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治半夜2點醒的經方!七味藥,溝通陰陽,值得學習

2020-12-17 騰訊網

本文理論依據:《臨床仲景方劑學》、《中醫基礎理論》、《傷寒論》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講故事,學經方,談醫道,論健康。每一天,我寫下的中醫科普文章,被廣大中醫愛好者關注著。

其中,有一些讀者朋友就問我,文老師,我半夜一兩點鐘就醒過來,然後就睡不著,或者只能淺淺入睡,搞得白天精力特別不好,這怎麼回事啊?

對此,我只能說,原因多種多樣。光憑這樣的敘述,實在難以作答。

不過,今天在這裡,我卻想給你聊一個,雖然很常見,但是卻鮮為人知的原因,這就是所謂「少陽樞機不利」。

這啥意思啊?別著急,我先給你講一個醫案。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青年,年27歲,求學多年,念到博士了,可謂人中龍鳳。但是,最近這20多天時間裡,每當半夜兩點來鐘的時候,肯定醒這麼一回。然後,雖然能勉強入睡,但是睡眠很淺,多夢,有的時候甚至根本就不能再入睡。這樣一來,白天的精力很差,科研相關任務實在難以完成了。

此患用了一些辦法,都無濟於事。

後來,在別人牽線搭橋之下,她來投中醫。接待她的,乃是我國當代著名中醫臨床家,安徽龔氏。

龔師診脈,發現,脈微弦,舌苔薄白,細細詢問,平日還有口苦,食欲不振等症狀。然後就問,是不是有心事?或者因為工作、科研而精神壓力較大?

醫師的詢問,不由得觸碰了患者的心弦。原來,這個女患者已屬大齡,念到博士,沒有男朋友,家裡催得緊,自己相親又沒有合適的。所以這終身大事,一直是她的心病。與此同時,她還肩負著繁重的科研任務,還有教學任務,所以時間一長,就成了這般狀態。

龔師聽完,略略思忖,寫下一個配伍:柴胡10克,半夏10克,夏枯草10克,黃芩9克,黨參9克,甘草8克,姜3片,棗3枚。一共5劑。

結果,服藥之後,當晚安睡。5劑之後,包括口苦等諸多症狀,全部消失。

這是什麼道理啊?先從醫案中的配伍說起。

你看啊,醫案中的配伍,其實是套了張仲景在《傷寒論》裡面記載的「小柴胡湯」。原方配伍,就是柴胡、黃芩、人參、甘草、半夏、生薑、大棗。它是來治什麼的啊?專業講,就是傷寒少陽證。人外感之後,病勢深入,來到少陽經,產生了一系列症候。比如說典型的寒熱往來(時而發熱,時而惡寒),胸脅脹滿,口苦,食欲不振,心煩,欲嘔,咽幹,目眩等等。所謂少陽經,淺顯地理解,就是到了一個半表半裡、半陰半陽,將深不深的狀態,類似「中間」的一個關鍵環節。這個時候,用柴胡來疏解,黃芩來清熱,兩者共入少陽經,一散一清。然後,用人參、生薑、大棗來扶正氣,把病勢往外趕,半夏再和胃降逆止嘔。這就是基本思路。

這裡頭有一個關鍵的東西,這就是「少陽樞機」。這個少陽,不僅僅可以理解為外感之後病勢的一個發展程度,也可以將它的概念擴大化。擴大之後,應用到睡眠上,是完全可以的。

因為什麼?我問你,睡眠是什麼?睡眠是不是陰陽二氣轉化的結果?那夜半時分,是不是陰陽二氣轉換的「中間環節」?因此,你總在半夜凌晨醒來,就要考慮陰陽二氣轉換時「中間環節」的不利。所以說,可以通過疏解少陽的思路來應對。這就是龔師用小柴胡湯的基本理由。再加上,上面這個患者口苦、咽幹、食欲不振、嘔惡、脈弦,苔薄白,這是少陽證無疑了。故而,有是證,用是方。

