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袁先生與我私下密語,傳授千聖心燈,我豈敢私藏?

2021-03-01 南師如是說
提  示點擊上方 南師如是說即可關注

袁煥仙先生(1887—1966),四川省鹽亭縣人,南懷瑾先生之師。先後在成都、南京成立「維摩精舍」,講學傳法,一方度化,四眾共仰,門下弟子眾多,南懷瑾先生為其中翹楚。袁煥仙先生著述由南懷瑾、徐劍秋等編撰、繕稿,整理為《維摩精舍叢書》;近年出版有《袁煥仙著述集》。以下摘自 袁煥仙先生《靈巖語屑》。文中「白話參考」為「南師如是說」公眾號自撰,僅供參考,欲深入理解,請研讀原文。懷瑾曰:壬午,煥師掩關靈巖。懷瑾卸職,往彼棲止,值師忌語。朋從我思,繁興我疑,無由啟迪。好友釋傳西曰:「餘以若意稟師,求筆答如何?」懷瑾喜而合十曰:「可,可。」因稟師:忌語則筆示,非忌語則口授。煥師頷之。【白話參考】南懷瑾先生說:壬午年(1942年),我的老師袁煥仙先生閉關於靈巖寺。我辭去公職,前往那裡專心跟老師學習。當時正值老師禁語(禁止自己說話的一種禪修方式)。我反反覆覆的困惑、紛紛擾擾的疑問,無法得到老師的開解。好友傳西法師對我說:「我把你的困惑稟告給老師,請求老師用紙筆回答你的問題,怎麼樣?」我歡喜合十謝道:「好,好!」因此傳西法師請求老師:禁語時用筆作答,不忌語時口授。煥師首肯。數十日中,遂成巨帙。今茲搜篋殘簡,尚存少許,猶可擇讀也。其言顯,其義幽,其理約,其事質。籲!此千聖之心燈,入德之梯航也。敢曰自私?爰出鴻爪,饗我同仁。……【白話參考】幾十天後,我與老師的紙筆問答,逐漸積累成一部書的規模。現在我在書箱中搜揀當時殘留的字條,尚存少量可供閱讀。這些問答語言明白,涵意深邃,義理簡要,所涉及的問題都契合修行的實際。真是往聖傳授的心燈、後學入道的階梯啊!我怎敢私自藏匿?於是我將這些字條公開,貢獻給我的同道們。問:「懷瑾朝夕孜孜,百無所寄,祈先生示個歸家坦途、入道捷徑。」先生筆答曰:「驀直不怠,即是坦途;曰二曰三,允非捷徑。」問:「直捷下手工夫,義當何先?邁向歸家道路,車從何轡?」先生曰:「汝但外舍六塵,內舍六根,中舍六識,而不作舍不舍想,自然頭頭上明,物物上顯,途中即家舍,家舍即途中也,捷莫捷於斯,先莫先於斯。三乘共載,一德同該;今古徹門,莫尚乎是。」【白話參考】(南懷瑾先生)問道:「懷瑾我日夜孜孜求道.卻還是無所依歸,祈請老師指示一條回家坦途、入道捷徑。」先生提筆答道:「徑直而行,無所懈怠,就是回家的坦途;三心二意、說二說三,都不是入道的捷徑。」又問:「直捷修行的工夫,應該從哪裡下手?趨向歸家的道路,應該選哪個方向?」先生回答:「你只要在外面舍掉六塵,裡面舍掉六根,中間舍掉六識,同時又沒有『舍與不舍』的想法,自然能夠在事事物物上明白道理,認識到路上就是家裡,家裡也就是路上。要說直捷的方法,沒有比這樣更直捷的;要說首要的道理,也沒有比這個更首要的。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種解脫之道共同承載,一種功德涵蓋所有,古今透徹的法門,沒有比此更高明的了。」問:「何雲六根?何雲六塵?何雲六識?」先生曰:「石頭即六根,柱子即六塵,琢棒即六識。」問,「先生如此漫言,學人不會。」先生曰:「如此漫問,誰要汝會?」問:「教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根塵相接,所生眼耳鼻舌聲意等之識,別曰六識。今曰六根即石頭,六塵即柱子,六識即琢棒,無乃大違教義,言不該典歟?」先生色然不悅,忿然握管,書曰:「汝既已明了教義,貫通道理,即自解脫可也,何投吾處,絮絮叨叨?」於是擲筆,寂然在定。懷瑾無語潛退。【白話參考】又問:「什麼是六根?什麼是六塵?什麼是六識?」先生道:「石頭就是六根,柱子就是六塵.棒子就是六識。」問道:「先生這樣漫無邊際的回答,學生我無法領會。」