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測西楚霸王項羽用兵:布陣、戰術之巨鹿之戰

2020-12-12 歷史之直掛雲帆濟滄海

史書記載:布反,高祖率部徵討之,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恐之。

其意便是:劉邦率軍討伐英布,看到英布軍布陣如同項羽軍布陣一樣,劉邦甚為驚恐!

那麼項羽用兵布陣、戰術,又是怎樣的呢?為什麼能使漢高祖劉邦,如此懼怕呢?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可謂是寥寥無幾。而項羽一生,就打勝了兩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一則是對秦的巨鹿之戰,一則是對劉邦各諸侯聯軍的睢水之戰,也叫彭城之戰。

巨鹿之戰中,項羽殺宋義奪得軍權後,率部馳援巨鹿趙軍。此時秦軍王離所率領的二十萬長城兵團正在圍攻巨鹿城,二十萬章邯兵團則駐紮在巨鹿南邊,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輸送糧草與王離兵團。各諸侯近二十萬聯軍則在巨鹿東北方向築壘,並伺機而動。期間曾派出五千兵力救援巨鹿,可最後被王離兵團全殲,使得各諸侯聯軍駐守營壘,不敢再貿然出兵。此時項羽命英布率兵二萬,先期渡過漳水,自己則率三萬兵力徐徐向漳水靠近。【歷史上一直有這麼一個爭論,項羽率軍渡過的是黃河而不是漳水。我個人傾向於項羽兵團渡過的是漳水,因為史書上記載:項羽率軍渡河之後,便下達了破釜沉舟的命令,士兵只隨身攜帶三日乾糧,及時馳援已切斷甬道的英布軍,並向王離兵團發起突擊。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黃河離巨鹿城過遠,等趕到巨鹿城,估計三日乾糧早已吃完,或者英布軍早以被秦軍殲滅。長途奔襲,必定會使項羽兵團極度勞累,從而使其不能有效的支援英布軍,並向王離兵團發動進攻】英布軍不等項羽率軍渡河,便率先向章邯兵團與王離兵團之間的甬道發動突襲,成功地切斷了甬道,切斷了秦軍兩部之間的聯繫,並以甬道為掩護防守秦軍的瘋狂反撲。當得知英布軍已切斷甬道時,項羽便率領已在漳水南岸休息多時的三萬兵力,迅速渡過漳水,過河之後,更是命令鑿沉所有的船隻,並打破所有煮飯的鐵鍋。士兵只隨身攜帶三日乾糧。如此項羽三萬兵力便輕兵簡從的,迅速的如雷霆一般向巨鹿狂奔而來。經過九次激烈的戰鬥,終於擊潰王離兵團。章邯兵團無奈,最後終於退兵。史書上記載:項羽軍九進九出!與秦軍作戰,項羽率領的楚軍,無不以一抵十,奮勇衝殺。作壁上觀的各諸侯聯軍被楚軍的悍勇,徹底地震撼了。於是趁勢率軍突擊王離兵團。最後王離兵團終於潰退,項羽軍與各諸侯聯軍乘勝追擊,最終全部殲滅王離兵團,王離無奈,選擇了自刎而死。章邯兵團見大勢已去,不得以選擇了退兵。最後章邯兵團,因為政治,軍事等各種原因,無奈向項羽軍歸降。宣布著巨鹿之戰以項羽軍大勝而告終。

巨鹿之戰項羽用兵布陣圖

在這裡說一段篇外話。王離的祖父王翦曾擊敗項羽的祖父項燕,最後項燕自刎而死。而如今,項羽又擊敗王離,使得王離自刎而死。觀王、項兩家,如此殺來殺去的,當真可算得上是一段孽緣了,也算得上是歷史的一種捉弄。項羽擊敗王離,並使其自刎,為祖父報得大仇。此時項羽內心想必是澎湃萬分!

