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的根本遵循-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12-18 中國教育新聞網

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

觀點提示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從根本上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一系列戰略性、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立足「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以及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藍圖。教育作為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千秋基業,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從根本上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一系列戰略性、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準確把握教育新發展階段的思想指引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這些重要論述既科學揭示了教育對民族振興和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闡明了教育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的時代特徵,同時又把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置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加以審視和定位,突出強調了教育所具有的決定性意義和基礎性作用。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從接班人培養、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提出了「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重大論斷,把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先手棋,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教育事業是黨和國家的事業,是人民的事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根本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教育事業發展要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事業發展要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教育事業發展要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提升對教育發展水平提出的根本要求。可以說,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準確把握教育新發展階段提供了思想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加強了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召開了全國教育大會,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全面加強了各級各類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推進和深化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面貌發生了格局性變化。「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一方面,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之間的政治博弈和戰略競爭日益加劇,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複雜;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要求加快教育現代化,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和助推國家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

教育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新中國教育事業經過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教育發展總體水平已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同時,我國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區域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均衡,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發展。伴隨著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教育發展也邁入了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準確把握我國教育新發展階段,需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把這一新發展階段放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來加以審視,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對教育事業發展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給教育事業發展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教育事業發展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務,緊密結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去統籌謀劃、整體部署、協調推進教育事業發展。

科學貫徹教育新發展理念的根本遵循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指導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順應時代和實踐發展的新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了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對新的發展階段特徵的深刻洞察和科學把握,標誌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具有很強的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

在教育領域,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引領性和方向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例如,他提出教育發展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一論述是對教育服務方針的豐富、拓展和深化;他指出要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要求紮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這一論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這一論述集中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等等。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些重要論斷是新發展理念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和反映,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新發展格局和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新境界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這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對於教育事業發展來說,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就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特別是要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同時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完善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大力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以教育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在新發展階段,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要著力解決自身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我國教育發展還不均衡,存在區域、城鄉和校際的差距,還有很多短板需要補齊。在新發展階段,我國教育發展要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縮小教育發展差距,努力辦好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實現教育的協調發展和均衡發展。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要求通過教育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同時又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系統觀念,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改善教育生態,科學配置教育資源,推動教育可持續發展。貫徹開放發展理念,要求教育事業發展要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借鑑世界先進治學經驗,促進中外教育人文交流和國際合作,進一步提升我國教育世界影響力。貫徹共享發展理念,要求教育事業發展要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對更好教育的期待,保障人民有更多教育獲得感,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從而讓每個人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加快構建教育新發展格局的行動指南

新時代教育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教育事業發展的針對性和適應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並進一步強調,「人力資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託。要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可以說,這些重要論述為構建教育新發展格局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黨中央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把建成人才強國、教育強國作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的重要內容,並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那麼,教育發展如何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呢?這就需要加快構建教育新發展格局,以教育現代化推進國家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為加快構建教育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當前,人才培養類型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和知識能力結構還不能完全滿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已成為制約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掣肘。加快構建教育新發展格局,需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需要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著重培養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按照人才培養規律改進人才培養機制,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出一大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同時,還需要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以實現人才的競相湧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關鍵問題。」為此,我國教育發展必須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充分釋放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潛力。此外,還要提升教育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水平,加快形成點線面結合、東中西呼應的教育發展空間格局;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體系改革,著力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評價體系,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要優化教育開放全球布局,不斷提升教育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

