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示
點擊上方 南師如是說
即可關注袁煥仙先生(1887—1966),四川省鹽亭縣人,南懷瑾先生之師。先後在成都、南京成立「維摩精舍」,講學傳法,一方度化,四眾共仰,門下弟子眾多,南懷瑾先生為其中翹楚。袁煥仙先生著述由南懷瑾、徐劍秋等編撰、繕稿,整理為《維摩精舍叢書》;近年出版有《袁煥仙著述集》。
以下摘自 袁煥仙先生《靈巖語屑》。文中「白話參考」為「南師如是說」公眾號自撰,僅供參考,欲深入理解,請研讀原文。懷瑾曰:壬午,煥師掩關靈巖。懷瑾卸職,往彼棲止,值師忌語。朋從我思,繁興我疑,無由啟迪。好友釋傳西曰:「餘以若意稟師,求筆答如何?」懷瑾喜而合十曰:「可,可。」因稟師:忌語則筆示,非忌語則口授。煥師頷之。【白話參考】南懷瑾先生說:壬午年(1942年),我的老師袁煥仙先生閉關於靈巖寺。我辭去公職,前往那裡專心跟老師學習。當時正值老師禁語(禁止自己說話的一種禪修方式)。我反反覆覆的困惑、紛紛擾擾的疑問,無法得到老師的開解。好友傳西法師對我說:「我把你的困惑稟告給老師,請求老師用紙筆回答你的問題,怎麼樣?」我歡喜合十謝道:「好,好!」因此傳西法師請求老師:禁語時用筆作答,不忌語時口授。煥師首肯。數十日中,遂成巨帙。今茲搜篋殘簡,尚存少許,猶可擇讀也。
其言顯,其義幽,其理約,其事質。籲!此千聖之心燈,入德之梯航也。敢曰自私?爰出鴻爪,饗我同仁。……【白話參考】幾十天後,我與老師的紙筆問答,逐漸積累成一部書的規模。現在我在書箱中搜揀當時殘留的字條,尚存少量可供閱讀。這些問答語言明白,涵意深邃,義理簡要,所涉及的問題都契合修行的實際。真是往聖傳授的心燈、後學入道的階梯啊!我怎敢私自藏匿?於是我將這些字條公開,貢獻給我的同道們。問:「懷瑾朝夕孜孜,百無所寄,祈先生示個歸家坦途、入道捷徑。」先生筆答曰:「驀直不怠,即是坦途;曰二曰三,允非捷徑。」問:「直捷下手工夫,義當何先?邁向歸家道路,車從何轡?」
先生曰:「汝但外舍六塵,內舍六根,中舍六識,而不作舍不舍想,自然頭頭上明,物物上顯,途中即家舍,家舍即途中也,捷莫捷於斯,先莫先於斯。三乘共載,一德同該;今古徹門,莫尚乎是。」【白話參考】(南懷瑾先生)問道:「懷瑾我日夜孜孜求道.卻還是無所依歸,祈請老師指示一條回家坦途、入道捷徑。」先生提筆答道:「徑直而行,無所懈怠,就是回家的坦途;三心二意、說二說三,都不是入道的捷徑。」又問:「直捷修行的工夫,應該從哪裡下手?趨向歸家的道路,應該選哪個方向?」先生回答:「你只要在外面舍掉六塵,裡面舍掉六根,中間舍掉六識,同時又沒有『舍與不舍』的想法,自然能夠在事事物物上明白道理,認識到路上就是家裡,家裡也就是路上。要說直捷的方法,沒有比這樣更直捷的;要說首要的道理,也沒有比這個更首要的。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種解脫之道共同承載,一種功德涵蓋所有,古今透徹的法門,沒有比此更高明的了。」問:「何雲六根?何雲六塵?何雲六識?」先生曰:「石頭即六根,柱子即六塵,琢棒即六識。」問,「先生如此漫言,學人不會。」先生曰:「如此漫問,誰要汝會?」問:「教雲,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根塵相接,所生眼耳鼻舌聲意等之識,別曰六識。今曰六根即石頭,六塵即柱子,六識即琢棒,無乃大違教義,言不該典歟?」先生色然不悅,忿然握管,書曰:「汝既已明了教義,貫通道理,即自解脫可也,何投吾處,絮絮叨叨?」於是擲筆,寂然在定。懷瑾無語潛退。【白話參考】又問:「什麼是六根?什麼是六塵?什麼是六識?」先生道:「石頭就是六根,柱子就是六塵.棒子就是六識。」問道:「先生這樣漫無邊際的回答,學生我無法領會。」先生答道:「你提問如此漫無邊際,誰要你領會?」再問:「佛典中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接觸,產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現在您說六根是石頭,六塵是柱子,六識是棒子,不是違背教義、違犯教典了嗎?」先生臉色不悅,忿然提筆寫道:「你既然已經明了教義,融會貫通了佛理,就該自己去解脫,何必投奔到我這裡,還如此絮絮叨叨?」然後擲筆,寂然入定。懷瑾只好無語退下。翌日再參,問:「即不許作如是道理會,然則學人淺機,從何得入?」先生曰:「汝是何年何月何時何地出的?」懷瑾無語,久之。
先生曰:「即未出,入何為?出入既無,當下一派圓成。誰是淺機?誰為深學?咄,無疾而呻,無病而藥,釋迦老子亦救汝不得也。」【白話參考】第二天懷瑾再去參問:「先生既然不許我像這樣體會佛理,可是學生我根機淺薄,該如何入道呢?」先生答道:「你是何年何月何時何地出道的呢?」懷瑾良久無言。先生道:「既然從來沒有出過道,那所謂入道又是什麼?既然沒有出也沒有入,當下自然一派圓成。誰根機淺薄?誰又是修學深入呢?呸!這樣無病呻吟,沒病吃藥,就是釋迦佛祖也救不了你。」
問:「學人於此,上不得,下不得,取不得,捨不得,盡平生力忘不得,計不得,祈師慈悲,方便接引。」先生曰:「好,好!恐汝雖如此說,未到此地。果屆此也,恭喜,賀喜!好消息將到矣。諦聽,啼聽!當人於此,千萬不可退步,不必作必悟想,不必作不悟想,不必想,不必不想;行時坐時,醒時眠時,朋友交接時,妻兒子女會合時,但略略管帶,自然罈子內走不脫鱉。」【白話參考】問道:「學生在這裡,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得,取也取不得,舍也捨不得,用盡平生力氣又遺忘不得、計算不得,祈求老師發慈悲,行方便,引導幫助我。」先生答道:「好,好!只是還擔心你雖然這樣說,卻沒有達到這個地步。如果真的到了這個地步,那我要恭喜賀喜了!好消息快要來了。你要仔細聽著!你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後退,不要有一定會開悟的想法,也不要有不會開悟的想法,既不要想,也不要不想;行時坐時,醒時睡時,同朋友交往時,與妻兒相處時,只要稍稍管領照看,就象罈子裡的鱉自然跑不了,一定會有成就的。」
本微信號專事摘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微信號:nanshirushishuo
新浪微博:南師如是說
騰訊微博:南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