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元氣森林能火,曾經輝煌的國產汽水廠卻只能玩回憶殺?

2021-02-23 36氪

最近元氣森林是真火。

「0糖0脂0卡」,每天上班,逛超市、坐地鐵、去商場,你在電梯間總能看到這個廣告。街邊垃圾桶裡,帶一個「気」的白色空瓶最多;就連從不喝可樂的許多女孩都開始從711帶回家2瓶——

這個品牌包裝偏日系,名字帶著日語「元気」,強調健康的汽水,在所有人面前一波怒刷存在感。

不僅主觀感受,客觀數據更是直接證明。

剛剛過去的天貓618狂歡節上,元氣森林還連續兩年獲得水飲品類榜單第一名,超過可口、百事可樂。各大財經媒體紛紛把目光對準了這個新晉品牌:

如今你能看到元氣森林乃至身後更多國產汽水崛起,勢頭壓過國外汽水,但未必知道——

40年前,國產品牌才是汽水江湖的王。

「八王稱帝」

80年代,國內飲料市場一半以上由國產汽水佔領。

本土碳酸飲料歷史悠久,培養了中國幾代年輕人的口味。氣泡水「元気森林」大火背後,其廣泛的消費基礎也離不開多年以來,國人骨子裡對碳酸飲料的喜愛。

由於早時汽水大都裝在玻璃瓶裡,受到交通運輸條件的限制,工廠的汽水只能供應到本地售賣。因此,也就有了「一城一汽水」的景象。

其中佼佼者,非最著名的「八大汽水廠」莫屬。

它們分別是:北京北冰洋食品廠、天津山海關汽水廠、上海正廣和汽水廠、武漢漢口飲料二廠、廣州亞洲汽水廠、瀋陽八王寺汽水廠、重慶天府可樂集團公司和山東的嶗山汽水公司。

以上隨便拎出一家,那會兒在當地都能稱得上是叱吒風雲,紅遍大街小巷的時髦飲品。

比如北京北冰洋。1985至1988年,公司產值便已過億。最火爆時,等待批發拿貨的攤販隊伍,可以從大廠門口一直排到幾百米外的沙子口,有時半夜排上一宿也只能批發拿到25箱。這場面,想想就壯觀。

「嘭」的一聲,瓶起子撬起瓶蓋,白氣「嗞」地爭相上湧,伴隨著橘色液體裡升騰而起的氣泡和沙沙聲的,還有滿口的冰碴和濃鬱的橘子香味,對於老北京,小時候最幸福的時刻也莫過於此。

而北冰洋的鄰居,天津山海關汽水廠更是了不得。

這款汽水當年出現在清末代皇帝溥儀與婉容大婚典禮上。50年代後,山海關汽水因口感,還一度被指定為國宴專用飲料。

喝過的天津朋友稱,這種裝在透明的玻璃瓶子裡的黃色桔子汽水,有些類似於現在的芬達,但汽兒更足,也不那麼甜,要是開蓋兒猛了,汽水還會噴薄而出。

八大汽水廠歷史最為悠久的,是上海正廣和。

這瓶1874年就落成投產的「正廣和汽水」,不僅是20世紀80年代上海企事業單位為職工發放的防暑降溫用品,還是《愛情公寓》中美嘉口頭禪裡,能「一口噴死你」的「鹽汽水」。

一如正廣和之於上海人,二廠汽水之於武漢人也是意義非凡。

對於老武漢人來說,二廠汽水簡直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玉液瓊漿。一到夏季,廠門口都是排著長龍等待批發汽水的人。街邊賣汽水的小販甚至會特意掛上「二廠汽水」的牌子——

畢竟,有了這牌子,汽水就不愁賣不光了。

目光轉向華南,廣州人兒時記憶裡,學校門口士多店冰櫃裡的袋裝的亞洲沙示,才是整個夏天唯一的冰甜。

從1946年創立,亞洲汽水廠黃金時代持續了40餘年。現在的廣東人提及亞洲沙示「有我咁好氣,沒我咁長氣」的廣告語,還能自然地接上下半句,「有我咁長氣,沒我咁好味。」

