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養生要略

2021-02-22 中藥新藥


今年的6月21號為夏至,夏至古時又稱夏至節。夏至從陰陽二氣來看,就是陽極之至。《恪遵憲度抄》上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

      《禮記》中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嗚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

       俗話說「夏至一陰生」,就是說儘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致使人脆弱,容易患各種疾病。所以,合理的養生保健非常重要。

      過了夏至,出汗量大大增多。中醫有「血汗同源」之說,認為汗液為津液所化,血液唾液同出一源,而血液為心所主,故又有「汗為心之液」之說。《素問·六節藏象論》具體說到:「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陽,通於夏氣。」夏季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因此為了更好地度夏,這個節氣應用飲食養生,必須把握時令與臟腑的關係,有目的地補充心臟所消耗的能量,以保護心氣。

      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昧以補心。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正如《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未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

      夏至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與之相應的,此時人體陽氣發洩,氣血運行趨外,皮膚鬆弛,毛孔張開,陽氣大量溢出體外,消耗過多則會使人體陽氣處於內虛狀態。因此,夏至養生遵循「春夏養陽」的原則,適當吃些溫熱食物。

棗仁飲

原料:龍眼肉 10 克,炒棗仁 10 克,芡實 12 克。

製作:炒棗仁搗碎,用紗布袋裝。芡實加水 500 毫升,煮半小時後,加入龍眼肉和炒棗仁,再煮半小時。取出棗仁,加適量白糖,濾出汁液。

功效:養血安神,益腎固精。

枸杞滑溜裡脊片

原料:豬裡脊肉 250 克,枸杞子 50 克,水發木耳、水發筍片、豌豆各 25 克,蛋清 1 個,調料適量。

製作:枸杞子 25 克水煮取 25 毫升濃縮汁,另 25 克洗淨蒸熟備用;將裡脊肉抽去白筋,切片,用蛋清、水澱粉、鹽拌漿後,投入熱油鍋,熟透,油熱後撈出瀝油;待鍋內油熱時,放入蔥、蒜、姜、米醋、料酒翻炒,加入清湯 1 勺,枸杞子濃縮汁及蒸熟的枸杞子,將裡脊片下鍋,攪勻後勾芡,加味精即成。

功效:養心安神。

兔肉健脾湯

原料:兔肉 200 克,淮山 30 克,枸杞子 15 克,黨參 15 克,黃芪 15 克,大棗 30 克。

製作:兔肉洗淨與其它配料武火同煮,煮沸後改文火繼續煎煮2小時,湯、肉同食。

功效:健脾益氣。

      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鬱,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

      嵇康在《養生論》中說:「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告訴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應當調整呼吸,運用氣功,使心神安靜,意念中想心中存有冰雪一樣,才不會感到天氣極其炎熱了;不應當被炎熱擾亂心神,使心境煩躁,這樣會使身體感到天氣更炎熱。這種「心靜自然涼」的做法,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夏至時節,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晚睡早起。「暑易傷氣」,若汗洩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鍊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以避免炎熱之勢,恢復精力。


       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汙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鍊身體的效果。因為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洩,易受風寒溼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最後提醒大家,夏天陽光刺眼,配戴太陽鏡的人多,但要避免不防紫外線的變色眼鏡。因為變色眼鏡可減弱可見光而使瞳孔長期處於擴大狀態,導致大量的紫外線進入眼睛。而過量的紫外線會引起角膜水腫,失去原有的彈性和光澤,使瞳孔對光的反應遲鈍,視力下降。如長時間作用還可能導致晶體鈣化和硬化,誘發白內障。

感謝閱讀與分享

信源:《漫談夏至及養生》徐成文、《夏至養生需吃苦》周天寒、《夏至節氣養生藥膳》宋詠春

【聲 明】

圖文版權歸屬原始權利人,本平臺非商業用途。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本文由中藥新藥微信平臺編校發布,請尊重他人勞動,公眾號轉載請標明「轉自中藥新藥(zyxylc)」!謝絕刪除出處直接複製!

