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御」又稱「四極大帝」,是四位輔佐玉帝、代天行化的天帝。
分別是勾陳上宮天皇大帝、中天紫薇北極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南極長生大帝。三清、四御作為道教尊神群體,常被合稱。
北極紫微大帝
紫微大帝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屬於道教四御之一,位居玉皇大帝之下,輔佐玉帝管理星界。紫微宮又叫紫宮、紫微星,位處三垣之中的中垣,是星座上屬帝王之所居,西漢未央宮、隋唐洛陽宮城紫微城、明清故宮名曰紫禁城即是這一來歷。紫微星是位於上天的最中間永遠不動,位置最高的星,故最為尊貴,是「眾星之主,萬象宗師」,因此對他極為尊崇。紫微大帝執掌天經地緯,以率普天星鬥,節制鬼神與雷霆。
《北陰酆都太玄制魔黑律靈書》曰:「昔北極紫微玉虛帝君,居紫微垣中,為萬象宗師,眾星所拱,為萬法金仙之帝主,上朝金闕,下領酆都。」按《猶龍傳》云:「紫微北極玉虛大帝,上統諸星,中御萬法,下治酆都,乃諸天星宿之主也。北極驅邪院是其正掌也。」
統率北極四聖等眾,又有上清十一大曜星君(七政四餘)、北鬥七元、左輔右弼、三臺星君,南鬥六司,中鬥三真、擎羊陀羅二使者,十二元辰本命星君,六十甲子太歲星君、雲天二十八宿,鬥中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鬥中神仙諸靈官眾、周天列曜星君、天罡大聖、魁罡星君等如此這些普天星鬥,河漢群真。
紫微大帝位高權重,參謀廣泛。從考制宇宙劫運,到天下國家興衰,再到三界仙真升降,再到群生的禍福壽夭。神通無邊而能頃刻摧傾三界群妖魔怪;威德廣大而節制雷霆之運行。
《太上玄靈鬥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經曰:「鬥母登於寶座之上,怡養神直,修煉精魄,衝然撮炁,炁入玄玄。運合靈風,紫虛蔚勃,果證玄靈,妙道放無極微妙光明,洞徹華池。化生金蓮九苞,經入間七周夜,其華池中光明愈熾愈盛,其時一上騰九華無中,化成九所大寶樓閣。寶樓閣中,混凝九直,梵炁自然成章文。前有無罡光敷,應現九道體,一曰天皇,二日紫微,三曰貪狼,四曰巨門,五曰祿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貞,八曰武曲,九曰破軍。」 鬥姆元君應現九道體,化生九子,其二長子是為勾陳天皇大帝、北極紫微大帝。二長帝君,居紫微垣太虛宮中勾陳之位,掌握符圖紀綱元化,為眾星之主領。是說見於道經《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鬥本生真經》中。
天皇大帝,長子也,紫徽上宮紀綱,元化眾星主領。紫微大帝,第二子,佐北極中天明堂布政下土。」
北極紫微大帝信仰來源於中國古代的星辰崇拜,北極即是北極星的簡稱,又稱"北辰"、"天樞",所居神宮位於北極中天紫微宮。道經中稱紫微大帝的職能為: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統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諸神。紫微大帝能呼風喚雨,役使雷電鬼神。如《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卷上曰:"北極紫微大帝掌握五雷也。"由此紫微大帝受到歷代帝王的崇祀,尤其在宋代,常與玉皇大帝一起受到奉祀。四川大足等地,今還可見到宋代塑造的紫微大帝神像。《明史·禮志四》載:明時,宮廷還敕建了紫微殿,"設象祭告"。
星宿
紫微星號:稱「鬥數之主」。來古的研究者都把微紫星當成「帝星」,所命以宮主星是微紫的人就是帝之王相。紫微星是就北極星,也是小熊座主的星。北七鬥星則圍繞著它四旋季轉。如把果天比一作個漏鬥,紫那微星則是個這漏鬥的頂尖。我們把種這象「被群星圍繞紫的微星」的人稱紫作微下凡的命。但是被繞圍的範圍大有有小生。在鄉族為一族之主生,在國為一國之王。
勾陳上宮天皇大帝
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又作西方太極天皇大帝簡稱「勾陳大帝」、「天皇大帝」,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三位神。
勾陳大帝是鬥姆元君的長子,紫微大帝的胞兄。他協助玉皇上帝執掌南北兩極和天地人三才、統御眾星,並主持人間兵革之事,故亦是武神和戰神。《晉書·天文志》:「鉤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寶,主御群靈,執萬神圖。」
勾陳上宮天皇大帝與北極紫微大帝一樣源於我國古代星辰崇拜,勾陳同"鉤陳",是天上紫微垣中的星座名,靠近北極星,共六顆星組成。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簡稱"勾陳大帝"、"天皇大帝",職責是輔佐玉皇權衡南北兩極和天、地、人三才,協助中天北極並主持人間兵革權衡之事。
星宿
勾陳,古星宿名,屬紫微垣。勾陳一即是現在的北極星。
《星經》:「勾陳六星在五帝下,為後宮,大帝正妃。又主天子六軍將軍,又主三公。」
勾陳大帝,輔玉皇大帝執南北二極和天地人三才,統御眾星,掌人間兵革事,宋代尤崇《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三清」後列「昊天六御宸尊」(演變自「六合」,南宋後演變成「四御」且形成定局)。「三清」「四御」系統中「四御」內列第三,亦稱「勾陳上宮南極天皇大帝」。
住紫微上宮,即勾陳宮、南極降霄宮,主御群靈,執萬神圖。
南極長生大帝
在道教典籍裡:南極長生大帝,居神霄玉清府,號玉清真王,而於九天界化身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居玉樞府統御雷部。全稱「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統天元聖天尊」,居神霄玉清府,簡稱神雷玉府。
長生大帝並非民間百姓供奉的壽星老人南極仙翁(老人星)。北極紫微大帝統御萬星,有眾星辰圍繞著。而南極長生大帝號玉清真王,雷部眾神之力皆出於他,為眾神法源。
南極長生大帝可說是元始天尊之元神分身,據道經《高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稱元始天王"第九子位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專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統領"。協助玉皇執掌四時氣候之神,能呼風喚雨,役使雷電鬼神,亦控制萬物禍福生發之樞機,故號都雷教主霹靂伽耶天尊。上座掌神霄玉清府號玉清真王,總攬三十二天八區,而號統天元聖天尊;於浩劫中能濟度群生,普化眾生,下化身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為雷霆神部之根祖,同時位列神霄九宸大帝之首。
后土皇地祗