當然了,醫案裡面加入了一個夏枯草。夏枯草和半夏配伍,是常用的安眠藥對。原因是,半夏得陰而長,夏枯草得陽而生。兩者配合,同樣是溝通陰陽。

所以說啊,中醫對失眠一病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絕非現代醫學所比。就現代的中西醫結合臨床實踐來看,失眠,也是中醫藥的優勢病種之一。我把這個醫案和心得寫出來,首先是幫助有這方面困擾的朋友,通過閱讀本文,理解其中的要義,找到調治的方向,受一點啟迪,文中配伍可以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借鑑;其次,就是想讓廣大的中醫者知曉,仲景經方為何能調治失眠,這裡面的深刻思想,應該如何來領會。這裡面真的是妙趣無窮啊。

當然,受學識所限,我寫得可能很粗淺,很不好。這就請廣大的讀者朋友來批評指正吧。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 醫聖張仲景發明的這個經方,雖然只有兩味藥,卻備受後世醫家喜歡
    直到今日,臨床醫者們運用仲景經方在療病的過程中,不僅依舊屢收良效,也對經方的應用越用越活,有的醫者在臨床過程當中,甚至會發現,一方多用,可以對應治療多種疾病。在此以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大黃甘草湯來舉說明。大黃甘草湯出自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一書當中,該書原載:「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外臺》方:又治吐水)。大黃甘草湯方: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 日讀一方(七十三)|《張仲景50味藥證》 —— 厚樸
    最大量方(半斤):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厚樸七物湯、大承氣湯、厚樸三物湯。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發汗後,腹脹滿者」(66)。厚樸七物湯治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十)。大承氣湯治「腹滿不減」「腹滿痛」「腹脹不大便」。厚樸三物湯治「痛而閉」(十),痛指腹脹痛;閉,指便秘。
  • 日讀一方(七十六)|《張仲景50味藥證》 —— 薤白
    經方中含薤白的方劑見表31-1。表31-1組成含薤白的經方一覽表薤白主治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裡急後重、乾嘔。其證與枳實證、栝樓實證相似,不同之處在於:枳實證偏於腹痛,多有大便不通而薤白證偏於胸痛,多伴背痛。栝樓實證心下按之痛,薤白證胸悶痛而無按處。薤白所治的咳唾喘息,多有黏痰難出、胸悶氣短。
  • 張仲景「養前列腺」的經方!緩解慢性前列腺炎,值得認真學習
    這篇文說,我繼續帶您領略中醫經方之美。 看到本文題目,您可能覺得疑惑——張仲景這樣一個生活在近2000年前的古人,他還知道養前列腺?那個時候,有「前列腺」這一說嗎? 您想得對。古人眼裡根本沒有前列腺這個器官。但是,這不影響古人對此類疾病的調治。
  • 日讀一方(六十三)|《張仲景50味藥證》 —— 滑石
    滑石代赭湯治「百合病下之後者」(二)。其考與百合滑石散同。風引湯中滑石雖用6兩,但實際應用易湯為散,故不作最大量方論。當歸貝母苦參丸治「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其條下有「男子加滑石半兩」(二十),其證不明。豬苓湯治「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233)。經方中含滑石的方劑見表18-1。
  • 古佚經方:陰旦湯、陽旦湯!(陰陽旦湯理解經方)
    在《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曾專門就「經方」涵義作過論述,並收載了「經方」類著作十一種,274卷。它們均是西漢以前的醫學方書,但早已全部亡佚。張仲景等人醫書中雖引錄了一些古「經方」的佚文,但缺遺頗多。現通過敦煌出土的古醫書卷子本《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發現了不少久已失傳的古代「經方」,其中就包括「陰、陽旦湯」。這就為爭論已久,懸而未決的「陰、陽旦湯」遺案的解決開闢了一條道路。
  • 日讀一方(六十八)|《張仲景50味藥證》 —— 黃芩
    葛根黃芩黃連湯治「利遂不止,脈促者」(34)。黃芩湯治「自下利」(172)。黃土湯治「先便後血」(十六)。次大量方(2兩):黃連阿膠湯、《外臺秘要》黃芩湯。黃連阿膠湯治「心中煩,不得臥」(303)。《外臺秘要》黃芩湯治「乾嘔下利」(十七)。
  • 熊繼柏:我來講講經方關鍵怎麼用
    小柴胡湯我們分析一下,它的組成有人參、柴胡、黃芩、法夏、甘草、生薑、大棗七味藥。這七味藥其實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人參、甘草、大棗,是一類補藥;第二類是柴胡、黃芩、法夏、生薑,這是祛邪的藥。柴胡的作用美其名曰和解,其實它是一種輕清的發表劑,它不僅和解少陽,還有解表的作用。
