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最近為「納卡」大打出手,而土耳其與俄羅斯也在後面掰著手腕,今天我們就聊聊「納卡」的前世今生。
兩國屬於外高加索地區,即高加索山脈的南麓地帶,這裡有高聳的山地作為屏障,地理位置重要,可以作為戰略屏障。自古以來外高加索地區就是大國爭奪的目標,這也就不難理解土耳其與俄羅斯的較量。
曾經的亞美尼亞王國
公元前190年,亞美尼亞人建立起亞美尼亞王國,疆域遼闊,從裏海到地中海的廣大地區。
但好景不長,羅馬和波斯都要搶奪外高加索地區,兩個巨無霸打了兩個世紀。亞美尼亞無法抗衡兩個外族的入侵,西部淪為羅馬的地盤,東部成為波斯的勢力範圍。
波斯人統治東部的亞美尼亞時,曾強制亞美尼亞也改信拜火教。為了不被波斯人同化,公元301年亞美尼亞宣布基督教為國教,成為了世界上首個基督教國家。從此,基督教在亞美尼亞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與亞美尼亞民族相比,亞塞拜然民族的形成則相對較晚。亞塞拜然當地居民受波斯文化的影響,信仰拜火教,在波斯語的基礎上產生了古亞塞拜然語,為亞塞拜然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建立起帝國,開始對外擴張和傳播伊斯蘭教的步伐。
公元663年,波斯地區被佔領,在阿拉伯人的影響下,波斯人和亞塞拜然人改信了伊斯蘭教。但亞美尼亞人則是個例外,依舊信奉基督教。
所以說,兩個國家從一開始就在信仰問題上埋下了今後的禍根。
阿拉伯帝國滅亡後,後來的波斯薩法王朝、奧斯曼帝國等伊斯蘭勢力頻繁染指亞美尼亞地區,到公元16世紀,亞美尼亞被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帝國瓜分。包括納卡地區在內的「東亞美尼亞」被波斯佔領,納卡地區被納入波斯的一個行省。奧斯曼則佔據了黑海沿岸地區的亞美尼亞西部。
由於亞美尼亞人信仰基督教,自然與周圍的鄰居格格不入,也受到排擠。
本來,亞塞拜然人主要生活在裏海沿岸的平原地帶,而亞美尼亞人主要生活在高加索的山區。波斯鼓勵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亞塞拜然人移居到西部山區。
經過數百年遷移,在平原向山地過渡的地帶(納卡地區),亞塞拜然人逐漸取代亞美尼亞人,成為了當地的主要民族。
納卡地區的主人從這時開始易主。
沙俄崛起,納卡地區再易主人
從17世紀開始,沙俄開始崛起,為了尋找出海口和山脈作為國家安全的屏障,沙俄開始向南擴張。
當時,黑海是奧斯曼帝國的內海,高加索山脈和裏海是波斯帝國抵擋北方勢力入侵的屏障。沙俄的擴張,不可避免地與奧斯曼和波斯兩大伊斯蘭強國發生戰爭。
為了奪取黑海,沙俄和奧斯曼進行了兩個多世紀的「俄土戰爭」。19世紀初,經過了六次俄土戰爭,沙俄奪取了黑海北部的克裡米亞半島、以及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
為了奪取高加索地區和裏海,沙俄和波斯爆發了「俄波戰爭」。實力孱弱的波斯帝國無力抗爭,與沙俄籤訂《古利斯坦條約》(1813年)和《土克曼恰伊條約》(1825年),被迫將東亞美尼亞地區和北亞塞拜然地區(今亞塞拜然的國家雛形)割讓給沙俄。
沙俄信仰基督教,在確立了黑海和裏海一帶的統治後,選擇扶持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打壓信仰伊斯蘭教的亞塞拜然人。
在沙俄的支持下,亞美尼亞人大肆驅逐亞塞拜然人。因此納卡地區的民族成分再一次發生逆轉,「回家」的亞美尼亞人逐漸取代亞塞拜然人,成為了當地的主體民族。