廣東再往南是海南,這裡的瀋陽人提到汽水,第一反應還是「八王寺」。

好好一個八王寺,頑皮的少年偏要反過來念——「寺王八」。一瓶一毛五分錢,瓶子押金另算。拿到手後,性急的小娃娃甚至用牙齒直接咬開瓶蓋。

而這瓶中之物,據說來歷不凡。其水源自八王寺裡的一口奇井,被清朝的皇帝們封為御用水源,被稱為「東北第一甘泉」。

如果說,上述各大汽水廠代表本土傳統,那麼下面2個可樂廠牌,可謂國內品牌中的創新勢力。他們是山東嶗山可樂和重慶的天府可樂。

兩個品牌紛紛在可樂中加入了中藥成分,極具本土特色。「可樂泡枸杞」,是當代年輕人的「朋克養生」笑話,但在上個世紀,這事是真實發生的。

由於獨特的配方和口感,80年代,嶗山可樂在青島市場的佔有率穩佔80%以上;1990年,天府可樂也遠銷海外,在莫斯科建立灌裝廠,日本風間株式會社主動代理,在美國世貿大廈設立專銷天府可樂的公司。由此,國產可樂一舉打入美國市場。

那是國產飲料最好的年代,也是提及飲料就想到國產汽水的年代。

八家汽水廠為龍頭,加上各地的中小廠商,牢牢地把持著各自的領地。

雖然都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霸主,但本土品牌們在自己的領地裡紮根之深,是超乎想像的。

除了正常的批發經銷體系之外,這些品牌在自己的優勢地區,基本上都做到了每個銷售點的配貨員,哪怕是小賣鋪和報刊亭,都是每天要來一遍的。

要知道,在沒有大型商超的當年,這樣細膩到毛細血管裡的渠道建設,就是一個幾乎不可摧毀的壁壘。

國貨汽水們去哪了?

如今,你很難見到任何一家當年「八王」雄踞市場,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在可查到的資料中,國內品牌及相關從業者將這段歷史稱為「兩樂水淹七軍」——

意指的是:

1993年,正值加入「關貿總協定」前夕,相關部門做出判斷,國內飲料品牌除了渠道接地氣之外,從管理、銷售、供應鏈再到企業管理和經營理念,相比於國際品牌,無一不是非常落後。

隨著「入關」後的進一步市場開放,國內飲料行業將一敗塗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死中求活」——

就此,飲料廠的中外合資之路正式開始。

資料顯示,在1993年和1994年,中國輕工總會分別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公司籤署了共同發展飲料合作備忘錄,並要求「兩樂」建立灌裝廠,指定八大廠分別與外資合作。

在當時,有多少外資能落地,一度成為了當地發展成果體現。同一時間,各大媒體也在紛紛宣傳,中外合資的好處。

圖片來源:《中國經貿畫報》1998年03期

但為什麼七大汽水廠在與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合資後,逐漸萎縮並消亡?按國內品牌的說法,他們被外國品牌騙了。

2007年,中國飲料行業資深某專家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提到,外方利用濃縮液掌控中方——

上世紀80年代,由於外方既是企業投資者,又是特許經營品牌擁有者,還是濃縮液唯一供應商,一旦中外雙方經濟利益發生矛盾,外方可以通過濃縮液的價格和供應來掌控企業命脈,直接擠佔企業和中方的利益,甚至以停止品牌使用權來威脅企業的生存。

重慶天府可樂集團公司也有高管稱——

在天府公司與百事公司合資過程中,其出資中並未包含「天府可樂」的配方及消費工藝等技術機密及技術檔案,但外方控制的合資公司卻長期非法佔有天府公司包括配方在內一切的科技檔案。

北冰洋食品公司一位高層也向媒體表達——

「美國人很精明,他們的目的永遠不可能是來幫助北冰洋發展壯大的,他們想要的不僅是北冰洋的銷售渠道,更是我們的飲料市場」。

有期刊文章直接稱「兩樂」為「民族品牌殺手」,是打著「合作共贏」旗號來消滅民族品牌的外國企業。

看完國內品牌觀點,再來看外國品牌怎麼說:

截至2019年,可口可樂在全球軟飲料市場份額達21%,是第二名百事可樂9%的兩倍以上,這裡不妨以可口為例。

官方資料顯示,可口可樂進入中國並非加入世貿的90年代,而是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初。

