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聖人】1.29 一個出生在歐洲的中國人----天主教聖言會會士聖福若瑟神父

2021-02-17 海鷗傳信RC

圖文/甘保祿博客  重新編輯/海鷗傳信


聖福若瑟:一位在天堂裡也要做中國人的外國人

1月28日是中國傳教士聖福若瑟(Joseph Freinademetz)神父的去世紀念日,而為了不要和聖多瑪斯·阿奎那的紀念日疊加,教會立1月29日來紀念聖福若瑟。然而,由於這是一位「新聖人」,許多人對他尚不十分熟悉和了解。鑑於此,本文將就福若瑟的生平事跡向讀者作一介紹,希望大家能更多了解這位為中國的福傳事業奉獻了畢生心血的精修聖人。

福若瑟於1852年4月15日出生在提洛爾(Tyrol)的南部。該地過去是奧地利的一部分,但現在屬於義大利。結束修院培育後,二十四歲的福若瑟於1876年晉鐸,開始在自己教區的聖馬爾丁堂區擔任副本堂職務。然而,早在修院學習時就渴望成為一位傳教士的他,在一份雜誌上知道了一位叫楊生(Arnold Janssen)的德國籍神父剛剛在荷蘭的史泰爾(Steyl)創立了一個專門培養傳教士的聖言會,於是寫信聯繫楊生並徵得主教許可後,加入了這個白手起家的新修會。又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同另一位會士安治泰(John Anzer)神父一道,福若瑟成了最先被派往中國的聖言會傳教士。1879年,他們先到了當年對聖言會的成立曾起過啟發作用的高主教(Giovanni T. Raimondi)所在的香港教區,開始第一次品嘗到了中國的語言和文化並開始福傳和牧靈的工作。一年半以後,他們又離開香港來到了山東南部以前方濟各會負責的傳教區。


從1881年福若瑟正式踏入中國大陸,前赴山東南部的魯南教區傳教,直到1908年總共服務了整整廿七年,期間從未回過自己的故鄉。最終他被埋葬在山東,永遠的留在了中國。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願在天堂仍是中國人,我願為中國人死一千次。他沒有其他的奢求,只希望他的屍骨埋在中國要永遠與中國同胞在一起。

福若瑟神父來到山東後,不辭辛苦,克盡職守。穿中式長袍馬褂,吃鄉下人粗茶淡飯,留著辮子、蓄著鬍子。在交通不便的環境下,靠著一雙腿,無論酷暑寒冬,走遍魯南七萬多平方公裡、人口接近一千萬的魯南傳教區,在短短27年內,由當初只有158位教友,擴展到二十萬人,並有慕道者四萬三千之多。小學和中學分別從無發展到了75所和6所,共有學生1,270人,收養的孤兒有871位,老人有92位。

1908年1月28日在兗州因服侍傷寒病者受到感染,可謂英年早逝56歲的福若瑟神父在濟寧戴莊逝世,他的一生是簡樸的一生,他遠離外在的一切稱讚,專心的踐行著一個僕人的使命。他熱愛中國,更愛中國人,他應該屬於中國,所以他永遠的留在了中國。

1975年被教宗保祿六世列為真福品,2003年10月5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福若瑟為聖人

對福若瑟神父一生的簡要回顧也許會在人們的思想中留下這樣一種不正確的概念:福若瑟天生就是一個為中國教會和中國社會而來的聖人。然而,正如中國成語所說的那樣,冰凍三尺並非一夜之寒!福若瑟的成聖道路亦非囊中取寶那麼簡單容易,而是經歷了許多煎熬與折磨的結果!