從巨鹿之戰中,我們試著分析總結項羽用兵的特點:一、項羽擅於麻痺秦軍。戰役未開始之前,項羽先是命英布率軍先期渡過漳水,而自己卻徐徐向漳水靠近,遲遲不肯渡過漳水。按照正常邏輯,英布軍兵力薄弱,不敢貿然出擊,必定會等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後,與項羽軍匯合,才會向秦軍發起進攻。於是秦軍便放鬆了警惕,從而讓英布軍成功地,不等項羽軍渡過漳水率先發起突擊,截斷了秦軍甬道。二、項羽擅於理清各參戰人員的思維。英布軍成功截斷秦軍甬道後,項羽迅速率領士兵渡過漳水,之後便破釜沉舟將麾下士兵置於絕境。各士兵知道若不能迅速擊敗秦軍,那麼自己必死無疑。因為已沒有退路,若向秦軍投降,勢必也會被秦軍坑殺。於是項羽率領的楚軍無不奮勇衝殺、以一敵十、悍勇之至,深深震撼了作壁上觀的各諸侯。如此可證明,項羽理清了麾下士兵的思維;各諸侯聯軍發現楚軍已截斷秦軍甬道,項羽率軍多次突擊王離兵團,已使王離兵團疲於應付,並漸漸有所動搖。意識到這是擊敗秦軍的最佳戰機,於是趁勢突擊王離兵團,最後終於擊潰了王離兵團。如此可證明,項羽理清了各諸侯聯軍的思維。還有先期命英布軍率先渡河,而自己率軍則遲遲不渡漳水,以使得秦軍對英布軍疏於防範,最後促使英布軍成功截斷了秦軍甬道。如此可證明,項羽理清了秦軍的思維。三、項羽擅於觀察戰局的變化,並能果斷準確的指揮作戰。當項羽得知英布軍已截斷甬道時,便迅速率軍渡過漳水,馳援英布軍,並突擊王離兵團。四、項羽擅於捕捉秦軍的要害點-甬道。由於甬道防線過長,勢必會分散章邯兵團的兵力,此時英布軍集中突擊甬道防線的某一點,從而造成英布軍在局部地區兵力強於秦軍,並成功截斷了甬道。截斷了章邯兵團與王離兵團的聯繫,截斷了王離兵團的補給線。之後以甬道為掩體,便能更有效的防守秦軍反撲。五、擅於保持麾下士兵強悍的戰鬥力,以備發動雷霆般的突擊。項羽率軍在漳水南岸,遲遲不渡漳水。從而士兵得到了長時間的休息。保證了之後,士兵悍勇之至的向秦軍突擊。