當年可口初入中國,曾嘗試贈送一條瓶裝線給國內企業。其目的就是產品線落地之後,不僅僅能夠生產,而且能夠通過合作借用渠道。戲劇性的是,這條生產線本想交給上海正廣和,卻遭到了上海方面堅決而強烈的抵制。

後來,這條瓶裝線被中糧接受,1981年,可口可樂公司贈送的瓶裝線在北京投產。北京人兒總算比浦西老克勒們洋氣一把。

可以明確的是,那時開始,可口就並非「國外品牌」,而是同央企中糧合作經營。在可口裝瓶廠建立起來之前的1979年,可口就用寄售方式由中糧總公司安排銷售,雙方合作一直密切。

在中糧可口可樂公司成立4年後,其銷量便突破1億標箱大關;如今,中糧可口可樂擁有20家裝瓶廠,近2萬名員工,經營19個省級行政區域市場,範圍幾乎涵蓋了當年收購的那些國內飲料廠。

在今天,如果你拿起一瓶可口可樂,上面生產商明明白白寫著中糧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而在該企業股權分配中,中糧控股65%,可口可樂佔股35%,也就是說,這是一家主要由中資控股的企業,並不存在中外大戰——

也就是說,中方控股外方提供品牌的企業,擊敗了本土品牌。

其次,所謂國外可樂公司壟斷「濃縮液」供應也並不是國內汽水廠倒閉的致命因素。在這點,可口自己都栽了大跟頭,營銷界將之稱為「新可樂」案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可口可樂的對頭百事可樂市場佔有率節節攀升,眼看差3%市場份額的百事可樂就要追上自己。緊要關頭,時任可口可樂CEO的羅伯特幹了一件自以為機智的事——

由於盲品下,多數人都認為百事更好喝,因此可口轉而學習百事可樂偏甜的配方,迎合年輕人的口味。

為了驗證新配方的效果,可口可樂從美國各地抽樣出大量年齡、性別、職業各異的志願者,對他們進行蒙眼盲品測試。

測試結果表明,超過60%的人認為新口味的可口可樂更好喝。

戲劇性的是,當1985年4月23日,新口味的可口可樂投放市場,不到10周,就在廣大粉絲的口誅筆伐下,夭折了,可口可樂又換回了原本的配方。

為此,BBC還於2002年拍了一部名為《The People vs. Coke》紀錄片記錄這一事件,人民打敗了新配方的可口可樂——

從那時起,可口就意識到,品牌沉澱的文化力量,是一種超越了濃縮液配方本身、超越渠道鋪貨能力的核心生存力。

「口味不重要」的警示可口明白,但八大汽水廠不明白。落後的管理方式下,他們連盲品市場調研也很難做明白。與之形成對比,可口可樂在中國,也明顯更能把控住品牌文化的發展,更懂消費者的需求,這是當時可口佔領市場的關鍵。

另一有意思的佐證來自娃哈哈集團的非常可樂。

在「水淹七軍」之後,一些本土企業希望繼續挑戰可口百事的權威。比如「娃哈哈」集團,1998年推出了「非常可樂」這樣的民族品牌,打出「中國人自己的可樂」的標語,一度佔領了農村市場。

可即便如此,可口可樂似乎也不太擔心。

《南華早報》1998年的一篇報導中寫著,可口可樂在北京的一位發言人說,這(非常可樂的出現)對我們來說很平常。他們使用的包裝並不太相似,即使有仿製品,人們仍然會認出我們的名字和味道。另一位可口可樂高管表示,模仿是最真誠的奉承。

可口的自信不是毫無緣由,因為非常可樂從一開始就失敗了。

但凡懂點品牌定位的人都知道,「可樂」這樣的軟飲,在消費者心智中,本來就是日常來一瓶爽一爽的輕鬆快樂水。但非常可樂的定位,完全將將原本帶有「輕鬆快樂」的可樂文化同中外對立捆綁,令其嚴肅,與可樂產品本身定位矛盾。

