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領域需嚴防數據洩露與濫用。
日前,2020中國(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會召開。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在峰會上指出,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金融業是深圳的重要支柱產業,深圳金融科技也具有良好發展基礎。
新興技術如何提質增效、保障經濟血脈的暢通?會上,多位業界專家對金融科技賦能普惠金融、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金融業數位化轉型的同時,金融業務中信息保護與數據安全也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數位化轉型和數據治理是密不可分的。」有企業表示。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年初突發的新冠疫情,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嚴峻考驗。」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巡視員肖志家在會上表示,金融業在支持企業防控上體現了擔當,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強大支撐。
以深圳的數據為例,今年以來,前三季度深圳金融業的稅收實現1102億元(不含海關代徵和證券交易印花稅),接近全市總稅收的四分之一。
疫情期間,讓上億戶各類市場主體渡過難關,尤其是讓中小微企業存活下去成為必要之舉。
據新華社8月報導,確保各項紓困措施直達基層、直接惠及市場主體,強化對市場主體的金融支持,發展普惠金融,成為政府關心的重點。
「隨著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深度交融,金融服務普羅大眾,惠及社會民生,已經不再是空中樓閣,」深圳銀保監局副局長陳飛鴻在會上表示,新冠疫情倒逼了金融科技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科技手段在金融領域的運用。
中小銀行網際網路金融(深圳)聯盟秘書長黃潤中在論壇上指出,通過金融科技的賦能改造,普惠金融的實踐有望走向更高的境地,包括觸達更廣的服務範圍、擁有更強的風控能力、提升更高的滿意度等。
在具體實踐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由來已久,疫情又給小微企業融資帶來了新的挑戰。
對此,聯易融CEO宋群在會上分析,供應鏈金融將成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解決普惠金融問題的重要方式之一。
「如果能跳出傳統思維,以更動態化的視角看待供應鏈金融的服務方式,用好科技發展的手段和工具,圍繞生態圈的視角去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這將是重要的發展方向。」在他看來,推動供應鏈金融的發展關鍵在於提升行業的科技滲透率,「ABCD」技術,即AI、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能助力解決各環節上的痛點。
數位化轉型和數據治理密不可分
數位化進步帶來正面效應的同時,金融業務中的數據安全亂象成為金融業數位化轉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新東在峰會的發言中提到,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出臺了多項關於鼓勵金融科技、數據治理方面的政策文件,為推動政府數據的開放奠定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技術儲備,同時也對政府數據的開放提出了新需求。
騰訊數字資產中心負責人蔡弋戈在會上指出,在金融業務中保護相關權益人的利益離不開監管和控制風險,在技術孵化出一些傳統模式下的創新業態後,如何配套新的監管手段能力,亟需改善。
「如果仔細考慮金融科技的定位,它應該是技術的輔助,並沒有通過技術的服務改變金融業務的本質。」他認為,金融科技在整個金融服務的環節裡,更多是承擔識別風險、控制風險、優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作用。
當前的實踐中,對於體量巨大的金融機構,科技如何助力公司治理與監管?深圳價值在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蘇梅在會上表示,一方面,科技賦能資本市場與其形成共生共存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監管機構為保護投資者利益,推出上網披露、網絡投票、投資者利益的補償權等一系列創新,實現了科技為資本市場的更多賦能。
金融業的信息保護及數據安全問題正在不斷被重視。今年,脫口秀演員池子被中信銀行洩露個人帳戶流水一事備受關注,最後以中信銀行致歉並撤職相關人員告終。
12月8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表示,一些科技公司利用市場優勢,過度採集、使用企業和個人數據,甚至盜賣數據。監管部門正在研究制定金融數據安全保護條例,防止數據洩露和濫用。
對於數據安全問題的重要性,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研究員陳娟在峰會上表示,現有法規強調數據的分級分類,即依據數據重要程度以及發生數據事件所造成的損害來進行分級分類,同時,在司法層面,數據安全問題會引發刑事責任。從執法方面而言,企業面臨的是多頭監管格局,在IPO申請時,也被明確要求進行信息披露,說明公司對數據安全方面是否有足夠措施、相應的風險預防。
「數位化轉型和數據治理是密不可分的。」共識數信董事長王毛路談到,數據治理的內生動力是現在金融機構的數位化轉型要求以及內部規則制定、實踐和數據運營、數據管理的需求。外部推生的數據治理要求也非常明確,例如從「十二五」規劃到現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等均頒布了數據治理的規範性文件。
(作者:張雅婷,實習生,鍾焯 編輯:曹金良)
〖 21世紀經濟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