先生答道:「你提問如此漫無邊際,誰要你領會?」再問:「佛典中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接觸,產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現在您說六根是石頭,六塵是柱子,六識是棒子,不是違背教義、違犯教典了嗎?」先生臉色不悅,忿然提筆寫道:「你既然已經明了教義,融會貫通了佛理,就該自己去解脫,何必投奔到我這裡,還如此絮絮叨叨?」然後擲筆,寂然入定。懷瑾只好無語退下。翌日再參,問:「即不許作如是道理會,然則學人淺機,從何得入?」先生曰:「汝是何年何月何時何地出的?」懷瑾無語,久之。先生曰:「即未出,入何為?出入既無,當下一派圓成。誰是淺機?誰為深學?咄,無疾而呻,無病而藥,釋迦老子亦救汝不得也。」【白話參考】第二天懷瑾再去參問:「先生既然不許我像這樣體會佛理,可是學生我根機淺薄,該如何入道呢?」先生答道:「你是何年何月何時何地出道的呢?」懷瑾良久無言。先生道:「既然從來沒有出過道,那所謂入道又是什麼?既然沒有出也沒有入,當下自然一派圓成。誰根機淺薄?誰又是修學深入呢?呸!這樣無病呻吟,沒病吃藥,就是釋迦佛祖也救不了你。」問:「學人於此,上不得,下不得,取不得,捨不得,盡平生力忘不得,計不得,祈師慈悲,方便接引。」先生曰:「好,好!恐汝雖如此說,未到此地。果屆此也,恭喜,賀喜!好消息將到矣。諦聽,啼聽!當人於此,千萬不可退步,不必作必悟想,不必作不悟想,不必想,不必不想;行時坐時,醒時眠時,朋友交接時,妻兒子女會合時,但略略管帶,自然罈子內走不脫鱉。」【白話參考】問道:「學生在這裡,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得,取也取不得,舍也捨不得,用盡平生力氣又遺忘不得、計算不得,祈求老師發慈悲,行方便,引導幫助我。」先生答道:「好,好!只是還擔心你雖然這樣說,卻沒有達到這個地步。如果真的到了這個地步,那我要恭喜賀喜了!好消息快要來了。你要仔細聽著!你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後退,不要有一定會開悟的想法,也不要有不會開悟的想法,既不要想,也不要不想;行時坐時,醒時睡時,同朋友交往時,與妻兒相處時,只要稍稍管領照看,就象罈子裡的鱉自然跑不了,一定會有成就的。」

本微信號專事摘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微信號:nanshirushishuo

新浪微博:南師如是說

騰訊微博:南師如是說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先生早年參禪悟道的經歷
    袁煥仙回答:「石頭就是六根,柱子就是六塵,『琢棒』就是六識。」      四川人把打人木棒習稱為「琢棒」。所以南懷瑾聽了茫然說:「先生如此『漫言』,學生不能領會。」「漫言」,意思是可笑的戲言。袁煥仙說:「你如此『漫問』,誰要你領會?」
  • 南懷瑾先生:打坐的秘密
    ——《我說參同契》我年輕時,初學打坐,盤著腿也是熬不住,袁(煥仙)老師告訴我:忍耐一點,多熬一下,多受一分罪,多消一分業力。既然可以消業,我便熬下去了。下坐以後,再盤腿就吃不消了,可是因為好勝,怕難為情,就硬熬。後來為了降伏這兩條腿,住在一個廟子裡,一個人關在藏經樓閣上練腿,那也是煉心,盤起腿來硬熬,心裡求菩薩幫忙,大概熬了五六天,那真痛苦!
  • 南懷瑾先生:這位大師的臨終偈語,我佩服極了
    臨濟大師到底是禪宗五宗的開山之祖,他這一首偈子,我欣賞佩服之極,它把性理修養和文字,輕輕易易地聯結在一起,決非一般詩人所及。現在,我們借用他來說明「知止」的學問修養境界,應該比較明白了!好了!這一節,講到這裡,我們也應該「吹毛用了急須磨」了!