聖福若瑟: 中國魯南傳教區之父


一月廿九日:聖福若瑟 司鐸 紀念日【臺灣、香港】Memorial of St. Joseph Freinademetz, Priest (Taiwan, Hong Kong)聖福若瑟(1852-1908年),是一位聖言會司鐸、來華傳教士、天主教會精修聖人,堪稱「魯南傳教區之父」。福若瑟1852年4月15日生於奧地利帝國提羅爾省沃野村(今義大利境內的Badia)的一個虔誠公教家庭,共有九名兄弟姊妹。他自幼便希望能成為神父,23歲時終於如願以償,1875年7月25日晉鐸,初時任職任副本堂神父。三年後,他遇見了楊生神父(Arnold Janssen),聖言會之創辦者,深受他們的傳教熱誠感動。獲得主教及父母的批准後,1878年加入聖言會,成為首批聖言會傳教士,前往中國傳教。1879年4月德國籍安治泰(Fr. John Baptist Anzer)神父及福若瑟到達香港後,學習中文,於西貢對岸的小島鹽田仔服務,與米蘭外方傳教會(1926年易名「宗座外方傳教會」)的神父一起從事傳教工作。鹽田仔全體居民已於1875年受洗,1879年居民捐贈地方給教會興建教堂。(這就是於1890年完成的聖若瑟堂。鹽田仔聖若瑟堂是香港教區為慈悲禧年訂立的其中一個朝聖地。)鹽田仔現今保存著福若瑟當年在島上居住時的房子的殘餘。

1880年,安治泰先前往山東,翌年福若瑟也到達山東南部陽穀縣坡裡莊。當時該省有1200萬人口,但只有158名教徒。福若瑟特別專注為平信徒及司鐸的教育工作,他更用中文寫了一本要理書籍,對傳教作出了巨大作用。由於他們的出色傳教成果,教宗於1885年成立山東南境代牧區,託付聖言會負責,並揀選了安治泰作為首任主教。(代牧區1903年易名兗州府代牧區,1946年升格為兗州教區。)聖人在這地區傳教27年,「不辭辛苦,克盡職守,穿中式的長袍馬褂,留著辮子,吃中國鄉下人簡單的食物,靠雙腿步行,在27年內,走遍面積七萬多平方公裡,人口接近一千萬的魯南教區,熱切的到處講道、探訪,施行聖事」(維基百科)。最後因服務病人而感染傷寒,1908年1月28日在濟寧城北逝世。他被葬於戴家莊苦路第十二處下。他被召回天父懷抱時,省內已經有20萬教徒。福神父說:「愛是教外人所懂得的唯一外國語言」。他在家信中寫道:「我願在天堂仍是中國人,我願為中國人死一千次,我沒有其它的心願,只希望我的屍骨埋在中國同胞中間。」韓寧鎬主教說:「愛是福神父成功的秘訣,愛產生愛。」1975年10月10日教宗保祿六世宣布福若瑟及聖言會會祖楊生為真福,兩人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2003年10月5日冊封為聖人。聖福若瑟成為中華教會122名聖人中,唯一一位非殉道聖人。中華教會每年於1月29日慶祝聖福若瑟紀念日。聖福若瑟,為我等祈!

集禱經:天主,聖福若瑟在聖神感召下,曾向中國人民傳播福音,求你因聖人的轉求,使萬民真正認識救主基督,並能忠信地追隨他。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阿們。

撰文:Gabriel Chow

艱難的適應和轉變過程

來自美麗寧靜、充滿了天主教信仰氛圍的小山村的福若瑟,內心充滿了要在異國他鄉傳播福音、拯救人靈的熱火。然而,立足於當時本地天主教友總共不到一千人的國際大都市香港,他不但感到失望,而且有些不知所措。尤其是當他發現雖然對基督信仰和洋人神父感到好奇的中國人,其實更傾向於民間傳統的宗教習俗時,他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急而寫信給家鄉的親友恩人們說:「中國真是魔鬼的國度。你幾乎每走十步就會看到各種地獄似的圖像和各種邪惡的情形。人們在這裡呼吸的空氣都充滿了邪教的味道!……造物主沒有賜給中國人像歐洲人一樣的才華。他們無法對更高尚的思想產生任何感覺。」

