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舞臺上,項羽的正式亮相,是在陳勝吳廣起義失敗之後。陳勝吳廣為反抗秦王暴政,在大澤鄉發動農民起義,後在楚國國都陳縣,建立了張楚政權。
根據《史記》的文字記載,之所以命名為張楚政權,正是因為有擴張楚國版圖,強大楚國軍隊之意。
和陳勝的出身不同,項羽乃楚國一介貴族,他和秦軍之間的對決,不是農民式反抗意識的覺醒,而是為避免楚國被秦國吞併。
世風日下,暗流湧動
秦始皇將王位傳給了兒子胡亥,史稱秦二世當政。秦二世不僅治國無方,而且引發諸侯國不滿,面對無德無能的胡亥,百姓們民怨沸騰,諸侯國紛紛叛離。
楚人頗具愛國之情懷,自秦始皇一統六國以來,在戰爭中拼死抵抗、不予妥協。如今秦國的統治不得人心,新仇與舊恨相互疊加.
以項梁為首的會稽起義,吸引各路人馬前來投奔,後在謀士範增的建議下,擁立楚懷王之孫米心為王。項羽被封為大司馬副將軍,範增則被封為軍師。
奪取兵權,解救趙國
在救趙的巨鹿之戰中,項羽以副職之身份,協助主將宋義攻打秦軍。但宋義與項羽、範增策略不和,再加上宋義不能與士兵同甘苦,備受壓抑的項羽,藉機斬殺了宋義,於楚軍上下贏得聲譽。
楚懷王既不可治罪,又一時無法決斷,遂作個順水人情,扶持項羽為抗秦新主帥,以解巨鹿趙國之困。
史學粉飾,不難窺破
司馬遷筆下的《史記》,將巨鹿之戰的故事,尤其是頂著主角光環的項羽,描摹地神乎其神,其誇張程度令後人咋舌,更引發了歷史探究者的質疑。
對史籍不實的猜測,無外乎一下三點:第一,兵力對比。第二,邏輯梳理。第三,常識推斷。
歷史上確實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役,但巨鹿之戰兩軍過於懸殊,項羽麾下的2萬兵力,竟能與秦軍20萬人馬相抗衡,「秒殺」10倍秦軍且一路所向披靡、無往不勝,從此締造了西楚霸王的功業,這顯然是名過其實、誇大其詞了。
司馬遷作為史官,其所持的立場和態度,明顯倒向項羽而貶抑劉邦,甚至可能罔顧歷史事實,也在所不惜。
項羽欲圍困王離,首先要解決章邯。若章邯一日不除,他無法靠近王離,與其對壘排陣。章邯何許人也?他是王離的後衛。
項羽雖有劉邦支援,但其主力不敵章邯,只一味藉助高昂士氣,也不足以抵擋王離手下10萬秦軍和章邯手下20萬秦軍。
可《史記》偏偏要宣揚項羽的戰功,他逼迫章邯臣服,將王離一舉擒獲,是滅亡秦國不可多得的英雄。
然而,我們從一系列的溢美之詞中,不時發現違背常理的漏洞。從項羽討伐到王離受降,前後僵持長達兩個多月的交戰,項羽的乾糧卻充其量只能維持三天,如何能夠做到鼓舞士氣而無人抱怨?
忍飢挨餓、水米不進的情形下,還能保持充沛飽滿的戰鬥力?一直支撐到最後的勝利?以正常的智商和眼光來看,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已經蛻變成了一尊神。
當其他諸侯國未敢參與迎戰之時,項羽僅依靠孤軍奮戰,即能突出重圍,穿越章邯20萬秦軍,將王離兵馬打得分崩離析,可又如何進一步解釋。
者說是自圓其說,將諸侯軍收編入伍後,幾近半年尚未一舉消滅章邯呢?直至章邯主動提議和談,項羽假意向對方停戰,趁其不備、伺機偷襲,章邯軍部仍未被項羽擊潰?
司馬遷力挺項羽,頌揚他屢次挫敗章邯。可是,當章邯與楚國會盟之日,原本處於戰敗地位的他,居然被楚懷王拜封為雍王,一代戰神項羽,其封王數量,竟屈居於章邯之下。
即便項羽有此博大胸懷、既往不咎,一心向敵手顯露謙卑,也不該將他高舉過頭頂,讓所率領之士卒當笑話來圍觀。
若當真如此,其手下人定心有不甘,繼而與項羽發生嫌隙,項羽也不能不考慮部下的接受度吧。
查無旁證,疑點重重
《史記》與《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的時間表述有衝突。《史記》刻意模糊掉戰爭具體的時間軸,只是帶著蓋棺定論的評價風格,聲明項羽背水一戰、一路追擊,王離就順理成章地,作了他手下的一員敗將,為解圍巨鹿立下首功。
在《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中,卻能找到史實的詳情記載,項羽渡過漳河的時間,是在三年十一月,然後雙方打響巨鹿之戰,王離於三年端月向楚軍投降。
項羽在缺少軍糧的條件下,選擇繼續與秦軍交戰,這個過程本身與王離受降的結果,並未構成項羽立功的直接證據,還有諸多作戰細節尚未曝光公開。
向北渡過漳水,是項羽圍困王離的先決條件。其次,要與章邯20萬秦軍相遇,其南北縱向布陣之寬,可綿延至數十公裡,項羽再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輕而易舉地拿下。
設想一下,就算是項羽大勝章邯,將王離形成包圍之勢,也不過是紙上談兵,毫無半點實現的可能性。
從地理位置上分析,章邯在棘原安營紮寨,與巨鹿相隔才幾公裡路,與王離之軍部匯合,簡直是協同作戰、易如反掌。
項羽軍即便躲過章邯耳目,或者向章邯隊伍舉兵強攻,很快就會被王離和章邯兩面夾擊。倘若以小股部隊包抄的戰術,依然不會迎來勝利的曙光,只能任由其被兩軍分別殲滅。
章邯在巨鹿之南包圍,布置下20萬秦軍,漳水位於秦軍之南,項羽正在漳水之南。章邯始終保持主力部隊,更未踏出棘原城半步。章邯離巨鹿近,項羽離巨鹿遠。
項羽要想王離展開正面交鋒,其難度一望而知。《孫子兵法》的計策,早就有過定論,只有相當於敵人十倍的兵力,才可能將敵軍困在包圍圈。
根據趙王歇幾萬人馬的兵力判斷,王離的包圍的部隊人數,定是趙軍數目的十倍之多。
模擬一個簡單的算式,趙王歇出兵2萬,王離包圍部隊10萬,項羽包圍部隊50萬。
可實際的戰爭形勢不容樂觀,項羽的兵馬總數尚不達40萬,其中包括章邯20萬秦軍,齊、燕、趙等叛軍,以及漳水之南幾萬部隊。
項羽何以圍困王離兩月之久?何以對付章邯的20萬秦軍?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和《史記黥布列傳》,均未列出項羽和王離單挑的實例。
要是沒有掐斷秦軍的糧道,引發糧食供給恐慌;要是沒有諸侯國參與助陣,和楚軍主力並肩作戰;要是沒有一渡漳水,身赴前線與秦軍對決,楚軍怎能以摧枯拉朽之勢將秦軍擊敗?
王離投降於楚軍,也許有不為人知的隱衷,並非畏懼於項羽的英名。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歡迎讀者暢所欲言。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