  • 葉小文:向南懷瑾先生請益安身立命之說 | 紀念南懷瑾先生誕辰百年
    南懷瑾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文化大家、國學大師。他的著述涵蓋儒、佛、道及諸子百家。尤其可貴的是,言之高下在於理,道無古今惟其時,南老做學問,總能與時俱進,順應時代召喚,立足科學精神,將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到一個新的文化層面,開拓新的學術視野。記得2005年底,我去太湖大學堂向南老請益。初次見面,卻也似曾相識,並無老幼尊卑的分隔,直言不諱,相談甚歡。
  • 南懷瑾先生生平與年譜
    合著)《參禪日記》(續集)(金滿慈著,南懷瑾批) 甲子198467  o 主持東西精華協會(臺北禪學中心)新正精進禪修  o 美國禪學大師卡普樂先生來訪  o 英國學者李約瑟先生來訪(陳立夫先生陪同),討論道家學術問題數小時  o
  • 袁煥仙先生門下的狀元、榜眼、探花、五大仙人
    所謂三大元:在都江堰靈巖山的禪七法會上,出現了三位開悟者,頭名狀元南懷瑾,第二名榜眼郭正平,第三名探花楊光岱。所謂五仙人:在峨眉山大坪寺禪七法會上,出現了五位開悟者,即通禪(即南懷瑾先生)、通寬、通遠、通超、通永五位出家僧人。」這雖然算是笑談,現在卻還有現實的意義。這「三大元」,一個住港臺,一個住西歐,一個住成都,都在隨緣度眾、弘揚禪法。事情就是這樣的。
  • 南懷瑾先生:聖誕節?只能叫它「耶誕節」!
    ,中國人跟著叫耶穌是聖人,聖誕節,我說我只能叫它耶誕節,我們孔子是聖人,釋迦牟尼佛也是聖人,耶穌是不是,我不知道啊。我常常告訴大家,研究宗教哲學,你們注意哦!五大教主都是東方人,沒有一個是西方人。耶穌是東方人,中東人,就是現在耶路撒冷那一帶。你們真的要做學問,其實那一帶,當年都屬印度的,沒有中東。當初印度是很大很大的,分五印,有東印度、西印度、南印度、北印度、中印度。……現在全世界上有多少宗教?
  • 南懷瑾先生:上乘法門就是那麼坦然
    就是不容易信得過,信得過就是信自己,就是信我,就是信三世諸佛。後來習氣太深,把這個一遮障了。沒有見到這個一,一切學問都是假的。見到這個一以後,要發大心,發大願,就是如此,其他皆不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一是個什麼?什麼都不是。《華嚴經》第八十卷,入法界品。什麼是法界?
  • 大師還是騙子,充滿爭議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到底算什麼?
    全世界的華人中,說起名氣最大的國學大師,毫無疑問,南懷瑾肯定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說,南懷瑾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華人世界,很多白人,黑人也對他非常崇拜。但是,譽滿天下的同時,常常也是謗滿天下,在國內,也有很多人認為南懷瑾的學說漏洞百出,是騙子,是偽大師。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南懷瑾的學說呢?
  • 南懷瑾先生育兒經:11條教子之道,句句是經典,建議父母看看
    南懷瑾先生育兒經:11條教子之道,句句是經典,建議父母看看 南懷瑾老先生想必大家都熟悉的,他是我國教子觀的傳承人之一,我國的一代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先生如果用一句話「桃李遍天下」來形容也是不過分的。
  • 南懷瑾先生:沒有真正的參究,一切修持皆不真實
    但是他從未動搖;因為他有自主,所以他只從這個路子修下去,即如我所告訴你們的次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醒夢一如」、「無夢無想」。這些你們都不注意,只聽到我所說的密宗,單修、雙修、轉河車等這些熱鬧,聽得眼睛瞪得好大的,要知道我這裡面有一個基本的東西,要見道以後,才能談修持,否則談它有什麼用?都只能說是邪法,這幾天不是白講嗎?
