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谷芳 -
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
2016年,中華文化促進會授予「中華文化人物」頭銜給我,在授獎時我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我們整個社會就像個競技場,則無論你是跑百米、四百、一千、五千、一萬、十萬抑或馬拉松,勝利者最終就只一個,其他人則都是挫敗者,而這一場的勝利者也不能保證下一場還是勝利,於是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棲棲遑遑,人心不安。
為什麼我們不把人生當成登山?山有千萬座,或巍峨或秀麗,你盡可以擇一而登。而即便是同一座山,也「橫看成嶺側成峰」,即便是同一個登山道,也不是登頂才叫成功,走在山道,涼風習來,你往樹下大石一坐,回眸一望,照樣可以滿目青山。我想如果更多的人能觀照到這點,社會就一定會產生改變。
觀照中國文化有兩個關鍵而必要的基底切入:
第一個是人間性。比諸世界其他大文明,中華文化是帶有最強人間性的一個文明。西歐、印度、日本都擁有豐富的創世神話,談及「彼岸」的世界,中國在此則很稀薄,中華文化更多的重點就放在人間――「此岸」之上。
第二個是儒釋道三家。今天的主題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我來說,所談的也就是生命空間擴展的問題。當你只有修身,你生命空間就只及於自身;你若是齊家,生命空間就與家有關;到了治國平天下,你的生命空間就更進一步擴大了。
擴展生命空間的觀照角度可以有兩種:
一種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擴展。我們站在自我基點擴展意志,不管別人,甚至造成別人損傷也在所不惜。這種方式必然帶來人與人更多的衝突。生命擴展是生命的一種本能,但在此我們得有一定的觀照,否則即便不說侵害別人,我們自身之所擅,若超過一定限度,「善水者溺、善火者焚」,它一樣會成為自己生命的負累。
另外一種是「照見萬法」的生命擴展。智者總在提醒我們不能只以自我為中心,而要以一種照見「生命實然」的方式來開展生命。人,是處在宇宙萬法的脈絡中,如果不觀照這個脈絡,一直以自我為中心擴展生命,最後一定是反噬自身,害人害己。
世間種種,往往都可以回溯到生命空間的擁有或擴大,而探討生命空間的擴大,各個文化總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的關係上,做總體的設計。這是世界文化的共同基底,這三個問題處理好了,生命才會安然,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第一,人與人。人是群居動物,我們一生下來就在人的社會網絡中。面對這樣一個先於你存在的東西,如果沒能跟它建立起合理關係,就會造成生命的斲傷。
第二,人與自然,這裡有外在自然與內在自然。內在自然是指我們的身心,外在自然是指整個大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是文化設計上重要的面相。科技發達,往往讓我們以為人是在自然之外,其結果就如今天的生態環境般,終將反噬自身。
第三,人與超自然。人從何而來,往何而去,我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生命本質是什麼?這些終極性的回問關聯我們的宇宙觀、生命觀,沒這,生命就容易淪為虛無主義、享樂主義。人,需要有一個超於自然,超於生老病死有限生命之外的大坐標,來作為一種根柢價值,作為我們對生命、對宇宙、對人生的基底參照。
在中國,儒釋道三家,儘管互有涵涉,但實際則分領了上述三個坐標的文化設計。人與人的生命擴展,我們主要得力於儒家。在中國,你對儒家缺乏領略,就會跟這社會格格不入。
談儒家的人與人,除了倫理外,還得談天人。天人關係不是透過宇宙客觀律法來說明的,它更多的是一種體會。人有良知,這裡與天就有內在的連通。正因有這種關係,小到如何體得天心,大到如何治理天下,就能「吾道一以貫之」。
但如何體得天心,更具體的就在「讀史」。在座這樣行走江湖,在世間法打拼的人,一定要有「史的觀照」。如此,你的生命才會擴大,就不再只是活在21世紀上海的一個生命,能「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生命時空軸擴大,生命空間也就大了。
人與自然的關係,主要由道家的自然哲思來主導。它所處理的,內在自然上,就是中醫體系;而外在自然上,道家的哲思主要則以藝術的樣貌直接浸透我們的生命。
三家中,道家與藝術的關係最深。沒有藝術,你的生命容易膠著,容易乾枯。面對社會網絡,儒家倫理給我們提供參考,但內在自我的生命延展,還得透過藝術以道家來滋養。
人與超自然方面,唐宋之後主要由佛家著墨。中國文化擁有極強的人間性,這是與其他文化相比最明顯不同的特質。這種人間性,客觀來講有長和短,有利有弊。利,指這個民族比較務實,不會空談太多抽象理念。但我們對根本原理的追求,對抽象正義的堅持,對終極價值的觀照,有時也就比較稀薄。好在歷史中有佛家進入,強化了在這方面的觀照,補足了中國文化在這方面的不足。
佛家談終極的解脫與超越,但到了中國,通過長時間的演化,人間性也變成大乘佛法的根本。而它對生命擴展的觀照主要則在於:
第一,佛家對宇宙萬法最根本的觀照在「緣起」。有了緣起觀照,生命對「自我」的執著就會逐漸放開,就不會以自我為中心來擴大生命空間,而會觀照到任何事物都是緣生緣滅,都有依他性,不是能夠獨立存在的。正如同在管理企業的過程中,如果只有你的意志,所有員工為你所用,那也只是遂行你自我空間的擴展而已。但如果你能回到緣起的觀照,你就會把自我放到最小,也就會請教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感受。
第二,佛法讓我們有宗教心,宗教心是來自於對生命根柢困頓處境如死生的觀照,而尋求對生命此終極問題的解脫。正因觀照於此,我們就能了解:儘管有人貴為公侯將相,有人賤為凡夫俗子,其實面對生命自由的根本課題,基本上都是一樣無助的。就因此,你會用更平等、更無我的角度看待眾生,看待自己在緣起中的角色。當你的我執更消溶的時候,你的困頓和負累就會更少。做到極致,也就會出現「怨親平等」的慈悲,到那時,也就進入了仁者無敵的境界。
在中國文化人間性基點上,我們看到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這三方面,儒釋道各自承擔著自己的主要角色,提供了我們深刻的智慧。而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觀照儒釋道三家給我們提示,對生命安頓、對社會發展則都有著關鍵性的作用。
2017年11月12日,林谷芳做客第三屆復旦大學EMBA人文盛典並發表主題演講。本文根據演講速記稿整理。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