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新華網)
京時間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10月中旬左右,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將於酒泉發射,兩名航天員將乘坐它進入天宮二號並駐留30天。11月中旬,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將從太空返回,並將於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著陸。對於中國的航天領域而言,2016年註定將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站在今天回顧過去,KTH瑞典皇家理工學院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又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呢?KTH瑞典皇家理工公眾號將從今天起,陸續推出KTH與中國航天工程的系列專訪。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2013年12月16日,嫦娥三號著陸器與玉兔巡視器順利完成相互拍照的次日,KTH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國際辦公室中國區項目主管——王遜博士採訪到了我校乃至瑞典全國都很出名的一位教授——Christer Fuglesang,他也是瑞典目前唯一一位太空人。Christer:我的名字是Christer Fuglesang(編者按:中文音譯為「克裡斯特·富格萊桑」。瑞典文化秉承人人平等,弱化等級觀念,按此習慣本文將直呼其名Christer)。2013年4月起,我開始在KTH兼職做教授。其實很多年前我就在這裡接受過高等教育。我曾在工程物理碩士專業就讀,於1981年畢業。由於KTH當年沒有實驗粒子物理的博士專業,所以之後我轉到斯德哥爾摩大學進行博士階段的學習和科研,並最終在那裡獲得了博士學位。在歐洲核物理研究所(CERN)工作幾年後,我於1992年被歐洲航天局(ESA)選中成為一名太空人。在接下來的許多年中,我在歐洲、俄羅斯以及美國的太空人培訓項目中工作並接受培訓。最終我於2006及2009年兩次乘坐發現號太空梭飛赴國際空間站(ISS)。我曾在ESA位於荷蘭的歐洲技術中心下屬科學應用部門擔任了三年主管,主要負責歐洲在國際空間站的科研項目。Christer Fuglesang在2006年成為瑞典進入太空第一人。他參加過兩次飛行,在軌時間共計26天17小時38分,其中包括5次太空行走,是美俄以外太空行走次數最多的太空人,共計31小時54分。王遜:我們來談談關於你回到KTH的事情吧。聊一下你的科研計劃、碩士課程以及你在KTH想做些什麼。Christer:我在KTH想做一系列的事情。其中之一是我打算更多的參與到科研中。我在歐洲航天局當太空人時,就一直和KTH的一個科研小組保持著聯繫,參與有關國際空間站上與太空高能粒子相關的輻射方面的研究,很接近於粒子物理學。現在我想向宇宙射線以及粒子相關研究的新鄰域拓展,以及參與剛起步的國際空間站高能宇宙射線的實驗。這些實驗已經計劃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了,瑞典之前一直未能參與其中,直到上周才正式加入,我也有幸加入了這項實驗。後來KTH的領導還問我能否負責航空航天工程這個碩士專業。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專業,所以我欣然答應了。這個專業有四個分支,其中之一是偏向飛機製造的航空技術。我打算在這個碩士專業裡開設一門關於載人航天的課程,開設這門課是我一直的興趣所在,2014年1月就能開課。最後,我還在致力於如何更好的在KTH內部協調所有與航天相關的活動,能讓KTH在航天鄰域更加具有競爭力。我計劃2014年開始在KTH建立一個航天中心。從2013年4月至今,Christer Fuglesang是KTH空間物理學(Space Physics)的教授。從2014年3月至今,他還是KTH航天中心的主任。同時,他也負責航空航天工程這個碩士專業,並教授載人航天學這門課程。(這門課程也是KTH所提供的第一門開放在線課堂課程)KTH航天中心(KTH Space Center)主要負責在KTH與航空航天工程相關的院系之間協調和促進與航天有關的活動,它的總體目標是:將KTH建立成為瑞典航天研究的「航天大學」和孵化器。王遜:你看過最近上映的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嗎?Christer:是的,我看過《地心引力》。我覺得這是一部十分引人入勝的電影,特別是在細節上做得非常好,比如影片中表現失重的手法,從太空中看美麗地球的景觀,以及太空飛行器和空間站的外觀等等,這些都體現得非常完美。唯一不足之處是這個故事線本身是不真實的,如果你想享受這部電影,你就得接受它的科幻設定。比如太空碎片不會像影片裡那樣如雨點般的飛過來。那個中國空間站叫什麼名字來著?