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戰:項羽「秒殺」10倍秦軍,一戰封神,是否言過其實?

2020-12-15 水墨書窗

在歷史舞臺上,項羽的正式亮相,是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之後。陳勝吳廣為反抗秦王暴政,在大澤鄉發動農民起義,後在楚國國都陳縣,建立了張楚政權。

根據《史記》的文字記載,之所以命名為張楚政權,正是因為有擴張楚國版圖,強大楚國軍隊之意。

和陳勝的出身不同,項羽乃楚國一介貴族,他和秦軍之間的對決,不是農民式反抗意識的覺醒,而是為避免楚國被秦國吞併。

世風日下,暗流湧動

秦始皇將王位傳給了兒子胡亥,史稱秦二世當政。秦二世不僅治國無方,而且引發諸侯國不滿,面對無德無能的胡亥,百姓們民怨沸騰,諸侯國紛紛叛離。

楚人頗具愛國之情懷,自秦始皇一統六國以來,在戰爭中拼死抵抗、不予妥協。如今秦國的統治不得人心,新仇與舊恨相互疊加.

以項梁為首的會稽起義,吸引各路人馬前來投奔,後在謀士範增的建議下,擁立楚懷王之孫米心為王。項羽被封為大司馬副將軍,範增則被封為軍師。

奪取兵權,解救趙國

在救趙的巨鹿之戰中,項羽以副職之身份,協助主將宋義攻打秦軍。但宋義與項羽、範增策略不和,再加上宋義不能與士兵同甘苦,備受壓抑的項羽,藉機斬殺了宋義,於楚軍上下贏得聲譽。

楚懷王既不可治罪,又一時無法決斷,遂作個順水人情,扶持項羽為抗秦新主帥,以解巨鹿趙國之困。

史學粉飾,不難窺破

司馬遷筆下的《史記》,將巨鹿之戰的故事,尤其是頂著主角光環的項羽,描摹地神乎其神,其誇張程度令後人咋舌,更引發了歷史探究者的質疑。

對史籍不實的猜測,無外乎一下三點:第一,兵力對比。第二,邏輯梳理。第三,常識推斷。

歷史上確實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但巨鹿之戰兩軍過於懸殊,項羽麾下的2萬兵力,竟能與秦軍20萬人馬相抗衡,「秒殺」10倍秦軍且一路所向披靡、無往不勝,從此締造了西楚霸王的功業,這顯然是名過其實、誇大其詞了。

司馬遷作為史官,其所持的立場和態度,明顯倒向項羽而貶抑劉邦,甚至可能罔顧歷史事實,也在所不惜。

項羽欲圍困王離,首先要解決章邯。若章邯一日不除,他無法靠近王離,與其對壘排陣。章邯何許人也?他是王離的後衛。

項羽雖有劉邦支援,但其主力不敵章邯,只一味藉助高昂士氣,也不足以抵擋王離手下10萬秦軍和章邯手下20萬秦軍。

可《史記》偏偏要宣揚項羽的戰功,他逼迫章邯臣服,將王離一舉擒獲,是滅亡秦國不可多得的英雄。 

然而,我們從一系列的溢美之詞中,不時發現違背常理的漏洞。從項羽討伐到王離受降,前後僵持長達兩個多月的交戰,項羽的乾糧卻充其量只能維持三天,如何能夠做到鼓舞士氣而無人抱怨?

忍飢挨餓、水米不進的情形下,還能保持充沛飽滿的戰鬥力?一直支撐到最後的勝利?以正常的智商和眼光來看,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已經蛻變成了一尊神。

當其他諸侯國未敢參與迎戰之時,項羽僅依靠孤軍奮戰,即能突出重圍,穿越章邯20萬秦軍,將王離兵馬打得分崩離析,可又如何進一步解釋。

者說是自圓其說,將諸侯軍收編入伍後,幾近半年尚未一舉消滅章邯呢?直至章邯主動提議和談,項羽假意向對方停戰,趁其不備、伺機偷襲,章邯軍部仍未被項羽擊潰?