再看可口可樂,根本不回應這一挑戰,事實上,可口百事儘管在中國控股仍與本國資本捆綁,卻從不說自己是中國人的可樂,刻意的迴避操作,正是為了避免令可樂嚴肅化。

可口為代表的主流可樂,巧妙避開了與非常可樂明面上的爭鬥,正是其對產品定位、品牌的更深理解。

飲料大戰的時代

說了半天可口為代表的國外基因汽水,實際上,他們也有栽跟頭的時候。

研究顯示,我國飲料行業市場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2000年以前,碳酸類飲料佔據飲料市場的主導地位;2000-2006年,茶飲料、功能飲料漸漸被消費者們青睞;

00年代,可口正是由於在茶類上輸給康師傅冰紅茶乃至茶類衍生品,失去一段行業地位。

如不是05年推出的無糖無熱量的零度可樂,踩中消費者對健康,低糖、低熱量飲料的需求,可口恐怕很難奪回失地。

圖片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即便今日,飲料的品牌大戰也仍在繼續。

此次元氣森林崛起,也主要源於看準了當下大眾對健康飲料的需求,跳開「可樂」,在茶類、汽水領域推出0糖、0脂、0卡概念的產品突出重圍。

相比下,可口可樂為首的傳統品牌實際上也沒有交出令消費者滿意的答卷,倒是反過來跟隨氣泡水風潮,推出旗下品牌AHA氣泡水產品。

於此同時,近年一些的老廠也開始玩起品牌文化。

北京北冰洋,保留原有口味不說,還在汽水瓶中故意保留些許沉澱物,激發消費情懷。同時,漢口二廠為代表的企業推出不少網紅新品,在口味包裝上想辦法吸引年輕人。

如果細品過去40年的飲料大戰,口味、情懷、網紅概念沒有什麼對錯善惡判斷,本質上,一切都是在當時為消費者服務。

從本土老廠,到可口百事,再到今天,各個品牌各領風騷起起伏伏只證明一個不變事實:

不管什麼品牌,代表什麼文化,來自哪個地區,真正讀懂消費者,與消費者站在一起的人,才能真正常青。這背後依仗的是靈活高效的管理方式,深入推敲順應時代的品牌定位策略,再加上科學高性價的生產渠道管理…