憑藉著項羽周密的、高超的軍事指揮,巨鹿之戰以項羽的徹底勝利宣告結束,也同時宣告了秦帝國的覆滅即將到來。

下一章節我將敘寫,項羽另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巨鹿之戰、彭城之戰都是典型以少勝多的戰例,項羽的秘笈是什麼?
    引導語:霸王項羽在巨鹿之戰、彭城之戰中以少於數倍敵人的兵力擊潰敵人,這是為什麼呢?如果項羽兵團的戰鬥案例中只有一次,那麼我們可以認為那是一種運氣,算是一種偶然現象吧。可這是非常著名的兩次戰例,尤其是巨鹿之戰,是一次具有戰略轉折性的戰役,標誌著秦王朝的軍事實力衰弱。
  • 彭城之戰,西楚霸王的神級操作
    戰術上,項羽沒有在劉邦重兵布防的彭城北面、東面採取軍事行動,而是由城陽東北經魯縣、胡陵至蕭縣,走了一個反「S」形,繞至聯軍的側後,然後由西而東猛攻,其戰役企圖就是求殲聯軍於彭城、谷水、泗水、濉水之間,戰役結果基本上實現了這一目標。 第二,項羽善於斷敵糧道(補給線),並有破釜沉舟、拼死決鬥的勇氣,這是項羽戰術指揮的兩大特色,不論巨鹿決戰還是彭城之戰,都是這樣。
  • 項羽:巨鹿之戰,一戰定乾坤,千古霸王,將星突顯,帝國初現頹勢
    公元前207年,以楚國為首的各國義軍在巨鹿與秦軍進行了一場戰役,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此戰役之後,秦王朝開始走向滅亡,作為此次戰役的領導者,項羽開始展現其突出的統兵能力。
  •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秦朝末年起義軍領袖,傑出的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且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李晚芳對其評價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 秦國滅亡以後,項羽為何寧願做西楚霸王,也不願當皇帝?
    項羽是秦朝末年的豪傑人物,被稱為西楚霸王。在秦朝的暴政統治下,百姓怨聲載道,自陳勝、吳廣開始,各地起義軍不斷,項羽就是其中最具實力的一方,大有成為新統治者的勢頭。秦國滅亡以後,項羽為何寧願做西楚霸王,也不願當皇帝?
  • 巨鹿之戰:項羽「秒殺」10倍秦軍,一戰封神,是否言過其實?
    奪取兵權,解救趙國在救趙的巨鹿之戰中,項羽以副職之身份,協助主將宋義攻打秦軍。但宋義與項羽、範增策略不和,再加上宋義不能與士兵同甘苦,備受壓抑的項羽,藉機斬殺了宋義,於楚軍上下贏得聲譽。楚懷王既不可治罪,又一時無法決斷,遂作個順水人情,扶持項羽為抗秦新主帥,以解巨鹿趙國之困。史學粉飾,不難窺破司馬遷筆下的《史記》,將巨鹿之戰的故事,尤其是頂著主角光環的項羽,描摹地神乎其神,其誇張程度令後人咋舌,更引發了歷史探究者的質疑。
  • 西楚霸王項羽,實力碾壓劉邦,為何最終一敗塗地?
    楚漢之爭人們肯定是不陌生的,在歷史上,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這一時期的秦朝已經走向滅亡。在歷史上,項羽是唯一一位以王侯身份被寫入帝王史記的。
  • 「神勇霸王,千古無二」西楚霸王項羽的傳奇一生
    而項羽以個人武力令天下人折服,尊其為"西楚霸王"。後人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從年少義憤填膺到青年時的衝鋒陷陣再到兵敗被圍。下面請讓我為大家講訴西楚霸王的坎坷。一:少年得志,胸懷天下項羽是泗水下相人,他的爺爺是楚國名將項燕,自幼便繼承了爺爺的那種英雄氣概,從小無父無母的他由項梁培養長大,教他知識與武術。
  • 巨鹿之戰項羽威信達到巔峰,為何不選擇當皇帝,而自封西楚霸王?
    公元前206年,項羽攻入鹹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之後先是自立為西楚霸王,又大封劉邦、章邯等十八個諸侯王。這點令人非常奇怪,當時秦國統一六國已經十幾個年頭了,「皇帝」的概念既然已經出現,那風頭一時無兩的項羽為什麼不選擇自立為帝,反而是要去當一個只是聽起來霸氣的西楚霸王呢?難不成這位楚國貴族子弟,竟然還對分封制念念不忘麼?
  • 西楚霸王項羽的兵器之謎
    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會稽郡斬殺郡守後崛起,舉兵反秦。巨鹿之戰後,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海內。是時,仗分天下,冊封十八路諸侯。司馬遷評價道:「大政皆由羽出,號稱西楚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寫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話。