司馬遷力挺項羽,頌揚他屢次挫敗章邯。可是,當章邯與楚國會盟之日,原本處於戰敗地位的他,居然被楚懷王拜封為雍王,一代戰神項羽,其封王數量,竟屈居於章邯之下。

即便項羽有此博大胸懷、既往不咎,一心向敵手顯露謙卑,也不該將他高舉過頭頂,讓所率領之士卒當笑話來圍觀。

若當真如此,其手下人定心有不甘,繼而與項羽發生嫌隙,項羽也不能不考慮部下的接受度吧。

查無旁證,疑點重重

《史記》與《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的時間表述有衝突。《史記》刻意模糊掉戰爭具體的時間軸,只是帶著蓋棺定論的評價風格,聲明項羽背水一戰、一路追擊,王離就順理成章地,作了他手下的一員敗將,為解圍巨鹿立下首功。

在《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中,卻能找到史實的詳情記載,項羽渡過漳河的時間,是在三年十一月,然後雙方打響巨鹿之戰,王離於三年端月向楚軍投降。

項羽在缺少軍糧的條件下,選擇繼續與秦軍交戰,這個過程本身與王離受降的結果,並未構成項羽立功的直接證據,還有諸多作戰細節尚未曝光公開。

向北渡過漳水,是項羽圍困王離的先決條件。其次,要與章邯20萬秦軍相遇,其南北縱向布陣之寬,可綿延至數十公裡,項羽再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輕而易舉地拿下。 

設想一下,就算是項羽大勝章邯,將王離形成包圍之勢,也不過是紙上談兵,毫無半點實現的可能性。

從地理位置上分析,章邯在棘原安營紮寨,與巨鹿相隔才幾公裡路,與王離之軍部匯合,簡直是協同作戰、易如反掌。

項羽軍即便躲過章邯耳目,或者向章邯隊伍舉兵強攻,很快就會被王離和章邯兩面夾擊。倘若以小股部隊包抄的戰術,依然不會迎來勝利的曙光,只能任由其被兩軍分別殲滅。

章邯在巨鹿之南包圍,布置下20萬秦軍,漳水位於秦軍之南,項羽正在漳水之南。章邯始終保持主力部隊,更未踏出棘原城半步。章邯離巨鹿近,項羽離巨鹿遠。

項羽要想王離展開正面交鋒,其難度一望而知。《孫子兵法》的計策,早就有過定論,只有相當於敵人十倍的兵力,才可能將敵軍困在包圍圈。

根據趙王歇幾萬人馬的兵力判斷,王離的包圍的部隊人數,定是趙軍數目的十倍之多。

模擬一個簡單的算式,趙王歇出兵2萬,王離包圍部隊10萬,項羽包圍部隊50萬。

可實際的戰爭形勢不容樂觀,項羽的兵馬總數尚不達40萬,其中包括章邯20萬秦軍,齊、燕、趙等叛軍,以及漳水之南幾萬部隊。

項羽何以圍困王離兩月之久?何以對付章邯的20萬秦軍?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和《史記黥布列傳》,均未列出項羽和王離單挑的實例。

要是沒有掐斷秦軍的糧道,引發糧食供給恐慌;要是沒有諸侯國參與助陣,和楚軍主力並肩作戰;要是沒有一渡漳水,身赴前線與秦軍對決,楚軍怎能以摧枯拉朽之勢將秦軍擊敗?

