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一系稱堂,母親一系稱表?大多數人都叫錯了!

2020-12-16 隨手談詩

爸爸一系稱堂,媽媽一系稱表,這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其實並不完全準確。追根溯源地說,堂和表,是古代男權社會的產物,當然這也沒辦法,歷史使然,千百年下來已經形成習慣了,也沒必要去刻意改變,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慢慢地所謂堂表就消失了,親戚都沒有了還堂什麼堂、表什麼表。

堂的區分很簡單啊,同一個祖父(爺爺)這一支脈,互相之間就是堂兄弟的關係。拿我家打比方說,我的爺爺奶奶共生了3個兒子,分別是我的大伯、二伯、父親,到我父親3兄弟這一輩共生了4個兒子,那我這一輩4個兒子就是堂兄弟關係。

如果放在古代,在我父親3兄弟沒分家之前,我和我另外3個堂兄弟在家族裡的排行,是拉通來排的,而不是按照伯父和父親各自的小家來排兄弟關係。

在這一層關係之上,再遠的話也就是祖父之前的同姓族人,就是族親了;更遠更遠的話就叫本家,生活中我們遇到同姓的人常開玩笑說,500年前是一家,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這也不是一定的,以我為中心,上下三代為三服,上下五代為五服,一般五服之外血緣關係就很薄弱了,但有些小村莊,上下十幾代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個小地方,那麼整個村子裡的人都以堂兄弟稱,也是有的。

簡單來說,表就是外的意思,這很明顯就是男權社會中用以區分內外之別的稱呼。古代普通人家稱妻子家為外家,所以為什麼把母親的父母叫外公外婆呢,就是這樣來的。當然,你不能說表等於外,所以外公也叫表公,沒有這樣的叫法。

皇族則稱外戚,在歷史類書籍上我們常看到說外戚,其實就是表兄弟這一支。那麼問題就來了,很多時候,外戚並不是單純指母親這一支的親戚,父親這一支也有,那就是姑姑。

所以說,表親是分兩種情況的,一是父親這邊,姑姑家的孩子,叫姑表親。而母親一方的表情,是指母親的兄弟家的孩子,也就是舅舅的孩子,才能稱表情。這種關係說起來複雜,其實很簡單,還是拿我舉例——我的表弟,是我舅舅的兒子,那麼我媽必然是我表弟的姑姑。

在堂親和表情之外,還有姨親,就是媽媽的姐妹,就有了大姨、小姨的叫法。那么姨家的孩子,跟我的關係自然就是姨(兄弟姐妹)。

按照傳統觀念,堂親是最近的,姨親是最遠的。

小結

古人為什麼會有重男輕女的觀念,就是因為這些男權社會造成的歷史原因,你在父親這一系是堂,到母親一系就成了表(外),古代外孫不能上族譜的原因就是這個,那麼在這樣的觀念下,一家人如果沒有生兒子,這一家人從這一代開始,就沒法上族譜了,就斷了香火。

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因此去責難古人重男輕女,前面也說了,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落後觀念,現代社會大多數腦子正常的家庭,早已經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這是中華文明的一大進步。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稱表或稱堂,只是一個簡單的區分父親、母親家兄弟姐妹的代稱而已,像我一律叫哥哥,或者某某哥,根本不會叫什麼堂哥表哥了。

話說回來,親戚親不親,還是看人,劉關張三兄弟一毛錢血緣關係也沒有,千百年來都是兄弟的典範,而有些人呢……誰家還沒有幾個奇葩親戚不是?

