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和《周易》都強調了一條人生哲理,學會將受益匪淺

2020-12-14 史者之旅

孔子的為政之道是後世很多王朝都十分尊崇的。即便到了清朝,這個滿族人創造的王朝依舊信奉儒學經典。我們今天就來說說《中庸》和《周易》中的一條人生哲理,對個人的成長是有巨大幫助的。

根據史書記載,魯哀公曾經向孔子詢問過治理國家的道理,孔子對魯哀公提出的策略是要選賢任能,修身以仁。孔子為魯哀公強調了修身治天下的道理,並向魯哀公闡述了「五達道」與「三達道」,並對魯哀公講明了「九經」。

之後,孔子對魯哀公說到:「(治理國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孔子提出的這一道理是治理國家的,但是通俗的來講,這句話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任何人,任何國家,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必須有計劃,有規劃,也有目的,做事情要有的放矢,要步步為營,要穩紮穩打,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如果做任何事情,沒有什麼規劃和目的,則會一事無成。除了做事情是這樣外,就是說話,為人處世也應該這樣。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必須要有所準備,如果沒有準備,上來就亂說,肯定不能做到言之有據,只會讓自己陷入理屈詞窮的地步。

這樣的道理,在《周易》中也有描述,《周易》中說到,「生生之謂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在變化之中的,這種變動不居,大化流行的「生生之道」正是要求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過程中,要有規劃,有目的,有步驟。

《周易·象傳》中說到,「既濟」卦為「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說的也是在做任何事情的過程中,我們要有步驟,有規劃。孔子還說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我們對待工作、學習還有生活都應該計深慮遠,做到有備無患。

無論是《中庸》還是《周易》這些國學經典對我們來說,似乎有些久遠了,不過,即便時空環境不同,但是這些經典之所以被奉為經典,就是對當下的我們依舊有啟示和警醒的作用。

當下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如果一個人想要全面發展,想要很好的成長,就必須有憂患意識,就必須穩紮穩打,只有保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這樣的憂患意識,才能在變幻的時代中把握住主動權,才能夠贏得機會,站穩腳跟。

