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八:義解篇四

2021-03-03 妙視同音

齊大統合水寺釋法上傳六(法存

釋法上。姓劉氏。朝歌人也。五歲入學。七日通章。六歲隨叔寺中觀戲。情無鼓舞。但禮佛讀經。而聲氣爽拔。眾人奔繞傾渴觀聽。年登八歲。略覽經誥薄盡其理。九歲得涅盤經披而誦之。即生厭世。至於十二投禪師道藥而出家焉。

因遊相土尋還汲鄉。又往東都棲遑務道。神氣高爽照曉詞論。所在推之鹹謂聖沙彌也。後潛林慮上胡山寺誦維摩法花。才浹二旬兩部俱度。因誦求解。還入洛陽。博洞清玄名聞伊滏。年暨學歲創講法花。酬抗疑難無不嘆伏。善機問好徵核。決通非據昌言勝負。而形色非美。故時人諺曰。黑沙彌若來。高座逢災也。

後值時儉衣食俱乏。專意涅盤無心飢凍。故一粒之米加之以菜。一衣為服兼之以草。練形將盡而精神日進。乃投光師而受具焉。性戒夙成不勞師導。勤勤諦理無失寸陰。忽聞父病尋往覲之。既至即殂。一宿同止明旦赴洛。度母及姊將入鄴都。時屬大荒投奇無指。聽法心猛委而南旋。夏聽少林秋還漳岸。母子相見。不覺澘然。

既慧業有聞眾皆陳請。乃講十地地持楞伽涅盤等部。輪次相續並著文疏。又偏洞算數明了機調。綱紀法化難繼其塵。故時人語曰。京師極望。道場法上。斯言允矣。

年階四十遊化懷衛。為魏大將軍高澄奏入在鄴。微言一鼓眾侶雲屯。但上戒山峻峙慧海澄深。德可軌人。威能肅物。故魏齊二代歷為統師。昭玄一曹純掌僧錄。令史員置五十許人。所部僧尼二百餘萬。而上綱領將四十年。道俗歡愉朝庭胥悅。所以四方諸寺鹹稟成風。崇護之基罕有繼釆。既道光遐燭。乃下詔為戒師。文宣常布發於地令上踐焉。天保二年又下詔曰。仰惟慈明緝寧四海。欲報之德。正覺是憑。諸鷙鳥傷生之類。宜放於山林。即以此地為太皇太后經營寶塔。廢鷹師曹為報德寺。斯即碎蕩邪霧載清佛海。當時昌盛自古推焉。上總擔荷並得緝諧。內外闡揚皂白鹹允。非斯柱石。孰此棟梁哉。且而景行既宣。逸向遐被。

致有高句麗國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懷正法崇重大乘。欲播此釋風被於海曲。然莫測法教始末緣由西徂東壤年世帝代。故具錄事條。遣僧向鄴。啟所未聞事。敘略雲。釋迦文佛入涅盤來。至今幾年。又於天竺幾年方到漢地。初到何帝年號是何。又齊陳佛法誰先傳告。從爾至今歷幾年帝。遠請具注。並問十地智論等人法所傳。

上答略雲。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當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歲。穆王聞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而竟不還。以此為驗。四十九年在世。滅度已來至今齊代武平七年丙申。凡經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後漢明帝永平十年。經法初來。魏晉相傳至今流布。

上廣答緣緒。文極指訂。今略舉梗槩。以示所傳。末敕住相州定國寺。而容德顯著感供繁多。所得世利造一山寺。本名合水。即鄴之西山。今所謂修定寺是也。山之極頂造彌勒堂。眾所莊嚴備殫華麗。四事供養百五十僧。

及齊破法湮。僧不及山寺。上私隱俗服習業如常。願若終後覲睹慈尊。如有殘年願見隆法。更一頂禮慈氏如來。而業行精專幽明感遂。屬隋運將動佛日潛離。深果宿心喜遍心府。羸瘦微篤。設輿坐之。袈裟覆頭。弟子扛舉往升山寺。合掌三禮右繞三周。便還山舍誦維摩勝鬘。卷訖而卒於合水故戾。春秋八十有六。即周大象二年七月十八日也。

上形量過人苕然眾表。百千眾中孤起頸現。衣服率素納補為宗。五條只支由來以布。法衣瓶缽以外更無餘財。生不屨乘步以畢命。門人成匠。任情所學。不私己業。偏用訓人。言常含笑罪不加杖。自上未任已前儀服通混。一知綱統制樣別行。使夫道俗兩異。上有功焉。制寺立淨亦始於此。故釋門東敞。能扇清風。莫與先矣。初天保之中。國置十統。有司聞奏事須甄異。文宣乃手注狀雲。上法師可為大統。餘為通統。故帝之待遇事之如佛。凡所吐言無不承用。又遵重戒禁。願常宣說盡報行之。每至布薩晨旦。致厚供設禮請僧。及年高聲變恐煩於眾。歲暮之夕猶遵此法。其奉信也如此。撰增一數法四十卷。並略諸經論所有名教。始從一法十百千萬有若數林。寔傳持之要術也。又著佛性論二卷大乘義章六卷。文理衝洽詳略有聞。又撰眾經錄一卷。包舉品類耳。並行於世。