1883年春,到達山東一年後,他因好幾次被當地人蒙哄欺騙,內心更是充滿了偏見地這樣寫說:「你會發現中國人共同的缺點。許多人都不誠實,他們說謊欺騙、虛偽不實……你如果對他們好,他們會佔你的便宜,你如果就事論事,他們就會拋棄你甚至成了你的敵人。不左不右又會如何呢?仍然困難重重……」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在中國生活工作了十多年後的福若瑟卻好像從裡到外換了一個人似的,不但在外貌方面,他完全成了一個中國人,以至於按當時人的習俗也給自己做了假辮子,而且還渴望死了也要和中國人在一起,包括在天堂裡。在1892年2月9日寫給家鄉恩人Weber of Sottru的信中,他這樣說:「我越來越愛我親愛的中國人,我唯一的渴望就是要和他們共同生活以及在他們這裡去世。我現在已經更多是一個中國人,超過了提洛爾人的身份,將來在天堂裡,我也要繼續做一個中國人。」及至他在中國不間斷地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後,他似乎已經完全站到了中國人一邊,開始為中國人打抱不平了。1902年5月28日,在寫給他家鄉的代子的信中,他這樣說:「現在帶給我們和可憐的中國人麻煩的,恰恰是許多紛至沓來的腐敗而又無信德的歐洲人。不錯,他們是基督徒,但其實比沒有信仰的人更糟糕。除了賺錢和享受人世間的快樂外,他們沒有其它的追求。……中國人並非敵視宗教,如果今天的歐洲就像過去那樣充滿了基督精神,我堅信全中國都會皈依基督信仰的。」如此前後判若兩人的轉變過程絕非一個簡單的魔術就能實現的,而是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適應和磨合,甚至是脫胎換骨。正如福若瑟自己到達香港後不久於1879年4月28日給他父母的信中所說的那樣:「重要的任務是要從內心中產生改變:明白中國人的思維、傳統習俗並學習他們的文字和才華。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可能需要一些痛苦的手術才行!」 那麼,福若瑟在中國將近三十年的歲月中,都經歷過一些什麼樣的「手術」呢?正如前文所說,福若瑟在山東的時代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充滿了內憂外患的晚清時期。儘管一些長期在中國傳教的老修會,如耶穌會、方濟各會、遣使會等,此時已在中國各地站穩了腳跟,但對於初來乍到的聖言會會士們,特別是在山東偏遠農村生活和工作的他們,一切都必須從零開始。面對窘迫的環境,福若瑟滿心喜悅地接受了貧窮的生活。他對自己毫無所求,只要是自己有的東西,他都願意與他人分享而且總是將自己多餘的東西送給窮人。他外出福傳牧靈的生活像個吉普賽人一樣:在一個近乎失明的教友的陪同下,他有時騎馬或騎驢,有時坐馬車出行。不管去哪裡,他都努力使自己適應當地人的生活方式。他的行李非常簡單:一張蓆子、一條毯子和一個枕頭——只要能睡覺就行。這樣,他就可以在任何一個就近的村莊裡過夜,和普通人的生活一樣。也正是由於這種和當地人休戚與共、同甘共苦的生活,福若瑟養成了儉樸、神貧的生活作風,而且也希望與他共事的會士們都能這樣做。為了準備在1892年夏天召開的教區會議,他這樣寫道:「我們必須效法基督和那些偉大的傳教士們的貧窮,尤其是因為我們也靠窮人的捐獻而生活。如果我們鋪張浪費,那些無衣無食的窮人以及那些本來可以得救但卻失落了的靈魂們,就會指責並控告我們。」早在當福若瑟動身去中國時,他已經意識到他必須要跟迫害甚至流血致命打交道。儘管常常被稱作是「洋鬼子」聽起來並不是那麼可怕,但它卻刻畫了中國人因為長期被外族侵略和殖民統治而對外國人產生的排外和仇外的氣氛。雖然福若瑟在面對這些侮辱時並不好受,但他並沒有被它們所嚇倒也沒有讓它們阻撓自己的工作,更沒有逃避死亡的威脅。在這方面,從如下幾個廣為人知的事件上就可以略見一斑:1889年3月23日,福若瑟和另外兩位本地的傳教先生在單縣被一夥仇教者圍毆。他們搶奪了他們所有的東西並有意要把他們打死。「他們扯我的頭髮、扭我的胳膊,有人還從土堆上抓來一大把土抹在我臉上,」福若瑟在後來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我已經做好了一切的準備。我盡最大努力向他們做最後一次講道。」也許正是這樣的做法才救了他們的命:那些暴徒最後變得目瞪口呆了,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個「洋鬼子」在臨死前不是詛咒仇恨他們,而只是堅持宣講他的信仰而已。除此之外,不論是1897年11月1日夜裡,兩位聖言會會士能方濟(Franz Nies)和韓理(Richard Henle)神父在巨野被大刀會殺害,還是1898年11月9-11日,薛田資(George Stenz)神父在日照街頭被人虐待、1900年義和團起義爆發後,福若瑟都不顧個人安危地要麼為受害的會士處理後事、尋求幫助,要麼為了照顧受攻擊的中國教友們,逕自從專為外國人提供的避難地回到了他最初的傳教站坡裡莊。要做到這些,一個人除非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是很難做到的。而事實上,福若瑟一直都在準備著為信仰和福傳殉道致命。正如他尚在荷蘭的史泰爾會院等待去中國時,於1879年2月18日給自己家鄉的親人們寫的信中所表達的那樣:「開始一種新的生活很不容易,因為我和你們在一起時快樂無比。如果是為了世上其它任何東西,我都不會做出這樣的犧牲,但為了我們的好天主,我會這樣做的,並且還會感到快樂滿意,儘管我也許會面對一千次死亡。我知道:我總不會缺少上主的恩寵。」

