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成癮」的澳洲千禧一代夢想破碎了,他們的下一步選擇是?

2021-01-14 新浪財經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共3117字|預計閱讀時長6分鐘

近年來,因為買不起房,澳大利亞年輕人開始過上了一種與他們的父輩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們認為,如果在澳洲不能有自己的房子,那麼就浪跡天涯,四海為家。即使不能找到安定的工作,他們也會以此為傲,從一個地方飄到另一個地方。

無論是願望還是需要,對許多千禧一代來說,「澳大利亞夢」不再是大房子和寬敞的後院,而是能夠在澳洲以外的任何地方旅行、生活和工作。

現在,這個夢想也破碎了。

出國成癮的年輕人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的幾十年裡,澳洲經歷了緩慢但顯著的轉變。

越來越多的澳洲人喜歡去海外旅行。從這個記錄澳洲人出行情況的圖表上可以看出,這股出國潮從1990年的「涓涓細流」,到去年變成了「滔滔江水」:一年1200萬次國際旅行,這幾乎是每秒鐘就有一人次踏出澳大利亞國門。

而出國最多的又是哪些人呢?答案是:30 - 34歲的人。

到2019年,全澳25-34歲的人出國旅行的次數,幾乎與1990年所有澳洲人出國旅行的次數相同。

在一代人的時間裡,出國從少數人的奢侈品,走進了多數澳洲人的計劃清單。

問一個澳洲人去過哪裡旅遊,他們可能會滔滔不絕地說出一長串地方,並給出很多建議,告訴你哪裡可以吃到「真正的」紐約牛排,或者為什麼艾菲爾鐵塔被高估了,而且到處都是遊客。

與此同時,這25至34歲人群的住房擁有率卻一直在下降。很多人選擇了租房,並把買房推遲到以後(如果還買得起的話)。

你可能會說,千禧一代不買房的原因,是他們把所有的錢都花在度假上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至少,這不是唯一的原因。其實主要原因是:工資跟不上物價的上漲。

格拉坦研究所(Grattan Institute)的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澳洲房價的中位數為人均年收入的4倍左右,因此這一代年輕人的父母當時都買了房。可是到2018年,房價中位數已升至人均年收入的7倍以上。

「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像麗娜·萊諾(Rina Laino)這樣的千禧一代,比起買房,他們更願意出國「闖世界」。

這位26歲的製作經理,在墨爾本出生和長大。她的父親和祖父母在戰後的大浪潮中從義大利移民到澳大利亞,並很快在這裡紮根。

「所以對他們來說,擁有一棟房子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她說。

麗娜攢了一些錢(其中包括家人的幫助),她的父親堅持帶她去參加各種房屋開放和拍賣活動,希望能在她的預算範圍內買到一處簡單、合適的房子。

他們的希望很快落空了,因為麗娜搬到了日本。

「對我個人來說,嗯,我可以有房子,然後每個月還貸款。或者我就不買房,直接去追尋我生命中真正需要的東西。」她說。

麗娜一直想體驗去國外居住的生活,「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我愛澳大利亞,但我認為我還有更多地方想去體驗。」

現在,麗娜已經在東京生活了近兩年,在一家法國公司做全職工作,儘管在疫情期間,她的家人一直在叫她回澳洲。

但她已經把日本當作了自己家。

「數字遊牧民」的興起

幾千公裡之外,澳洲企業家麥可克雷格(Michael Craig)正在印度尼西亞度日如年。

五年前,他在印尼創辦了一個名為Dojo Bali的聯合辦公空間,吸引了很多人來遠程工作,這些人希望有一個可以一邊工作一邊旅行的基地。

最初的成員是那些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工作、現在已經確立了職業生涯的人。

然後有趣的事情發生了:他們開始在Instagram上分享他們的經歷,然後突然就吸引了一群年輕的自由職業者。更具體來說,他們是被便宜的啤酒、海濱按摩和隨時隨地工作的自由所吸引。