(作者系東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17日第5版 

相關焦點

  • 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的根本遵循
    、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從根本上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的一系列戰略性、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
    舉世矚目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勾畫了二〇三五年9大願景目標和「十四五」規劃的12項任務的美好藍圖,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並強調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 教育部長陳寶生《旗幟》撰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成教育強國
    日前,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旗幟》發表署名文章《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加快建成教育強國》,一起來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建成教育強國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 陳寶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乃至未來15年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統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 ...遠景目標: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展望2035年,進一步明確了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豐富了目標內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 2020教育研究熱點話題-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這一年,一系列與教育有關的重要會議召開,一系列教育文件出臺,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教育理論工作者圍繞教育前沿、熱點、難點問題開展科學研究,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開啟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 李立國:錨定教育強國目標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李立國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時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未來五年乃至2035年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明確要求。要錨定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建立高質量教育體系,通過3個五年規劃,把15年的階段戰略安排細化為持續推進的政策行動。
  • 把握教育歷史定位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 陳寶生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歷史新徵程。教育戰線要深入學習、全面貫徹十九大精神,把握教育歷史定位,明確教育根本任務,理解教育本質要求,突出教育中國特色,推動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支撐。教育戰線要重點在「七個字」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是「新」。
  • 「教育強國」王炳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
    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強調要努力辦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努力讓每個人享有受教育的機會,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彰顯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遵循。
  • 向上•2020中國教育發展觀察-中國教育新聞網
    到2020年底,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夙願,更也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守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下,還要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殊為不易。2020年,對於國家和民族是大考,對於教育系統來說同樣是一場大考。
  • 建設研究生教育強國 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摘 要]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的發布開啟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徵程。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要提高戰略認識,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凝聚戰略共識,建設中國特色研究生教育強國;推進戰略行動,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任。
  • 陳寶生人民日報撰文:開啟建設教育強國歷史新徵程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十三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開啟了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歷史新徵程。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有力推動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2019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53.01萬所,在校生2.82億,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83.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89.5%。
  • 王戰軍:建設研究生教育強國 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摘 要]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的發布開啟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徵程。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要提高戰略認識,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凝聚戰略共識,建設中國特色研究生教育強國;推進戰略行動,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任。
  • 教育系統奮力開創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黨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我國制定教育領域中長期規劃提供了基本遵循。陳寶生用五個「新」研判當前教育事業面臨的形勢任務:「一是新形勢,深刻認識人民群眾對公平優質教育的需求日益強烈,決定了今後教育發展的主要內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的趨勢,決定了今後中國教育走向世界、教育對外開放的主要任務;在全球治理和國際規則制定中主要矛盾的表現形式,決定了今後參與教育國際治理的突破方向。
  • 淨月教育吹響率先整體實現教育現代化的號角——淨月高新區鄉村教育現代化發展共同體啟動儀式隆重舉行
    鄉村教育現代化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淨月高新區確定了「十四五」期間將率先整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在鄉村教育發展上完成基礎設施現代化、辦學理念現代化、隊伍建設現代化和教學水平現代化,全面打造更高質量、更大公平的教育服務體系,讓辦人民滿意教育的使命擔當實實在在落地生根。
  • 魯昕:高質量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為強國建設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要把我國建設成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科技強國、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網絡強國、體育強國、交通強國、貿易強國。實現新目標、完成新任務,必須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建立支撐強國建設的教育體系和人才隊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職業教育。
  • 周洪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邁向教育發展新徵程 | 五中全會深解讀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建成教育強國的客觀需要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十三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開啟了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歷史新徵程。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每所高校、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站穩人民立場,在履職盡責中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的理念,才能把立德樹人初心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落在實處,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才能不斷滿足人民對更好教育的期待,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早日實現教育強國夢想。
  • 中國邁向2050: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如何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黨的十九大明確作出了分兩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 全面小康 教育擔當 | 鎮江:以「民生工程」促進教育現代化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扶貧先扶智、扶智先強教,近年來,江蘇教育系統加快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和優質均衡發展,為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深入實施教育助力脫貧致富行動。
  • 以教育評價釋放學校發展活力-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針對不同主體、不同學段、不同類型的教育特點和教育規律,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本期「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系列談」欄目繼續推出三篇專家文章,就教育評價改革中針對不同階段和類型學校的相關舉措及其重要意義、政策要點等進行解讀,並提出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