在亞美尼亞人看來,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亞美尼亞人居住的地區,而亞塞拜然人則認為自己已經在這裡居住了幾百年,亞美尼亞人早已放棄了這裡,亞塞拜然人才是這裡的主人。這正是兩個民族衝突的來源。
埋下天坑
為了退出戰爭,1918年1月,蘇聯與同盟國籤訂《布列斯特和約》,承認外高加索三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喬治亞)獨立。
1922年,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喬治亞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加入蘇聯。
外高加索地區民族矛盾頗深,三國加入蘇聯之後,當地人原本希望蘇聯能夠妥善解決這個問題,但蘇聯卻使得這兩個民族的矛盾更加激化。
1921年,蘇聯以民族自決為由將納卡地區劃歸給亞美尼亞。然而,考慮到蘇聯西南部面臨著土耳其等伊斯蘭勢力,把納卡劃給亞美尼亞,勢必會埋下邊境地區不穩定的因素。
出於穩住南部邊陲的需要,1923年,蘇聯對行政區重新劃分,又將納卡地區劃給亞塞拜然,成為「亞塞拜然蘇維埃共和國」的一個自治州。這次劃分引起了當地亞美尼亞人的強烈不滿,也為蘇聯解體後亞阿兩國的爭端埋下伏筆。
亞美尼亞街頭美女
1988年2月,納卡自治州政府以當地居民以亞美尼亞人佔多數為由,要求劃歸亞美尼亞管轄。亞美尼亞答應了這一要求,但卻激怒了亞塞拜然。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相繼獨立。
隨著納卡地區宣布獨立,納卡問題也由衝突升級為戰爭。直到1994年5月12日,雙方才在國際調停之下達成脆弱的停火協議,但彼此的敵對狀態依然沒有消除。
戰爭後,納卡地區既沒有成為亞美尼亞的領土,也沒有成為亞塞拜然的領土,而是成立了事實獨立的共和國。
納卡的居民以亞美尼亞人為主,獨立背後的支持勢力是亞美尼亞。戰後亞美尼亞部隊依然在納卡地區駐紮,兩地使用同一貨幣。因為亞美尼亞實力較弱,地緣環境不利於承認納卡共和國獨立,因此亞美尼亞選擇了默認。
從亞塞拜然來看,儘管國際上依舊將納卡地區視為亞塞拜然領土,但亞塞拜然已失去了對該地的實際控制權,納卡的獨立破壞了亞塞拜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亞塞拜然從沒有放棄過收回納卡地區的努力。
▲2008年,亞阿雙方在俄羅斯調停下簽署和平協議,但沒有改變兩國的關係
為什麼很多國家都同情亞美尼亞
領土面積3萬平方公裡的亞美尼亞目前的人口僅300萬,實際上,亞美尼亞人在全球有1000萬左右人口,但是,其中大部分都不生活在亞美尼亞本土。
而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亞美尼亞人逃離海外,絕大部分原因在於100多年前那場災難——1915年,奧斯曼帝國擔心境內的亞美尼亞人趁著帝國被捲入一戰的機會發動起義,因此對他們展開了「驅離」和「遷移」政策,而這一行動很快演變為一場屠殺。
此事後來被西方廣泛認為是人類近現代以來第一次有預謀的種族滅絕行動,據信約有60萬到180萬亞美尼亞人在這場浩劫中遇難。這造成了亞美尼亞人口在20世紀的斷崖式減少,而倖存的亞美尼亞人也紛紛逃離故土,其中不少人甚至輾轉半個地球來到美洲,日後的網球名將阿加西和演藝圈的卡戴珊家族就是他們後裔中的代表人物。
現在這場戰爭的是是非非我沒有能力評判,只知道戰爭永遠不是解決爭端的良好手段,希望兩國早日回到談判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