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有太多相似的例子。只是可能同樣的環境,因為一些個體差異造成了結果差異。
明鏡君認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相似的莫過於永嘉南渡和靖康之恥。
同樣面對異族入侵,漢族南渡,在文臣武將的輔佐下,得以偏安穩定。永嘉南渡後則是士族對皇族的扶持;而南宋建立,則主要是倚靠武將的抵抗,中興四將的輝煌抗金戰績,最終得以在紹興十一年,以戰促和,劃定疆界,宋金東以淮河為界,西以大散關為界。
而南渡之前都是因為政治黑暗,內部波動引得異族覬覦、窺伺中原。北宋則是農民起義,西晉則是宗室內亂。
立國後,同樣是權臣當道,東晉則是王墩、王導;南宋則是秦檜。而第二代都是力挽狂瀾的君主,東晉為明帝司馬紹,南宋則是宋孝宗。
立國後,基本二朝都實行了多次北伐,南宋進行了包括嶽飛北伐、隆興北伐、開禧北伐、端平入洛在內的四次北伐。
而東晉更是拿北伐當家常便飯,權臣基本都會北伐,以樹立政治威望,為自己家族謀取更多利益,諸如庾亮,桓溫、謝玄、劉裕等等。
更主要的是,二朝南渡之後都少有亮眼之色,但內部的經濟文化一直為世界矚目,著名大儒陳寅恪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魏晉風骨也至今為今人所嚮往。
這些都是歷史上高度的相似的事件和歷史時期,而這只是其中一個,其他諸如唐昭宗和崇禎二帝的境遇 ;劉裕和朱溫的崛起之路;張巡死守睢陽和閻應元死守江陰,數不勝數。
因此歷史不光以大量的事例告訴我們「驚人相似」這一真理,大多數經驗教訓也可以一直借鑑。萬曆時期,張居正和李太后輔政,因小萬曆酒後失德,李太后給了他一本《霍光傳》,而霍光廢立過皇帝,小萬曆馬上明白了母親的意思,這就是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如果不吸取,那麼只能「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失去了歷史傳承的基本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