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改變自己生活卻無能為力 美國千禧一代為何淪為「失意者」?

2021-01-15 新浪財經

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深度】想改變自己生活卻無能為力,美千禧一代為何淪為「失意者」?

【環球時報記者 那邊 章山 何平 高雷 丁雨晴】「美國社會衝突的核心是千禧一代對美國式資本主義共識的拒絕。」《華爾街日報》曾做過這樣的評論。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也曾這樣描述美國國內的一大群中青年「失意者」:「千禧一代出生於1981年至1996年……他們經歷過2001年『9·11』事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等帶來的精神創傷,又目睹了美國國力的相對衰落。」隨著美國大選的臨近,美國輿論對這一群體的關注顯得格外多。在總人口3.3億的美國, 千禧一代有8000多萬。相比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一代」和之後的「X世代」,美國千禧一代——80後、90後享受了更多科技和便利,但生活壓力也更大,而且被悲觀者看成是「最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而又最無能為力的一代」。

被虧欠的美國80後、90後要革命?

《華盛頓郵報》近日刊文稱,千禧一代是美國歷史上「最不走運的一代人」,他們已遭遇最嚴峻的經濟狀況,且許多人永遠不會再好轉。就在剛進入其黃金工作年齡階段後,他們就遭到大衰退的「碾壓」——最大的千禧一代正在接近40歲,而最年輕的大約二十五六歲。今年3月和4月,美國千禧一代的就業人數驟跌16%,跌幅高於X世代(12%)和嬰兒潮一代(13%)。2019年,千禧一代超過X世代成為美國全職勞動人口中人數最多的一代人,但疫情危機使他們遭受嚴重打擊。美利堅大學經濟學家格雷·金拉夫表示:「像我這樣年齡最大的千禧一代,經歷『9·11』恐怖襲擊,然後在金融危機引發的蕭條時期進入勞動力市場。這一代人,在畢業後難以在就業復甦過程中找到工作,然後又接連遭受蕭條的重創。」

近日,美國彭博社刊登的一篇關於「千禧一代與社會主義」的文章,又在美國社交網絡上引發熱議。文章作者宣稱,「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之下,造成死亡的多為老年人,但從經濟層面,受損嚴重的美國80後和90後正快速地倒向社會主義」,因此提出「50後和60後們,我們要用社會主義來革你們的命」。文章提到,與早就安享晚年的30後、40後以及正在開始享受退休生活的50後、60後、乃至憑藉著上世紀90年代的美國網際網路革命,已「業有所成」的70後不同,大多數80後和90後實在是被時代「虧欠」的一代人。這代人的焦慮很多,如要支撐50後和60後的退休金,又要無奈面對被「前輩們」炒高的房價。

在該文作者看來,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美國80後和90後越來越青睞「社會主義」,開始在政治上轉「左」,希望用「社會主義」來解決這些問題,結果卻被一些「左派民粹分子」忽悠,把「給富人加稅」和「限制房租」等措施當成是「社會主義」。作者最後的建議是:美國所有世代的人群就應該以「自由主義」為綱領,給年輕人提出一個更公平的方案。這番言論讓不少千禧一代網民感到不快。有的網民留言說,文章前半部分確實說到他們的心坎裡,可文章提出的解決方案卻根本不是他們想要的,因為他們陷入困境恰恰就是自由主義害的,所以應該去尋找新的出路,而不是還想著「用自由主義去挽救自由主義」。有人還稱現在美國的情況就是「握有巨大財富的1%的人在剝奪其他人的發展前景」。有人乾脆還給「社會主義」打起廣告,稱社會主義能帶來公平的機會,帶來公平的醫保,還能降低犯罪率……所以,人們不應害怕社會主義,而應該嘗試「社會主義」。

