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這些不入流的小吃,曾是本土八零後的最愛

2020-12-18 江陽沽酒客

民以食為天,這是中國人普遍認可的真理。但是千萬不要因為這樣一句話,就誤解中國人好吃懶做。正是因為我們對飲食的要求,也體現了對一種精緻生活的追求。當然拋開所謂的:「富人的快樂你想像不到。」在任何時代,能夠被傳播和傳承的還是那些在大眾記憶的飲食味道。這裡有大宴硬菜,也有許多不太起眼,又價格低廉的小吃。

瀘州的八零後,算不算幸福的一代,我覺得今天來討論已經沒有意義。就像瀘州任何一代人都幸與不幸伴隨左右,每個人的境遇不盡相同,但是時代的烙印卻不會厚此薄彼,一定會烙在了每個人的記憶深處,比如小吃。

八十年代出生的瀘州人,趕上的是快要好的時候,而不是真正的好時候,甚至他們比過去的六零、七零還要經歷一些改革帶來的陣痛。因為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其實八零後很多都成了實驗田,同他們父母一起來進行實驗,只是差了兄弟姐妹來分擔或者分享的。

瀘州老一輩的人說零食,一般叫「零嘴」或者「香嘴巴的」,這跟主食做了一個很好的區分,其實任何時代都不會缺少零食的存在,但是每個時代總有一些新花樣,小區別。比如八零後經歷變革的時代,物質的豐富程度一開始並沒有太多不同,但是比起之前總是好些。

吃零食必須有零用錢,大人一般是不會刻意給娃娃準備零食帶到學校的。我想八零後在零用錢上,有一部分已經比過去二三十年代前輩們要充裕一些,當然也有身無分文的。

沽酒客小時候對零用錢的概念基本是一個空白,我們父母輩也不是捨不得,大多數的意識不夠,唯一能省下的零錢是早餐錢,一開始大人自己家裡做早點,後來工作越慢,只有給我們自己去買,這樣小孩子中的有心人就會控制使用頻率,省下來的自然就會孝敬學校的小賣部或者門口那些婆婆嬢嬢擺的小攤子了。

壓歲錢我們叫過年錢,有是有,不過這個大多數都是會被沒收的,只有少部分能自己存起來,大人說你給保管等同於沒收,這個小時候我們一般都相信。其實今天回過頭來看,孩子成長階段對金錢和理財的培養我們八零後是最或缺的,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所以當時我想,有很多同齡人都應該有背著大人拿過家裡的錢,並且被打的哭天喊地的經歷,這個其實跟品德無關,這是一種本能和好奇,再加上很多家庭對這個金錢觀念,只有一種不給為原則而造成的,不知道怎么正確引導。

不過即便如此,童年那些小吃,依然沒有逃過我們的嘴巴。每個學校的小賣部都有一個串串香,每個學校門口都有賣:豆腐皮、海帶絲、大頭菜、攪攪糖、點點香、紅苕餅、蛋烘糕、炮筒等等。恐怕各位八零後的小夥伴們沒有少吃吧。

哪怕你確實沒有錢,跟著要好的同學也可能吃一點吧。今天的辣條其實在八零後的那個時代簡直弱爆了,不就是腐乾嗎?

這裡跟那些上了商場,甚至還有廣告的零食不一樣,它們是貴族,雖然也可以買來吃,什麼乾脆麵、無花果、跳跳糖、太陽鍋巴、魚皮花生等等。看起來比這些校園門口的小吃乾淨衛生多了,但是它們卻比不過擺攤子的婆婆大娘們。

要不是這些年文明城市的創建,學校內不許有小賣部,學校外面五百米以內不準有這些小吃攤子,估計依然會如火如荼。

今天想來,這些攤子要說乾淨衛生真的談不上。街邊的攤子,用白紗布蓋著是防止蚊蟲灰塵,雖然那個時候瀘州馬路上車輛不多,但是每天過上過下,你以為乾淨嗎?