  • 日讀一方(六十六)|《張仲景50味藥證》 —— 栝樓根
    柴胡桂枝幹薑湯治「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147),「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四)。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四)。栝樓瞿麥丸治「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十三),方中瞿麥、茯苓主治小便不利,則「苦渴」為栝樓根主治可知。
  • 日讀一方(八十一)|《張仲景50味藥證》 —— 人參
    大半夏湯治「胃反嘔吐者」,「嘔,心下痞硬者」(十七)。乾薑人參半夏丸治「妊娠嘔吐不止」者(二十)。兩方皆用於嘔吐,皆有人參與半夏。次簡方(4味):理中湯、吳茱萸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理中湯治「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386),以及「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者(396)。
  • 古佚經方:陰旦湯、陽旦湯(陰陽旦湯理解經方)
    所謂古佚「經方」,是指漢代以前醫方的統稱。在《漢書·藝文志·方技略》中曾專門就「經方」涵義作過論述,並收載了「經方」類著作十一種,274卷。它們均是西漢以前的醫學方書,但早已全部亡佚。張仲景等人醫書中雖引錄了一些古「經方」的佚文,但缺遺頗多。
  • 日讀一方(七十)|《張仲景50味藥證》 —— 梔子
    梔子乾薑湯治「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80)。次簡方(3味):梔子生薑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厚樸湯、枳實梔子豉湯、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梔子生薑豉湯治梔子豉湯證見「嘔者」(76)。以上均為梔子豉湯的加味方,除梔子厚樸湯外,其餘3方的主治主要為加味藥證。梔子柏皮湯治「傷寒身黃,發熱」(261)。茵陳蒿湯治「陽明病,發熱……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236),「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260)。
  • 日讀一方(四十七)|《張仲景50味藥證》 —— 芍藥
    方如枳實芍藥散治產後腹痛(二十一),四逆散治四肢冷而腹痛或洩利後重(318),大柴胡湯治「嘔不止,心下急」(103),「按之心下滿痛者」(十),麻子仁丸主治便秘(247)。芍藥黃芩:主治下利伴心中煩脈數者。方如黃芩湯治下利、脈數(172、333),黃連阿膠湯治「心中煩,不得臥」(303)。
  • 張仲景的「千古奇方」,治陰陽兩虛,為家人收好
    我是你們的老朋友(何老師),說起張仲景相信很多人對它都不陌生了,張仲景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享有「醫聖」之美譽,其經典著作《金匱要略》、《傷寒論》等至今仍被後人所借鑑和使用。那麼張仲景所流傳下來的很多方劑到底有多厲害呢?下面我給你講一個故事,相信聽完這個故事你就全明白了!
  • 張仲景主以「甘草」命名九方淺析
    為您推送優質的經方醫學知識本文對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以「甘草」為首位命名的9個方的配伍、用量用法及其功效主治進行分析,9方見正文。陰陽氣血俱虛又復感外邪之證,理當扶陽助陰解表,若單用桂枝湯發汗,則犯虛虛之戒,更傷陽氣、陰血,成陰陽俱虛證。治療當分先後緩急,根據「陽生則陰長,陽固則陰存,有形之陰難以速生,無形之陽則有傾刻而亡的理論」,故張仲景以復陽為主,方用甘草乾薑湯,方中甘草炙用,補中益氣,乾薑大辛大熱,守而不走,回陽溫中,二藥合用,辛甘合化,重在復脾胃之陽。
  • 張仲景治胃反酸水的經方!千字短文,寫給天下反酸之人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經方全書》、《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品讀經方,學習中醫,珍愛生命。今天我和你一起領略黃芪建中湯。 黃芪建中湯,最初載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原方是桂枝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芍藥18克,生薑9克,膠飴(飴糖)30克,黃芪5克。水煎取藥汁,兌入飴糖,文火加熱融化,分兩次溫服。
  •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小前胡湯
    【小前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