有人還具體提到北歐的「民主社會主義」,強調「通過一個強力且獨立於財閥影響的政府來平衡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限制其掠奪性,一方面給人們創造更多平等的發展機會」。很快,又有網民表示,北歐的「民主社會主義」仍是資本主義的一種,並稱北歐國家推行的制度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支撐,其次是針對中產階層的高稅負……。作為「民主社會主義」的支持者,屬於千禧一代、30歲的紐約州聯邦眾議員亞歷山大·科特茲曾表示過,過去四十年來美國貧富差距加劇,階層固化日益嚴重。

新加坡前駐美大使陳慶珠近日在《海峽時報》網站撰文說,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資本主義舉步維艱。在美國,有些人談論回歸社會主義,但總體而言30歲和30歲以上的美國人還是完全支持資本主義——坦率地說,沒有多少美國人理解社會主義的真正含義。

曾任小布希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格倫·哈伯德近日也在《經濟學人》周刊撰文說,「美國需要修正主義以拯救資本主義」。他給出的「藥方」是:出臺為人們提供更多機會和增加社會保險的政策。

比父母窮的第一代美國人?

「悲慘和迷失的千禧一代根本負擔不起美國夢!他們並未像其前幾代人一樣積攢房貸債務,反而在學生貸款和消費方面債臺高築。」美國《星條旗報》6月28日以此為題刊文稱,截至2019年,千禧一代現在僅擁有美國5%的住宅,相比之下,上一代人在他們這個年齡段擁房比例為15%。美國媒體對千禧一代的關注格外多。《大西洋月刊》今年4月形容千禧一代是「迷失的一代」,「將成為美國現代歷史中第一代比父母窮的美國人」,並提到「他們中很多人在酒吧、餐廳工作,還有一大部分人從事零售業」。美國商業內幕網今年2月的數據顯示,現在美國千禧一代比嬰兒潮一代的收入低20%,儘管70%的美國千禧一代開設儲蓄帳戶,但大部分(58%)的帳面餘額不足5000美元。美林財富管理近期的報告顯示,六成千禧一代將「財務成功」定義為「不負債」。

美國2018年的「國家金融安全指數」顯示,在21歲至37歲的美國人中,半數以上(53%)從21歲起開始接受父母接濟,約37%的千禧一代每月都收到來自父母的錢,59%每年收到幾次。許多人將此用於基本生活需求,例如手機費、日用雜貨、天然氣、醫保和房租等。如今在美國的生育成本超過以往任何年代,經濟壓力已成為美國千禧一代不想生育或減少生育的最主要原因。高中就去美國紐約州讀書、現正讀大學的何同學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一位美國高中同學的哥哥就是千禧一代,堪薩斯大學畢業之後沒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家鄉——小城海斯市,找了一家小石油公司工作,現在還沒有自己的住房。」何同學高中曾寄宿的美國家庭在當地生活水平算是中上,男主人在州稅務局工作,女主人在中學任教,家中有兩子一女。大兒子去年大學畢業後,現在住在月租金1500美元的公寓中。

由於美國千禧一代是在經濟低迷時期開始職業生涯的,一些人已意識到大學學位不再意味著工作保障。儘管如此,總部設在倫敦的人力資源及顧問諮詢公司華德士集團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他們不滿足於一直待在同樣的崗位上,9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希望獲得晉升的機會。相比於60後、70後,千禧一代更懂得家庭的重要性。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赴美留學、就業和定居的章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他所處的金融圈中,接觸的千禧一代基本上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在美國算是「混」得不錯的,但如果和嬰兒潮一代和X世代比較,還是能看出他們的幾大不同之處。一是在鼓勵借貸消費的美國,這幾個白領都很喜歡存錢,然後拿出部分財富投資股市。據《華爾街日報》7月31日報導,美國儲蓄率已達到25.7%,這在美國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二是節約的消費觀。章先生說,他的幾個千禧一代同事,沒有一個到郊區買大房子。大部人買公寓,聯排別墅或租房。雖然他們收入處於美國民眾的中上水平,但基本上開的還是豐田等日系車,且多數人家裡只有一輛汽車。有一個同事家裡甚至沒有汽車,完全依靠公共運輸工具。而他們的父輩,年輕時都是熱衷買名牌轎車、敞篷車或豪華SUV。三是工作認真、勤奮,有的還能吃苦,一年四季騎自行車上下班,而芝加哥冬天零下20多攝氏度。在章先生看來,金融圈白領的工作態度或許是美國千禧一代應具備的。

