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STORY◆攝影手記
《清明上河圖》麥草畫局部細節,每一處都經得起仔細揣摩,將北宋的市井民俗圖景還原得淋漓盡致。
將處理好的麥草皮一條一條粘貼在宣紙上,形成製作麥草畫的畫板。看起來簡單的操作卻很費時間,完成一張麥草畫板通常需要2-3小時。
麥草成畫
The Wheat Stalk Pictures
金黃麥浪,翻滾著純粹麥香,麥稈上接著沉甸甸的麥穗,果實飽滿,麥芒搖曳……
長度較長、直徑較大的麥稈,是製作麥草畫的上佳原料。
麥子成熟後經過收割成為了製作主食的原料,收割後的麥稈仿佛在這一刻結束了它光榮的使命,大概率情況下難逃被焚燒後變作肥料或是被遺棄在田間地埂的命運,殊不知小麥的麥稈也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麥草畫的製作原料。
麥草畫又名麥稈畫,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藝品,古代多用於進貢朝廷,成為宮廷藝術珍品,歷史悠久。麥草畫以小麥的秸稈為製作原料,秸稈依照本身的光澤、質感、紋理,經過燻、蒸、漂、刮、燙、刻、繪、剪、貼等多道複雜工序手工製作而成。
粘貼完成的麥草畫板是嚴絲合縫的,每條麥草皮之間都是無縫銜接。
烙鐵在麥草畫板上烙燙出不同的色彩、紋理。
剖開熨燙之後的麥稈皮要用刮刀將內瓤去除,使麥稈皮儘量薄,麥稈皮是最具筋骨所在,熨燙過後的麥稈皮更加平整便於操作。
將圖案勾勒在宣紙上,再拓印到麥草畫板上,確保圖案的準確。
根據圖案形狀進行裁剪,因為麥草畫板的製作用時久,裁剪下的剩餘部分也不輕易浪費,等到有其他合適大小的圖案時再拿來利用。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泊裡鎮的麥草畫博物館中,人物、花鳥、風景、漢字……各種題材的作品呈現在眼前,充滿質感、光澤自然、栩栩如生,如若不是湊近仔細觀看,很難辨認出這些作品是由麥稈製作而成。「目前這裡規格最大的一幅作品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工匠等比例製作,歷時一年零三個月完成。」博物館負責人許加梓介紹道。一幅麥草畫版本的《清明上河圖》讓人讚嘆不已,整幅作品精緻到每一處都經得起細細揣摩,人物動作神情各異,靜物擺設錯落有致,這幅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北宋風俗畫被以另一種形式演繹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五牛圖》《長城圖》《一百單八將》等諸多麥草畫作品將展廳布置得琳琅滿目。
繪製麥草畫所用的烙鐵規格大小不一,有的用來大面積熨燙,有的用來精細刻畫細節之處。
從種植麥稈到作品完成總共要經過近三十道工序,每一步都是麥草畫製作的關鍵。麥稈要挑選較長的,經水浸泡,剖開,熨燙平整,將內瓤去除,只留麥稈最外層的皮,這是麥稈最具筋骨的地方,直尺比量將兩側找齊,一條條整齊拼貼到宣紙上,填補縫隙,一張麥草畫板就此完成。將圖案繪製在麥稈畫板上,根據勾勒的外形裁剪,烙鐵上色,通過烙印在麥稈上的顏色、紋理來形成整幅作品的明暗層次關係,控制烙鐵的溫度與時間是把控色彩的關鍵。從事麥草畫製作幾十年的丁錫森說:「熨燙的時候動作要敏捷,因為烙鐵上色不同於顏料,烙印的顏色是覆蓋不了的,所以手感一定要好。」燙烙時,隱約能嗅到麥子的香甜隨溫度升高而逐漸彌散,沁人心田。將烙制完成的局部進行拼貼,一幅麥草畫作品算是「新鮮出爐」。
麥稈剖開去內瓤後需要藉助直尺將切面找齊,儘可能讓每條麥稈皮在粘貼到宣紙上的時候能不留縫隙。
為了能夠為麥草畫提供最佳製作原料,許加梓規劃了20畝地專門種植,以保證麥稈品質,希望能用最適合的麥稈來完成每一幅作品。
麥草畫自古至今飽經滄桑,對於麥草畫的傳承,許加梓和父親許衍友始終秉持著能將這門民間傳統手藝持續傳承發揚的初心。現在泊裡鎮的麥草畫已成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接觸麥草畫,感受麥草畫的魅力,揭開中華民族悠久藝術文化的奧秘。
END
喜歡本文