又稱后土娘娘。后土信仰源於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禮記·郊特牲》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取財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古代人們生活有賴於地,故"親於地",並加以"美報、獻祭",遂有"后土"崇拜,大約始於春秋時期。后土皇地只為主宰大地山川之神,其職責是掌管山嶽土地變化及諸山神、地只和三山五嶽大帝等大神,並節制劫運之事。
在漢代以後逐漸演變恢復成為女神,《宋史·禮志七》中記載,北宋政和6年宋徽宗封后土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享受同玉皇大帝一樣的儀禮規格。南宋呂元素《道門定製》卷2註:「后土即朝廷祀皇地祗於方止是也。王者所尊。合上帝為天父的地母焉。」宋代以後,道教列為「四御」尊神之一,宣稱后土神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至此,后土的女神身份又確立了下來,民間又稱之為「后土娘娘」。[1]道教將其尊為神「四御/六御」中的第四位天帝,她掌陰陽,育萬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
史籍記載
關於后土的記載很多,有各種不同的傳說:
《春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土正曰后土。」杜預注「使主后土,以揆百事。」
《左傳》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孔疏:「以地神后土言之。后土著,地之大名也。」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
《周禮·春官·大宗伯》曰:「王大封,則先告后土。」原註:「后土,土神也。」
《楚辭·招魂》云:「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東漢王逸註:「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
《楚辭·九辯》云:「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時而得漧?」漧,即幹。
《禮記·檀弓》曰:「君舉而哭於后土。」鄭註:「后土,社也。」
《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禮記·月令》:「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 鄭註:此黃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后土亦顓頊氏之子,曰黎,兼為土官。
《國語·魯語》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看來即《山海經》「共工生后土」神話之歷史化。
《山海經·海內經》:「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郭璞註:生十二子,皆以歲名名之,故云然。袁珂《山海經全譯》案:古神話當謂噎鳴生十二歲或噎鳴生一歲之十二月。
《山海經·大荒西經》:「黎(后土)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此噎鳴,蓋時間之神也。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註:后土,共工氏之子勾龍也,見昭十九年《左傳》,又見《山海經》。
《山海經·海內經》:「共工生后土。」袁珂《山海經全譯》案:《國語·魯語》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即此經「共工生后土」之歷史。
《淮南子·天文訓》:「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
《史記·五帝本紀》雲:「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杜預註:「后土,地也。」
《史記·五帝本紀》:「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
《史記·孝武本紀》:「及五年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對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
《文獻通考》卷七十八曰:「建邦國先告后土。」又云:「后土,即曰土神,又名社神,是兩者之也,書曰,敢昭告於皇天后土。」
以上關於后土的記載,有的是作為神仙出現的;有的是作為一般人出現的;有的則記官名,卻多為男性。但是中國古代傳統,以天陽地陰,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後」與「土」字均為女人形狀。
「后土」一詞,早期多見於儒家幾部經典。如《尚書·武成》有「告於皇天后土」,《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禮·春官·大宗伯》有「王大封,則先告后土」等。從這些文句看來,后土是位享有很高權威的統治者。國家有什麼大事,得先報告給后土,請后土管理。
四御和六御
"御"是對皇帝的敬稱,也有治事之意。道教最早尊奉的三清神明之下有六御:統御萬天的玉皇大帝、統御萬神的勾陳大帝、統御萬星的紫微大帝、統御萬靈的青華大帝(又稱太乙救苦天尊)、統御萬類(雷)的長生大帝、統御萬地的后土皇地只。這種說法源於中國古代"六合"觀念,所謂"六合",指宇宙的巨大空間,即上、下、四方(東、西、南、北)。南宋劉用光《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中對此的排列順序為:玉清上帝、上清上帝、太清上帝、昊天至尊玉皇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東極太乙救苦天尊(即青華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后土皇地祗。前三尊為三清,後六尊則構成了上(玉皇)、下(后土)、四方的"六合"布局。道教稱之為"昊天六御宸尊",加上三清,合為"九皇御號"。後來為了符合道經四輔(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分類,去掉了"玉皇大帝"和"青華大帝",成今日之"四御"。即: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四御之徽號均為宋真宗、徽宗時所加。四御是居於三清之下、位於萬神之上、主宰天地萬物的四位天神。《道法會元》稱"三清"、"四御"為"七寶",統率天地萬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