現在會員的年齡從18歲到70歲不等,但到目前為止佔最大比例的是哪個群體?你猜對了:25-35歲。

他們還發明了一個詞語來形容像自己一樣自由自在工作的人:數字遊牧民(digital nomad)。

麥可說:「他們厭倦了生活裡的各種條條框框,在他們眼裡澳大利亞似乎已經變成了一個保姆國家,所以他們覺得來我這裡比較自由。」

然後新冠病毒也來了,麥可不得不讓Dojo Bali關門大吉。

流浪夢碎

隨著病毒的傳播,整個澳洲都把人民隔離起來。

雖然澳洲的規定不像其他一些地方那麼嚴格,但旅行禁令仍然意味著沒有人能出國,而且只有少數人能回來。

對於像26歲的護士格蕾絲·康裡克(Grace Conrick)這樣的人來說,這讓他們長久以來的夢想戛然而止。

本來,格蕾絲和她的對象計劃明年搬到倫敦工作和旅行,他們為此已經準備了好幾年了。

她說:「我預計在今年年底完成研究生課程,然後搬去英國享受生活,到30歲出頭的時候能攢點錢回家。「

「我們真的覺得沒有必要安定下來,比起現在就買房子,為什麼不做點不同的事情呢?」

格蕾絲被歐洲大陸千變萬化的文化、以及在不同的衛生系統中工作的想法所吸引。但現在他們不得不靜觀疫情變化,把計劃無限後延。

不確定的未來

這一代澳大利亞年輕人,可能不得不重新調整生活重心。

疫情發展到現在,澳洲並沒有絲毫開放邊境的跡象。或許這些波動足以誘使一些千禧一代在澳洲定居,而不是離開。

或者,他們其實沒得選擇。

「我們希望能夠去歐洲大陸享受旅行。」格蕾絲說。「如果我們實現不了這樣的自由,那麼還不如不去了。」

這一代年輕人真正的恐懼正在緩緩揭開序幕:這可能不僅僅是對飄忽不定的澳大利亞夢的暫時打擊,而很有可能意味著一切都結束了。

我們最初把希望寄托在12-18個月後有可能研發出來的新冠病毒疫苗上,但越來越多的專家警告說,這種疫苗可能永遠都不會出現。

如果是這樣的話,未來又該會是什麼樣子?

「柵欄築起來容易拆除難」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經關閉了邊境,把精力集中在控制國內的蔓延。在美國,川普總統也宣布暫停移民。

美國旅遊作家山姆尤基利斯擔心這場危機會加深各國國家的人對外國人的懷疑,他在3月份摩洛哥時已經看到了早期跡象。義大利爆發疫情的消息傳出後,摩洛哥人對來自義大利的人都有一種懷疑的牴觸情緒。

「這是一種以前人們對外國人和遊客從未有過的普遍懷疑。」

而我們在極端情況下接受的嚴厲限制,有可能永遠不會完全撤銷,這並非危言聳聽。

歷史告訴我們,這正是全球危機時期會發生的事情,以後有可能出國、移民會變得沒有那麼容易。

正如移民專家斯珀塔杜米特魯(Speranta Dumitru)在《對話》(The Conversation)中所寫的那樣,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護照制度,其實是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引入的此前聞所未聞的移民限制。

這些護照始於歐洲,原本只是一種臨時措施,原定待事態穩定後再收回。

可是後來,就一直沿用至今。

許多國際會議的既定目標是廢除這些會議,並「完全恢復到戰前狀態」,但不知何故,後來他們永遠都沒找到廢除的時機。

正如有人在1926年日內瓦的一次國際代表會議上所說:

「自從戰爭以來,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個人都不得不考慮很多以前可以忽略的事情。」

正如杜米特魯寫道:「柵欄比拆除更容易建造。」

「或者小跑進入新時代」

不過,還有另一種更積極看待這個問題的方式。因為這次疫情使很多人認識到,遠離辦公室工作的生活是多麼自由,所以他們可能會更有動力追求自己夢想。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遠程工作實驗。「Dojo Bali的麥可說,「讓很多人認識到 『嘿,我們在家工作,一切都還是行得通的嘛』。「

再加上千禧一代的旅遊癖,這可能意味著,我們非但沒有結束移動時代,反而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即使這可能帶來新的限制。

「年輕人會挺過去的,因為他們有動力繼續那種生活方式。」麥可說。

「我們的成員都迫切希望回到峇里島,我每天都收到很多信息問『峇里島什麼時候開放?峇里島什麼時候開放?』」

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但只要千禧一代有意願有動力,他們就會努力去找到辦法。

所以,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哪天實現了呢?

