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甘保祿博客 重新編輯/海鷗傳信
1月28日是中國傳教士聖福若瑟(Joseph Freinademetz)神父的去世紀念日,而為了不要和聖多瑪斯·阿奎那的紀念日疊加,教會立1月29日來紀念聖福若瑟。然而,由於這是一位「新聖人」,許多人對他尚不十分熟悉和了解。鑑於此,本文將就福若瑟的生平事跡向讀者作一介紹,希望大家能更多了解這位為中國的福傳事業奉獻了畢生心血的精修聖人。
福若瑟於1852年4月15日出生在提洛爾(Tyrol)的南部。該地過去是奧地利的一部分,但現在屬於義大利。結束修院培育後,二十四歲的福若瑟於1876年晉鐸,開始在自己教區的聖馬爾丁堂區擔任副本堂職務。然而,早在修院學習時就渴望成為一位傳教士的他,在一份雜誌上知道了一位叫楊生(Arnold Janssen)的德國籍神父剛剛在荷蘭的史泰爾(Steyl)創立了一個專門培養傳教士的聖言會,於是寫信聯繫楊生並徵得主教許可後,加入了這個白手起家的新修會。又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同另一位會士安治泰(John Anzer)神父一道,福若瑟成了最先被派往中國的聖言會傳教士。1879年,他們先到了當年對聖言會的成立曾起過啟發作用的高主教(Giovanni T. Raimondi)所在的香港教區,開始第一次品嘗到了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並開始福傳和牧靈的工作。一年半以後,他們又離開香港來到了山東南部以前方濟各會負責的傳教區。
從1881年福若瑟正式踏入中國大陸,前赴山東南部的魯南教區傳教,直到1908年總共服務了整整廿七年,期間從未回過自己的故鄉。最終他被埋葬在山東,永遠的留在了中國。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願在天堂仍是中國人,我願為中國人死一千次。他沒有其他的奢求,只希望他的屍骨埋在中國要永遠與中國同胞在一起。
福若瑟神父來到山東後,不辭辛苦,克盡職守。穿中式長袍馬褂,吃鄉下人粗茶淡飯,留著辮子、蓄著鬍子。在交通不便的環境下,靠著一雙腿,無論酷暑寒冬,走遍魯南七萬多平方公裡、人口接近一千萬的魯南傳教區,在短短27年內,由當初只有158位教友,擴展到二十萬人,並有慕道者四萬三千之多。小學和中學分別從無發展到了75所和6所,共有學生1,270人,收養的孤兒有871位,老人有92位。
1908年1月28日在兗州因服侍傷寒病者受到感染,可謂英年早逝56歲的福若瑟神父在濟寧戴莊逝世,他的一生是簡樸的一生,他遠離外在的一切稱讚,專心的踐行著一個僕人的使命。他熱愛中國,更愛中國人,他應該屬於中國,所以他永遠的留在了中國。
1975年被教宗保祿六世列為真福品,2003年10月5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福若瑟為聖人
對福若瑟神父一生的簡要回顧也許會在人們的思想中留下這樣一種不正確的概念:福若瑟天生就是一個為中國教會和中國社會而來的聖人。然而,正如中國成語所說的那樣,冰凍三尺並非一夜之寒!福若瑟的成聖道路亦非囊中取寶那麼簡單容易,而是經歷了許多煎熬與折磨的結果!