  • 巨鹿之戰: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的破釜沉舟是戰役的關鍵因素
    在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很多,而其中就有項羽的成名之戰——巨鹿之戰。這一戰不僅使項羽威名大震,在其叔父項梁死後迅速成長起來,填補了項梁留下的權力真空,而且也成為秦末農民戰爭在軍事形勢上的最大轉折點。正是從巨鹿之戰開始,義軍在軍事上才取得了對秦軍的優勢,戰場主動權轉到了反秦義軍一方。
  • 巨鹿之戰項羽究竟是怎麼以5萬破40萬的?
    就以項羽的成名之戰「巨鹿之戰」來說,巨鹿之戰項羽以弱勝強,以5萬兵力大破40萬秦軍,堪稱是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但是人們對這場戰役最多的印象只是「破釜沉舟」,然後楚軍士氣大增大破秦軍,這對於一場決定了天下歸屬的戰役來說,是不嚴謹的,也是不客觀的,今天我們就要詳細分析項羽在巨鹿一戰中究竟做了些什麼才使得勝利的天平向他傾斜。
  • 河北邢臺市平鄉縣,西楚霸王項羽在這裡一戰成名
    只要你對秦漢史稍有了解,一定知道那場名垂千古的大戰——巨鹿之戰(也稱鉅鹿之戰)。這場決定我國歷史走向、轟轟烈烈的滅秦大戰,就發生在平鄉縣。你可能會拿出一張河北省地圖說:不對,巨鹿是發生過這場大戰,但巨鹿縣就在河北省邢臺市的地圖上,和平鄉有什麼關係?這個事比較簡單:現在的巨鹿縣在秦朝時還不存在,當時秦朝確實設有巨鹿縣,縣治卻在現在的平鄉縣城。
  • 「巨鹿之戰」,項羽如何以少勝多?
    公元前207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率20餘萬秦軍北上攻趙,並急調上郡的王離部20萬秦軍南下,圍困趙王歇於巨鹿(今河北平鄉),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巨鹿之戰也是中國歷史上的關鍵一戰,是決定大秦帝國命運的一戰,意義極大。強大的秦軍何以會失敗,項羽只有5萬兵馬,何以能以少勝多呢,打敗秦國名將章邯的20萬兵馬?
  • 巨鹿之戰,項羽一戰封神
    這時,陣列中不知是誰,輕聲悠悠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當年荊軻刺秦王臨行前,人們送別壯士之歌,慷慨赴死,沉鬱悲壯。此時唱來,既回答了項羽「怕什麼」之問,更唱出了不少士兵此刻的心聲。「我也怕。」項羽平靜地說。
  • 巨鹿之戰:項羽封神一戰背後的歷史問號
    項羽自幼跟隨叔父項梁,勇武有力,膽氣過人。定陶之戰中,項梁遭章邯突襲,力戰而亡,楚懷王一直憂心項氏一族坐大以致尾大不掉,正好藉此削弱項羽權力。因此,本為項梁副手的宋義受到重用,地位日隆。接到趙王求救信函後,懷王拜宋義為主將,項羽做偏將,領兵援趙。抵臨前線後,作為盟軍之首,宋義和其他諸侯表現無二,一直對秦趙交戰持觀望之勢。
  • 西楚霸王:大丈夫當如此也!
    項羽開始起兵時,二十四歲!英雄大出,氣質非凡!巨鹿之戰(項羽5萬+諸侯聯軍10萬VS秦軍40萬)秦將王離將趙王圍在巨鹿!項羽殺了不願救援趙國的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鴻門宴霸王別姬在垓下之戰中,劉邦的漢軍團團包圍住項羽的軍隊,而項羽身邊只有八百名壯士,項羽感嘆自己空有一身力氣,卻不能打敗敵軍。
  • 西楚霸王項羽——被歷史抹黑了兩千年的真英雄
    巨鹿之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懷王派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派軍救援趙國。無奈宋義在路上延誤戰機,整日在營帳中飲酒作樂。分封諸侯項羽在得到楚懷王的同意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
  • 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
    陳嬰的母親聽說自己的兒子被推薦為起義軍的首領,私下對陳嬰勸告說:「兒啊,自從我做了你們陳家的媳婦,還沒聽說過你們陳家祖上有顯貴之人,如今你突然有了這麼大的名聲,恐怕是不祥之兆。依我看,不如歸屬在某位將軍的麾下,起義成功可以封侯,起義失敗也容易逃脫,這樣你就不是官府聚焦追捕的頭號人物了。」
  • 西楚霸王,不再低調,吾之神勇,千古無二!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有人這樣評論他。從第一個字大家就已經猜出來了,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人稱西楚霸王的項羽。項羽是一名武力出名的神勇之人,那麼在王者峽谷中的他又表現如何呢?還是不是一名站在頂峰的男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