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嗚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
俗話說「夏至一陰生」,就是說儘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致使人脆弱,容易患各種疾病。所以,合理的養生保健非常重要。
過了夏至,出汗量大大增多。中醫有「血汗同源」之說,認為汗液為津液所化,血液唾液同出一源,而血液為心所主,故又有「汗為心之液」之說。《素問·六節藏象論》具體說到:「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陽,通於夏氣。」夏季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因此為了更好地度夏,這個節氣應用飲食養生,必須把握時令與臟腑的關係,有目的地補充心臟所消耗的能量,以保護心氣。
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昧以補心。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正如《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未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
夏至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與之相應的,此時人體陽氣發洩,氣血運行趨外,皮膚鬆弛,毛孔張開,陽氣大量溢出體外,消耗過多則會使人體陽氣處於內虛狀態。因此,夏至養生遵循「春夏養陽」的原則,適當吃些溫熱食物。
棗仁飲
原料:龍眼肉 10 克,炒棗仁 10 克,芡實 12 克。
製作:炒棗仁搗碎,用紗布袋裝。芡實加水 500 毫升,煮半小時後,加入龍眼肉和炒棗仁,再煮半小時。取出棗仁,加適量白糖,濾出汁液。
功效:養血安神,益腎固精。
枸杞滑溜裡脊片
原料:豬裡脊肉 250 克,枸杞子 50 克,水發木耳、水發筍片、豌豆各 25 克,蛋清 1 個,調料適量。
製作:枸杞子 25 克水煮取 25 毫升濃縮汁,另 25 克洗淨蒸熟備用;將裡脊肉抽去白筋,切片,用蛋清、水澱粉、鹽拌漿後,投入熱油鍋,熟透,油熱後撈出瀝油;待鍋內油熱時,放入蔥、蒜、姜、米醋、料酒翻炒,加入清湯 1 勺,枸杞子濃縮汁及蒸熟的枸杞子,將裡脊片下鍋,攪勻後勾芡,加味精即成。
功效:養心安神。
兔肉健脾湯
原料:兔肉 200 克,淮山 30 克,枸杞子 15 克,黨參 15 克,黃芪 15 克,大棗 30 克。
製作:兔肉洗淨與其它配料武火同煮,煮沸後改文火繼續煎煮2小時,湯、肉同食。
功效:健脾益氣。
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洩。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鬱,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
嵇康在《養生論》中說:「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告訴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應當調整呼吸,運用氣功,使心神安靜,意念中想心中存有冰雪一樣,才不會感到天氣極其炎熱了;不應當被炎熱擾亂心神,使心境煩躁,這樣會使身體感到天氣更炎熱。這種「心靜自然涼」的做法,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夏至時節,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晚睡早起。「暑易傷氣」,若汗洩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噁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鍊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以避免炎熱之勢,恢復精力。
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汙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鍊身體的效果。因為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洩,易受風寒溼邪侵襲,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最後提醒大家,夏天陽光刺眼,配戴太陽鏡的人多,但要避免不防紫外線的變色眼鏡。因為變色眼鏡可減弱可見光而使瞳孔長期處於擴大狀態,導致大量的紫外線進入眼睛。而過量的紫外線會引起角膜水腫,失去原有的彈性和光澤,使瞳孔對光的反應遲鈍,視力下降。如長時間作用還可能導致晶體鈣化和硬化,誘發白內障。
感謝閱讀與分享
信源:《漫談夏至及養生》徐成文、《夏至養生需吃苦》周天寒、《夏至節氣養生藥膳》宋詠春
【聲 明】
圖文版權歸屬原始權利人,本平臺非商業用途。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本文由中藥新藥微信平臺編校發布,請尊重他人勞動,公眾號轉載請標明「轉自中藥新藥(zyxylc)」!謝絕刪除出處直接複製!
歡迎原創投稿!投稿Email:xybj@gzucm.edu.cn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繫我們,以便洽談授權或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