而且這些東西談不上多精緻,食材多講究,涼麵、涼蝦、豆腐腦、冰粉、涼糕、五香糕、蟹黃酥都是以味道誘人,又很便宜取勝。他們賺的是分分角角的錢,所幸這個買小吃的學生群體,天天都有,倒也不至於做不走,而且沒有營業執照,沒有門市壓力,一天工作就是放學那一個多小時,算不錯了。

今天回想起來,味道不說,只覺得再也回不去的年代,總讓一些念舊的人懷念。

比如體育課後,去喝一杯五分錢的冰水,再用牛皮紙或者後來乾脆他們用作業本紙裁剪成娃娃手掌那麼大,買五分或一毛錢的大頭菜絲絲,蘿蔔絲絲或豆腐皮,給小夥伴你吃一點,我吃一點,手也沒洗乾淨,大家都無所謂,難怪當年我們都要吃寶塔糖打蟲,恐怕就在這樣來的。只能說我們生命力真強啊,還是長大成人了。

還有畫糖粑粑的,就是北方說的糖畫,轉圖案也行,直接做一個粑粑來吹也行;還有一種小長盒子裝的哨糖含在嘴裡可裡吹出聲音,多半是圓形的,紅色、白色、綠色,很多種。現在好像已經沒有了,沒在市場裡見過。

印象中好像還有一種汽水糖,一毛錢可以買三五個,酒瓶造型,淡淡的紅色,泡在水裡還會有泡泡。

這些到今天都成了我們這些老小孩,偶爾喝茶吃飯,聊天的談資。

時代造就的東西可能並不長久,當這個時代的人都逐漸老去,或者不再回憶,它們就銷聲匿跡了。

但是我想,雖然總有一天會被遺忘,如果有心人記錄成文字,搜集到圖片,多少會保留下來一部分有價值的東西。社會的縮影除了給我們回憶,還是人文風貌的體現。今天網上不是還有人專門賣八十年代的零食嗎?這大概就是一種情懷吧。