相關焦點

  • 隨心所欲變身不由己,千禧一代的財富夢想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共1186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一項最新調研發現,關於金錢,千禧一代並沒有到「想錢想瘋了」的地步,對奢侈品也沒有迫切想要到「賣腎」的渴求。事實上,他們對財富的期望以及財務目標與祖輩、父輩年輕時的想法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 4位「千禧一代」的故事:他們為什麼選擇成都?
    作為中國西南最重要的商業、金融和文化中心之一,四川省省會成都吸引著千禧一代技術人才,他們希望在繁榮且悠閒的城市環境中發展自己的職業。   成都是中國「新一線城市」中的領頭羊,特別吸引年輕的專業科技人才。騰訊和阿里巴巴等跨國科技巨頭在這裡也建立了戰略子公司。
  • 千禧一代選擇這樣離婚:以數字方式處理分手事宜
    如今,像博斯科這樣的人(離異的千禧一代)越來越少。2018年9月,千禧一代因為「終結」離婚而成為新聞焦點。當時有研究發現,2008年至2017年,美國離婚率出現下降,是年輕夫婦推動了這一趨勢。即便如此,也有像博斯科這樣的千禧一代「逆流而上」,仍然選擇離婚。這樣一來,他們就面臨一系列在數字時代分手的轉變——在社交媒體上解除關係、瀏覽約會軟體以及使用在線法律服務。
  • 千禧一代真的更愛跳槽?他們可能比老一代更看重工作
    就員工敬業度展開的調查往往指向了一個共識,即千禧一代和其後的Z世代對跳槽有種近乎偏執的迷戀。一項統計曾指出,95後第一份工作平均7個月就跳槽。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埃絲特·佩雷爾就認為,千禧一代及其後更年輕的代際群體,比老一輩更看重他們的工作。原因是他們生活在更加注重「身份經濟」的時代。社會行為能夠最大程度地反映人的身份認同,從而對人的決策產生重大影響力。「這一代年輕人從學校出來,在任何更為穩固的社會身份誕生之前,他們的身份中心都是工作。」
  • 最新研究:面對疫情,新加坡千禧一代樂觀指數最高!
    千禧一代與眾不同 在網際網路時代,中國的千禧一代彼此緊密聯繫,在觸手可及的西方文化和思想、現代生活方式和海量信息的影響下,他們變得更加成熟和精明。他們高度渴望過上更優質的生活,而不是僅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 付不起400美元緊急開支、儲蓄餘額不足5000美元……透視美國千禧一代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對美國千禧一代(1981年-1996年)的經濟打擊尤為嚴重。因為他們中有一部分人是在上一次金融危機最嚴重時進入職場的,有些人還沒有從上一次金融危機的經歷中恢復過來。比如,在學生時代因為高昂的學費而負債纍纍、在職業階梯上又落後一步的千禧一代。
  • 和頓國際:丹佛,美國千禧一代的理想聚居地
    強大的千禧一代影響力– 作為美國當前規模最大的一個世代,千禧一代(指於1981年至1997年期間出生的人士)人口在美國勞動力人口中所佔比例最大,已經超過三分之一。雖然千禧一代受教育程度最高,但在過去幾年裡經歷了經濟衰退、復甦遲緩以及巨額學生債務等重大挑戰,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他們的消費能力,推遲他們結婚和購房的步伐。
  • 第一批00後已經成年,千禧一代女性消費者正在崛起
    千禧一代,即1982年至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正在成為全球消費市場主力軍。 在美國,千禧一代的人口總數為7550萬。他們有著極強的購買力,每年花費2000億美元,被認為是幾代人中最具有消費能力的一代人。
  • 外聯出國移民資訊:澳洲、美國移民政策最新動向
    外聯出國為大家整理了2019年6月-7月期間的澳洲移民、美國投資移民政策的新動向,以便大家快速了解。【澳洲移民】新財年開啟,值得關注的幾個新政1、新的獨立技術移民配額將正式實施,名額將從4萬腰斬到不足2萬,相信新的財年技術移民的分數榜將一路高漲。2、配偶移民新申請流程將在新財年實施。屆時擔保人需要先通過擔保資格申請,才能夠擔保配偶申請籤證。
  • 逃離大城市的千禧一代 為何美國最富裕的加州也留不住人?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自從美國建國以來從來都是人們懷揣著夢想向大城市聚集,然而現在美國正在出現了一個「逆都市化」潮流,以千禧一代為主的年輕人正在逃離大城市,而且即使是最富裕的加州也完全留不住人,為什麼會這樣?
