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67歲稱帝,在位15年間,政治清明、勇於革新,文化經濟得到大力發展,卻在死後留下無字豐碑,是非功過,任憑後世評說。
10月20日上午,陝西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雙懷教授做客「聖地大講堂」,為延安市民帶來《中國唐代帝陵探秘——無字碑之謎》史學專題講座,向現場聽眾深入解讀武則天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帶領大家探究乾陵無字碑之謎。
此次活動由中共延安市委組織部、延安學習書院(延安書局)、陝西人民出版社、《文化藝術報》社、延安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延安詩詞學會聯合主辦。
作為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武則天研究會會長,王雙懷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中國歷史地理和中國文化史的教學與研究,在國內唐史學術界地位較高,研究成果頗豐,先後出版學術著作近40部。
講座現場,王雙懷教授旁徵博引,向聽眾解讀了武則天的一生,並客觀評述了一代女皇的功績。武則天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她是唐太宗的武才人,唐高宗時貴為皇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為武周皇帝。在82年的生命歷程中,武則天充當了女兒、妻子、母親和政治家等多種不同角色。在中國歷史上,她創造了奇蹟,也留下了殘酷與血腥。
「武則天是一位兼具智慧、膽識和魄力的傑出政治家。她善於用人,賞罰分明。創立了殿試和武舉,並下令九品以上官實行自舉。通過科舉、自舉和別人推薦,選拔了一批傑出的人才,如狄仁傑、姚崇、宋璟、陸讚揚等;武則天時期,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那個時代女性雖然不能參加科舉,但是可以讀書,可以上幼兒園、小學、中學……所以唐代女性知識水平較高。」在王雙懷教授看來,武則天時期的一大成就是大力發展農業、手工業等經濟。她認為「建國之本,必在於農」,「家足人足,則國自安」。命人撰成農書《兆人本業記》,頒行天下。重視和提倡興修水利,在其執政期間,地方水利工程有19項。以境內農田好壞作為獎懲地方官吏的標準。使國家和地方倉庫裡儲滿了糧食,人口顯著增加。她重視文化藝術,提高官僚隊伍的文化素質,增加制舉次數和常舉難度。
神龍元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六日(公曆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陽宮病死,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神龍二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那麼,到底是誰立的「無字碑」,至今仍然是個謎。
在講座中,王雙懷教授提到了目前關於立「無字碑」的三種猜想。第一種提法是: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用文字可以表達出來的。第二種猜測是說無字碑是武則天兒子唐中宗立的,李顯認為母親的一生太過傳奇,所以還是不寫碑文較好。另有一種猜想是,武則天為自己立「無字碑」是想把是非功過留給後人去評說。「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要聽其言而觀其行,把她放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看她是否推動了歷史發展。武則天不僅擁有勇於革新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日理萬機的才幹,而且具有良好的政績,應當說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女性中的佼佼者,是中華民族的傑出人物。」
來自延安幹部培訓學院的馬先生在聽完講座後表示:「聽了王教授的講座受益良多,也糾正了我們的一些錯誤觀念,了解了她是怎樣一步步走向皇位的,也知道了一代女皇並不像眾多野史秘聞中描述的那樣陰險狡詐。」
講座結束後,王雙懷教授對他的新書《中國唐代帝陵》進行了籤售。
歷經千百年風雨滄桑,如今,唐王朝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唐代帝陵則成為大唐帝國的縮影,成了人們了解唐代文化的窗口。《中國唐代帝陵》一書由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於2020年8月出版第一版,全書共分三個部分:上編對唐代帝陵進行綜合研究,中編對唐代帝陵逐一進行論述,下編收入與唐陵相關的其他內容。通過宏觀研究、個案研究和專題研究,深入揭示唐代帝陵的歷史和現狀。書中有大量地圖、墨線圖、統計表和精美圖片,融學術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爐,是唐代帝王陵墓研究的重要成果。
籤售現場,讀者排隊爭相購書。「習總書記提倡建設學習型社會,通過學習,提升全民的人文素質、文化素質。延安學習書院•延安書局舉辦這一系列講座,邀請作者來講自己的著作,模式非常好。」多次參加聖地大講堂活動的延安市民宋先生說,「這次我買了兩本書,能夠近距離接觸作者,聽一聽講座,讓我們對這本書有了更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