相關焦點

  • 瀘州人最愛的小吃,被評為非遺,1.5元2個,遊客:太實在了
    我每次到不同的城市旅行,都喜歡走進當地人最喜歡的小吃店去尋找舌尖美味。 瀘州白糕是江陽區的一大特色小吃,也是當地人每天早晨最喜歡的舌尖美味,說起瀘州白糕的歷史了,也有一百年了,始產於1920年代的「三義園」白糕 店,以其美、嫩、香、甜、爽口的特點聞名巴蜀
  • 800年前《吳氏中饋錄》記錄的古代糕點,瀘州至今有同名款
    聽到這裡恐怕大家會有迷惑,瀘州難道有什麼名菜和小吃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嗎?當然,今天江陽沽酒客就要給大家講這樣一個小吃,不僅好吃,它的意義還在於八百多年前就被古人收錄到書裡了,這個小吃就叫——五香糕。我們都知道四川人無辣不歡,特別是以麻辣聞名。但是,正宗的川味除了麻辣,還有甜香、甜鮮、鹹甜等等口味。《蜀都賦》中曾記載:調夫五味,甘甜之和。蜀味的特點是甘甜。現如今,河南地區是以鹹辣為主,山東濟南本幫菜注重以甜麵醬調味,這些也都是四川口味的來源。這都是中原地區向四川移民的結果。
  • 除了豬兒粑和黃粑,號稱瀘州漢堡的渾水粑和蜘蛛粑你吃過嗎?
    最近發覺就那麼一點出息,原來人在禁錮的時候,還是飲食男女那點欲望,沽酒客雖然不是太會吃的人,但是這個時候就是越發懷念其實平時並不怎麼吃的瀘州小吃。昨天寫了羅黃粑的紀念文章,突然對瀘州那些粑粑發生了興趣。瀘州最知名的兩個粑粑是黃粑和豬兒粑,但是除了這兩個還有其他幾個粑粑你還記得嗎?今天沽酒客就來給你聊一聊瀘州的這些粑粑。
  • 每道菜僅幾塊的餐廳竟吃了100多,瀘州這家非遺小店有什麼魅力?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現在但凡有點名氣的地方小吃都已經越來越貴,無論是天津的狗不理還是上海的小籠包都不例外,雖說豐儉由人,不過光一籠包子就要好幾十,再隨便點幾個菜少說也得兩三百,儘管味道不錯,還是讓很多人覺得性價比不高,甚至前段時間還鬧出了一些不愉快,已然成了「本地嫌棄、遊客最愛」的店鋪
  • 我在瀘州告別春天,立夏後,關於瀘州的一些散打亂語
    可是你怎麼知道,幾十年後,瀘州周邊被人看不起的農村,卻因為城市的改建,讓他們意外地成為了城裡人,雖然沒有了土地,卻有的分了錢,有的分了工作,有的還分了房子。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瀘州城市人,很不以為然。但是我也很不以為然,那些發家起來的農村人還拿這個事情來說事。什麼,你們城裡人條件好,我們當初吃了多少苦。你沒有過個苦日子,你不曉得當初怎麼樣。你要是是老一輩這樣說無可厚非,要是同輩人,就不要給我說這些,現在你們不是出來了嗎?
  • 【每周一詩】瀘州:不知哪位仙人,在盧字旁邊灑了三點江水
    這不但是以秉承傳播和弘揚本土文化為己任的酒城新報之大膽舉措,更是瀘州本土詩歌創作的一次實力展示。酒城新報•詩歌專號編選的詩人陣容匯聚老、中、青四五代人。所選詩作雖不能說首首精品,但卻能讀出不同詩人的話語方式和藝術向度,讀出多元的藝術感悟和不同的精神取向。其中逸西的《瀘州》很有特色,其構思和表現形式都很新穎獨特,是近年來寫瀘州詩歌中少見的。
  • 瀘州美食特產黃粑,良姜葉包裹的味道,有人愛有吃不來
    瀘州地方特產中,黃粑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當年有外地親友來瀘州,或者瀘州人出去送禮雖然不名貴,因為是地方特色倒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當然這些年看起來,黃粑雖然是瀘州地方特產,也不是瀘州獨有,貴州也有黃粑,不過兩者之間互有聯繫,但是又有地方製作的差異。
  • 關於瀘州及瀘州人的印象,不僅是好客好酒樸實無華,還有這些
    其實我不覺得說這些話的人有什麼不好,因為他們選擇了一種人生態度,我們,至少江陽沽酒客沒有資格指指點點,但是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同樣允許。瀘州的印象其實最早在晉朝的《華陽國志》就有記載瀘州人的印象:俗好文刻,少儒學,多樸野,蓋天性也。就算說江陽郡民風淳樸。關於民風淳樸,自古以來很多地方都有描寫,今天看來多是那種小地方,山野之間。樸野指的是什麼呢?樸質無華。
  • 這些老北京特色小吃,哪個是您最愛的呢?
    可以說是聽的最多的一個,一說起北京小吃,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它,是北京小吃中最古老的品種之一。但是為什麼又叫驢打滾呢,這是一種很形象的比喻,做好後放在黃豆面中滾一下,就像是驢在打滾時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它是用黃米麵加水蒸熟,然後裹上黃豆粉(黃豆炒熟後碾成的粉)再卷上豆沙餡製作而成。講究的就是個香、甜、粘,並且有濃鬱的黃豆粉香味。