有弟子法存者。本是李老。監齊天保屏除歸於釋種。明解時事分略有據。上乃擢為合水寺都維那。當有齊之盛。每年三駕皆往山寺有所覲禮。六軍既至供出僧廚。存隨事指撝前後給濟三宮並足。後終於隋初。靈裕法師資學有承。為之本傳。

相關焦點

  • 續高僧傳卷第七:義解篇三
    續高僧傳卷第七大唐 西明寺 沙門 釋道宣 撰義解篇三 正紀十 附見四陳楊都宣武寺釋洪偃傳一
  • 珍罕佛寶:宋人寫經《續高僧傳》
    ——《續高僧傳》序佛教史傳自此而興,其中尤以僧傳類撰作,廣為流傳,如梁釋慧皎所著之《高僧傳》、梁釋寶唱之《名僧傳》,可謂總傳典範。其後,唐釋道宣撰《續高僧傳》,承繼《高僧傳》十科僧傳之體,地域上南北兼收,且補輯了諸多梁朝及其時仍在世高僧名錄,為研究南北朝、隋唐時期宗教、歷史等方面重要史料。
  • 續高僧傳卷第六:義解篇二
    梁國師草堂寺智者釋慧約傳二釋慧約。字德素。姓婁。東陽烏場人也。祖世蟬聯東南冠族。有佔其塋墓者雲。後世當有苦行得道者為帝王師焉。
  • 續高僧傳卷第十三
    續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本傳十七 附見七。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慧因傳一。  唐安州方等寺釋慧暠傳二。  唐同州大興國寺釋法祥傳三。  唐終南山玉泉寺釋靜藏傳四(道刪)  唐新羅國皇隆寺釋圓光傳五(圓安)  唐蒲州仁壽寺釋海順傳六(行友)  唐京師普光寺釋曇藏傳七。
  • 《高僧傳》序錄卷()
    高僧傳第一卷(譯經上十五人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漢雒陽白馬寺竺法蘭漢雒陽安清漢雒陽支樓迦讖(
  • 《續高僧傳》卷二:譯經篇
    令撰西域傳。素所暗練周鏡目前。分異訛錯深有徵舉。故京壤名達。多尋正焉。有王舍城沙門。遠來謁帝。事如後傳將還本國請舍利瑞圖經及國家祥瑞錄。敕又令琮翻隋為梵。合成十卷。賜諸西域。琮以洽聞博達素所關心。文章騰翥京輦推尚。凡所新譯諸經。及見講解大智釋論等。並為之序引。又著沙門名義論別集五卷。並詞理清簡。後學師欽。    大業二年。東都新治。與諸沙門詣闕朝賀。特被召入內禁。
  • 史傳部—— 宋高僧傳
    俾修高僧傳與新譯經同入藏者。臣等遐求事跡博採碑文。今已撰集成三十卷。謹詣闕庭進上。益琅函而更廣。延玉曆以彌長。臣等誠憂誠恐兢惕之至。臣等聞渾儀之外別有釋天。法海之中多生僧寶。釋天可則。阿難記事而載言。僧寶堪稱。慧皎為篇而作傳。猗歟我佛號大遍知。知教法之無依。委帝王之有力。當二千載之後。屬一萬年之初。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神龍在天愛日升上。土疆開闢四夷請吏。而貢琛時律均和。
  • 史傳部——續高僧傳
    續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初 本傳六人 附見二十七人  梁揚都正觀寺扶南沙門僧伽婆羅傳一(曼陀羅
  •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九上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九上  遺身篇第七 正傳十二 附見二。  南齊蜀部會州寺沙門釋法凝傳一。  周益部沙門釋僧崖傳二。  周雍州逸沙門釋普圓傳三。  隋終南山沙門釋普濟傳四(又普濟)  隋京師郊南逸僧釋普安傳五。  隋九江廬山沙門釋大志傳六。  唐偽鄭沙門釋知命傳七。  唐京師弘福寺釋玄覽傳八。  唐京師弘善寺釋法曠傳九。  唐終南豹林谷沙門釋會通傳十。
  • 印光大師:《高僧傳》「皆記古德之嘉言懿行.閱之,自有欣欣向榮之心······
    《高僧傳》中共收錄了上自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下至梁朝天監十八年(519),共四百五十三年,二百五十七位高僧的傳記。又加上旁出附見之高僧二百七十四人,實際收錄有五百多位高僧的傳記。本書所涉及的有魏、吳、晉、宋、齊、北魏、姚秦等九個朝代中高僧的事跡。《高僧傳》全書共分為十科十四卷。
  • 一起讀《高僧傳》|高手如雲的譯經僧團