最終你是否產生價值,消費者會用腳投票,無需其他捆綁。

相關焦點

  • 自帶氣泡的元氣森林,難借氣泡水出圈
    1980年,雀巢將巴黎水傳入中國,但當時國內飲料市場一半以上由國產八大汽水廠佔領,後來中外合資後,可口、百事打破汽水廠地方割據的局面,八大汽水廠偃旗息鼓,逐漸退出大眾視野。就飲品而言,技術壁壘、品牌壁壘和規模壁壘是其開疆拓土的三大支撐,但從元氣森林而言,無一可以禦敵。 不可否認,元氣森林這柄利器迅速打開了中國氣泡水市場,但網紅屬性過強的背後實則處處暗藏危機。 首先,氣泡水產品本身門檻不高,搶食者輕而易舉便可跨入。
  • 元氣森林撕掉「日系」外衣,國產「洋品牌」的套路不好使了?
    在元氣森林的包裝上,除了顯然的日文「気」,還印著「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気森林監製」的字樣,除了「気」,元氣森林還註冊了「江戶茶寮」、「けしき」、「沢」等日本商標。
  • 從金坷垃到元氣森林、名創優品,真國產為什麼總用假洋牌忽悠人?
    曾經說起國貨,很多人都會用老派、低價、缺乏科技含量等負面標籤來評價。但最近幾年,「國貨」越來越火了。中國品牌重拾文化自信,逐漸崛起已經是個不可忽略的趨勢。網紅氣泡水品牌元氣森林■比如,這個夏天,打著0糖0脂概念的元氣森林氣泡水,已經取代肥宅快樂水,成為年輕人心中最流行的飲料。
  • 國產老字號汽水「不爭氣」
    8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全國各地的汽水廠遍地開花。但由於早時汽水大都裝在玻璃瓶裡,受到交通運輸條件的限制,工廠的汽水只能供應到本地售賣。因此,也就有了「一城一IP」的景象。如今提起「快樂肥宅水」,當下的年輕人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但對於老一輩來說,首先想到的卻是那些充滿童年回憶的八大國產汽水品牌。
  • 68年中國「可口可樂」上市,為何說國產老牌汽水依舊難翻身
    8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全國各地的汽水廠遍地開花。但由於早時汽水大都裝在玻璃瓶裡,受到交通運輸條件的限制,工廠的汽水只能供應到本地售賣。因此,也就有了「一城一IP」的景象。如今提起「快樂肥宅水」,當下的年輕人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但對於老一輩來說,首先想到的卻是那些充滿童年回憶的八大國產汽水品牌。
  • 元氣森林們的「無糖陷阱」
    品牌名稱「元気森林」中的「気」為日語,瓶身上也有日語介紹,背後印制著「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氣森林」的字樣,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日本品牌。事實上,跟名創優品類似,元氣森林是徹底的國產品牌,「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氣森林」只是元氣森林在日本註冊的分公司。
  • 氣泡之後,再無元氣森林?
    但是有如此之多的SKU,很多卻不為人所知,元氣森林的商業邏輯是什麼?還有一些人說元氣森林的營銷做得好,產品一開始蹭了一波日本流量,但據陸玖財經所知,這家40億美金估值的初創公司,廣告只有6個人,PR只有2個人,沒有代言人,沒有鋪天蓋地的廣告,模式完全和傳統的飲料廠商相左,一家營銷如此之弱的公司,到底能不能培育出自己的第二款爆品?
  • 元氣森林難撕「網紅」標籤
    對於元氣森林這樣的新品牌而言,無疑是趕上了好時代。這也是為什麼在年初疫情市場遇冷的情況下,國民消費熱情依舊不減,不少品牌仍能維持姣好銷量的重要原因。最近幾年,以95後、00後為代表的Z世代人群得到了消費市場的關注。不同於以往的消費人群,頂著「個性」、「小眾」標籤的Z世代人群對健康生活的訴求有了極大提升,做健康茶飲、營養代餐的品牌迎來了新的「風口」。
  • 我們研究了國內外20+氣泡水新品,大家可以忘記元氣森林
    編輯 | Daisy 作者 | 胖鯨研究所特約分析師 這個夏天,元氣森林有多火?百度上關於元氣森林搜索結果1230萬+;微博上關於元氣森林的微博118萬+;小紅書上有關元氣森林的筆記2萬+篇。
  • 為什么元氣森林蘇打水這麼火?
    隨著以0糖0脂0卡為賣點的元氣森林的紅火,該實驗又再度引發關注,實際上,這種實驗是建立在一種極端情況中,人們每天什麼都不吃        元氣森林蘇打氣泡水是一款不可得的健康飲品       每種代糖劑都不一樣,人工代糖劑和天然代糖劑更不一樣,同時人又存在特異性,所以我們只能按照相關標準來做判定,從元氣森林蘇打氣泡水的配料表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到