相關焦點

  • 為何爸爸一系親戚叫「堂」,媽媽一系稱「表」,華夏兒女應該知道
    導讀:俗話說「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表親堂親說的就是親戚之間的關係,逢年過節是見到親戚最多的時候,可是一旦稱呼錯了就要鬧笑話了。這樣的親戚關係通常是由婚姻而結成的,比如姨家、姑家、舅家,都是通過婚姻關係形成的。姨家的稱為「姨表親」,姑舅家的稱為「姑舅表親」。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是賈寶玉親姑姑所生,所以他們就是「姑舅表親」。女方從自己的家中嫁出成了別人家的人,古有「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說,女性在社會中處於從屬地位,嫁到夫家就要冠以夫姓,名字就沒有了。
  • 為什么爸爸一系叫堂,媽媽一系稱表?堂表哪兩個關係更近些?
    堂乃內也,表乃外也!何謂堂,其實堂是「同堂」的簡稱,指的爸爸這一族人,生活在一起,都是同姓,而且大家族的名字是按照輩分排字的,比如朱元璋定下了二十幾個兒子的後代排字,這就是同堂的典型。表指的是媽媽一族人,因為嫁人後子女隨夫姓,所以生的子女已經不和母親一方族人是同堂了,即使正好嫁給同姓老公,但是也算是嫁給另一個血緣關係,不再屬於一族人。因此都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已經不再和娘家人那麼親了。
  • 為什么爸爸一系叫堂,媽媽一系稱表?
    「堂」為內親,是同宗同族,「表」為外戚,非一姓之人。表親千裡近,堂親萬年近。姑家、舅家與姨家統稱為表親,叔伯家稱作堂親。父親的子侄都是自己的堂親,而無論父親的外甥與母親的侄甥都是自己的表親。除少數之外,同姓親族為堂親,異姓親族為表親。
  • 90%人的農村人錯了!堂親和表親是這樣區分的!
    在看古裝電視上,我們常聽到「抄家」、「滅九族」等字眼,抄家我們都不難理解,是搜查沒收家產,相信這個大家都知道;然而「滅九族」估計很多人覺得就是殺頭,沒錯,那麼你知道滅九族是到底哪些人會受到牽連呢?這個人估計大部分人都不清楚了吧!下面我們就簡單的介紹下。
  • 一文讀懂廣府人嘅親屬關係,以後唔好叫錯喇.
    阿媽(母親)-老母,老媽子,媽媽,媽咪。阿仔(兒子)-父母之下男性嘅第一代。又叫「仔」。阿女(女兒)-父母之下女性嘅第一代。又叫「女」。孫(孫兒)-父母之下男女嘅第二代。依性別又分孫仔、孫女。有時候(孫)系一種唔分性別嘅稱呼。息(曾孫)-父母之下嘅第三代,又叫「重孫」。廣東話通常讀「塞」或「室」。
  • 為何爸爸的親戚叫「堂」,媽媽的親戚稱「表」?
    尤其是親戚之間的禮儀往來,其實在親戚中大部分都是堂親和表親,可到底它們彼此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用一句話俗語簡單概括就是「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什麼意思?其中又蘊含著什麼道理呢?其實堂親和表親的關係聽起來很複雜,但只要我們捋順了,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
  • 表親三千裡,堂親萬萬年,怎麼區分堂親和表親呢?看完你就明白了
    所謂「內親」,指的就是同一個宗族裡的人,在古代,一般大一點的宗族都有自己的祠堂,所以凡在這個祠堂裡的親人,就是自家人,被稱為「內親」,也就是堂親,就像堂兄、堂弟、堂叔什麼的;相反,凡不在這個祠堂裡的親人,就是「外戚」,也就是表親,比如表姐、表妹等等,所以也就有了父親一脈稱堂,母親一脈稱表的說法了。
  • 「讓學生做乾女兒叫爸爸」,不妥
    師生之間,也該守「親清」之道,而不能「親而不清」。
  • 古人的家族觀:令堂、堂兄中的「堂」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們知道,稱呼父親的兄弟的孩子,要叫堂兄、堂妹等等。大家知道為什麼要用「堂」這個字嗎?「令堂」又為什麼能指代「母親」的意思呢?《說文解字》:"堂,殿也。"針對這個解釋,段玉裁批評道:"許以殿釋堂者,以今釋古也。古曰堂,漢以後曰殿。古上下皆稱堂,漢上下皆稱殿,至唐以後,人臣無有稱殿者矣。"意思很明白。簡單來說,"堂"要高於一般房屋,"堂形四方而高",因此可以引申為盛大或者容貌壯偉的樣子,比如堂堂大國、相貌堂堂、堂皇,等等。
  • 一堂特殊的安全教育課:「爸爸,等你平安回家」