       


福若瑟之所以能將他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中國的福傳事業,是因為他的心中充滿了愛的火焰,以至於不光是他的會友們和中國教友們,甚至連反對他的人們也都對他的聖善、謙遜和獻身精神讚不絕口。他曾給他的會友們這樣寫說:「聖神是愛。愛和熱情對一個傳教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其它更重要的東西。福傳工作是一個愛的工作:一個傳教士越是充滿了愛,他就越是一個傳教士……福傳必須是一個發自內心的活動。只有當天主的愛傾注在我們心中後,福傳才會發自內心。『願你的名受顯揚,願你的國來臨』這句禱文應當讓我們心中的熱火持續不滅……我應當時時刻刻號召你們去祈禱、刻苦、奉獻和犧牲,多多益善、堅持不懈,因為這樣是為了靈魂的好處,為了天國和天主」。在另外的一個場合上,他這樣說:「只有愛的語言才是所有的人都能聽得懂的語言!」而能夠讓福若瑟心中的愛火保持長燃不熄的秘訣,就在於他對祈禱的熱衷和堅持。作為一個祈禱從不間斷的人,他曾這樣說:「你花在祈禱上的時間不應該多於花在不祈禱上的時間。如果你有時間呼吸,你就應當有時間祈禱。為什麼呢?為天主的光榮呼吸就是祈禱;好好地去生活就是祈禱,帶著超性的念頭工作就是祈禱;吃吃喝喝、睡覺、玩樂都可以是祈禱的形式。祈禱的意義不在其它,就在於居心向上、仰望天主。」福若瑟從來沒有因他的生活和工作而接受過任何特殊的讚揚和勳章,他甚至還推辭了做主教這樣的殊榮。即使他已經將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福傳的工作中去,甚至到了筋疲力盡的地步,還是不認為自己有什麼特殊之處;相反,他總是擔心做的不夠。就在他染上傷寒病,在病床上彌留之際,一位叫布恩溥(Theodor Buecker)的神父代表所有人向他表示感謝和告別,請他祝福了大家和整個傳教工作,同時也向他鄭重許諾說:「我們要以您的精神繼續工作!」福若瑟以蒼白的臉色和微弱的聲音微笑著說:「你們要以我的精神繼續工作嗎?我並沒有把每件事情都打理好!」1908年1月28日,由於在照顧傷寒病患者時被感染,福若瑟在今天離山東濟寧不遠的岱家莊會院中不治去世,享年僅五十六歲。自始至終,他從未回過他深深眷戀著的祖國家鄉。