王離投降於楚軍,也許有不為人知的隱衷,並非畏懼於項羽的英名。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歡迎讀者暢所欲言。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巨鹿之戰,項羽一戰封神
    三個月以來,通過巨鹿南面的轉運碼頭棘原,章邯將補給物資一批批運往前線王離軍營。這條糧道無疑是秦軍的生命線,為確保它的安全與暢通,章邯在棘原到巨鹿之間,大興土木工事,於馳道之上堆砌壁壘、築造甬道。英布與蒲將軍打擊破壞的,正是這些防禦工事。楚軍四面出擊,火燒甬道,秦軍不堪其擾,疲於應對。勝利的天平開始微微倒向楚軍這一邊,項羽下令主力軍隊渡河進擊、破秦救趙。
  • 巨鹿之戰:項羽封神一戰背後的歷史問號
    但令章邯、王離始料不及的是,在小城巨鹿,強大的秦軍遭遇到頑強的抵抗。  巨鹿位於河北平鄉,今看其地形,與華北平原其他地區無異,一馬平川,似不利於防守。 項羽劉邦滅秦圖秦朝末年,上將軍項羽帶領楚軍渡過彰水,經過巨鹿一戰,破釜沉舟、勢如破竹,全殲秦軍主力。劉邦避實擊虛帶軍進入鹹陽,接受秦王子嬰投降。
  • 話說巨鹿之戰的項羽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中必然出現形形色色的戰爭,中國古代史就是一部戰爭史,從黃帝時期的涿鹿之戰(黃帝大戰蚩尤)到中國近代史的戰爭(解放戰爭),中華大地上已經戰爭了5000年。然而,雖戰爭不斷,但中華民族依然屹立不倒,仍然是當今世界上最為優秀的民族之一。
  • 巨鹿之戰疑點重重,項羽以六萬軍隊擊敗秦軍三十萬,功勞是否誇大
    巨鹿之戰疑點重重,《史記》記載似乎並不可靠如果我們以《史記》的記載來回顧「巨鹿之戰」,其實會發現史料的記載其實相當簡單,尤其是項羽擊敗秦軍的過程,不僅過程簡單,且甚至沒有提到具體戰果。而如果仔細推敲,我們甚至能發現《史記》的記載其實極為混亂,從而導致這場戰爭變得疑點重重。
  • 巨鹿之戰——項羽的英明,全是被逼出來的!
    巨鹿之戰應該屬於秦朝末年最引人矚目的一場對決,項羽破釜沉舟、以少勝多,先是殲滅王離大軍,而後迫使章邯大軍全部投降,秦軍主力就此湮滅,秦朝也就徹底失去了扭轉局面的機會。「巨鹿之戰」不但催生了一個著名的典故——破釜沉舟,也使項羽一戰成名,成為秦末起義軍的領袖巨鹿之戰,人們看到了項羽的運籌帷幄和領導能力,然而,如果將雙方戰前的備戰進行對比的話,就會發現,項羽的英明,完全是被逼出來的眾所周知,項羽一直跟隨項梁長大。
  • 「巨鹿之戰」,項羽如何以少勝多?
    公元前207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率20餘萬秦軍北上攻趙,並急調上郡的王離部20萬秦軍南下,圍困趙王歇於巨鹿(今河北平鄉),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巨鹿之戰也是中國歷史上的關鍵一戰,是決定大秦帝國命運的一戰,意義極大。強大的秦軍何以會失敗,項羽只有5萬兵馬,何以能以少勝多呢,打敗秦國名將章邯的20萬兵馬?
  • 巨鹿之戰,破釜沉舟勝章邯,27歲項羽以少勝多聞名天下
    巨鹿之戰,一舉奠定項羽的戰神封號,更是從這次戰爭的勝利中,項羽確立了楚軍的統帥地位,今天分享的主要內容就是,巨鹿之戰前前後後的故事,希望你喜歡。04巨鹿一戰,項羽光芒四射項羽聽到英布取得勝利的好消息,振臂一呼,號召大部隊渡過黃河,準備給章邯最後一擊,也是給秦朝致命一擊,這將是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戰爭,敗則亡,勝則名震華夏,20多歲的相遇顯示出與年紀不相符的老成。
  • 巨鹿之戰:項羽的成名戰,3萬人如何打敗40萬秦軍
    楚懷王得之,與項羽劉邦約定,誰先打入關中,誰就是關中王。於是派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走巨鹿這條路,解趙國之圍。劉邦直擊函谷關,以牽制秦軍。身為主帥的宋義,看到40萬秦軍,腿都嚇軟了,畢竟帶來的楚軍只有3萬餘人。於是駐紮在安陽這個地方,打算在黃河對岸坐山觀虎鬥。
  • 項羽巨鹿一戰驚天動地,正式接過項梁的盟主大旗!
    楚懷王雖然是項梁所立,可他並沒有優待項羽,趙王被章邯的秦軍圍困巨鹿的時候,向楚國發出求救,楚懷王把軍事大權交給了紙上談兵的宋義,只是讓項羽做了偏將,一切交由宋義做主。可那宋義有自己的打算,他計劃要秦軍和趙軍先分出個高下,再坐享漁翁之利。
  • 巨鹿之戰,項羽為什麼是正確的!
    一,戰前決策:反合縱路線與合縱路線的鬥爭巨鹿之戰,許多人說項羽不懂兵法,說宋義懂兵法。他們一看,宋義主張等秦兵虛懈再攻擊,一看就很有計謀的樣子,再一看項羽,破釜沉舟,一往無前,唉,一介莽夫而已。我不同意這個觀點。
  • 西楚玄鳥破秦軍,巨鹿之戰,經典的以少勝多
    巨鹿之戰的項羽,不僅斷別人的糧,還斷自己的糧,硬生生地扭轉了不利局面。項羽在幹掉宋義之後,獲得了楚軍的實際控制權。明白形勢已刻不容緩的他,立即揮軍北上,從平原渡口跨過黃河,向巨鹿主戰場大步前進!而此時,巨鹿的王離和章邯這對組合,配合依然默契。章邯利用黃河的水運之便,將敖倉的糧食順河而下,運送至距離巨鹿最近的棘原。