章先生有時候和美國80後、90後在酒吧聊天,他們中有的會提到自己的父母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失業、大房子被銀行法拍,全家人只好搬到小公寓。有的說,沒想到畢業後會面臨失業潮。有個曾做過酒保的年輕人自嘲說:「千禧一代算是美國在二戰後第一代有過苦日子經歷的。我學的熱門專業——統計專業,但2010年畢業時沒找到工作,只好住在父母家的地下室,這讓我不願意超前消費。」

想要社會公平,又有「免責」心態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喬納森·勞赫去年在一篇對比千禧一代和嬰兒潮一代的文章中寫道:「與他們的父輩相比,他們對政黨的依附感較低,宗教信仰程度也較低,從年齡分層對現總統川普的支持率上看,千禧一代也最不青睞他。」勞赫認為,由於千禧一代的種族多元化和左傾觀點,他們擁有足以重塑美國政治格局的選民規模,但現實是,只有約一半的千禧一代願意費力去投票,這意味著千禧一代在選民中的佔比很快將超過嬰兒潮一代,但他們的影響力還遠遠落後。

據在美國金融圈工作的章先生介紹,在美國企業裡,大家一般都會諱談政治、制度等話題,但他在和美國千禧一代的交流中,還是能感覺到他們比較傾向於社會公平,而不是資本控制,富豪不是他們的偶像,甚至對現任總統也多有嘲笑。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剛到美國時普通高校一個學分100美元,現在至少要1000美元,而美國人的工資絕對沒有長十倍。」在美國密西根州一所高校教授語言學近20年的中國學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很多美國大學畢業生還沒找到工作,身上就已背了幾萬美元的學生貸款。由於高等教育費用上升,美國學生貸款債務已達歷史新高,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已增長一倍多。2018年千禧一代應屆畢業生的人均學生貸款債務為2.98萬美元。

據這位中國學者介紹,在「車城」底特律,由於經濟結構轉型,傳統的製造業日益衰敗,千禧一代再不能像他們的祖輩或父輩一樣,中學畢業就可以成為一名汽車工人,過起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們要重新探索新的就業渠道,這可能是一個相當痛苦的過程。他表示:「我曾一直以為美國千禧一代是被寵壞、我行我素的一代,現在才漸漸明白,其實他們由於內外因素影響,活得也相當不容易。但不能否認,他們中一些人身上還具備美國人特有的創新精神,他們掌握技術,視野廣闊……」

這位中國學者表示,在他的學生中,趕上網絡時代的美國90後看上去不再喜歡花時間記東西,更不願意被說教。該學者認為,美國千禧一代的不滿情緒確實在增加,但他們參與政治的熱情還不是太高。2016年大選時,他曾問一位當時上大三的女學生「為什麼有很多美國大學生不去投票」,對方的回答是:「我不投票就不會對不令我滿意的選舉結果感到內疚。」類似「免責」的心態,或許正體現出美國千禧一代的無奈。