歡迎原創投稿!投稿Email:xybj@gzucm.edu.cn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便洽談授權或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夏至養生,吃「苦」防暑
    漠河縣是中國緯度最高的縣份,由於緯度高,使漠河地區在夏季產生極晝現象,時常有北極光出現,漠河白夜產生在每年夏至前後的9天中,才因此人們稱漠河縣為「中國的不夜城」、「極光城」。夏至養生夏至陽氣最旺,養生要注意保護陽氣。
  • 夏至養生提要
    古人將夏至分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意思是此時鹿角脫落,知了鳴叫,半夏感陰而生。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人知攝生者,每逢節氣,皆宜保養,而二至尤為緊要。夏至欲宜節,冬至欲宜絕。因為二至為陰陽消長之際,最宜將護調攝,保養精氣,稍有不慎,不是損陰,即是傷陽。
  • 夏至養生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人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
  • 節氣夏至養生,吃貨幸福!
    夏至日是每年6月21或22日,北半球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養生重點在於保護陽氣,宜晚睡早起,同時天氣炎熱,需注意散熱及補充水分。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夏至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將進入盛夏,這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暑熱關。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東至餃子夏至面」的說話,夏至吃麵是很重要的習俗。但時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有各種趣味盎然的夏至節日食俗。
  • 芒種夏至天 走路要人牽——身識養生
    三之氣,太陰溼土,正當小滿芒種夏至小暑之時。其時之病,多風熱暑溼。四之氣,少陽相火又起於大暑六月中。故其時之病純是溼熱,但以寒為名也。」 ——清·汪琥《傷寒論辯證廣注》第三氣,太陰溼土當令,正是小滿、芒種、夏至、小暑時節。這時的疾病,多由風熱暑溼引起。第四氣,少陽相火,又開始於六月的中氣大暑。所以這時的疾病,純粹由溼熱引起,只是用寒症命名罷了。」芒種期間,天地能量積蓄至盛滿,「滿則溢」的規律性在身心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現。
  • 節氣 | 夏至養生順調陰陽,適食酸味忌寒涼
    「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是《禮記》中對夏至節氣自然界現象的描述。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故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節。但同時夏至也是「陰陽爭,死生分」的時節,俗語說「夏至一陰生」,儘管天氣炎熱,可大自然陰氣已經開始生長。
  • 夏至,為什麼一定要喝扶陽夏至湯?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至」的意思不是到來,而是極限。《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 夏至養生多吃麵,王將金牌炸醬麵
  • 夏至
    夏至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適當的運動也是夏季養生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進行,條件好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溼,冷、暖空氣團在此交匯,並形成一道低壓槽,形成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黴,人體也覺得不舒適,一些蚊蟲繁殖速度迅速,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繁殖。
  • 夏至養生--陽熱至極而一陰始生!養陽護陰莫貪涼!
    夏至為天地之間陽極轉陰之時。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的健康亦與天地氣機密切相關。因此說,夏至養生,意義重大。「夏至一陰生」,儘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人會顯得脆弱疲憊,容易罹患各種疾病。所以,夏至時節一定要重視養生,不管是養生還是治病,當善借天地之力以助身體平衡陰陽,從而調理健康。
  • 【夏至已至】夏至習俗你知多少?
    夏至養生俗話說:冬至養生,夏至治病。一個安內,一個攘外。熱極而寒生,寒生百病重。夏至養生,「三避」為先夏至已至,由此正式進入了盛夏時節。此時溫度高,對人體會造成某些負面影響,容易造成損傷。夏至養生應遵循「三避」原則,即避暑、避溼、避寒,使身體保持在健康穩定的狀態。
  • 【夏至】趕緊吃點苦瓜吧!
    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       夏至陽氣最旺,要注意保護陽氣。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不要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鬱,要像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
  • 【夏至】要怎麼樣迎接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 節氣養生 | 五運六氣說夏至
    主氣(少陽相火)客氣(厥陰風木)我們可以看出從六月中旬開始,土不及的現象很明顯,也就是脾胃病發病很多,像嘔吐、腹瀉、乾嘔、腹痛、腹瀉,像胃炎、萎縮性胃炎、腸炎等患者,這時候可能會加重病情,要格外注重脾胃養護
  • 今日夏至 冬至餛飩夏至面,今天要吃涼麵哦
    夏至習俗,你知道幾個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就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後還會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
  • 夏至習俗
    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 夏至和冬至一樣,屬於民間重要的節日,稱為「夏至節」。有些地方,「夏至節」的熱鬧程度不亞於端午節。一、夏至習俗 據宋代《文昌雜錄》裡記載,宋代的官方要放假3天,讓百官回家休息,好好地洗澡、娛樂。
  • 夏至養生|與五毒月相伴而來 這些細節千萬別忽視
    不光要早睡,夏至這日還應該閉關靜養,因為夏至一陰初起,也是一年中人體偏虛的時候,靜養有助於一年陰陽順利交接。所以在夏至的十五天裡,尤其是夏至節氣這一天,我們都要儘量早些回家,陪陪家人,早點休息,孩子如果要出去玩,不要做劇烈的活動,八點半以前一定要回家,
  • 煲湯養生 - 不時不喝 夏至養生精選靚湯
    」——《思考中醫》作者 中醫專家 劉力紅夏至,大中華各地要「吃什麼」補一補▼嶺南吃荔枝:夏至食個荔,一年都無弊自古以來的全中國人民,商量好了要在這一天溫補一頓?天這麼熱難道不是讓我們吃點西瓜?這麼多選擇,就請放過狗狗吧,花花給大家來個比較全面溫補的夏至湯。原來夏至時陽氣雖旺,但陽氣虛浮在體表,體內的五臟六腑正是最空虛的時候,體內陰寒,很容易引發疾病。而夏至時可借旺盛的陽氣幫扶身體,冬病夏治,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 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居處必深邃,身體要安靜禁止女色,不許嬪妃進御,減少羹味,不要使它齊和,去掉一切嗜欲,安定心氣,各種器官安靜無為,作事不要盲動,以待確定陰陽的成敗。廣東一些地區則要舉行開鐮節,即在開鐮收割前一天晚上,每家帶著麵餅、茶酒等,到廣場上跳禾樓舞。請一位禾娘站在桌子上拜神、唱歌,桌下一名男子伴唱,祈求夏收。夏至當天,遼寧、山東等地以吃涼麵條為主的夏至面,俗稱過水麵。
  • 夏至 夏日味漸濃,果實滿山紅.
    夏至養生,苦出來的甜蜜夏至養生宜多吃「苦」,中醫學認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熱的作用,因此,夏至前後經常吃些油麥菜、萵筍、芹菜、苦瓜等苦味菜,能起到解熱祛暑、消除疲勞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