           

 修葺一新的福若瑟故居

     

已經歸還給教會的岱莊花園和老教堂

最後,我希望引述教宗本篤十六於2008年8月5日訪問聖福若瑟故居時的講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希望它能帶給我們對今日中國教會和社會,都具有現實意義的反思和啟示:
我要感謝天主賜給了我們如此偉大的一位聖人,聖福若瑟,他不但指給了我們生活的道路,同時也成了教會未來的一個標記,他是一位極具時代意義的聖人。我們知道中國在政治、經濟生活以及在各種思想生活方面,變得越來越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偉大的國度要向福音開放。聖福若瑟讓我們看到信仰不把任何文化和任何民族排除在外,因為所有的文化都期待基督,因此不會被上主所摧毀,反而將因此而臻於成熟。聖福若瑟,就如我們所聽到的,不只願意在生死上都像個中國人,甚至在天上也願意是個中國人。就這樣,他在理念上認同了這個民族,他相信這個民族必將向耶穌基督的信仰開放。現在我們祈禱:願這位大聖人鼓勵我們每個人在今日重新度信仰的生活,走向基督,因為只有基督,能夠團結各民族,能夠結合各種文化。我們也祈求聖人賜給許多青年勇氣,敢於奉獻整個生命給上主和祂的福音。


主要參考文獻:
Friedbert Ewertz編,雷贊靈譯:《聖福若瑟神父語錄》。河北信德社,2003。

韓寧鎬著,陳曉春、柯雅格譯:《聖言會會士福若瑟神父——其生平和影響及山東南部傳教史》。原著:天主教兗州府出版,1920年;翻譯稿影印,2012。

Joseph Freinademetz, Serving the People in China. 聖言會總會網站:http://svdcuria.org/public/histtrad/founders/jf/jfen.htm

