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春晚》作於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當時金兵進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
武陵春·春晚
宋代: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風住塵香花已盡」,點明正值暮春時節,狂風吹花,落紅滿地,一片零落,觸目驚心。「日晚倦梳頭」,這句說明日色已高,但詞人卻仍舊無心梳妝,可見詞人內心是多麼悲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句的意思是她不願一味沉浸在痛苦中,想要出去遊山玩水,希望自己的痛苦能夠在青山綠水間得以排遣。但馬上詞人就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她的愁緒太濃了,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在還沒有出遊前她就意識到愁重舟輕,因而否定了遊春的計劃。最後兩句設定極為新穎,非常貼切,古來歷來備受人所贊。
明代董其昌評價這首詞說:「物是人非,睹物寧不傷感!」明代陸雲龍則直接評價:「愁如海」。《武陵春》一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兵荒馬亂中人們共有的離恨別緒。李清照將時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進了自己有限的藝術境界裡,從而使本詞具有了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