王遜:我們空間站的試驗飛行器叫「天宮」,飛船叫「神舟」王遜:你熟悉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嗎?你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有什麼看法?一個很有趣的時間點就是在2020年左右,國際空間站會結束使命而脫軌墜入大氣層,而那時中國的空間站剛好會建造完成。Christer:首先我幾乎可以肯定的是2020年國際空間站還不會被脫軌。當然目前的計劃是將國際空間站使用到2020年,不過種種跡象表明國際空間站還可以被繼續使用下去。我們已經對它進行過技術檢測,結果是空間站還可以正常工作到2028年,所以現在還沒有停止使用的意圖。美國航空航天局和俄羅斯都想在2020年後繼續使用國際空間站,我覺得在2014年會宣布繼續使用國際空間站的決定。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是十分令人激動的,而且每次都有很大的飛躍。只經過一次、兩次載人航天,之後就是太空行走和建造空間站。俄羅斯或蘇聯以及美國之前都進行過很多次的實驗,而中國基本用了兩步就達到了。當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是借鑑了俄羅斯或蘇聯以及美國的經驗進行航天計劃的。雖然並沒有借用他們的設備,但有時只要知道你在嘗試的事情別人已經成功的做到過就足夠了。這是一個持續性的計劃,而且你剛才也提到了2020年中國的空間站。我知道雖然還沒有正式宣布官方計劃,但中國也設想和計劃把航天員送上月球。我很期待,我們需要重返月球。如果將來想派太空人去火星就必須先成功抵達月球。順便提一下,我見過中國的幾位航天員,有一個組織叫做「太空探索者協會」,大部分曾經去過太空的太空人都在這個組織中。如果你去過太空,就可以成為會員。這個組織每年都開一個代表大會,2014年會在中國,2015年將在瑞典開。圖左:翟志剛,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圖右:Christer Fuglesang,歐空局首批太空人,5次太空行走2014年,太空探索者協會(ASE)第27屆年會在北京開幕,Christer赴北京參加年會,並見到了中國首批航天員。
2015年,ASE第28屆年會在瑞典舉辦,由於Christer Fuglesang與KTH的淵源,年會的舉辦地點選在了KTH皇家理工學院。中國航天員張曉光赴KTH參加了本次年會。
原本計劃到場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由於臨時的情況取消了參會計劃。相關人士分析很可能當時處於籌備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任務的關鍵時期,負責中國第二批航天員選拔與培訓的楊利偉少將因此無法來KTH參會。
ASE 2014年會上,圖一排左二:楊利偉,圖左六:Christer Fuglesang
王遜:最後一個問題:2013年神州十號與天宮一號的對接任務中,有一位女航天員,也是中國第二位女航天員,在太空進行了遠程授課。你對在空間站授課有沒有設想?Christer:我聽說過這件事。2013年9月我參加了一個在中國舉辦的國家宇航大會,這位女航天員和其他中國航天員也在場。她的太空授課應該是很轟動的一節課,因為在電視上直播了。我認為這是件很好的事情,對於年輕人是一種鼓舞和啟發。歐洲航天局、美國航空航天局以及俄羅斯都用這種授課形式來教育年輕人,瑞典也應該好好利用它。年輕人都對太空很著迷,實際上大部分人包括老年人都對太空很著迷,這可以激勵他們學習新的知識。瑞典正在嘗試用這種授課方式來激勵年輕人進行學習。你可以在太空演示失重情況下的一些物理現象,如果以教學的方式展現,還可以教他們懂得新的技術和物理知識。所以教學是太空利用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王遜:KTH與清華大學有一個合作的C-Campus雲教學平臺。或許未來的某一天你可以和中國的航天員通過C-Campus平臺一起太空授課?那會非常有意思。非常感謝你能夠接受我的採訪!2012年9月12日,清華-KTH瑞典皇家理工學院C-Campus開啟高校國際合作新模式到這裡還沒有看過癮的朋友,可以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就能看到完整的採訪稿啦。接下來,隨著神舟十一的發射、駐留和返回,KTH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公眾號也會陸續發布新的KTH與中國航天工程系列專訪。
期待吧!
最後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建成於1827年,是瑞典最大最古老的理工院校。
KTH官網:https://www.kth.se/en
2017年秋季碩士課程項目的申請尚未開放
關注申請官網: www.universityadmissions.se
獲取更多申請信息
Sherry是KTH醫學工程碩士項目的學生
會在公眾平臺持續跟大家分享在KTH的生活
長按二維碼加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