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小編祝大家開工大吉呀!這個春節大家是不是都吃遍了家鄉菜呢?這次春節期間,小編整理了湖南各地最有代表性的團圓飯特色菜,快來看看您的家鄉代表菜是不是這些呢?
中國人的春節團圓飯可謂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不僅各有特色,還蘊含著各式各樣的吉祥寓意。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湖南各地的特色代表菜有什麼特別的。
湖南當地的團圓飯,一定要有十個菜,有「十全十美」之意。團圓飯的頭道菜叫作「全家福」,寓意闔家富貴幸福。魚要整條,魚頭和魚尾要等到新年第一天再吃,討個「連年有餘」的好彩頭。
3公斤大小的肘子,放到桌上絕對是個龐然大物,
一般都吃不完,但這沒關係,端上桌,
圖的就是個好彩頭。
當地人管這叫做「扯皮有勁」,
意為過去的不開心都結束了,
要迎來的是有一個新年,要脫胎換骨從新開始。
毛氏紅燒肉因主席而聞名。
過年時,湘潭人桌上也都會準備一道毛氏紅燒肉。
這裡的紅燒肉選的是五花腩,
把五層三花的肚腩肉用冰糖八角桂皮先蒸再炸,
後入鍋放豆豉作料,做法非常講究和複雜。
做好的毛家紅燒肉色澤金黃油亮,
肥而不膩,十分的香潤可口。
提到株洲的年夜飯,炎陵「十碗葷」是不可少的。
這「十碗葷」一聽名字就很有排場,
做起來也是真材實料,美味可口。
10碗菜上席有固定順序:
頭碗(海碗盛)什錦菜;第2碗清蒸雞肉;
第3碗蒸蛋;第4碗清蒸豬雜片;
第5碗圍子肉(四方坨),第6碗鮮魚片;
第7碗小炒牛肉或鴨肉;第8碗東坡肉;
第9碗油炸魚塊;第10碗素菜。
衡陽人做扣肉很講究,取五花肉做坯料,
走油起炸,肉皮起皺,俗稱「虎皮」或「橘皮」。
皮好吃,肥肉因炸後油膩已去,於是口感很好。
作為扣肉,最後一層是被皮和肥肉扣著的好精肉,
條條絲絲,耐嚼有味,
還在扣肉底下扣些鹽菜或幹豆角。
這豬血丸子的主要成分是選料考究的豬肉、
豆腐、豬血、雞蛋、香料,
做成丸子後要先曬再燻,
燻的過程也一點馬虎不得,
這粉蒸排骨是為數不多的不辣的湘菜。
想想吃完火辣辣的菜之後來點清淡的,
俗話說:「大人望插田,小孩望過年。」
對於婁底人來說,
過年最令人神往的不是穿新衣、帶頭花,
而是肥得冒油、噴香的砧板肉。
砧板肉是婁底鄉親們必備的過年菜,
所謂砧板肉,就是洗乾淨的整刀臘肉,不切開,
直接放在鍋內煮,待煮熟後,再從鍋內取出來,
放在砧板上切開,這種肉就叫做砧板肉。
嶽陽的香乾是出了名的好吃,
採用優質的原材料製作,湘西人做出的臘肉,不僅用來待客,
同時也可做走親訪友、聯絡感情的禮物。
逢年過節,人們總要帶上臘肉去走親。
尤其那些小夥子,每逢節日來臨,
總要帶上臘肉去看望嶽父嶽母,
常德缽子菜又稱「甑缽爐子菜」、「燉缽菜」,
是常德當地的傳統美食,也是逢年過節的必備佳餚。
在常德人眼裡,沒有燉缽爐子是不成宴席的,
幾個容量大的缽,魚、肉、雞、鴨等都可燉,
邊吃邊下入一些鮮菜等,斟上小酒其味無窮。
土家三下鍋,又名張家界三下鍋,
在2009年榮登「湖南14市州故鄉菜之首」。
如今的三下鍋,不再是臘肉、豆腐、蘿蔔一鍋煮。
它不僅食用選材更加豐富廣泛,
吃法也有了乾鍋與湯鍋之分,
當地人最喜歡的搭配為肥腸、豬頭肉和臘肉;
或脆肚、鮮豬肉和竹筍;
或臘豬腳、蘿蔔乾和海帶等菜式。
這就是張家界三下鍋的魅力了,
也讓它當選為張家界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
罈子肉由來已久,是郴州人最離不開,
也是最接地氣的特色美食。春節是一種記憶,
有了準備年夜飯的熱鬧,記憶才不會褪色。
其實,年味,
就是回家好好陪陪家人。
吃上一頓暖心的年夜飯,
一食、一味、一餐、一情,皆有溫度,
團聚言歡、享盡美味。
來源|遊瀟湘
申明丨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予以刪除
更多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