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高僧傳卷第七:義解篇三

2021-02-22 妙視同音

續高僧傳卷第七

大唐 西明寺 沙門 釋道宣 撰

義解篇三 正紀十 附見四

陳楊都宣武寺釋洪偃傳一

陳楊都興皇寺釋法朗傳二

陳楊都不禪眾寺釋慧勇傳三

陳楊都大彭城寺釋寶瓊傳四(明解

陳楊都白馬寺釋警韶傳五

陳鐘山耆闍寺釋安廩傳六

陳攝山棲霞寺釋慧布傳七(僧詮 玄辯

周渭濱沙門釋亡名傳八(僧琨

魏鄴下沙門釋道竉傳九

齊彭城沙門釋慧嵩傳十

釋洪偃。俗姓謝氏。會稽山陰人。祖茂恭和凝慎不交世俗。父藏博綜經史善屬文藻。梁衡陽王聞而器之。引為僚友。偃風神穎秀弱齡悟道。晝讀經論夜諷詩書。良辰華景未嘗廢學。自爾幼而聰敏。州裡稱焉。

及長遊聽京邑遍聞數論。後值龍光寺綽法師。便委心受業。特加賞接。以為絕倫。由是學侶改觀轉相推伏。二三年中便盡幽奧。乃開筵聚眾闡揚成實。舉厝閒雅詞吐抑揚。後學舊齒稽疑了義。橫經荷笈虛往實歸。由此仰膺法輪總持諸部。勇氣無前任其披解。宿望弘量因循舊章。

偃屬思雲霄曾無接對。見忤前達不能降情。自是來學有隔。聽者疏焉。遂閉志閒房高尚其道。間以尋緗閱史。廣求多見。秋水春臺清文迥出。壯思雲飛英詞錦爛。又善草隸見稱時俗。纖過芝葉媚極銀鉤。故貌義詩書號為四絕。當時英傑皆推賞之。

梁太宗之在東朝。愛其俊秀。欲令還俗引為學士。偃執志不回故弗能致。會武帝發講重雲。延德肆問。而年非宿老座第甚遠。抗言高論精理入神。帝賞嘆久之。莫不矚目。偃形止自若神守如初。僉服其高亮也。及引進後堂。加優其禮。

屬戎羯陵踐兵飢相繼。因避地於縉雲。眷眄泉石。又寇斥山侶。遂越嶺逃難。落泊馳滯曾無安堵。梁長沙王韶鎮郢。聞風敘造俄而渚宮陷覆。上流阻亂。便事東歸。

因懷自靜有顧林泉。乃杖策若耶雲門精舍。歷覽山水。美其迻遲。登吳昇平亭賦詩曰。蕭蕭物候晚。肅肅天望清。旅人聊杖策。登高蕩客情。川源多舊跡。墟裡或新名。宿煙浮始旦。朝日照初晴。獨遊乏徒侶。徐步寡逢迎。信矣非吾託。賞心何易並。遂泛浪巖峰。有終焉之志。葺修寺宇結眾礪業。

逮陳武廓定革命惟新。京輔舊僧累相延請。乃顧山眾曰。吾勤苦積學五十餘年。事故流離未遑敷說。今時來不遂。何謂為法亡身乎。以天嘉之初出都。講於宣武寺。學徒又聚莫不肅焉。雖樂說不疲。而幽心恆結。每因講隙遊鐘山之開善定林。息心宴坐。時又引筆賦詩曰。杖策步前嶺。褰裳出外扉。輕蘿轉蒙密。幽逕復紆威。樹高枝影細。山晝鳥聲希。石苔時滑屣。蟲網乍粘衣。澗旁紫芝曄。巖上白雲霏。松子排煙去。常生寂不歸。窮谷無還往。攀桂獨依依。

會齊使通和舟車相接。崔子武等。擅出境之才。議其瞻對。眾莫能舉。世祖文皇。以偃內外優敏可與杭言。敕令統接賓禮。樞機溫雅容止方稜。敷述皇猷光宣帝德。才詞宏逸辯論旁馳。潤以真文引之慈寄子武等頂受誥命銜佩北蕃。帝嗟賞厚惠更倍恆度。皆推以還公。一無所納。

是歲舊疾連發。聽者復疏。止於小室許有諮問。懷不能已情有斐然。乃著成論疏數十卷。剖發精理構思深劇。疾轉沉篤功不克就。以天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於大漸。神氣不昧。命弟子曰。眾生為貪心之所暗也。貪我則惜落一毛。貪他則永無厭足。至於身死之後。使高其墳重其墎。必謂九泉之下還結四鄰一何可笑。而皇甫謐楊王孫。微得我意。雖知會歸丘壤。而未知初度之心。今冥目之後。以此脯臘鄙形。布施上飛下走一切眾生。若前身相負仍以相償。如無相對則生我檀善。此之微心亦趣菩提。物莫不共矣。言畢合掌。終於宣武寺焉。春秋六十有一。知與不知鹹懷惻愴。即以其月二十二日。屍陀於鐘山開善寺之東崗焉。

