10克,黃芩9克,黨參9克,甘草8克,姜3片,棗3枚。一共5劑。
結果,服藥之後,當晚安睡。5劑之後,包括口苦等諸多症狀,全部消失。
這是什麼道理啊?先從醫案中的配伍說起。
你看啊,醫案中的配伍,其實是套了張仲景在《傷寒論》裡面記載的「小柴胡湯」。原方配伍,就是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它是來治什麼的啊?專業講,就是傷寒少陽證。人外感之後,病勢深入,來到少陽經,產生了一系列症候。比如說典型的寒熱往來(時而發熱,時而惡寒),胸脅脹滿,口苦,食欲不振,心煩,欲嘔,咽幹,目眩等等。所謂少陽經,淺顯地理解,就是到了一個半表半裡、半陰半陽,將深不深的狀態,類似「中間」的一個關鍵環節。這個時候,用柴胡來疏解,黃芩來清熱,兩者共入少陽經,一散一清。然後,用人參、生薑、大棗來扶正氣,把病勢往外趕,半夏再和胃降逆止嘔。這就是基本思路。
這裡頭有一個關鍵的東西,這就是「少陽樞機」。這個少陽,不僅僅可以理解為外感之後病勢的一個發展程度,也可以將它的概念擴大化。擴大之後,應用到睡眠上,是完全可以的。
因為什麼?我問你,睡眠是什麼?睡眠是不是陰陽二氣轉化的結果?那夜半時分,是不是陰陽二氣轉換的「中間環節」?因此,你總在半夜凌晨醒來,就要考慮陰陽二氣轉換時「中間環節」的不利。所以說,可以通過疏解少陽的思路來應對。這就是龔師用小柴胡湯的基本理由。再加上,上面這個患者口苦、咽幹、食欲不振、嘔惡、脈弦,苔薄白,這是少陽證無疑了。故而,有是證,用是方。
當然了,醫案裡面加入了一個夏枯草。夏枯草和半夏配伍,是常用的安眠藥對。原因是,半夏得陰而長,夏枯草得陽而生。兩者配合,同樣是溝通陰陽。
所以說啊,中醫對失眠一病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絕非現代醫學所比。就現代的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來看,失眠,也是中醫藥的優勢病種之一。我把這個醫案和心得寫出來,首先是幫助有這方面困擾的朋友,通過閱讀本文,理解其中的要義,找到調治的方向,受一點啟迪,文中配伍可以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借鑑;其次,就是想讓廣大的中醫者知曉,仲景經方為何能調治失眠,這裡面的深刻思想,應該如何來領會。這裡面真的是妙趣無窮啊。
當然,受學識所限,我寫得可能很粗淺,很不好。這就請廣大的讀者朋友來批評指正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