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區的首批同學,已經把32式古傳單操練至「盤根錯節」。關於「正開偏扭」的拳理,是時候需要了解了。
所謂「正」,是指單操實操時,關節處軀幹四肢「下位角度之正」;所謂「開」,是筋骨關節的真正打開。所謂「偏」,是「下位角度之不正」;所謂「扭」,是筋骨關節的扭曲變形。「扭」的實操,必帶來關節損傷。
在以往的單操訓練中,我們常說的「跑胯」,就是下盤實操「下位角度之不正」所至。雖然它的表現是胯關節處「偏扭」,而其原因卻是在下盤的膝踝足(見附錄1)。
古傳太極拳單操是在「氣行」狀態下(附錄2),增加大筋彈性的「開筋骨」。它所有的單操設計,均在關節處恪守一原則:確保「下位角度之正」。
所謂「下位角度之正」,是指單操實操時,關節的屈伸角度,均為關節處大筋筋槽的「順向」。反之,則為「筋出槽」。「筋出槽」的實操,必導致「骨錯位」。所以古人對太極拳單操的訓練,特別關注「下位角度之正」。
一旦下位角度跑「偏」,實操結果即為「扭」。這就成為我們常說的「跑胯」,「跑膝」,「跑踝」,「跑足」等。在此種情況下如無矯正繼續習練,其後果非傷即殘。即便業餘習練者,一次「扭」傷,也可持續多月甚至多年的疼痛。
而只要下位角度為之「正」,無論正關節,反關節,還是側反關節,都可真正「開」之。對於成年人來講,大多是通過對側反關節的「撬動」,來實施實操的。實操古傳單操,必須牢記:只有「正」,方可真開。一旦「扭」瞬間發生,關節處必傷無疑。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教表演套路的老師,對學生的「下位角度之正」沒有要求,甚至有的老師還把習練太極拳所造成的膝蓋疼痛,當成正常現象看待。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無論是單操,還是表演套路,只要「扭偏」發生,就一定會損傷關節,最常見的是膝蓋。無論業餘時間偶爾練練,還是投入專業的時間,只要「下位角度之不正」,就一定會使一部分習練者,造成終生的膝蓋損傷。
古傳單操的習練,無論行氣單操,還是動作(氣行)單操,都是在確保「下位角度之正」的前提下,才實施「金鉤抓地」和「收大陰」的。而這些單操的設計,都是通過尋找關節處大筋的「折點」,來避開肌肉組織,進而啟動「氣行於筋」的。
對整條大筋和大筋所通過的關節的訓練結果,就是古傳太極拳的「筋勁」。「筋勁」也就是內家武術的「內勁」或「內功」。在單操的實操過程中,習練者會通過「金鉤抓地」和「收大陰」,來啟動「橫膈膜」。「橫膈膜」啟動了,大筋的訓練也就和丹田直接關聯了。
「盤根錯節」這節單操,最容易讓習練者體會「下位角度之正」與否。參加系統訓練的同學,可以通過這節單操細細體驗。
但請大家注意,「正開偏扭」,雖然是非常重要的拳理,但它主要體現在盤根錯節系列的單操中。這個拳理是到達最終目的途中,某段險地的「方向標」。過了這道「坎」,還有「滾筋」的拳理需要我們去掌握。既所謂的「大扭」,這個拳理看似和「正開偏扭」相矛盾,但實則卻是殊途同歸,只是所適用的範圍不同罷了。
作者微信號:fjks-tjss
附錄1:在單操實操過程中,審察自身是「正開」,還是「偏扭」,首先看足形。要從下往上審察。足形如果發生「偏扭」,往上所有的實操都是錯誤的。通過這一點,大家也就明白「膝外八揉足」的重要性了。
附錄2:開筋骨,必須開大筋;開大筋,必須氣行,即氣行於筋。如果不氣行,實操的結果只是大筋的抻長,被開的大筋絕無超強彈性和變得粗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