然偃始離俗迄於遷化。唯學是務。儉節掃衣弗事華廣。每緣情觸興輒敘其致。而文彩灑落罕有嗣者。綴述篇章隨手散失。後人掇聚集之成二十餘卷。值亂零失猶存八軸。陳太建年。學士何雋上之。封於秘閣。

相關焦點

  • 珍罕佛寶:宋人寫經《續高僧傳》
    ——《續高僧傳》序佛教史傳自此而興,其中尤以僧傳類撰作,廣為流傳,如梁釋慧皎所著之《高僧傳》、梁釋寶唱之《名僧傳》,可謂總傳典範。其後,唐釋道宣撰《續高僧傳》,承繼《高僧傳》十科僧傳之體,地域上南北兼收,且補輯了諸多梁朝及其時仍在世高僧名錄,為研究南北朝、隋唐時期宗教、歷史等方面重要史料。
  • 續高僧傳卷第八:義解篇四
    並問十地智論等人法所傳。上答略雲。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當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歲。穆王聞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而竟不還。以此為驗。四十九年在世。滅度已來至今齊代武平七年丙申。凡經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後漢明帝永平十年。經法初來。魏晉相傳至今流布。上廣答緣緒。文極指訂。今略舉梗槩。以示所傳。末敕住相州定國寺。而容德顯著感供繁多。所得世利造一山寺。
  • 續高僧傳卷第六:義解篇二
    梁國師草堂寺智者釋慧約傳二釋慧約。字德素。姓婁。東陽烏場人也。祖世蟬聯東南冠族。有佔其塋墓者雲。後世當有苦行得道者為帝王師焉。
  • 續高僧傳卷第十三
    續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本傳十七 附見七。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慧因傳一。  唐安州方等寺釋慧暠傳二。  唐同州大興國寺釋法祥傳三。  唐終南山玉泉寺釋靜藏傳四(道刪)  唐新羅國皇隆寺釋圓光傳五(圓安)  唐蒲州仁壽寺釋海順傳六(行友)  唐京師普光寺釋曇藏傳七。
  • 《高僧傳》序錄卷()
    高僧傳第一卷(譯經上十五人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漢雒陽白馬寺竺法蘭漢雒陽安清漢雒陽支樓迦讖(
  • 《續高僧傳》卷二:譯經篇
    令撰西域傳。素所暗練周鏡目前。分異訛錯深有徵舉。故京壤名達。多尋正焉。有王舍城沙門。遠來謁帝。事如後傳將還本國請舍利瑞圖經及國家祥瑞錄。敕又令琮翻隋為梵。合成十卷。賜諸西域。琮以洽聞博達素所關心。文章騰翥京輦推尚。凡所新譯諸經。及見講解大智釋論等。並為之序引。又著沙門名義論別集五卷。並詞理清簡。後學師欽。    大業二年。東都新治。與諸沙門詣闕朝賀。特被召入內禁。
  • 史傳部—— 宋高僧傳
    俾修高僧傳與新譯經同入藏者。臣等遐求事跡博採碑文。今已撰集成三十卷。謹詣闕庭進上。益琅函而更廣。延玉曆以彌長。臣等誠憂誠恐兢惕之至。臣等聞渾儀之外別有釋天。法海之中多生僧寶。釋天可則。阿難記事而載言。僧寶堪稱。慧皎為篇而作傳。猗歟我佛號大遍知。知教法之無依。委帝王之有力。當二千載之後。屬一萬年之初。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神龍在天愛日升上。土疆開闢四夷請吏。而貢琛時律均和。
  • 史傳部——續高僧傳
    續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初 本傳六人 附見二十七人  梁揚都正觀寺扶南沙門僧伽婆羅傳一(曼陀羅
  •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九上
    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九上  遺身篇第七 正傳十二 附見二。  南齊蜀部會州寺沙門釋法凝傳一。  周益部沙門釋僧崖傳二。  周雍州逸沙門釋普圓傳三。  隋終南山沙門釋普濟傳四(又普濟)  隋京師郊南逸僧釋普安傳五。  隋九江廬山沙門釋大志傳六。  唐偽鄭沙門釋知命傳七。  唐京師弘福寺釋玄覽傳八。  唐京師弘善寺釋法曠傳九。  唐終南豹林谷沙門釋會通傳十。
  • 印光大師:《高僧傳》「皆記古德之嘉言懿行.閱之,自有欣欣向榮之心······