    爸爸平時也是這樣工作的。」 「爸爸好酷!」 「媽媽,圖片上那個叔叔怎麼了?」 「他忘了系安全繩……」 「那爸爸可一定要記住啊!媽媽,我們快回家告訴爸爸!」 心,突然一陣悸動;淚,溢出了母親的眼眶。
  • 歐陽娜娜稱陳偉霆為「爸爸」,陳偉霆要求改口叫哥哥遭拒絕!
    一開始是歐陽娜娜隨意進入陳偉霆房間,並且還私自翻動陳偉霆的私人物品,之後未經陳偉霆同意便從房間拿走陳偉霆的戒指並戴在手上。而範丞丞作為男生卻只在陳偉霆房門外徘徊,並未隨意進出,歐陽娜娜隨意進出男生房間並翻動私人物品戴人戒指一事迅速引起網友熱議,大多數人都表示這樣很沒禮貌!
  • 在視頻中教人系領帶,他被美國網友叫「爸爸」
    一個頻道,它屬於一位12歲時被父親拋棄的人。現在他是兩個成年人的父親,這些視頻是他做給那些沒有父親的孩子們的。最近,國外一個名為「Dad,how do I?」(爸爸,我該怎麼做?)的頻道,受到了全球網友的矚目。短短幾天時間裡,這個頻道新增了近百萬訂閱。
  • 為什么爸爸不喜歡帶娃?「母親守門」效應,你知道嗎?
    在2015年的一項國內調查中,無論是在對孩子的日常照料,還是孩子教育活動中,父親的角色都發揮不足;另外,父母共同照料孩子的家庭只佔7.5%,父母雙方共同承擔教育的比例也只有11.7%。很多爸爸願意投入到孩子的教養活動中,可是為什麼實際的投入水平卻如此有限呢?對此,研究者提出了「母親守門」這一概念來進行解釋。
  • FGO克系從者親子關係,半數克系得叫阿比爸爸
    FGO近期在虛數大海戰劇情中補充了一些關於克系神話相關從者的設定,並且實裝了融合烏素姆的從者梵谷,這裡就目前實裝的克系從者,說一下她們所代表的外神之間的關係。阿比&BB附身阿比的猶格索託斯和融合BB的奈亞拉託提普都是萬物之主阿撒託斯所生,所以二者算是兄弟,對等關係的阿比和BB也算是姐妹吧,不過因為阿比會稱泡泡為爸爸,並且尤格索託斯是從阿撒託斯誕生的無名之霧裡產生的,而奈亞拉託提普是誕生自阿撒託斯,而
  • 西安音樂學院某領導性騷擾一女學生致其自殺:常被摟抱讓叫其爸爸
    2020年11月16日,西安音樂學院一學生家長實名舉報鋼琴系原書記梁某性騷擾自己女兒,致其抑鬱自殺。女生母親劉女士稱,女兒在遺書中寫道,梁某曾讓她叫其爸爸,並經常對她動手動腳。此外,女兒專業課考試前,梁某曾向他們索賄12萬元。 11月17日,校方回應稱,2018年年底,女生在校外租住屋自縊身亡後不久,學校就接到家長反映梁某受賄和性騷擾一事。
  • 樂那多的爸爸叫耿樂,耿樂的爺爺是張仃,這唱的又是哪一出?
    爸爸耿樂解釋:樂那多,就是「快樂那麼多」的意思。想見,這是寶寶的小名了。但耿樂,作為長門長孫,為何不隨著爺爺張仃姓張,卻偏偏姓耿呢?原因很簡單,只因為耿樂的爸爸姓耿名軍,叫耿軍。為減少途中因孩童帶來的麻煩,因為過封鎖線,只要孩子一哭鬧,整個隊伍都得挨槍子,那是相當的危險。當時規定:一家最多帶一個孩子,多餘的孩子必須送給老鄉,或者交給組織。一開始,陳布文想把女兒喬喬送人。延安後來上演《白毛女》,王昆飾演大白毛,喬喬就是那個小白毛。她人小鬼大,無人肯收留這麼一個」小女巫「。
  • 祖宗十八代的稱呼,喊錯了會很尷尬的!
    :舅舅的妻子姨:母親的姐妹,也稱阿姨、姨媽姨夫:姨的丈夫姻親丈夫:結婚的女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媳婦:結婚的男人對自己伴侶的稱呼公公:丈夫的父親,也直稱爸爸婆婆:丈夫的母親,也直稱媽媽丈人、嶽父:妻子的父親,也直稱爸爸丈母娘、嶽母:妻子的母親,也直稱媽媽
  • 「那個我叫爸爸的人永遠離開了我」
    「那個我叫爸爸的人永遠離開了我」 2020-02-05 16: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爸爸首次接娃走紅網絡,老師一臉警惕,爸爸著急:我真是他爸
    而大多數家庭裡面基本都是當媽媽的接送孩子,所以幼兒園的老師以及幼兒園園長,也都認識了各位寶寶的母親長得什麼樣子,但如果突然讓一些爸爸或者是爺爺奶奶這些生面孔去接孩子時,老師也是會提高警惕,甚至給孩子的母親打電話詢問一下。
  • 爺爺叫秋日,爸爸叫秋天,母親隨口給孩子取名,民警連連稱讚
    關於取名字這件事,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有人覺得取名字關乎孩子的一生,因此一定要叫的響亮動聽,對孩子將來有好處。但是也有的人比較隨意,覺得名字不過是一個代號而已,只要能夠區別身份就行,因此給娃取名也比較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