  • 關於瀘州你不能錯過的六首歌曲,最後一首我聽哭了
    因為一直在用文字記錄家鄉的歷史和文化,江陽沽酒客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最近又學著拍攝視頻,當然主要還是瀘州相關的內容,所以在配樂上,基本就去找瀘州相關的歌曲,沒想到瀘州居然有幾十首的本土人士和一些著名詞曲作者創作的歌曲,每一個都有它們的特色,朗朗上口,非常好聽,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聆聽和查找資料,我選出了六首個人認為最能代表瀘州特色的歌曲,寫出來以饗各位喜歡本土文化的朋友,江陽沽酒客
  • 瀘州在建新的高鐵站,規模為5臺12線,將連入京昆高鐵!
    瀘州在建新的高鐵站,規模為5臺12線,將連入京昆高鐵!其他的城市因為成都的發展而受到了積極影響,就像瀘州這一個城市,很多人可能對這一座城市不太了解,但是瀘州它的發展也是相當不錯的,瀘州在建的新高鐵站,將連入京昆高鐵,與客運站相鄰。
  • 【旺銷小吃】貴州小吃(下)
    小吃特色:豆沙窩是將紅豆或是芸豆在鍋內煮熟後,搗碎製成豆沙,根據個人喜好加入鹽或糖後,用糯米麵包成窩頭形狀,放入油鍋內炸至金黃即可小吃典故:相傳清朝光緒年間,貴陽有一個姓盧的小販與妻子非常恩愛。而他的妻子特別喜愛吃一些貴陽小吃,於是盧姓小販就突發奇想,用糯米粉加碗耳糕,磨成漿蒸熟,顏色潔白,再用竹片劃成塊,點綴上玫瑰、芝麻、桃仁米,結果口味非常得嫩滑、香甜。於是這便成貴陽的風味小吃,人們稱為「盧糕粑」,後又有城隍廟側(大同街西口)的宋姓小販,將「盧糕粑」改成園形,不加任何佐料,做成「宋糕粑」。
  • 四川21個市州最拿得出手的特產,瀘州的竟然是……
    瀘州論壇(0830bbs.com),瀘州第一人氣社區
  • 八零軍嫂重生文:魂穿八零,帶著一堆拖油瓶,軍少:我也歸你管!
    八零軍嫂重生文:魂穿八零,帶著一堆拖油瓶,軍少:我也歸你管!第一本:《重生八零管家媳》作者:城市的陽光(八零軍嫂重生文:魂穿八零,帶著一堆拖油瓶,軍少:我也歸你管!)簡介導讀:蓁蓁穿越重生到華夏,父母雙亡,還要接收一個拖油瓶弟弟加兩個鄰家小毛頭。 唉,這軍少怎麼回事兒,我管你弟弟妹妹,可沒說管你呀,你快走開。秦磊: 「兩個小的你管的很好,以後我你也歸你管」。
  • 看遍山川,醉戀瀘州美
    佳釀三千,獨愛瀘酒!早有耳聞,瀘州是一座酒香四溢、釀造幸福的城市。瀘州因酒而為天下知,瀘州老窖、郎酒聞名全國,是唯一一座擁有兩大名酒的城市,"佳釀三千,獨愛瀘酒"的說法一點也不誇張,所以到了瀘州,必定要認真品酒。
  • 瀘州經典老方言,寫出來卻很多人不認識
    方言裡有趣的地方,在於它被當時當地的人創造出來後,非常鮮明地把那個時代的某些特徵勾勒的及其生動又清晰無比,但是外地朋友聽來卻完全不懂,經過解釋以後便恍然大悟。而這些方言俚語卻包含了更多正史忽略記載的,當時社會的風貌,非常值得我們的研究。
  • 瀘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彝族歷史上的巾幗英雄!
    瀘州,四川省地級市,古稱江陽,別稱酒城、江城,瀘州市是川滇黔渝結合部的區域中心城市,這裡歷史悠久,擁有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古藺郎酒傳統釀造技藝、瀘州油紙傘、古藺花燈等國家級非遺項目。這裡的旅遊資源豐富,有西南最大的摩天輪、川南最豪華的的城市主題樂園—酒城樂園、瀘州老窖景區、黃荊景區、太平古鎮、福寶國家森林公園、畫稿溪等。
  • 你的一句話,可以讓瀘州更美
    擁有此間種種美好正是酒城509萬人的幸福所在為了守護這份幸福我們都曾拼盡全力用行動表達著對家鄉的愛大聲為瀘州打Call全省群眾和社會評價已經開始如果您接到這些號碼來電028(或0830)-12340028-63107150請積極參與 耐心接聽
  • 瀘州南北二城分界線,忠義蘇公路,明末瀘州慘痛城陷見證地
    明朝末年是當時明帝國最黑暗的年代,這種世界歷史上有共同之處,凡是一個朝代的末期,揭竿而起者之多,群雄逐鹿,弱肉強食,百姓為魚肉,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四川則同樣經歷著這樣的通過,不管是當時張獻忠的起義軍,還是後來花了十三年時間平定巴蜀的清軍,沒有一個手下留情的。
  • 酒博會丨民間好舌頭大賽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女大學生奪冠,分享品酒訣竅
    最後一關「品酒質」是最具挑戰性的。「5種酒質中只有最好、最差是我能百分之百肯定的,其他酒質非常相似,很難辨別。」即便是在本關獲得滿分的徐忠濤也感嘆「真的很難!」,他是這一關卡唯一獲得滿分的選手。通過海選,共有10名選手進入決賽。決賽分為白酒文化知識競答、品酒質、品12種香型三個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