    《高僧傳》中共收錄了上自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下至梁朝天監十八年(519),共四百五十三年,二百五十七位高僧的傳記。又加上旁出附見之高僧二百七十四人,實際收錄有五百多位高僧的傳記。本書所涉及的有魏、吳、晉、宋、齊、北魏、姚秦等九個朝代中高僧的事跡。《高僧傳》全書共分為十科十四卷。
  • 一起讀《高僧傳》|高手如雲的譯經僧團
    於是,中國有了最早的佛教高僧。根據慧皎《高僧傳》中的記載,最早進入到漢地的僧人是攝摩騰和竺法蘭,他們都是來自天竺的僧侶。攝摩騰可以通過講解《金光明經》來化解兩國糾紛,而竺法蘭讀「經」破萬卷,自稱是天竺學者們的老師。可是佛法初來中國,卻沒有人歸信。縱使攝摩騰和竺法蘭滿腹經綸,他們又如何向「沒有人的眾人」講經說法呢?
  • 高僧傳 | 菩提達摩!
    南朝宋時,從海上絲綢之路來華的,最有影響的高僧當屬菩提達摩。菩提達摩是中國禪宗公認的東土初祖,據《景德傳燈錄》記載,菩提達摩原名菩提多羅,是南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後來得到天竺禪師般若多羅的賞識,跟隨般若多羅尊者修習禪法。當般若多羅尊者認為,達摩已經習得法要時,便建議他前往中國傳法。達摩對中國禪宗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 唐代靈武高僧與賀蘭山白草谷
    唐代這些大德高僧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而在《宋高僧傳》裡記載唐代靈武高僧的事跡,卻因沉埋在久遠的古典舊籍之中而鮮為人知……我國現存最早記載古代高僧生平事跡的文獻《高僧傳》,為梁代上虞僧人慧皎(497~554年)撰寫。
  • 續高僧傳卷第四:釋玄奘(2)
    今則盡三海際同一王命。又東雪山至那伽羅曷國。即布發掩泥之故地也。詳諸經相意有疑焉。何則討尋本事。乃在賢劫已前。蓮花定光名殊。三佛既非同劫。頻被火災。何得故處今猶泥溼。若以為虛。佛非妄語。如彼諸師各陳異解。有論者言。此實本地。佛非妄也。雖經劫壞。本空之處願力莊嚴如因事也。並是如來流化。斯跡常在不足怪矣。故其勝地。左則標樹諸窣睹波。即靈塔之正名。
  • 高僧傳:曇摩難提、僧伽提婆
    高僧傳·卷第一<譯經上>(八)曇摩難提十二曇摩難提。此雲法喜。兜佉勒人。三法度等。凡一百六卷。佛念傳譯。慧嵩筆受。自夏迄春。綿涉兩載。文字方具。及姚萇寇逼關內。人情危阻。難提乃辭還西域。不知所終。其時也。符堅初敗。群鋒互起。戎妖縱暴。民流四出。而猶得傳譯大部。蓋由趙正之力。正字文業。洛陽清水人。或曰濟陰人。年十八為偽秦著作郎。後遷至黃門郎。武威太守。為人無須而瘦。有妻妾而無兒。時人謂閹。然而情度敏達。學兼內外。性好譏諫。無所迴避。符堅末年。寵惑鮮卑。
  • 「國王新衣」淵源和《高僧傳》裡的故事
    錢光毅編寫的劇本《皇帝的新衣》(載  1935年《音樂教育》第三卷第一、五、六期),就標明「由安徒生與葉紹鈞的童話《皇帝的新衣》改編」。當然在人物和情節方面又有不少增飾,著重描寫了小販趙大一家三口的悲慘遭遇,並非簡單地從文體上進行改編。劇本中還穿插了由廖輔叔作詞、陳田鶴作曲的多首歌謠,其中一首由兩個騙子齊聲合唱:「新衣繡出葉色綠花色黃,白玫瑰像仙女,紅牡丹是花王。
  • 高僧傳:釋曇無竭、佛馱什、浮陀跋摩
    丨作者:[梁] 沙門慧皎丨出自:《大正藏》第 50 冊 《高僧傳》丨來源:CBETA電子佛典高僧傳·卷第三雜三乘學。無竭停此寺受大戒。天竺禪師佛馱多羅。此雲覺救。彼土鹹雲已證果。無竭請為和上。漢沙門志定為阿闍梨。停夏坐三月日。復行向中天竺界。路既空曠。唯齎石蜜為糧。同侶尚有十三人。八人於路並化。餘五人同行。無竭雖屢經危棘。而繫念所齎觀世音經未嘗暫廢。將至舍衛國。野中逢山象一群。無竭稱名歸命。即有師子從林中出。象驚惶奔走。後渡恆河。復值野牛一群。鳴吼而來。將欲害人。
  • 史傳部——大明高僧傳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皇明天台山慈雲禪寺沙門釋 如惺 撰  譯經篇第一(正傳一人附見二人)
  • 高僧傳 | 第一個以「釋」為姓的僧人
    我們平時聽說過的出家人,皆以「釋某某」為法名,而我們閱讀《高僧傳》以來,除了寶志禪師,沒有其他以「釋」為姓的僧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第一個以「釋」為姓的僧侶是誰呢?自佛教來到中國以後,幾乎所有的出家人都跟著師父姓,來自安息國的安世高姓安,他的弟子也隨其姓安;來自大月氏的支謙姓支,他的弟子也隨其姓支……這可能是延續了西域的傳統,西來的竺法護也是出家後,跟隨師父改姓為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