相關焦點

  • 和頓國際:丹佛,美國千禧一代的理想聚居地
    強大的千禧一代影響力– 作為美國當前規模最大的一個世代,千禧一代(指於1981年至1997年期間出生的人士)人口在美國勞動力人口中所佔比例最大,已經超過三分之一。雖然千禧一代受教育程度最高,但在過去幾年裡經歷了經濟衰退、復甦遲緩以及巨額學生債務等重大挑戰,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他們的消費能力,推遲他們結婚和購房的步伐。
  • 深度|千禧一代為何狂寵潮流藝術?
    而擁有一件自己的東西,那種感受和去美術館看展品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千禧一代」讓潮流藝術成為風口「千禧一代」是別人口中被寵壞的一代,只關心自己,低頭一族、愛網絡社交、刷Instagram、發朋友圈,被《時代雜誌》稱為「我我我世代(ME ME ME Generation)」,似乎和「收藏」兩個字毫無關係。
  • 付不起400美元緊急開支、儲蓄餘額不足5000美元……透視美國千禧一代
    「千禧一代是將成為美國現代歷史中第一代比父母窮的美國人。」《大西洋月刊》曾指出,他們中很多人在酒吧、餐廳工作,還有一大部分人從事零售業。16%的美國千禧一代在疫情前就支付不起400美元的緊急開支備受關注的是,為何美國千禧一代會受到這麼嚴重的衝擊。
  • 都快2021年了,千禧一代為何還相信網絡「佔卜」?
    固然,我們很少會100%相信那些算命結果,可為何都快2021年了,千禧一代還熱衷於星座運勢測試,塔羅牌佔卜呢?01為何訴諸「佔卜」?根據2014年的一項調查,38%的美國青少年不相信佔星術,36%的人相信。
  • 逃離大城市的千禧一代 為何美國最富裕的加州也留不住人?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自從美國建國以來從來都是人們懷揣著夢想向大城市聚集,然而現在美國正在出現了一個「逆都市化」潮流,以千禧一代為主的年輕人正在逃離大城市,而且即使是最富裕的加州也完全留不住人,為什麼會這樣?
  • 隨心所欲變身不由己,千禧一代的財富夢想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共1186字|預計閱讀時長2分鐘一項最新調研發現,關於金錢,千禧一代並沒有到「想錢想瘋了」的地步,對奢侈品也沒有迫切想要到「賣腎」的渴求。事實上,他們對財富的期望以及財務目標與祖輩、父輩年輕時的想法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 巴納研究:千禧年一代最有可能對講道內容進行事實核實
    3月中旬,巴納集團發表了這份名為《美國人是否用數字信仰表達代替了傳統教會表達?》(Do Americans Replace Traditional Church with Digital Faith Expressions?)的報告,對證道時美國基督徒的的行為進行了分析。
  • millennials是千禧一代,知道英語裡其他時代出生的人怎麼稱呼?
    在英語裡像millennials(千禧一代)和baby boomers(嬰兒潮一代)等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但Xennials,Generation Jones 和Gen Alpha等指的又是什麼時代出生的人呢?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大概有七代人。
  • 加利福尼亞州的千禧一代拒絕擁有大量不同原因的房屋所有權
    事實上,美國的「一代租金」--25歲至34歲的人 - 在購買房屋方面並沒有擺脫困境。根據CoreLogic的數據,即使利率接近歷史最低水平,2012年這一群體中只有38%(也稱為千禧一代擁有的房屋)與1980年相同年齡組的近52%相比,當時抵押貸款利率為雙倍數字。
  • 理財大師對美國千禧一代的評論:年輕人,錢,你的錢,不該這麼花!
    歐曼「蘇西」是美國金融顧問、作家和播客主持人。1987年,她創立了蘇西·歐曼金融集團。2002年至2015年,她在CNBC舉辦的「蘇西·歐曼秀」中擔任財務顧問,並因此聲名鵲起。 溫迪·岡薩雷斯 據外媒報導:一檔新節目《CNBC創造千禧貨幣》溫迪·岡薩雷斯和男友如何生活和消費,並且自己希望存下理想的存款,並且實現理財目標。
