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勞動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指明了方向。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勞動教育進行了部署,這是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根本遵循,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7月7日,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提高勞動教育質量和水平指明了方向,進一步凸顯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當前,深入貫徹《意見》要求,紮實推進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保證在實際落實的工作中不跑偏、不走樣,必須正確認識和深刻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基礎、現實意義和育人導向。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為,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勞動是人們創造歷史的第一個和最基本的活動。勞動發展史是人們理解全部社會歷史奧秘、理解社會歷史創造過程和歷史創造者的核心和關鍵。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生產實踐中不斷加強勞動教育作過許多闡述,為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19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關於勞動教育的科學理論。1847年,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一文中指出,生產力發展需要能發揮各方面才能的年輕人,通過教育可以使年輕人通曉整個生產系統,擺脫現代分工所造成的只能發展一方面能力的片面性,而全面發展的新人將為社會造就新的生產力,最終實現人的解放和社會的解放。[1]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明確指出要「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2]在這裡,馬克思和恩格斯已經把勞動教育作為未來社會教育方針的一項基本內容。1866年,馬克思在《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干問題給代表的指示》中,更是直接論述了關於勞動教育的諸多問題。他指出,在合理的社會制度下,現代工業使男女兒童和少年參加社會生產這個偉大事業,是一種進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趨勢,「但是工人階級中比較先進的那部分人則完全懂得,他們階級的未來,因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於新一代工人的成長。」「把有報酬的生產勞動、智育、體育和綜合技術教育結合起來,就會把工人階級提高到比貴族和資產階級高得多的水平。」[3]這些關於勞動教育的思想,在當時為工人階級爭取平等的受教育權指明了方向。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曾這樣寫道:「正如我們在羅伯特·歐文那裡可以詳細看到的那樣,從工廠制度中萌發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1897年,列寧在《民粹主義空想計劃的典型》一文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5]由此可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的重要途徑,而且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特別重視勞動教育與勞動實踐的結合,勞動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早在蘇區時期,毛澤東在論述蘇維埃文化教育總方針時就指出要把「文化教育與勞動聯繫起來」。[6]1937年,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了生產活動之於人的認識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人的認識,主要地依賴於物質的生產活動,逐漸地了解自然的現象、自然的性質、自然的規律性、人和自然的關係;而且經過生產活動,也在各種不同程度上逐漸地認識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關係。一切這些知識,離開生產活動是不能得到的。」[7]在這裡,毛澤東關於生產活動之於人的認識源泉性地位的分析,進一步提供了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理論基礎,強化了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生產勞動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我們黨的各項事業離不開千千萬萬勞動者。黨的幾代領導人和我們黨的教育方針都特別重視生產勞動實踐,重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關於勞動和勞動教育的科學理論,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理論基礎,系統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關於勞動教育的科學理論,堅持和弘揚馬克思主義的勞動歷史觀和勞動價值觀,有助於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有助於增強學生貫徹落實《意見》所規定的教育目標和要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現實意義
《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這是對新時代勞動教育重大戰略意義的深刻闡述。《意見》不僅根據各個學段的特點規定了勞動課程的學時,而且還根據不同學段、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詳細規定了其教育內容、評價制度,並對具體實踐場所、人才隊伍建設、經費投入機制、安全保障等內容,形成了完整的勞動教育體系,有力保障了勞動教育的順利實施。
為什麼黨和國家如此重視勞動教育?從《意見》中可以看出,「長期以來,各地區和學校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實踐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要看到,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8]這事實上反映了近年來我們對勞動教育重視不夠,引發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不僅如此,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原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受國內外錯誤思潮的影響,勞動教育的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在青少年一代中產生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導致一些青少年的勞動觀念越來越淡薄。這些現象不僅影響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而且與新時代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極不相適應。
勤於勞動、善於創造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特質,依靠這種特質和美德,我們擁有了五千多年燦爛文明;在近代,雖飽受民族磨難而仍能雄居於世界東方;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正是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才使中國社會的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幹出來的!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我們為創造了人間奇蹟的中國人民感到無比自豪、無比驕傲![9]當前,我們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不僅要充分尊重勞動、崇尚勞動,樹立勞動光榮觀念,而且,要充分發揮勞動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獨特育人作用,特別在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不勞而獲、崇尚暴富這些錯誤思想觀念的鬥爭中,更要重視發揮勞動教育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國夢,最終要靠全體人民辛勤勞動,天上不會掉餡餅!特別是要加強對廣大青少年的教育,讓他們從小就樹立起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觀念,不要養成貪吃懶做、好逸惡勞、遊手好閒、投機取巧、坐享其成等錯誤觀念。這是真正關係我們民族發展的一個長遠大計,一定要抓好。」[10]只有從小樹立「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的勞動觀念,將來才能真正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將勞動教育確定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時代需要,旨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時代新人的力量。這一重大戰略是直接關涉民族發展未來的根本問題,它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出了明確要求,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三、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育人導向
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關於新時代勞動和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是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最為基礎和最為重要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勞動教育在新時代的價值意蘊,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深刻闡發了事關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並運思和籌劃勞動教育的戰略布局,開闢了馬克思主義勞動思想的新境界,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價值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11]學生確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價值觀,具有很強的時代針對性和現實指導意義,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堅持和發展,也是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根本要求。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2]由此可以看到,教育唯有和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意見》明確規定勞動教育的總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鬥、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13]新時代勞動教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提升勞動精神面貌、端正勞動價值取向和提高勞動技能水平為主要內容,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良好的勞動品質,是一項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的活動。
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加強個人道德修養意識是提升個人品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依託正確有效的方法,即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只有參加社會實踐,並在社會實踐中自覺提高道德修養,才有可能提高勞動素質並培養出優良的道德品質。因此,要牢牢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以勞樹德的育人導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產勞動、發明創造等各種社會實踐,不斷陶冶道德情感,強化道德修養,提升道德操守,為將來參與社會生活並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奠定基礎,創造條件。
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樣,都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必修課。各種形式的勞動,其價值都是旨在以勞樹德,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意見》特別強調要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報效國家,奉獻社會。所以勞動課不能只有勞動形式,而應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樣,發揮化育人心、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通過勞動教育,要使學生認識到勞動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是公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行使其他權利的保障。通過勞動教育,學生可以認識到,通過勞動不僅能促進自身發展,還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新時代勞動教育和德育課程教學目標是相契合的,以勞樹德,就是幫助學生理解道德認識與躬行道德實踐是統一的。在家庭中,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親身體驗艱苦奮鬥、勤勞致富的過程,使其更能尊重父母勞動成果,體諒父母的辛苦操勞,從而儘早樹立勤儉持家的家庭美德。在社會中,勞動教育還可以使學生增強誠實勞動意識,通過誠實勞動獲得正當收益,懂得堅守誠實守信的重要性。通過勞動教育培育公共服務意識,還有助於推動學生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彰顯社會公德。
新時代的育人目標發展為「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以勞樹德對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意見》指出,「實施勞動教育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14]因此,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學校裡的必修課,更是人生的必修課。發揮好新時代勞動教育以勞樹德重要作用,在勞動實踐中進行教育,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理念,深入青少年心中,必將激發出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271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10頁。
[5]《列寧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63-464頁。
[6]《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一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頁。
[7]《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四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00-401頁。
[8]《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2頁。
[9]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9頁。
[10]《習近平關於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23-24頁。
[11]《深入學習習近平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3頁。
[1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頁。
[1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頁。
[14]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頁。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