  • 當「千禧一代」遭遇愛情,階級與金錢變得更加重要?
    而這些情緒很大程度上普遍存在於「千禧一代」身上(千禧一代,Millennials,指出生於20世紀時未成年,在跨入21世紀,即2000年以後達到成年年齡的一代人。這代人的成長時期幾乎同時和網際網路的形成與高速發展相吻合)。
  • 深度|千禧一代為何狂寵潮流藝術?
    「千禧一代」讓潮流藝術成為風口「千禧一代」是別人口中被寵壞的一代,只關心自己,低頭一族、愛網絡社交、刷Instagram、發朋友圈,被《時代雜誌》稱為「我我我世代(ME ME ME Generation)」,似乎和「收藏」兩個字毫無關係。
  • 加利福尼亞州的千禧一代拒絕擁有大量不同原因的房屋所有權
    事實上,美國的「一代租金」--25歲至34歲的人 - 在購買房屋方面並沒有擺脫困境。根據CoreLogic的數據,即使利率接近歷史最低水平,2012年這一群體中只有38%(也稱為千禧一代擁有的房屋)與1980年相同年齡組的近52%相比,當時抵押貸款利率為雙倍數字。
  • 想改變自己生活卻無能為力 美國千禧一代為何淪為「失意者」?
    就在剛進入其黃金工作年齡階段後,他們就遭到大衰退的「碾壓」——最大的千禧一代正在接近40歲,而最年輕的大約二十五六歲。今年3月和4月,美國千禧一代的就業人數驟跌16%,跌幅高於X世代(12%)和嬰兒潮一代(13%)。2019年,千禧一代超過X世代成為美國全職勞動人口中人數最多的一代人,但疫情危機使他們遭受嚴重打擊。
  • 近半數選擇花香調,千禧一代怕「撞香」
    近半數消費者喜歡花香調,皮革調受冷落香水白皮書數據顯示,79.8%的國內消費者表示「喜歡的香味」是選擇香水的主要因素。其中,72.1%的消費者會選擇「令心情愉悅」的產品,而「彰顯個人風格品位」以及「認可該品牌香水的品質」則是次要考慮因素。
  • 美媒:美國人新書《中國千禧一代》為"八零後"正名
    獨生子女政策讓他們得到了「小皇帝」的綽號,這意味著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普遍追求物質享受。他們還被描述為對政治缺乏興趣,這與上一代人形成鮮明對比。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9日報導,美國千禧一代人(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後——本網注)埃裡克·菲什在中國度過了7年時間,在這期間他當過老師,求過學,做過記者,通過與中國年輕人的接觸,他相信這個流行說法並不準確。他的新書《中國千禧一代》試圖為中國年輕人正名。
  • deVere比特幣調查:三分之二的千禧一代更喜歡「數字黃金」
    到2020年,隨著世界幾乎完全數位化,千禧一代被證明是正確的。黃金資金流正在湧入加密貨幣,投資回報率的差異也很大。這就是為什麼這種趨勢只會持續下去的原因,因為最主要的人口統計數據開始接管世界的財富,並隨之影響未來的結果。
  • deVere CEO:67%的千禧一代更愛比特幣而非黃金
    近日,獨立國際金融諮詢公司deVere Group發表了針對千禧一代(1980-1996年出生的人)的一項研究結果。結果中稱:千禧一代更喜歡比特幣而不是黃金作為避險資產。
  • 拜登哈裡斯登陸《動物之森》與選民「見面」,千禧一代或將決定大選...
    他們製作的小短片中,不僅將草叢中的「希拉蕊」收服了,而且還在簡介中描述這隻「精靈」的各種缺點,還嘲諷她作為「職業政治家」,即將就會變成失業的狀態。賓夕法尼亞州朱尼亞塔學院的政治學教授丹尼斯·普蘭(Dennis Plane)認為,電子遊戲針對的是年輕市場,成功打造一個吸引18歲至25歲「千禧一代」的競選活動,「能夠讓選民終生與這個政黨為伍」。事實上,有分析認為,「千禧一代」將決定11月的大選結果。
  • millennials是千禧一代,知道英語裡其他時代出生的人怎麼稱呼?
    社會學家,語言學家會賦予他們專屬的名稱,往往很快被大眾所接受,成為他們的代名詞。在英語裡像millennials(千禧一代)和baby boomers(嬰兒潮一代)等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但Xennials,Generation Jones 和Gen Alpha等指的又是什麼時代出生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