  • 美媒:美國人新書《中國千禧一代》為"八零後"正名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9日報導,美國千禧一代人(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後——本網注)埃裡克·菲什在中國度過了7年時間,在這期間他當過老師,求過學,做過記者,通過與中國年輕人的接觸,他相信這個流行說法並不準確。他的新書《中國千禧一代》試圖為中國年輕人正名。
  • 清明帶來生死思考,千禧一代重新定義了死亡的意義
    然而對千禧一代而言,他們正在重新定義死亡與身後之事。 年輕人改變死亡觀念,儘早籌備身後事 據VOX報導,在過去,大多數美國人不會在他/她20歲的時候考慮死亡,更不用說為身後事做打算。
  • 第一批00後已經成年,千禧一代女性消費者正在崛起
    千禧一代,即1982年至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正在成為全球消費市場主力軍。 在美國,千禧一代的人口總數為7550萬。他們有著極強的購買力,每年花費2000億美元,被認為是幾代人中最具有消費能力的一代人。
  • 巴納調查:教會要積極應對千禧一代和Z世代當前出現的五種變化趨勢
    教會必須幫助年輕一代明智地把握屏幕時間巴納發現,在病毒大流行期間,千禧一代(1984-1995年出生)和Z世代(Z世代是美國及歐洲的流行用語,意指在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又稱網絡世代、網際網路世代,統指受到網際網路、即時通訊、短訊、MP3
  • 「只有10%的美國人有護照」只是個傳說 千禧一代:我想知道世界是...
    以利亞今年21歲,是一位來自費城的政治學學生,他從未離開過美國。女友送的禮物是3月從尼亞加拉大瀑布到多倫多的加拿大之旅,馬戈還幫他拿到了人生第一本護照。以利亞說:「我從沒想過護照可以作禮物。我好高興。」網上盛行一個傳說:只有10%的美國人擁有護照。1994年的情況確實如此,但現在擁有護照的美國人已經超過了40%,而且每年都在增長。
  • 2017~2020年,千禧一代對比特幣的看法發生了哪些改變?
    小編:記得關注哦來源:火星一線(註:千禧一代為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的人群)。去年,Charles Schwab發布的另一份報告也支持上述說法,即灰度比特幣信託(GBTC)是千禧一代中使用次數最多的第五種投資工具。
  • 最新研究:面對疫情,新加坡千禧一代樂觀指數最高!
    在滿分100的情況下,年齡介於24歲到39歲的千禧一代獲得54.6分,比18至23歲的Z世代、40至55歲的X世代,以及56歲以上的嬰兒潮世代的得分都高。後面三個年齡層的得分分別是52.5分、51分及50.6分。與其他年齡層相比,千禧一代的憂慮較少,他們對能夠恢復疫情之前的生活感到最樂觀,也相信疫苗研發會取得進展。
  • 千禧雅痞士在中國:潮人和精英的結合體
    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主流社會,由於資本社會的長久積累,階層之間難以填平的鴻溝造成城市亞文化具有極大的實踐者和探索者人群,千禧一代的雅痞士和潮人依然是相對矛盾的兩個群體,要麼是叱吒風雲的金融精英,要麼是以藝術為生的街頭文青,二者尤其在價值觀和政治立場上很難調和。
  • 千禧一代選擇這樣離婚:以數字方式處理分手事宜
    參考消息網2月12日報導 美國《今日美國報》網站2月8日刊登題為《臉書狀態:離異。為什麼千禧一代在數字時代「終結」你的分手方式》文章,文章摘編如下:羅西娜·博斯科和她當時的丈夫就像臉書網站上許多情侶一樣,經常曬出度假、聽音樂會和一起活動的照片。博斯科的社交媒體動態裡總是充斥著朋友們結婚生子的畫面。
  • 瑞士銀行(瑞銀)報告顯示:富裕投資者認為疫情後生活將持久改變
    這次疫情正促使眾多投資者重新思考自己在流動性(liquidity)、長久性(longevity)和傳承(legacy)方面的資金需要。這意味著財富管理公司有機會在客戶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為後疫情時代做好準備。」若按年齡層作出分析,受訪的千禧一代投資者更傾向於表示疫情對他們造成了嚴重的財務影響,並且比年長一代更加擔心自已的財務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