  • 南懷瑾先生的「文字般若」——佛門楹聯廿一幅
    提 示 點擊上方南師如是說即可關注編 按戊午年(1978)中秋,南懷瑾先生應星雲法師之請,南下高雄佛光山,為大殿圓柱題字。當晚北返,與諸學子談笑之間,兩三小時之內,信手拈成楹聯廿一幅,後輯為《佛門楹聯廿一幅》,堪稱文字般若之典範。現摘錄部分,以饗讀者。
  • 先生您好,您如何評價南懷瑾的《論語別裁》_澎湃新聞-ThePaper
    X 先生您好,您如何評價南懷瑾的《論語別裁》
  • 南懷瑾先生:儒家的「仁」,究竟應該如何解釋?
    「二人」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會。一個人沒有問題,有兩個人就發生了怎樣相處、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這是文字上的解釋。 現在歸納起來: 第一,題目的裡仁。自處於仁,裡仁象徵了學問的中心在如何自處。
  • 南懷瑾先生:持強凌弱不是人類文化,是禽獸文化
    提 示點擊上方 南師如是說即可關注【懷師箴言】中國這幾十年,文化教育衰落得可憐,我現在回想我們那些老輩子人中國這幾十年,文化教育衰落得可憐,我現在回想我們那些老輩子人,真是該打屁股,認為西方可以救中國,當年就把西方文化全套搬來了,把這個國家民族搞得那麼慘。只要講達爾文思想,就說很進步,其實我們古人都講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弱肉強食理論,就是《列子》這句話,「勝者為制,是禽獸也」。以強凌弱,就算成功,也不是人類的文化,那是禽獸的文化。
  • 南懷瑾先生:人生如流水,不斷向前湧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我對他們說,老兄,誰告訴你們中國文化是靜態的?講中國文化,第一部書就是《易經》,裡面就告訴了你「天行健」,宇宙沒有靜態,永遠是動的。中國文化並不主張靜態的宇宙。人生也是這樣,要不斷求進步。靜是緩慢的動態,沒有真正絕對的靜。譬如人坐在椅上好像很靜,其實並不靜,身上的血液正在分秒不停地循環,各個器官也都各司其職地工作著。「天行健」是永遠強健地運行。
  • 南懷瑾先生:傳你們藥師如來的手印,配合念藥師如來名號或咒語,念起來就很靈驗!
    他說將來成佛時,一切眾生身體下劣的,若能聽到我的名號,便能得毫無缺陷的端正色身。下劣之身,即身體是下等品質,像我也是,身體瘦瘦小小的不壯碩。什麼樣的色身不下劣?佛的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大概幾千年才出一個——佛的相好莊嚴。等而下之,一切眾生的身體,都不圓滿。更可憐的眾生是「諸根不具」,這個世界充滿了這種人。
  • 我的老師潤山先生
    潤山先生,字澤生,生於1885年,卒於1974年夏,享壽90歲,早年入鄉學,自幼聰頴好學,守先志奮儒路,即將入邑郡庠時,改革停科,因未得庠生,在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大形勢下,早年就從事教書育人,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人,先後到過象洞、太山、上都礤下、羅富坑、流光、中都塘廈、六十地等地設館授徒,所到之處,都得到好評,人們一再挽留,不讓離開。
  • 南懷瑾先生:《易經》與領導學
    曾國藩說:這三個人,我已經看過啦,其中一個姓劉的要好好培養,將來是國家的棟梁之才(那個人就是劉銘傳);一位很拘謹的可以做軍需;另外一位最好請他回家,等他父母百年以後再用,因為他會當烈士的。後來果然如曾國藩所說,這就是「象事知器」。看一個人處理一件事情,就可以知道他的前途,看出他的一生了。所以常常有些人,不必看他辦事,只聽他講話,就已經知道他的一生了。
  • 南懷瑾先生:我的太老師真是位奇人,有很多奇聞異事
    講到這裡,我想到一個親身的經歷,我一位太老師(老師的老師)張鳳箎先生,廣西人,不但中國學問深,也深通佛學,是很令人敬仰的。佛的精神講度眾生,眾生並不專指人,人乃是眾生之一,一切有生命的動物,都是眾生。我的老師告訴我,這位太老師有很多奇怪的事,他只有一位獨子,後來在成都司法界任職,我的老師訪問他,太老師一生的學問,在他看起來有什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