  • 破釜沉舟:淺析巨鹿之戰背後項羽玩轉的心理學、管理學和經濟學
    巨鹿之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項羽、劉邦滅秦之戰中,項羽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之平鄉鎮)城下,進行了殲滅秦軍主力的一次戰略決戰,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秦二世二年閏九月,章邯擊敗趙軍,攻佔趙都邯鄲(今屬河北)。
  • 項羽在巨鹿一戰封神,但此戰疑點重重,項羽果如記載中那麼神勇?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巨鹿之戰,項羽和項羽所率領的楚軍,表現得相當出色,出色到不真實的地步: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當時,巨鹿附近的諸侯軍還有十餘支,他們一直都在巨鹿作壁上觀,不敢縱兵,他們見楚軍呼聲震天,個個以一當十,便十分震恐。但在《史記》其他篇章中,卻有令人不安地蛛絲馬跡,顯示出項羽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厲害,項羽擊敗王離軍時,王離軍可能已經快要支撐不住了。
  • 巨鹿之戰中秦軍如何才能反敗為勝?
    秦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王離將軍(王翦之孫)率領,人數有十多萬,主要的任務是圍攻巨鹿城。另一部分由章邯將軍率領,人數約二十萬,負責押運糧草,從距離巨鹿幾百裡遠的棘原源源不斷地通過河流、甬道向王離軍輸送糧食。 項羽聯合諸侯一同救趙,各路諸侯兵加起來在人數上應該跟王離軍差不多,但從戰鬥素養上看,諸侯聯軍遠遠遜於秦軍。
  • 巨鹿之戰項羽究竟是怎麼以5萬破40萬的?
    就以項羽的成名之戰「巨鹿之戰」來說,巨鹿之戰項羽以弱勝強,以5萬兵力大破40萬秦軍,堪稱是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但是人們對這場戰役最多的印象只是「破釜沉舟」,然後楚軍士氣大增大破秦軍,這對於一場決定了天下歸屬的戰役來說,是不嚴謹的,也是不客觀的,今天我們就要詳細分析項羽在巨鹿一戰中究竟做了些什麼才使得勝利的天平向他傾斜。
  • 《大秦賦》之後的歷史:巨鹿之戰,誰才是打敗秦軍的最大功臣?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將章邯、王離合兵共計40萬人討伐趙國,剛剛復國的趙國君臣驚慌不已,派人向楚懷王(心)求救,宋義,項羽等人出兵迎擊秦軍救援趙國,其他剛剛復國的各路諸侯也出兵,秦末漢初最精彩的一戰—巨鹿之戰,即將拉開序幕。
  • 巨鹿之戰: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的破釜沉舟是戰役的關鍵因素
    在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很多,而其中就有項羽的成名之戰——巨鹿之戰。這一戰不僅使項羽威名大震,在其叔父項梁死後迅速成長起來,填補了項梁留下的權力真空,而且也成為秦末農民戰爭在軍事形勢上的最大轉折點。正是從巨鹿之戰開始,義軍在軍事上才取得了對秦軍的優勢,戰場主動權轉到了反秦義軍一方。
  • 河北邢臺市平鄉縣,西楚霸王項羽在這裡一戰成名
    只要你對秦漢史稍有了解,一定知道那場名垂千古的大戰——巨鹿之戰(也稱鉅鹿之戰)。這場決定我國歷史走向、轟轟烈烈的滅秦大戰,就發生在平鄉縣。你可能會拿出一張河北省地圖說:不對,巨鹿是發生過這場大戰,但巨鹿縣就在河北省邢臺市的地圖上,和平鄉有什麼關係?這個事比較簡單:現在的巨鹿縣在秦朝時還不存在,當時秦朝確實設有巨鹿縣,縣治卻在現在的平鄉縣城。
  • 項羽:巨鹿之戰,一戰定乾坤,千古霸王,將星突顯,帝國初現頹勢
    公元前207年,以楚國為首的各國義軍在巨鹿與秦軍進行了一場戰役,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此戰役之後,秦王朝開始走向滅亡,作為此次戰役的領導者,項羽開始展現其突出的統兵能力。
  • 一、推測西楚霸王項羽用兵:布陣、戰術之巨鹿之戰
    而項羽一生,就打勝了兩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一則是對秦的巨鹿之戰,一則是對劉邦各諸侯聯軍的睢水之戰,也叫彭城之戰。巨鹿之戰中,項羽殺宋義奪得軍權後,率部馳援巨鹿趙軍。此時秦軍王離所率領的二十萬長城兵團正在圍攻巨鹿城,二十萬章邯兵團則駐紮在巨鹿南邊,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輸送糧草與王離兵團。各諸侯近二十萬聯軍則在巨鹿東北方向築壘,並伺機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