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滄州市黃驊 | 關永生:綠色診療,堅守基層終無悔
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的小角色,而正是這些小角色默默的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為更多的人帶去幸福和安康,造福一方百姓。在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滕莊子鄉後龐村有這麼一位醫生,他因愛學醫,在兒科,疼痛,鼻炎及多種慢病調理方面深耕多年,因機緣巧合而結識綠手指中藥透皮技術,收穫患者無數讚譽的關永生醫生。
為方便百姓,勵志從醫
當問及為何會選擇醫生這個職業的時候,關永生醫生說一開始是因為自己家鄉地處偏僻,而且醫療條件落後,交通不便,鄉親們看病不方便,一般頭疼腦熱的在村裡包點藥片吃,稍微嚴重一點就要步行或者騎自行車去20多公裡外的縣城,太不方便,為了周邊父老鄉親及家人看病方便,毅然決然決定從醫。因為選擇從醫,關醫生也遇到了能陪他共度一生的伴侶,而關醫生的妻子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醫生。
關醫生為了不耽誤村裡百姓下地幹活,診所每天早上五點多開門,到晚上九點多才關門,有的時候甚至更晚。夫婦倆為了治病救人,常常會忽略自己的孩子。在採訪中,關醫生有些愧疚的說,有的時候一天自己要接待幾十個病人,忙到很晚才下班,孩子就在奶奶家放著,覺得虧欠孩子很多。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身後還有很多病人等著自己,就又充滿幹勁。特別是疫情期間,關醫生夫妻仍然堅守崗位,分別在村口及國道上監測體溫,保護一方百姓。
機緣巧合相遇善存堂
關醫生自己本身就是一名優秀的醫生,有執業醫師資格證的他,每年都會外出學習數十次。從醫多年,說到開展綠色療法的緣由,關永生醫生說自己診治過太多的患兒,最小的可能出生不到一個月,關醫生一直秉承著「能外用不口服,能口服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的原則,儘量將孩子的痛苦與傷害降到最低,關醫生夫婦的專業、耐心和細心打動了無數患者,來到這裡就診的基本上都不會再去其他地方,日子一長,關醫生的診所人滿為患,每天都忙的不可開交。而關醫生平日裡,對中藥外敷也有研究。
一次偶然的機會了解到河北善存堂,善存堂--「善心永存,堂堂正正」,關醫生初次接觸善存堂,感覺公司理念與自己行醫理念不謀而合,去石家莊學習後,採用了中醫適宜技術綠手指中藥透皮技術為病人治療,效果顯著。說到這個善存堂,不僅關醫生,連患者都對它讚不絕口。關醫生說,診所裡有很多孩子每年都會來很多次,病是治好了,但是孩子的免疫力不好,總是生病,關醫生通過努力學習,研究出了一套完善的調理脾胃的方法,讓孩子不生病或少生病,關醫生說:「但願病房無患者,不悉倉庫空藥箱」。
錦旗滿牆不驕傲,醫病救人是本分
在採訪時,我們看到牆上掛著很多面錦旗。當我們問到這些錦旗時,關醫生還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關醫生說這些都是痊癒的病人們送的,其中有一個還給關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個兩周左右的患者,過去的一年裡幾乎每一兩個月都會進一次醫院,不僅孩子比較痛苦,孩子父母每個月都要請假帶孩子去醫院看病,每當看著孩子這麼痛苦,父母都心如刀絞。後來聽朋友說後龐村有個關醫生對孩子免疫這方面看得挺好的,連猶豫都沒猶豫開車回家接孩子,開車就去了,通過一個月的調理,孩子愛吃飯了,氣色明顯好多了,連續幾個月孩子再沒生過病,後來夫妻商量一定要給關醫生送一面錦旗表示感謝。關醫生很欣慰,同時感謝孩子父母的信任和堅持,並叮囑孩子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飲食。關醫生說:「一些孩子家長認為孩子的病治好了就行,往往忽略了後期的調理,等下次病了再治,其實孩子的脾胃好了,自然就少生病,即使是病了也比較好治」。
關醫生要求病人堅持治病,重視愈後調理,而關醫生自己也堅持紮根基層。治病救人是醫生的本分,在基層堅持做好一名醫生更需要長時間的堅持和付出,而關醫生也一直在這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