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一大變局中,社會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融合。要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思想性、針對性,就必須充分把握好融合這一時代特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
近年來,雲南大學始終圍繞「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通過推進融合教育,不斷探索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新途徑、新做法。
推進能力與人格的融合。「教書」與「育人」從來就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學校始終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將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著力構建知識探究、能力提升、人格養成「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從「教」到「育」的轉變。一是積極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涵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二是始終堅持全面發展,把科學精神、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培養造就高素質的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
推進學校與社會的融合。當前,學校與社會的發展日益呈現出融合發展的趨勢。增進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和認識,增強學生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強國之責,歷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著力點。學校始終堅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的融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一是著力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大力開展馬克思主義傳播基地、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和教師國情調研基地建設,完善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傳播基地、艾思奇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展廳等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功能,形成了校內實踐、課外實踐和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育人空間得到有效拓展;二是在深入開展好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的基礎上,重點實施雲南大學「理解中國」系列計劃。通過開展閱讀計劃、社會觀察、調研服務等多種方式,抓住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國家觀和學術觀形成的關鍵環節,切實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引導學生了解歷史中國,認識現實中國,把握未來中國,建設當下中國。2019年,雲南大學「理解中國」調研服務彩雲南項目入選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名單。
推進科研與教學的融合。學校始終堅持推動教學與科研的融合發展,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新的教學內容,有效引導學生進入知識的殿堂和科學的殿堂。一是實施教研室振興計劃,在思政課教師中全面落實集體備課制。將集體備課作為一種變個體學習為共同學習的深度學習活動、一種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轉化成新的教學內容的科教融合模式、一種人才培養或人才成長的傳幫帶機制加以切實推廣。同時通過將教研室建設與集體備課制度有機結合,使教育者先受教育落到實處,以組織開展學術研究、集體備課、實踐教學等方式,有效提升思政課「三進」效果。二是主動承擔《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三卷)《擺脫貧困》《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等重要文獻非通用語多語種的翻譯推介工作,組織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雲南邊疆民族地區的理論與實踐」重大項目攻關,形成了一批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通過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新的教學內容,進一步提升思政課的質量和教學效果。
推進學科專業之間的融合。學校始終堅持以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推進學科專業之間的融合,全面提升育人成效。一是將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作為抓總工程,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列為學校一流大學建設重點學科,將思想政治課作為「第一課」來抓,不斷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二是進一步完善跨學科人才培養體系,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著力促進學科體系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貫通融合,把科學精神、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不斷增強理科生的人文素養和文科生的科學精神,培養具有批判精神、獨立思考能力、高度社會責任感、跨學科知識和國際視野的一流人才。
推進教師與學生的融合。面對知識大爆炸,我們已知的越來越少,未知的越來越多,構建新型師生關係已成為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學校始終將打造師生學習共同體作為重點,不斷推進教師與學生的融合。一是牢固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建立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索的新型師生關係,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了解學生所思所想,適應學生所需所求,不斷增強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親和力;二是大力營造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良好氛圍,既實現了教學相長,又切實做到教書和育人、言教與身教的有機融合。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還促進了師生的情感交流,達到師生雙方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
總之,通過把握時代特點,積極推進融合教育,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2019年,學校入選全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下一步,雲南大學將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質量,為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新的更大力量。
(作者系雲南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0年10月1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