相關焦點

  • 【今日聖人】一個出生在歐洲的中國人----天主教聖言會會士聖福若瑟神父
    1975年被教宗保祿六世列為真福品,2003年10月5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宣布福若瑟為聖人對福若瑟神父一生的簡要回顧也許會在人們的思想中留下這樣一種不正確的概念:福若瑟天生就是一個為中國教會和中國社會而來的聖人。然而,正如中國成語所說的那樣,冰凍三尺並非一夜之寒!福若瑟的成聖道路亦非囊中取寶那麼簡單容易,而是經歷了許多煎熬與折磨的結果!
  • 【最關注】一個出生在歐洲的中國人----天主教聖言會會士聖福若瑟神父
    他曾給他的會友們這樣寫說:「聖神是愛。愛和熱情對一個傳教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其它更重要的東西。福傳工作是一個愛的工作:一個傳教士越是充滿了愛,他就越是一個傳教士……福傳必須是一個發自內心的活動。只有當天主的愛傾注在我們心中後,福傳才會發自內心。
  • 【視頻】聖言會——聖福若瑟神父
    Joseph Freinademetz)聖福若瑟神父在1852年生於義大利,在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家庭中長大。二十三歲晉鐸。兩年後加入了剛成立不久的傳教修會──聖言會。由1879年8月至1880年4月期間,以首批傳教士身份被派來中國傳教。他先抵達香港,在小西貢服務了兩年。兩年後,他們二人又抵達山東省開始新的福傳工作。
  • 神父也帥氣:天主教神職的服飾風格
    早期的歐洲人穿著似麻袋質料的服裝,輕鬆地套上身,在腰上繫上一條帶子即可出門。今天有些古老修會的神父還繼續延用這種穿法,顏色則是以灰色,黑色和咖啡色為主。祝聖神父彌撒    santalessandrogallarate天主教神父的祭服,除了由教會提供以外,也可以是屬個人所有的。
  • 聖本篤
    努西亞的聖本篤(Saint Benedict of Nursia,480年-547年),又譯聖本狄尼克,天主教教士、聖徒,本篤會的創建者。是天主教會重要聖人之一。前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聖號即來源於他。他經常與《元素論》作者聖安東尼奧一起供奉,侍候於聖保羅左右。左手持十字架,右手持《修院聖規》,神情悲憫,呈慈悲相。本篤出生於義大利貴族家庭。其青年時,赴羅馬讀書。因社會風氣不好,於是離開羅馬,在蘇皮亞(SUBIACO)的山窟裡過徹底的隱修生活。後被一位神父發現,於是不斷有人前來請教靈修事務。
  • 天主教資訊:青年阿庫蒂斯和耶穌會格蘭德神父將被冊封為真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新真福青年阿庫蒂斯和耶穌會格蘭德神父(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於2月21日接見聖座封聖部部長貝丘樞機,批准該部會頒布法令,冊封阿庫蒂斯(Carlo Acutis)和耶穌會格蘭德(Rutilio Grande)神父為真福。另外兩位和格蘭德神父一同殉道的平信徒也將榮列真福品。
  • 天主教彌撒中神父主教的服飾
    再者,祭披是在神父晉鐸時所領受的,它已經成了鐸品的特徵,即便在神職人員去世的時候,同樣可以穿上一件或數件祭披入殮。梵二訓導我們:禮儀是信友以生活表達基督的奧跡,尤其是在撒聖祭中(SC2)。那麼,作為構成神聖彌撒禮不可或缺的,使在彌撒中代表大司祭基督舉行敬天大禮之神聖事物——祭衣,在今日的教會中是什麼樣子呢?
  • 天主教聖人的封聖程序
    天主教聖人的封聖程序「聖人」在天主教而言是指死後靈魂升天、可作教徒表率、應受教徒禮敬的人。
  • 天主教「聖人」的封聖程序
    教會對「封聖」即冊封「聖人」,有規定的要求及程序,要有當地教會提出並考察論證。按照羅馬天主教教義,聖人是指一些已經死去、如今與基督一同在天上的人;他們在世度聖潔的生活,有高尚的德行,死後被教宗冊封,尊奉為聖人。特倫多大公會議信經表示,信徒該求聖徒為他們轉求天主,也該尊崇聖徒遺物和聖像。天主教徒稱聖徒為聖品,天主教信經裡指出可以通過聖徒代禱。
  • 天主教上海教區松江馬路橋聖若瑟堂與歷史上的若瑟醫院
