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歷史古建築,修復古建築,挖掘在地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在吉林省榆樹市大坡鎮有這樣一個古香古色的院落,它就是東北最大的青磚古瓦生產地—徐家窯。而正是這座百年老窯生產出來的青磚古瓦,東北的大部分古建築才得以修復保護。如今在鄉村振興中,悠久歷史的村落、紅色紀念館、古城牆、文化牆不可缺少青磚古瓦,而百年徐家窯以獨有的魅力,正在發揮著保護與傳承的歷史重任。
東北最大青磚古瓦生產地 百年徐家窯歷史的文化標誌
徐家窯的第四代傳承人是徐加利,雖然他已年過七旬,沒有白髮,說話乾脆利索,在徐家窯博物館裡,懸掛著百年老窯歷史年代歷程,而作為現在的傳承人徐加利他出生在江蘇省連雲港市,正是由於幾世紀的磚瓦情緣,讓他在1970年,又帶著祖輩傳下來的燒磚工藝回到這裡,扎了根。
談起百年老窯歷史,老人說,還得從自己的爺爺說起。這座百年歷史的古窯,在徐家窯的院子裡矗立著,雖然不再使用,但仍保持著原貌,百年以來,窯身已經被修復過無數次,但上面的「徐家窯」三個字一直保留至今。青磚青瓦屬於我國的古建築材料,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與普通磚瓦不同,它在抗氧化、水化、大氣侵蝕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但因為它的燒制過程複雜,時間長,一直沒有被廣泛使用。雖然自動化生產如今已經成為徐家窯磚瓦生產的主要方式,但廠裡依然保留著一些古老的制磚手藝,趙文福就是手工制磚坯的一位老師傅,這處近百平米的房間,就是他的「戰場」,每天攪土工人將土混好運到房間裡,趙師傅一天的工作就開始了。
祖輩留下的財富,保護好傳承下去
在趙師傅的口中,技術性的語言並不多,但看到他操作的每一個動作,就會發現每一步都很有講究,例如摔泥時,需要力量更大,必要要使模具中的四個角都被填滿,從而保證製作出來的磚可以方方正正,經得住燒制。
從1970年開始,徐加利先是在窯上做一名普通的燒窯工人,再到成為徐加窯的主人,到最後帶著附近村屯的農民學習製作青磚青瓦的手藝,不僅讓村鄰的生活富足起來,同時,也讓祖傳的燒窯技術得到延續,儘管如今這份工藝加入了更多的工業化元素,但徐加利覺得,手工這項技藝,還是應該作為祖輩留下的財富,傳承下去。
吻就是獸吻,屋頂正脊兩端的裝飾物,在古代建築中最為常見,有保護建築的寓意,除此之外,屋脊上還有的各種不同形態的飛禽,統稱為脊件,這些脊件的雕刻,都是由馬笑舫帶著工人們來完成,所有脊件兒的製作,要先用泥塑做出模具,用模具翻模做出成品,再燒制而成。當然泥塑後的造型,經過翻模,形成模型,成千上百的脊件都可以進行複製。每一個脊件的泥塑過程基本要在兩三天左右,為了保障翻模時可以輕鬆脫坯,很多凹凸有致的造型,馬笑舫都有自己的技巧。
磚雕屬於我國四大雕刻藝術中的其中一類,分為浮雕、平雕、透雕、圓雕、貼雕,一般雕刻的圖案多以花型、鳥獸、以及象徵美好寓意的實物為主,和泥塑不同,磚雕的硬度更大,為了讓雕刻力度適宜,馬笑舫一般會配合一個木槌進行工作。傳統的燒雕技藝,懂的人不多,學的人又少,這是徐加利和馬笑舫最擔心的問題,二位已經年過7旬的老人,是徐家窯的第七代傳承人,他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讓古老的遺產又「活」了起來,他們希望,未來,古建築能被更多的人去了解,古老的燒雕刻技法能讓更多人認可。
作為東北最大的百年老窯生產出的青磚古瓦,讓東北很多文物古蹟得到了修復,徐加利說,生態資源、風景名勝、文物古蹟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生態資源遭到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就會惡化;風景名勝受到破壞,觀賞價值就大打折扣;文物古蹟遇到破壞,人文價值就蕩然無存。如今,在東北徐家窯修復的文物古蹟有上百處,讓古文物古蹟修舊如舊。
百年徐家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徐家窯」從2012年開始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2015年、2016年先後被長春市政府和吉林省城府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單位。如今,非物質遺產文化燒雕刻技藝已經得到了保護和傳承……
在城市,長春地鐵站文化牆、乾安縣一些村落的古文化牆、柳河的古城牆都是用徐家窯的青磚古瓦修建起來。看到這些青磚古瓦修建起來的建築又讓人仿佛回到了從前,找回久遠的歷史……
在農村散落著眾多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築,這些不可再生的寶貴文化遺產,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是獨具地域特色和時代風格的傳統建築,也是一個區域、一個村落重要的文化記憶和文化標誌,是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保護、傳承、利用農村歷史建築遺產對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徐家窯正以它獨有魅力,讓古建築得到保護、傳承、利用 ,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