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詞的巔峰時代,但有一位文人卻堅持不懈地寫詩,他就是被譽為「亙古男兒一放翁」的陸遊。他的壽命非常長,活了85歲,在當時是高壽。但是,陸遊的一生,卻並不順遂。
剛剛出生的第二年,他就遇到了靖康之變。宋高宗時期,他參加科舉考試,卻因秦檜的阻擾而受挫。宋孝宗時期,已經名滿天下的他被賜予同進士出身,並且擔任了一些小官。
然而,陸遊的志向遠遠不是在官場上混口飯吃。他見證了江河破碎,國難當頭,一生都致力於抗擊金國恢復河山。然而,仕途的不得意和南宋苟安的大環境,讓他只能在奔波中吟唱。他最遺憾的事,就是活了那麼長的時間,卻沒有見到宋軍收復中原故土。所以,他在臨終前,滿懷不甘地寫下了《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非常出名,也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必學課程。它的基調是悲傷的,但卻流露出看淡生死的情懷,通篇洋溢著愛國主義的光輝。小珏認為,如果論起思想性,中華古詩詞無有出其右者。
詩人在臨終前,自知大限已到,卻並沒有半分兒女情長,唯有流露出對故土的思念和未能收復舊地的遺憾。然而,陸遊並不氣餒,他始終堅信,最後的勝利是屬於大宋的,未竟事業會有後來人完成,總有一天,後人會以捷報告慰九泉之下的他。
鑑於陸遊的名氣和這首詩本身的感染力,它迅速走紅,在南宋軍民中傳唱。它如同一首戰歌,喚醒了無數沉睡的仁人志士,為著國家興亡而努力。
24年後,陸遊的願望看起來就要實現了。南宋與蒙古結盟,滅掉了宿敵金國。這本來應該是件大好事,然而,南宋本身並不比金朝好多少,主要是借蒙古之手來實現的。更可怕的是,前門驅狼,後門迎虎。遠比金朝更厲害的蒙古崛起,對南宋造成了絕大的威脅。
必須承認,南宋比北宋爭氣,面對更強勁的對手,硬是堅持了44年。結局依然是遺憾的,華夏確實實現了一統,卻不是由陸遊的大宋完成的。「九州同」,卻同在蒙古,宋地盡失,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崖的身影,成為南宋最後的尊嚴。
多少人經歷了南宋被滅後,再讀陸遊的《示兒》,越發感傷。如果天下百姓都能像陸遊那樣,先國後家,將自己的一生致力於國家的富強,蒙古再強,又有何懼?元朝初年的詩人林景熙只能寫下《書放翁書卷後》,表達無比複雜的內心感受:
青山一髮愁蒙蒙,幹戈況滿天南東。
來孫已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這首詩是《示兒》的唱和之作,意思並不複雜。它抒發了江山易主,國破家亡的傷感,更是表達了後人對無法實現陸遊遺願的愧疚之情。一句「家祭如何告乃翁」是整個南宋對陸遊的道歉。
其實,陸遊的家族對於南宋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在陸遊的愛國感染下,他的後代表現得非常有骨氣。他的玄孫陸天騏就跟隨陸秀夫在崖山跳海自盡,孫子陸元廷、曾孫陸傳義聽說南宋滅亡後,鬱鬱而終。其餘的後代們,謝絕了元朝的邀請,全部歸隱林泉,拒絕出來為官。然而,漢民族再次實現「王師北定中原日」,還得等到近百年後朱元璋的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