相關焦點

  • 從《中庸》看《周易》的「慎獨」思想
    這兩處爻辭中的「獨」字,都可在用《中庸》裡的慎獨思想來解答。如果說「反覆其道」,是《周易》原文中提出的君子修身法則;那麼「反身而誠」,則是《中庸》的作者子思等人尊崇的修身法則。自反,反思、反省、反求諸己……這一切「反覆其道」的行為,都是君子慎獨的表現。而慎獨,在《中庸》更是上升到了君子「不可須臾離也」的修道方法。
  • 《周易》:六種人生哲理,知曉處處受益
    如《乾卦》,從初九開始,都在講「德」的問題。《文言傳》將其概括為「四德」:「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具體到每一爻辭,《文言傳》都有相應的闡釋。初九「潛龍勿用」,《文言傳》解釋為「龍德而隱者也」。
  • 讀哲理故事,悟快樂人生——阜南一線教師的人生感悟
    運營總監:鮑安常LJ0072021年1月4日整理閒暇之餘,我走進圖書室,借了一本《讀哲理故事,悟快樂人生》的感悟人生的哲理故事書,工作之餘看了一些哲理故事,使我受益匪淺。他說:有一個瞎子在夜間走路時手裡提著一個大燈籠,別人看了都感好奇,就問他:「你自己看不見,為什麼還要提燈籠走路?」那盲人滿懷歡喜地說:這個道理很簡單,我提燈籠的目的不是為自己照路,而是讓別人容易看到我,不會誤撞到我,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
  • 周易取名:周易裡的精選好名,個個哲理豐富、智慧滿滿!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國學經典之一,被譽為「大道之源」。《周易》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蘊含的思想智慧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很多家庭為新生小寶寶取名字的重要參考。
  • 《周易》裡面最經典的十句話,看完受益匪淺,看看你做到了幾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曾經的的周文王被困在監獄中,用了七年時間不斷的演算和研究,最後創造出絕世經典之作《周易》,這部主要在佔卜方面有所記載和闡述的書籍,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的經典,也讓我們見識了中華文化的深奧,雖然在這裡沒有提到太極和陰陽,但是後來很多的文學作品和奧義都是通過這部書得出的靈感
  • 《周易》最高明的智慧:人生若讀懂這兩句話,必將無往而不利
    《周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易經又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易道廣大,潔靜精微。而這一部中國人最重要的經典,將人的修養和修行以及人的命運講到了極致。《周易》乾卦中有這樣兩句話:讀懂這兩句話,受益匪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不停運轉,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斷地前進。人生於世,需當奮發圖強,努力向前,與天地之道融合,勇猛精進,堅忍剛毅,力求進步!
  • 人生哲理經典簡短語錄,個性有範兒,讓人受益匪淺
    快樂的鑰匙一定要放在自己手裡,一個心靈成熟的人不僅能夠自得其樂,而且,還能夠將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感染周圍更多的生命。5、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龍應臺6、一個人,無論多清高多超逸,不要把人生浪費在討厭折磨你的人這種事情上,一生只有一次的人生,好好過都嫌時間不夠呢。
  • 去年高考試卷中的周易象數,隱藏了多少人生哲理
    《周易》被譽為「大道之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自然哲學的根源也是人文實踐的理論基礎,更是自古以來民族傳承和智慧的結晶,其內容非常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文明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對於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起著不太替代的重要作用。從《周易》中可以看出,自然哲學基礎永遠是傳統文化中最精華的部分。
  • 感悟人生哲理句子,人生哲理名言語句
    感悟人生哲理句子,人生哲理名言語句1.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2.給自已標價越高,自已的價值實現就越大。感悟人生哲理句子,人生哲理名言語句13.命運是可以改變的。14.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則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 《周易》太極陰陽八卦理解人生世界觀
    《周易》即《易經》,是集中國眾多古聖先賢探索宇宙自然奧秘、從事社會實踐的智慧的文化巨著。《周易》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中華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周易》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 快速理解《中庸》,只需抓住四點
    《中庸》是以「天人合一「這一思想為其理論基礎,通過反覆強調內外的關係闡明中庸之道的。我們需要抓住以下四點,就能快速理解《中庸》及它的現實意義。1、「中庸」變通的態度《中庸》中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周易》中的天道:男人後半輩子的成敗,取決於是否掌握這3點
    懂得靜心思考《周易》第二卦——潛龍勿用。意思是機會還未成熟時,龍應潛伏於水下,韜光養晦,決不可冒進。男人進入人生的後半程,一定要學會做「潛龍」,凡事應該先思而行,謀定而後動,寵辱不驚,不為外物所影響。因此,我們應當學會做一條潛龍,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決不可躁動不安,做一些投機冒險的勾當。年輕時候能搏一搏,請問年紀漸長的你,還有這樣的心氣嗎?
  •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嗎,如何才算把握了中庸
    儒家思想的精髓大抵體現在孔子的中庸思想。至於怎麼樣才算學會了儒家之精髓,若以中庸思想為儒家精髓來看,要學會中庸,首先得把握中庸思想的靈活性和原則性。但是,世事無常,而中庸思想所講求的那個度總是難以掌握的,所以,還沒有誰可以說自己已經學會了中庸的,只能說在走向中庸的路上。
  • 易經:越自律的人,人生越容易開掛,你有多自律,你就有多優秀
    在古代,人們把《易經》看作是「群經之首」,其中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經過無數人的實踐證明,書中闡述的內容,對我們日常的生活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易經的智慧告訴我們:懂得自律的人,就等於給自己的人生加上了一條約束自己的繩索,這不是作繭自縛,這是有的放矢。決定你人生高度的,往往就是這根繩索:自律!不要小看了它,因為當你自律,你的人生終將開掛!
  • 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四書五經對於中國人來說,真的是名聲太大,如雷貫耳,好像只有把這四書五經都能倒背如流的才算是滿腹經綸似的。那麼這個所謂的四書五經到底是哪四書、哪五經呢?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傳統上,把這四書五經看作是儒家的名著或經典。儘管孔子做了「十翼」,我個人還是覺得《周易》不是局限於儒家的,應該是先於儒家、超脫於儒家的。今天,想探討一下「中庸」這個概念。
  • 中庸,一種至高的人生智慧
    其實大部分人都誤解了「中庸」的意思)。按此理去推導,人之個體所有的行為活動,不論善惡,便都符合這由本性的本能發用再意識動機的產生,最後轉換為行為而對外展現這個行為邏輯。所以此處也不得不佩服我們的祖先,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將人的意識行為之間的邏輯性總結的如此精妙。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禍福相倚
    孔子考慮問題從來很辯證的,《周易》中很多地方體現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精神。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宋國有一人家,三輩子都好行仁義,做好事。
  • 周易提醒:德薄位尊,智小謀大,力小任重
    中國是一個有著5千年歷史的國家,它留下的文化典籍也是浩如煙海,如果說非要跳出獨特的一本,那一定是《周易》。在多數人看來,《周易》就是簡單的卜卦算命,但真正研究才發現,它裡面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卻讓人肅然起敬。
  • 2021初中語文常考作文素材:人生哲理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語文常考作文素材:人生哲理,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人生似一束鮮花,仔細觀賞,才能看到它的美麗;人生似一杯清茶,細細品味,才能賞出真味道。我們應該從失敗中、從成功中、從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
  • 《周易》裡的「中」到底是什麼意思?
    《周易》中出現的所有「中」字,我們都可以在《中庸》裡得到它的最準確解釋。一、「中行」之意「中行」一詞,就是「中道」之意。孔子嘗言:「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周易》中,將這個過程稱為「復」。《復》卦的卦辭中說「反覆其道」,暗示的正是《中庸》裡的「率性之謂道」,是要君子修習自性,使之恢復到嬰兒時期的「喜怒哀樂之未發」狀態。君子如何才能夠得到「中」?靠的就是「反覆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