  • 元氣森林,飲料界的小罐茶?
    小超市老闆說,「我也覺得不好喝,不知道怎麼一下就火起來了。」筆者看了看手中的元氣森林,純白底色的外包裝上,有一個碩大的日文「気」字,這是一個中國品牌?擰開手中的卡曼橘味蘇打氣泡水喝了一口,滿嘴的氣泡,和甜水,這真的是無糖?作為死忠肥宅快樂水的筆者,無法想像元氣森林居然這麼受人歡迎。
  • 140億估值背後,元氣森林未來撲朔迷離
    而在飲料市場,大多數產品都難以兼顧健康和口感,但是元氣森林卻巧妙地將二者融合。從最開始的燃茶到氣泡茶再到乳茶,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元氣森林便能推出一款能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產品,使消費者對於它一直充滿期待。
  • 進擊的元氣森林
    不滿足於只做風靡一時的網紅產品,元氣森林更大的野心,是超越農夫山泉、娃哈哈等國民品牌,成為像可口可樂、百事這樣的世界飲料巨頭。為了撕掉網紅標籤向更高的目標衝擊,元氣森林有點忙。元氣森林的破圈,亦是如此。新生代消費者畏糖如虎,又極度愛甜。切準這一需求的元氣森林推出無糖氣泡水,用赤蘚糖醇替代傳統阿斯巴甜,使其無糖的同時兼具良好口感,再通過不斷強化「0糖0卡0脂肪」的概念攻下用戶心智。90後男生灰灰(化名)告訴億歐,在3塊錢的可樂和5塊錢的元氣森林之間,會選擇多花兩塊錢買無糖的元氣森林。
  • 元氣森林「增肥」
    在小紅書上,元氣森林不再只是氣泡水的代言者,外星人電解質水、滿分微氣泡西柚、元氣森林盲盒、咖啡拿鐵口味的牛乳茶等多款新品正在出沒。作為元氣森林最初爆火的主要陣地,小紅書上正在詮釋一個更加豐富的元氣森林。
  • 短短的3年,元氣森林旗下產品為什麼這麼受歡迎?
    其實元氣森林蘇打氣泡水剛剛上市3年,但這短短的3年,它成為了年輕熱最受歡迎的飲品。在最近關於健康飲品的討論裡,元氣森林蘇打氣泡水總能帶來無數的話題,清甜的口感與美麗的瓶身,仿佛喝一口就能感受到滿滿的動力,對於眾多飲品廠商,元氣森林蘇打氣泡水是一個令人抓狂的對手,這個去年還名不見經傳的本地商品,在2019年雙11的全網銷量中排名第2,不僅打敗了巴黎水這樣的傳統氣泡水王者,更是將兩罐可樂踩在腳下,仿佛這些商品全年幾十億的營銷預算都放了煙花。
  • 「喝不胖的氣泡水」元氣森林如何抓住「Z世代」的心?
    在2020年歲末的長江青投論壇上,李洋和包括元氣森林副總裁宗昊在內的三位潮流一線品牌運營者,展開了一場對話。迄今舉辦已經7年的青投論壇,如今把目光聚焦在國潮新消費領域。作出這一選擇的背景是,一大批國產潮流品牌正在消費的各大領域如雨後春筍般集體崛起,從故宮口紅,到完美日記、花西子、喜茶、元氣森林、波司登、飛鶴奶粉,一輪輪的國貨消費熱潮持續升溫。
  • 元氣森林的第一款產品竟然不是氣泡水!
    今年夏天最讓人尖叫的飲料當屬元氣森林。當你拿著一瓶元氣森林走在大街上,一定能碰到很多同好。就好比愛馬仕是闊太太的標配一樣,元氣森林已經成為了當下年輕人群體裡的流行符號。如果你嫌戴著勞力士的朱一旦有些許油膩,但如果讓他握一瓶元氣森林0糖蘇打氣泡水,瞬間一股清新健康的青春感覺撲面而來。
  • 元氣森林走紅背後:創始人是山寨「開心農場之父」
    他還補充說,「去年元氣森林也就賣的一般般,最近火到不行,確實也好喝」。筆者猜測這可能和元氣森林新一波的宣傳有關,鋪天蓋地的網際網路廣告和戶外廣告,元氣森林幾乎是無處不在。首創《開心農場》的並不是他在眾多揭秘元氣森林的文章中,唐彬森被包裝為「開心農場之父」、「開心農場創始人」。這打造了一種成功人士跨界再創輝煌的人設,但事實是如此嗎?
  • 從元氣森林名創優品到傑士邦,真國產為什麼總用...
    來源:金融八卦女最近比較火的品牌元氣森林在剛推出的時候,我還以為這麼小清新的包裝,特意標著「日本國株式會社元氣森林監製」,應該就是個日本品牌。但是萬萬沒想到,元氣森林居然來自中國朋克之鄉河北。而且那個日本國株式會社,就是元氣森林自己去日本註冊的一個公司。我監製我自己,確實朋克,不得不服。 所以今天,我想大家聊聊假洋品牌的魔幻故事。研究一下為什麼這麼多國產品牌都喜歡假裝自己是洋品牌,以及如何巧妙地給自己的品牌做移民。
  • 品牌故事//飲料界黑馬——元氣森林
    原瑞幸咖啡HRD冉浩離職,加入元氣森林原今日頭條公司發展展副總裁柳甄已於最近加入元氣森林,負責元氣森林國外業務。品牌標誌深入人心符號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的標語,以及潛移默化地藏著人們的潛意識當中,所以,品牌標誌作為最直觀的品牌視覺營銷方式,在品牌成立之初,就已經成為了品牌獨有的資產。能夠被受眾一下子所熟悉,並且有黏性,建立起品牌間的品牌信任,引起消費者的購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