聖福若瑟: 中國魯南傳教區之父一月廿九日:聖福若瑟 司鐸 紀念日【臺灣、香港】Memorial of St. Joseph Freinademetz, Priest (Taiwan, Hong Kong)聖福若瑟(1852-1908年),是一位聖言會司鐸、來華傳教士、天主教會精修聖人,堪稱「魯南傳教區之父」。福若瑟1852年4月15日生於奧地利帝國提羅爾省沃野村(今義大利境內的Badia)的一個虔誠公教家庭,共有九名兄弟姊妹。他自幼便希望能成為神父,23歲時終於如願以償,1875年7月25日晉鐸,初時任職任副本堂神父。三年後,他遇見了楊生神父(Arnold Janssen),聖言會之創辦者,深受他們的傳教熱誠感動。獲得主教及父母的批准後,1878年加入聖言會,成為首批聖言會傳教士,前往中國傳教。1879年4月德國籍安治泰(Fr. John Baptist Anzer)神父及福若瑟到達香港後,學習中文,於西貢對岸的小島鹽田仔服務,與米蘭外方傳教會(1926年易名「宗座外方傳教會」)的神父一起從事傳教工作。鹽田仔全體居民已於1875年受洗,1879年居民捐贈地方給教會興建教堂。(這就是於1890年完成的聖若瑟堂。鹽田仔聖若瑟堂是香港教區為慈悲禧年訂立的其中一個朝聖地。)鹽田仔現今保存著福若瑟當年在島上居住時的房子的殘餘。
1880年,安治泰先前往山東,翌年福若瑟也到達山東南部陽穀縣坡裡莊。當時該省有1200萬人口,但只有158名教徒。福若瑟特別專注為平信徒及司鐸的教育工作,他更用中文寫了一本要理書籍,對傳教作出了巨大作用。由於他們的出色傳教成果,教宗於1885年成立山東南境代牧區,託付聖言會負責,並揀選了安治泰作為首任主教。(代牧區1903年易名兗州府代牧區,1946年升格為兗州教區。)聖人在這地區傳教27年,「不辭辛苦,克盡職守,穿中式的長袍馬褂,留著辮子,吃中國鄉下人簡單的食物,靠雙腿步行,在27年內,走遍面積七萬多平方公裡,人口接近一千萬的魯南教區,熱切的到處講道、探訪,施行聖事」(維基百科)。最後因服務病人而感染傷寒,1908年1月28日在濟寧城北逝世。他被葬於戴家莊苦路第十二處下。他被召回天父懷抱時,省內已經有20萬教徒。福神父說:「愛是教外人所懂得的唯一外國語言」。他在家信中寫道:「我願在天堂仍是中國人,我願為中國人死一千次,我沒有其它的心願,只希望我的屍骨埋在中國同胞中間。」韓寧鎬主教說:「愛是福神父成功的秘訣,愛產生愛。」1975年10月10日教宗保祿六世宣布福若瑟及聖言會會祖楊生為真福,兩人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03年10月5日冊封為聖人。聖福若瑟成為中華教會122名聖人中,唯一一位非殉道聖人。中華教會每年於1月29日慶祝聖福若瑟紀念日。聖福若瑟,為我等祈!
集禱經:天主,聖福若瑟在聖神感召下,曾向中國人民傳播福音,求你因聖人的轉求,使萬民真正認識救主基督,並能忠信地追隨他。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阿們。撰文:Gabriel Chow
艱難的適應和轉變過程
來自美麗寧靜、充滿了天主教信仰氛圍的小山村的福若瑟,內心充滿了要在異國他鄉傳播福音、拯救人靈的熱火。然而,立足於當時本地天主教友總共不到一千人的國際大都市香港,他不但感到失望,而且有些不知所措。尤其是當他發現雖然對基督信仰和洋人神父感到好奇的中國人,其實更傾向於民間傳統的宗教習俗時,他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急而寫信給家鄉的親友恩人們說:「中國真是魔鬼的國度。你幾乎每走十步就會看到各種地獄似的圖像和各種邪惡的情形。人們在這裡呼吸的空氣都充滿了邪教的味道!……造物主沒有賜給中國人像歐洲人一樣的才華。他們無法對更高尚的思想產生任何感覺。」
1883年春,到達山東一年後,他因好幾次被當地人蒙哄欺騙,內心更是充滿了偏見地這樣寫說:「你會發現中國人共同的缺點。許多人都不誠實,他們說謊欺騙、虛偽不實……你如果對他們好,他們會佔你的便宜,你如果就事論事,他們就會拋棄你甚至成了你的敵人。不左不右又會如何呢?仍然困難重重……」
修葺一新的福若瑟故居
已經歸還給教會的岱莊花園和老教堂
最後,我希望引述教宗本篤十六於2008年8月5日訪問聖福若瑟故居時的講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希望它能帶給我們對今日中國教會和社會,都具有現實意義的反思和啟示:
主要參考文獻:
Friedbert Ewertz編,雷贊靈譯:《聖福若瑟神父語錄》。河北信德社,2003。
韓寧鎬著,陳曉春、柯雅格譯:《聖言會會士福若瑟神父——其生平和影響及山東南部傳教史》。原著:天主教兗州府出版,1920年;翻譯稿影印,2012。
Joseph Freinademetz, Serving the People in China. 聖言會總會網站:http://svdcuria.org/public/histtrad/founders/jf/jfe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