    於是,中國有了最早的佛教高僧。根據慧皎《高僧傳》中的記載,最早進入到漢地的僧人是攝摩騰和竺法蘭,他們都是來自天竺的僧侶。攝摩騰可以通過講解《金光明經》來化解兩國糾紛,而竺法蘭讀「經」破萬卷,自稱是天竺學者們的老師。可是佛法初來中國,卻沒有人歸信。縱使攝摩騰和竺法蘭滿腹經綸,他們又如何向「沒有人的眾人」講經說法呢?
  • 高僧傳 | 菩提達摩!
    南朝宋時,從海上絲綢之路來華的,最有影響的高僧當屬菩提達摩。菩提達摩是中國禪宗公認的東土初祖,據《景德傳燈錄》記載,菩提達摩原名菩提多羅,是南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後來得到天竺禪師般若多羅的賞識,跟隨般若多羅尊者修習禪法。當般若多羅尊者認為,達摩已經習得法要時,便建議他前往中國傳法。達摩對中國禪宗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 《唐才子傳》·卷四
    唐才子傳·卷四   盧綸  綸,字允言,河中人。避天寶亂,來客鄱陽。大曆初,數舉進士不入第。元載素賞重,取其文進之,補閿鄉尉。累遷檢校戶部郎中,監察御史。稱疾去。渾瑊鎮河中,就家禮起為元帥判官。初,舅韋渠牟得幸德宗,因表其才,召見禁中,帝有所作,輒賡和。
  • 續高僧傳卷第四:釋玄奘(2)
    傳雲。即昔輪王之苑囿也。僧有萬餘兼大乘學。王都四周多諸古蹟。忍仙佛蹠。半偈避仇。折骨書經。割肉代鴿。蛇藥護命。血飲夜叉。如斯等相。備列其境。各具瞻奉。情倍欣欣。城之東北減三百裡。大山龍泉名阿波邏。即信度河之本源。西南而流。經中所謂辛頭河也。王都東南越山逆河。鐵橋棧道路極懸險。千有餘裡至極大川。即古烏仗之王都也。中有木慈氏像。高百餘尺。即末田地羅漢。將諸工人三返上天方得成者。身相端嚴特難陳說。
  • 高僧傳:曇摩難提、僧伽提婆
    高僧傳·卷第一<譯經上>(八)曇摩難提十二曇摩難提。此雲法喜。兜佉勒人。未有四含。堅臣武威太守趙正。欲請出經。時慕容衝已叛。起兵擊堅。關中擾動。正慕法情深。忘身為道。乃請安公等。於長安城中。集義學僧。請難提譯出中增一二阿含。並先無所出毗曇心。三法度等。凡一百六卷。佛念傳譯。慧嵩筆受。自夏迄春。綿涉兩載。文字方具。及姚萇寇逼關內。人情危阻。難提乃辭還西域。不知所終。其時也。符堅初敗。群鋒互起。戎妖縱暴。民流四出。而猶得傳譯大部。蓋由趙正之力。正字文業。
  • 唐代靈武高僧與賀蘭山白草谷
    唐代這些大德高僧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而在《宋高僧傳》裡記載唐代靈武高僧的事跡,卻因沉埋在久遠的古典舊籍之中而鮮為人知……我國現存最早記載古代高僧生平事跡的文獻《高僧傳》,為梁代上虞僧人慧皎(497~554年)撰寫。
  • 高僧傳:釋曇無竭、佛馱什、浮陀跋摩
    丨作者:[梁] 沙門慧皎丨出自:《大正藏》第 50 冊 《高僧傳》丨來源:CBETA電子佛典高僧傳·卷第三今傳於京師。後不知所終。佛馱什三佛馱什。此雲覺壽。罽賓人。少受業於彌沙塞部僧。專精律品。兼達禪要。以宋景平元年七月屆於揚州。先沙門法顯。於師子國得彌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譯。而法顯遷化。京邑諸僧聞什既善此學。於是請令出焉。以其年冬十一月集於龍光寺。譯為三十四卷。稱為五分律。什執梵文。于闐沙門智勝為譯。龍光道生。
  • 史傳部——大明高僧傳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沙門釋 如惺 撰  譯經篇第一(正傳一人附見二人)
  • 課程紀要丨定源法師:宗教傳記資料 · 佛教傳記:《高僧傳》
    定源法師在講述《高僧傳》的概況和相關研究後,進入本講的主題「《高僧傳》兩系統文本溯源及其成因的思考」。他將《高僧傳》文本分為刻本和寫本兩大系統,指出刻本大藏經《高僧傳》的文本問題,同時也對日本古寫經《高僧傳》的現存狀況和書志概況做了簡單介紹。定源法師認為寫本系統與刻本系統有四個方面的主要差異:分卷不同,所收人數不同,傳記的排列順序不一,同一傳記文字多寡或表述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