    民國35年(1946年)10月,若瑟醫院由主任醫師吳雲瑞負責修復並重新開業,時有病床50張。1949年5月13日,松江解放,後於1950年11月,由醫院董事會主席朱叔建、院長王槐安等呈請松江縣人民政府接辦。1953年,又由松江縣衛生院接收,改為松江縣血吸蟲病防治站。1958年再遷並於當時的專區醫院。現今位於闊街的博大醫院,就是在若瑟醫院的原址上新建的。
  • 青年阿庫蒂斯和耶穌會格蘭德神父將被冊封為真福
    教宗批准聖座封聖部頒布法令,冊封青年阿庫蒂斯和耶穌會格蘭德神父為真福。與此同時,教會也將新添兩位殉道聖人和4位可敬者天主的忠僕。(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於2月21日接見聖座封聖部部長貝丘樞機,批准該部會頒布法令,冊封阿庫蒂斯(Carlo Acutis)和耶穌會格蘭德(Rutilio Grande)神父為真福。另外兩位和格蘭德神父一同殉道的平信徒也將榮列真福品。新真福阿庫蒂斯於1991年在英國倫敦出生,同年隨父母返回義大利。
  • 封聖典禮:讓我們成為黑暗世界中的一道「溫暖之光」
    然而,天主教聖人(Santi)的定義,大大有別於中國聖人,在梵蒂岡新聞室工作的Salvatore先生簡單說明, 天主教的聖人都是在生前用心去實踐信仰,彰顯耶穌基督的愛並值得後人尊崇者,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經由專業醫生和研究天主教的專家以科學方式證實曾顯過神跡者,另一種則是為教會犧牲的烈士和殉道者。
  • 中國天主教張家口(宣化教區)
    (當時羅馬教廷無法直接管理中國天主教事務,而是必須通過法國領事館中轉。)剛恆毅到中國後,表明他的態度:「用十字架代替外國旗,用中國法律的保障來代替外力的政治庇護,趕快成立本籍聖統。」「傳教純粹是超性工作。耶穌建立了一個至公的教會。在法國是法國人的,在美國是美國人的,在中國是中國人的。」
  • 比白求恩更值得尊敬的人 雷鳴遠神父
    他的名言:「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我為愛中國而生,我為愛中國而死————雷鳴遠神父。有這樣一個人,他原籍比利時,20世紀初不遠萬裡作為神父來到中國,並於1927年加入中國國籍,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 今日聖人:聖若望鮑思高(St. John Bosco)慈幼會及母佑會會祖
    司鐸培育修院生活一八三四年四月十八日,若望十九歲,在神師若瑟馬洛尼神父(Canon Joseph Maloria)反對下,決定加入基愛裡的方濟會,並獲取錄為備修生,準備加入和平會院(Friary of Peace),但一個夢改變他的決定。他諮詢賈發束(Don Caffaso) 神父後,在賈發束神父及辛澤諾神父(Fr.
  • 44【科學家傳教士——南懷仁神父】---段神父「中國教會史」系列
    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 S.J.1623-1688)字敦伯,一字勳卿,1623年10月9日出生於比利時庫爾特雷城附近之皮塞姆小村,1641年9月29日、年18歲時入耶穌會馬林修院,先後在比利時、羅馬及西班牙接受教育。
  • 天主教中文祈禱文的起源
    1581年,羅明堅用中文寫成第一部天主教信仰著作《天主實錄》又稱為《聖教天主實錄》,廣為傳播。該著作和形式明顯是東西合璧,師徒之間的對話,即一個中國人和一個西方學者之間的對話,原文用拉丁文寫成,後譯成中文,這顯然是一部針對非信徒的關於天主教信仰的護教小冊子,既是一本要理問答,又是一部天主教教義。
  • 天主教為什麼禁止神父結婚?答案讓人驚訝!
    天主教會禁止神父結婚,這是本末倒置的說法。更為準確的說法是,天主教會,根據她千百年的經驗,決定只從那批天主親自為教會預備,本身已經自願為天國,保持獨身的男子中,選拔和祝聖她的主教及神父。說教會禁止任何男子結婚是誤導的。現今世上,天主教會是捍衛婚姻制度的最強大力量。她教導:「凡天主所結合的,人不可拆散」(瑪十九6)。
  • 12月11日聖人
    發聖願後,入波倫日大學攻讀神學,考取博士學位。熱羅尼莫晉升鐸品,先後在撒未德會義大利各地修院擔任教授。過了一個時期,他調往本鄉的修院。近處的教友,遇有疑難問題(包括靈魂方面的問題,或世俗方面的問題),都請他解答。烏比諾公爵請他任神師和私人顧問。熱羅尼莫於一四五五年逝世,死後顯有神蹟甚多。一七七五年榮列真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